应对老龄化
显然,我们正日益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危险,它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设施,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将影响到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老龄化将会对我们的城市设计乃至建筑设计提出特殊的需要。在这些专业领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提出,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值得我们深度思考。
养老地产项目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养老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使之与城市和人文环境能够紧密契合;在项目整体规划方面合理有效地考虑老龄化人群的独特需要;在建筑设计方面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做出更细微人性化的反馈――这些从策略定位、区块规划、单体设计层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过程是未来养老地产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项目的策略定位
首先不应当把养老项目理解成单一功能的居住模式。今天,随着老年人积蓄的增多和观念的改变,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愿意自己生活。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修建集服务、医疗、居住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养生养老社区,将是未来城市设计复杂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因此,相比一般地产项目,未来养老项目由于其综合性、系统复杂性和所关注人群的特殊性,前期准确、全面、细致的策略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人文、投资主体等进行分析比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经过多年对老年住区的研究实践,将老年社区按开发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专业建设的养老社区、养老综合体、政府投资的福利型社区和旧建筑改造的养老公寓四大类。这几种类型一方面由于各地方政策和投资主体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不同功能配套设置和不同地域文化习惯都使不同地方的老年社区类型差异很大。但总体上,政府和专家主导在其中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以西班牙巴塞罗那政府修建的Julia Tower老年地产项目为例,当地政府将该项目纳入城市区域发展策略之中,使其与城市环境自然融合。项目集合了一个体育场、一个市民活动中心和一个老年公寓,综合的功能使这里成为激活区域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老年公寓作为这一项目内部的唯一居住功能,成为一种持久的催化剂,推动了区域活动与周边城市活动的融合,而这座17层的建筑也成为城市北部的新地标。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更加细微地关注了老年公寓的社会性表达,将楼体分为“三段”,作为三个“社区”来处理,并施以不同的颜色。这三个“社区”分别设置了各自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老年人集会、休闲的“公共客厅”。围绕这些公共客厅,宽大而充满阳光的室外走廊又可以俯瞰全城风景,成为老人散步的驻足之处。
同时,养老项目在策略定位上也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切入。笔者曾主持秦皇岛某养老项目的前期策划,这一养老地产项目涉及更宽泛的研究内容,包含市场定位、资源定位、价值定位、产品定位,以及项目定位五方面。其中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是软性的,需要判断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和项目自身在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与区域的内在融合性:既要能够挖掘地域价值,又要能够产生新的区域价值。这其中,围绕建设专业的复合型养老社区,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如何统筹拆迁安置与就业,拉动各行业经济增长;如何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如何营造适宜养老的“开放式公园社区”,并与城市景观及周边景点相联系等,都是要考虑的内容。而资源定位和产品定位则更加具体,其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社区模式和产品类型。例如资源定位,涉及生态养生、建筑节能和智能养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深化细分,并恰当引入具体项目与技术产品,进一步影响、渗透进未来的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通过分析,此项目最终明确了以生态、健康、智能、绿色为核心的现代化高端智能养生养老社区的项目定位。
养老项目中的规划模式
不同的养老地产类型需要不同的规划模式,对于兼顾居住与度假功能、环境良好的复合型养老社区来说,恰当的功能分区,合理的交通组织,巧妙的景观处理及便利的后期维护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列举的秦皇岛某养老项目的概念性规划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这一规划占地53万平方米(与同类项目相比,北京汇晨老年公寓占地54万平方米;燕达国际健康城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北京东方太阳城占地约234万平方米)。通过前期的综合分析与产品定位,明确了由社区至组团的复合式社区配套,包括医疗护理、养生保健、文化娱乐、运动休闲、餐饮购物、生活通讯等多重功能,并明确各功能间的相互辅助与补充关系。在环境方面,尊重周边自然环境并将周边景观水系引入社区,既增加了景观层次,又为组团划分提供了边界。在后期运营模式上也做了前期制定,以出售房屋产权、出租房屋产权和以产权酒店方式销售房间为主体的销售方式,同以社区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相结合,使这些综合考量充分体现在后期的社区规划中。
这个规划最终呈现出一片叶形的形态。社区内部的环形主干道勾勒出叶形的边沿,次级道路沿干道象叶脉一样放射开来,连接周边城市道路;再次一级的道路全部为步行系统,与各建筑出入口和景观节点连接。将项目地北侧天然河道引入社区中心,所有的公共建筑,如健康体检中心、疗养中心、健身活动中心等沿河两边布置。河岸景观为这些公共空间提供了很好的观景效果,也便于老年人在不同的季节进行室内外的活动。大型商业与购物中心设置在入口靠近城市干道的位置,能够兼顾为周边社区提供服务。同时,也考虑了在各组团内部设置小型超市等生活辅助功能。沿主河道设置了若干座桥,将两岸的公共建筑连接起来,方便使用及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其他各居住功能区按组团环中心区布局,能够比较均好地享受到中心区的服务。 养老项目中的建筑设计
优秀的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体现在规划设计方面,在建筑方面的设计也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在这一方面,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结合对建筑功能的不同需求,对老年住宅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但总体上,“不仅要将老年人的住处仅仅视为一个容身之地,给予物质和安全上的关照, 同时更应当有心理和社会意义的考虑”,已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共识。
目前国内的老年住区多为独居式的老年公寓,既有新建的专业配套齐全的,也有旧建筑改造的。改造现有住宅的内部条件,使之完全或基本上适合老年人的需要, 这种方式更经济,也易于实现。具体一些的措施,比如去除台阶等障碍物,在必要的位置增加扶手,减少金属、玻璃等不安全材质的使用等,都是比较简单可行的措施。
另一种是考虑到几代人合居的复合户型,这种居住方式更关注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与年轻人保持日常的交流,而不希望被孤立成单纯的老年人群体。在这一方面,复合户型既能满足几代人同住的需求又可以避免互相干扰,且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未来的养老模式中90%为家庭式养老)。
一般来说,一种方式是将一个大户型拆分成两个连体的小户型,两个户型紧挨着,打开大门穿过公共过道再分到两个大小不一的户型。独自的入口保证了两代间的私密性。另一种方式是复式结构,户型分上下两层,各层均有户门,电梯亦可到达,并且室内也设有楼梯。这样,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在上下楼或出入时可以走主户门、乘电梯,室内的楼梯则方便年轻人随时上下楼照顾老人。笔者曾参与一个兼顾两代人居住的公寓设计。这个复式公寓十分类似上述描述的复式结构的户型设计,不同之处是加宽了公共走廊,并在每层设置了小型的休息区,供老年人平日的活动和交流;每个复式结构户型的入口立面都是二层高度的,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重新设计,连续的不同立面使走廊有了街道的空间体验感,也增加了老人对各自房屋的辨识度。复式结构的二层通过“廊桥”连接起来,使两侧的户型具有了连通的多重选择方式。总体而言,既能保留传统的东方家庭模式, 又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是未来面对老龄化我们必然要探索的居住模式。
老龄化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一,养老地产项目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无论宏观层面的策略定位,还是具体层面的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都应当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层面对居住、生活及休闲的要求。显然,针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现有体制下围绕老年住区多层面地研究应对策略,并逐步付诸实践,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国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相关推荐
【论文:从城市设计谈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相关文章:
浅谈南海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01-31
探析空管运行的航班计划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07-12
孙膑比赛应对策略的名言12-27
总结常见的情况及应对策略06-20
营销策略论文02-02
如何实施应对实习生活的策略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