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网供电技术研究探讨论文

2021-06-11 论文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几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用的配合方式。该模式由改进后的重合器和分段器构成,具有无需通信设备支持、易于配合、投资较少、可靠性高,故障停电时间短等优点,避免了同类配合方式的不足。该配合模式已经投入试运行,效果良好。

  关键词:配电网馈线自动化重合器分段器

  我国原来的配电网大多采用放射型供电。这种供电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用户供电质量要求,因为一旦在某一点出现线路故障,便会导致整条线路停电,并且由于无法迅速确定故障点而使停电检修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1]。为此,现在供电网广泛采用环网接线,即两条线路通过中间的联络开关连接,正常运行时联络开关为断开状态,系统开环运行;当某一段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网络重构,使负荷转移,保证非故障区段的正常

  供电,从而可大大提高配网供电的可靠性。

  目前,我国投入巨额资金来改造城乡电网,以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在这种形势下,选择一种符合我国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既有较高可靠性又有较好经济性的配电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1馈线故障的定位、隔离及恢复供电模式

  配电网自动化主要包括变电站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在配电网中由馈线引起的停电时有发生,故障发生后,如何尽快恢复供电是馈线自动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配电自动化最根本的任务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故障的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它们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2]:

  (1)利用装设在配电线路上的故障指示器,由电力检修人员查找故障区段,并利用柱上开关设备人工隔离故障区段,恢复正常区段的供电。该方式的停电时间长,恢复供电慢。

  (2)利用智能化开关设备(如重合器、分段器等),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故障的就地自动隔离和恢复供电。该方式的自动化水平较高,无需通信就可实现控制功能,成本较低。缺点是开关设备需要增加合、分动作的次数才能完成故障的隔离和恢复供电。

  (3)将开关设备和馈线终端单元(FTU)集成为具有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功能的智能型装置,并与计算机控制中心进行实时通信,由控制中心以遥控方式集中控制。该方式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故障的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避免短路电流对线路和设备的多次冲击。存在的主要缺点是:要依赖于通信,结构复杂,影响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因素较多。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目的是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所以系统的功能固然重要,但其自身的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则是电力部门最关心的问题[2]。因此,相对而言,以上3种模式中的第二种模式最为符合我国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其主要特点是:

  (1)可利用重合器本身切断故障电流,实现故障就地隔离,缩小停电范围;

  (2)无需通信手段,可利用重合器多次重合以及保护动作时间的相互配合,实现故障的自动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

  (3)可直接从电网上获取电源,不需要外加不间断电源;

  (4)对过电压、雷电、高频信号及强磁场的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5)增加通信设备可很容易升级到上述第3种模式,使配电网自动化分步进行。

  2几种以重合器和分段器为主构成的馈线自动化方式的比较

  以重合器和分段器为主构成的环网配电模式中,又可以分成3种方式:断路器+电压型分段器、重合器+分段器(以分段器作为联络)、完全采用重合器。这几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3]。

  (1)“断路器+分段器”和“重合器+分段器(以分段器作为联络)”的配电模式。

  特点:无需通信设备,由分段器对线路进行分段,通过分段器检测电压信号,根据加压时限,经断路器或重合器的多次重合,实现故障自动隔离,投资少,易于配合。

  缺点:隔离故障需要多次重合,增加了对系统的冲击次数;隔离故障时会波及非故障区段,造成非故障区段的停电;馈线越长,分段越多,逐级延时时间越长,从而使恢复供电所需时间也越长。

  (2)“完全采用重合器”的配电模式。

  特点:无需通信设备,利用重合器本身切断故障电流,通过多次重合以及保护动作时限的相互配合,实现馈线故障就地自动隔离,避免了因某段故障导致全线路停电的情况,同时减少了出线开关的动作次数。

  缺点:投资大,分段越多,保护配合越困难,变电站出线开关的速断保护延时就越长,当出线端发生故障时,对系统的影响较大。

  针对以上3种配电方式的'优缺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较为实用的配电模式:环网供电的两个变电站出线端为改进后的普通型重合器,中间联络开关为联络型分段重合器(兼具联络开关、分段器和重合器的功能),线路以改进后的分段器分段。这种方式虽然仍由重合器和分段器构成,但是通过对这些重合器和分段器进行改进,将联络型分段重合器作为联络开关,则可以使该配合方式具有以上3种模式的优点,避免了大多数的不足。系统接线如图1所示。

  下面分别以线路中区段b发生瞬时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来说明该模式的工作过程。

  假设在区段b发生瞬时性故障。VW1分闸后延时T1重合,QO1~QO3失压后延时T2再分闸,设定T1<T2,因此当VW1重合闸后,QO1~QO3仍未完成分闸动作,处于合闸状态。这样,VW1就可以在T1(0.5s)内切除瞬时性故障,避免了分段器的逐级延时,大大减少了发生瞬时性故障时的停电时间。

  假设在区段b发生永久性故障。VW1经一次重合,使QO1合闸闭锁,VW1再次重合,由变电站1供电到a段。在这个过程中QO2检测到一个持续时间很短的小电压,QO2在QO1合闸闭锁的同时也执行合闸闭锁,这样就将故障段b的两端同时闭锁住,实现了对故障的隔离。故障发生后,VW3在检测到单侧失压后延时XL合闸,QO3在VW3合闸后延时X后也合闸,由变电站2供电到c、d段。如果在这个过程中,c或d段又发生故障或者QO2未完成合闸闭锁(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小),则VW3合闸后检测到故障又跳闸,在第一次重合闸后实现故障的隔离和供电恢复。所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这种配电模式都可以避免VW3至变电站2线路段的停电。也就是说,在隔离故障区段时不会波及非故障线路,不会造成非故障线路段的无谓停电。发生故障后,在线路上重合器和分段器动作的同时,装设在变电站内部的故障定位器根据各开关设备的动作时间配合,可迅速地确定出故障区段的准确位置,以便进行检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配电方式虽然无法一次性完成对故障的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但是它可以快速切除瞬时性故障;在发生永久性故障时,可以同时完成对故障区段两端的闭锁。这种方式与传统的“重合器+分段器”配电方式相比,缩短了停电时间,减少了短路电流对线路的冲击次数。因为整条线路中只在变电站出线端和线路中间装设有重合器,所以保护配合易于实现;虽然线路分段较多,但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速断保护延时无需太长,所以当变电站出线端发生短路时,对配电系统的影响也就较小。同时,由于采用分段重合器作为联络开关,在隔离故障时就避免了非故障区段的停电。另外,这种配电方式虽然没有象第3种配电模式那样切除故障快和功能强大,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无需通信设备,完全依赖于线路中的智能化开关设备就地完成对故障的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简化了配电系统的结构,也使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大大减少;并且这些智能化开关设备都留有通信接口,如有必要,可以方便地加上通信功能,使该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达到更高的水平。

  3提高可靠性和减少线路停电时间的措施

  对于配电自动化来说,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和功能的强弱固然重要,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应该放在第1位。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性[2]。为了保证上面介绍的以分段重合器为联络开关的“重合器+分段器”模式的可靠性,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合器的开关本体为真空断路器,采用真空灭弧室外装复合绝缘的专利技术。它具有无油、无气、免维护、寿命长、无火灾、无爆炸危险的优点,机构采用电机快速储能的弹簧操作机构,无需高压合闸线圈。

  (2)选用高性能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重合器和分段器的控制中心。简化了外围线路,大大提高了整机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3)直接从线路上获取电源,无需任何外加电源。选用美国的开关电源模块,抗干扰能力强,工作范围广,可在30%~120%输入范围内输出稳定的额定电压。

  此外还有冗余设计和降额使用等措施,也可以提高整机的可靠性。

  为了减少这种配电模式中的停电时间,采取了以下措施:

  (1)快速切除瞬时故障,减少停电时间在电力系统中,线路故障的62%~85%为瞬时性故障,如果把瞬时性故障按永久性故障等同处理,则会造成较长时间(数十秒以上)的停电。为此,在重合器中增加了首次快速重合功能(可选),在分段器中增加了完全失压后延时分闸功能。这两者互相配合,可以在0.5~1s内切除瞬时性故障,大大降低了瞬时故障时的停电时间。

  (2)故障区段的两端同时完成闭锁

  传统的分段器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只能一次闭锁故障线路的一端,改进后的分段器可以在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时使故障区段的两端同时实现隔离,避免了非故障区段的停电,使恢复正常供电的时间缩短,同时减少了重合器或断路器的重合次数,对系统的冲击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3)躲涌流功能

  配电系统最主要的负荷是变压器和高压电机,所以在重合器首次合闸或重合时,会出现比额定电流高得多的启动电流,有可能导致重合器的误动。改进后的重合器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增加了躲涌流措施,可以自动地区别合闸产生的涌流和故障电流,很好地解决了涌流问题。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3个发展阶段,经过比较认为,采用以“重合器+分段器”为主构成的配电系统较为符合我国目前电力行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以“重合器+分段器”为主构成的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几种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用的配电方式,既可以减少故障时的停电时间和短路电流对线路的冲击次数,又易于实现保护时间的配合。该配电模式已经在浙江黄岩供电局试运行,到目前为止,运行效果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寄生.10kV环网供电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电力,1999,32(2).

  [2]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自动化专委会配电自动化分专委会秘书组.配电自动化分专委会学术讨论会讨论中关注的问题[J].电网技术,1999,23(1).

  [3]林功平.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21(4).

【环网供电技术研究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供电配网工程项目管理探讨论文07-02

供电系统的接地技术研究论文04-17

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探讨论文04-26

工厂供电系统无功补偿技术研究论文04-17

供电企业绩效管理探讨论文06-29

环网传输有线电视论文05-30

供电公司务实培训工作探讨论文04-24

关于环网运行异常现象分析论文04-09

配网供电可靠性及管理措施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