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1基本概念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的简称,BIM技术是指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基本构件作为设计元素,将描述构件元素的几何数据、物理特性、材质信息等相关信息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综合建筑系统全方面信息的数据库,构件的所有参数信息都储存在这个数据库内,并以此数据库构成了建设项目的数据模型,各参与方为了能够满足相应的工作需要对模型数据库进行信息的插入、提取、编辑、更新等。模型内各种构件的参数信息并不是独立的信息个体,它们相互之间还保持着一定的空间和逻辑关系,作为BIM模型这个虚拟的数字化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完整而有层次的建筑信息系统。
2应用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型设计单位已经逐渐开始重视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国内某些大型设计院已经有意识的对员工进行BIM技术的培训,并建立了自己的BIM技术团队。同时,为解决目前国内BIM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与BIM技术相关的技术咨询业务、技术教育体系也相继出现。这几年来,BIM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尤其是一些学者和建筑工程项目的参与,BIM的传播在我国建筑行业越来越广泛,许多企业对BIM的应用和实践也逐渐增多。然而BIM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发展初期的投入较高,这些投入包括培养人才的成本以及软硬件投入等,由于其使用效果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快速达到预期水平,导致BIM在我国建筑设计企业中的投资回报率太低。在对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改革的时候,首先要对BIM技术的内部设计工作加以指点,因为建筑设计中的信息技术与BIM相呼应,BIM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建筑过程的内部。现代技术的水平的提升要依靠BIM技术的革新。为了使技术符合建筑的需要,可以依靠现有的技术对BIM加以改革,BIM技术在多层面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要显现出BIM技术的优点和作用,建筑施工人员就能通过BIM技术的融合钻研加以体现。
3管理分析
3.1优化设计过程
建筑设计方要对BIM设计组织建设和BIM设计流程改良注重注意,这样做可以更好的进行共同设计工作。BIM的设计组织建设要将BIM的能力和BIM的工作目的和内容进行结合,抽选出建设方案要对业务进行和设计组织建设形式有利。
3.2管理要素
建筑工程整体设计期间,BIM模型的主要工作是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的合作。BIM的整体设计模型要分析一些专门的结果,例如管线整体剖析、碰撞查验、主要区域净空剖析、结构预留洞校验、ELV(弱电)专项剖析等,将以上这些加以分析就可得到如碰撞检查汇报、净空剖析汇报、结构预留洞优化图纸(预埋套管图)、综合管线审核汇报与优化图纸,最后可形成BIM整体设计模型。
3.3管理平台
对于合理选择文件夹和管理平台,首先应对网络设计的数据进行安全控制;其次建筑设计单位应对文件夹的权限布设以及文档管理平台给予高度关注,并合理选择使用。
4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专业间协同设计,在项目的准备阶段首先需要确定BIM设计信息交换平台,各个专业都需在这个平台上共享本专业的设计内容。然后确定进行协同设计需要的软硬件的支持,选择合适的三维设计软件进行BIM模型的设计构建。各专业在自己熟悉的软件操作界面下设定本专业设计的项目样板,完成项目设计的准备工作。协同设计的核心就是专业间信息的共享,不同专业间可以将专业设计信息共享到共同的专业设计平台上。各专业设计人员能够在共享平台上随时调取最新的模型信息,以满足实际设计过程中的不同要求。
5结语
设计的质量、进度和经济合理性是设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设计单位的设计管理工作是通过贯标体系来进行管控的。这种依托程序文件所开展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由于缺乏技术手段,大多存在于形式主义的层面。BIM技术的应用会打破这种现象,使设计管理通过网络化的程序渗透到每一个项目的模型中。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样本文件、出图样板等标准化文本,将技术管理要求放入其中,作为所有设计项目开始建模的依据,保证所有设计项目技术要求的一致性。同时针对每一类有共性的项目,通过共享参数的设定保证其在各个项目中的一致。对于只适用于单个项目但各个专业间需一致的信息,可通过项目参数的建立传递至各个专业。
第二篇:山地环境下建筑工程设计方法分析
1山地环境中的建筑设计原则
1.1设计中以人为本
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由于其服务的主体就是人类,因此在整体的设计过程中,都会集中体现人们的需求,人们的主观要求等,空间环境设计中都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宗旨。进行山地建筑群的设计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承担者,其还肩负着创造一种社会、人文、自然相互协调的环境,它们之间要构筑一个立体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达到人们舒适快乐方便的生活,同时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筑一种属于人类自己的现代文明。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研究发现,山地建筑群和普通的居民建筑相比较,在坡度增加10度的时候,整个小区单元的居住人群出入量将会减少一半,而坡度如果增加了20度,那么整体出入量将会减少4/5,从这一方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其交通路线的设计和优化也是一个设计的重点内容,只有和人们设想的,或者是内心的出行路线相契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1.2有效的利用山地特点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但另一方面也要节约用地,这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用地原则,因此在山地建筑工程中也要予以践行。无论是对建筑位置的选址,还是进行整体构架的设计,或者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山地地形对这些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设计中要把山地的特点和设计工作相互结合,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考虑人们真正的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筑商品。
1.3凸显山地优势
针对山地建筑设计时,不要认为该设计是一个负担,而和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要凸显出山地建筑的特点,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很多在城市的人们习惯了普通居住的环境,毕竟上班开车,下班开车,每天平淡的生活也有厌倦的时候,而山地建筑却带来的了一定的新鲜感,毕竟这里的绿化相对较好,远离城市的繁华中心,同时山上整体的空气也非常好,再加上很多城市居民有上山活动,或者是习惯运动等,在天气、习惯、心理、经济、健康等多方面的因素下,只要设计师把山地建筑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就会变成住房建筑竞争中的优势,因此设计中必须把室外的自然环境,交通路线,最好设计一条环绕建筑群专门用来健身的路线,这对用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2环境因素和建筑布局设计
2.1坡向和日照采光的设计
对于每一位用户而言,采光效果是购房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阳光也是人们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设计山地建筑中,注意在向阳坡住宅的设计,坡度越大,所需要的日照间距就越小,相反如果是在背阳坡的条件下,日照的距离设计要比平地的时候大,同时随着坡度的变大,所需要的日照距离也就越大,这种设计致使在被阳坡的方向上不能有其他的建筑,而且空余的距离非常大,那么就符合经济用地的原则。为了节约经济成本,降低城市用地面积,提高整体的居住率,为人们打造一个温暖的居住空间,必须在向阳坡度的位置上进行居住建筑的构筑,如果没有办法需要在背阳坡上进行构筑,那么需要采取高低搭配的建筑设计方式,或者空余的位置建筑绿地、停车场等,建筑一律不能太高,在得到狠好的阳光照射后,还要避免有阳光直射的情况发生,保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阳关的居住环境。
2.2自然通风的设计
在进行山地建筑的通风设计时,其主要会收到主导风和气候的影响,整体的天气气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就要努力在主导风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地势的影响还会出现地区性的小气候,但是在整体建筑周围可以通过设计绿化带,草坪。树林等改变这些小气候的影响。除此之外,有效建筑环境比较特殊的地带,如有顺沟风、水陆风和山谷风等,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其特点,因势利导,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为了改变风向,在设计中可以应用组织高压区所产生的侧旁压力,让部分不合时宜的气流改变方向。还能利用涡风、绕山风、兜风等对建筑进行合理的通风设计,不仅节约了能源,同时也把一些高科技的设计,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入到了通风设计中,让其更有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方式来进行建筑的通风设计,进而保证建筑室内的干燥性,避免阴天下雨产生潮湿,有些建筑由于缺乏通风建筑棚顶都发霉,而且走廊有腐蚀的霉菌味,为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量的通风设计就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2.3防止噪音污染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由于建筑物密集,人口众多,而且有些城市规划不合理,或者是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导致很多工业厂房和居民建筑挨的很近,有些只隔着一座墙或是一条路,因此噪音污染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给疲劳一天的人们打造一个静谧和谐的家,必须做好噪音的防治工作。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由于声音在垂直方向的传播没有水平传播来的强烈,同时在垂直方向遇到了土石、花草树木都会极大的减弱噪音,因此设计中可以在这些方向上增设植被,尤其是比较高大的植被,或者是建设堡坎、台地等,这些方式能有效的减弱噪音,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就能还给居民一个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2.4建筑整体性要求
由于建筑房屋是一个商品,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山地的整体走势进行设计,和建筑物的整体风格相互融合和衬托,让二者相得益彰,提高整体的景观价值。在近处和中间的层次中,要能把整体的环境形态从远处拉到近处,让人们能近距离感觉到城市的整体形态,山地建筑中,每一个建筑的轮廓有其特有的.特点,但是和整体的建筑群要有一定的协调性,这样不仅让每一栋建筑有其极具个性化的设计,同时在整体上还不失轮廓美和变化美,在远距离欣赏中,最远的山脊线和建筑的总体轮廓要相互搭配,衬托出整体建筑的优雅,同时以整个城市为背景,衬托出该建筑群的城市风貌。
3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水平逐渐完善的前提下,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山地建筑中,一定要充分的把人文情怀,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整体的结构设计都融为一体,以此来彰显山地建筑设计的独特风格,提高我国在这方面的建筑艺术水平。
第三篇:民用建筑供配电工程设计
1民用建筑供配电工程的总体电气设计
1.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的政策和法令,应当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电气设计还应遵守有关行业、部门和地区的特殊规定和规程。在上述的前提下力求贯彻以下原则:应当满足使用要求和保证“安全用电”;确立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的方案;设计应适当留有发展的余地;设计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
1.2电气设计的程序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主要包括初步设计阶段与施工图纸设计阶段。其中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和确定建设单位的用电要求;落实供电电源及配电方案;确定工程的设计项目;施工图纸设计阶段,根据对比与遴选出的最终设计方案,其中涉及设计方案中规定的设计目标、规范、技术细节等供配电工程设计文本,开展下一步可执行的施工程序与步骤设计,进行基础性的用电负荷计算;确定供配电设备容量与类型;编制出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2民用建筑用电负荷计算
民用建筑的负荷计算是为了确定建筑物的用电计算负荷,以便正确合理地选择电气设备和器材,并为进行无功补偿提供依据。
3供配电设备与模式选择
供配电设备选型需要根据用电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来完成,具体操作如下。
3.1供配电设备的选择方式
考虑到供配电过程可能处于正常工作模式、短路过流工作方式、电压不稳定工作方式等多种情况,因此需要综合多种情况可能性,给出恰当、可靠的供配电设备选型。1)按工作电压选择电气设备考虑电压不稳定条件下,根据一般家用电器允许的最高工作电压为设备额定电压的1.1~1.15倍进行计算,这里可以将供配电设备的额定容量定为家用电器处于电压波动下的峰值即额定电压的1.15倍。2)按工作电流选择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的额定电流IN是指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设备的长期允许通过电流。3)按环境条件选择按照设备的装置地点、使用条件、检修和运行等要求选择导体、电器的种类和形式。
3.2变压器容量计算与选型
民用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用电负荷大,大部分变压器长年接入电网运行,变压器的长期累计损耗相当可观。因此,研究变压器损耗与负荷率的关系,合理地决定变压器额定容量、类型对于安全、高效用电非常重要。
4供配电工程电气施工制图
电气施工图包括以下内容和图样:1)设计说明。制定的设计说明包括拟采用的配电模式、负荷等级、线路走线、用电安全设计及施工细节比如电气安装高度、电器设备安装注意事项、施工安全规范等。2)主要材料设备表。包括工程所需的各种设备、管材、导线等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设备材料表上所列的主要材料的数量,由于与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要求不同,不能作为工程量编制预算的依据,只能作为参考数量。3)配电系统图。又称“电气原理图”,用来完整性、系统性的展示配电主设备以及附属设备之间的关联以及线路连接,同时也能反映各个设备部件之间的电信号走向。系统图不表示电气线路中各种设备的具体情况、安装位置和接线方式。系统图有变、配电系统图,动力系统图,照明系统图,弱电系统图等。内容包括:整个配电系统的连接方式,从主干线至各分支回路的路数;主要变、配电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及数量;主干线路及主要分支线路的敷设方式、型号、规格。4)电气平面图。表示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平面布置的图纸,也是进行电气安装的重要依据。平面图可以表示电气线路中各种设备的具体情况、安装位置和接线方式,但不表示电气设备的具体形状。内容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轴线分布、尺寸以及图纸比例;各种变配电设备的编号、名称,各种用电设备的名称、型号,以及它们在平面图上的位置;各种配电线路的起点、敷设方式、型号、规格、根数,以及在建筑物中的走向、平面和垂直位置;建筑物和电气设备防雷、接地的安装方式以及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第四篇:多学科设计优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概述
1、建筑工程设计
建筑工程设计是针对建筑物而言,需要工程师根据环境、资源条件、技术成本、经济因素以及周围条件等进行综合的考虑,然后再分析论证,设计出一套合乎工程概况要领的系统文件,以便接下来的施工建设。在设计环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为了特殊的方面和需求进行的设计,要符合人类生活的舒适条件和方便。
2、多学科设计优化
多学科设计优化(也称MDO)最早是由美国人Sobieszczanki-Sobieski提出,是一种探索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设计方法论。基本原理是通过探索和利用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协同机制,利用多目标策略和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设计复杂系统及子系统,可以有效缩短设计周期,获取系统整体最优性能。
二、建设工程设计中应用多学科设计优化的重要意义
1、多学科设计优化就是在将探索发现和工程系统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作用综合在一起,达到协同的效果,从而设计出一套复杂的系统方法理论,并延伸出几个关联的子系统配合主系统进行专业的设计。这种方法应用在建筑领域中,能将建筑物的空间充分的利用,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达到空间的最大利用化,将建筑物与数字模型完美结合,拿出一套优质的设计方案,既节省了设计的时间,也增强了设计的效果,达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2、在多学科的优化设计中,可以分为:方案设计、模型设计和图纸设计三部分。设计师要学识渊博,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建筑学和经济学的知识,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这对建筑师的考验比较大。而且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流体、供暖、以及建筑结构力学方面的注意事项,做好综合应对措施。
3、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多学科设计的应用还在磨合阶段,许多学科之间的交流还不融洽,致使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断档,使得工作效率低,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先要在各学科之间架设一个沟通的桥梁,使得所有的资源在各领域都能共享,这才能做到学科之间的融合。
二、多学科设计优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优势
1、传统方法的介绍
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师一般要根据业主的要求和希望来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设计出一套方案和施工方法,并草拟一些设计图纸,再经过业主和设计师的共同分析协商,拟合一些数据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设计模式,双方互相交流信息,然后确定出一个最佳的执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比对,然后开始建筑施工。
2、多学科设计优化
在建筑工程中采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措施,可以分三步进行:⑴根据建筑物的空间大小,先采集一些科学可靠的数据,选好参数设施,并且采纳一些业主的建议,完成先期工作。⑵根据以获得的参数用电脑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空间构型,并参照建筑的整体设计对模型进行调整,直到与实际的建筑物不相上下为止。在电脑的模型中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对需用的材料、设备以及成本等进行初步的估算,并配以参数计算的方式考核数据的估算程度。⑶最后就是通过电脑设计的软件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检测,以达到一个最优的设计空间,提供给客户。
3、多学科设计优势
在一套多学科设计的流程中,采集数据是通过专业的检测仪器设备,然后输入电脑,而计算全部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其他的工作也都有软件辅佐完成,工程师只要依靠计算机的帮助进行设计就可以,即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还简便了设计程序,对于参数的准确性也无需担心,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多学科设计的参与,改变了工程师传统的工作程序,不需要每个参数去核实控制,降低了脑力劳动的负荷,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可谓好处多多。
三、多学科设计优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多学科的耦合
在正常的情况下,想要将整体性的最优解获得,每一个学科都会是互相独立的,耦合关系不会存在。那么,就该把系统之中的目标拟定成学科目标中的增函数。需要利用学科之间由于耦合的关系降低概率的情况,让最优化得到促进。这样的方式可以利用学科等级的相应优化,在对系统进行协调的过程中,通过松弛因子将其实现。进行组合优化的具体目标就是在能源以及结构的可行解空间当中寻求共同解的空间,因为冲突性是耦合参数具备的。所以,共同解的空间当中不可以将最优解有所展现,只能够将优化解的空间获取。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按照实际的需要,在总体投资成本以及空间所耗费的运营成本中找寻平衡点。MDO则会将可靠、直观的可视化替代方案以及数据支持找出,从而找寻出较为适合的设计方案。
2、建筑模型的建立
所谓的建筑模型所指的就是建筑的信息模型,是利用对象化的数字物体进行表现和描述真实世界中的建筑构件。参数建模方面主要是用行为模型与关系数据库,进行表现和动态捕捉所需要的建筑信息。由于应用了参数化技术的建筑模型,会具备着真实的属性和行为,参数化模型还能够智能识别构件之间的规则以及构件之间的特征。因此,会让构件保持真实性的关系状态。同时在对建筑构件进行管理方面,会将设计中的智能性有效保持,对设计工作中的重复性大大减少。想要让建筑模型拥有充足的灵活性和柔软性、对人类的智能参与有所满足,多学科的产品一般都会将产品设计的对象树建立健全,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对象分别包含目标、方法、约束、参数集合四部分。
3、划分模块
按照建筑工程项目作用在设计阶段,应该包含到的相关要求以及多个学科特性,要把原系统划分为几个子系统。独立求解这一系列子系统应该放在首位,同时要开展优化流程。再分析耦合每个子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最后进行协调整体的耦合变量。这样才可以对每个子系统的目标相应满足,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总体的最优解。
四、结束语
多学科设计优化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在未来行业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缩短了工程师的时间,还优化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在对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这种设计方法还有可能继续发展,没准将来的某一天,建筑设计将不需要工程师的实地走动,全程靠计算机软件控制,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享受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
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一年顶岗实习,学习期满将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设计、管理、预算方面的从业资格证书。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根据其学科特点,其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实践,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也多采用案例式驱动,将生动的装饰实践案例融入课堂,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实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互动机制。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室内外装修设计行业,此外也可在建筑工程、房地产、广告设计、市场营销等相关领域谋得一席之位,装饰工程设计的培养的人才就业渠道广,如何培养与之匹配的专业性相关人才,建立起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二、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梳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通常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培养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等,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校学习期间便积累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以期学生应届毕业便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美国的“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的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将教学和实践结合,采用集中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由专职合作教育协调员确定岗位,由教员给予学习评定,学生获得相应学分。合作教育这种模式把学校教育的面扩大到社会,实现了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和学校双向参与互动。
2.德国的“双元制”又名现代学徒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任务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完成,学校负责文化理论方面的通识教育,企业提供职业培训方面的课程,两者互为补充,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受训者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结合,经费来源上企业和国家两条经费渠道的结合,评价机制上理论课程考试和职业实践考试成绩的结合。
三、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
2006年以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理论领域,2006年之后才开始探索应用在实践领域。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四种:
1.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又分为三种:①依托骨干专业创建教学性公司;②校企合作创建教学工厂;③校企一体,企业参股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虽然实现途径不同,但都是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主。
2.工学交替模式
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交互模式,其优点是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学生能得到一定的工资补贴,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1.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与建筑类其他专业略有不同,课程体系不但设计到建筑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美术,美学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课程体系应围绕“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基础技能、室内装饰工程综合设计”的教学法展开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2.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
摈弃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强化“设计与表现”的教学中心环节,推行目标作品教学法,将现实建筑装饰案例应用到课堂中来,从任务的下达,到制图、出图、招标等社会实践模拟,让课堂教学与社会接轨,做到把每一次设计都当成现实装饰设计的预演。
3.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学生考试形式综合化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性质,我们应摒弃传统高校中理论轻技能,将考分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高职院校装饰工程设计专业应定期举办设计作品展,社会实践中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应纳入考试成绩评定中来。
4.工学结合模式
借鉴国外工学结合模式的成功经验,鼓励校企联合办学,经过顶岗实习,培养“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即正式就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建设当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建筑工程设计的论文】相关文章: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风险管理研究论文06-22
CARR工程设计论文04-23
水库工程设计论文04-23
BIM技术中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应用论文06-24
水利工程设计论文04-23
岩土工程设计论文04-23
基坑工程设计研究论文04-12
工程理论与工程设计的论文05-21
引水枢纽工程设计的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