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这篇短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单纯描写景物,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名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因而,其间的一些语句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我以《自己的花式让别人看的》为例,浅谈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做到有效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一、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因学而导,学导结合”教学的突破口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应该将对文章蕴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融入知识学习与语言训练中,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读。为此,我对教材进行研究,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文学翻译家。在他25岁时,远渡重洋,来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以后回到祖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第二次到德国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全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更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对我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我通过细读文本之后,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这里的“美丽”包含着两层意思:从句子本身来看,“美丽”是指德国街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很美;联系全文内容来看,“美丽”更是蕴含了作者对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的由衷赞美。然而,这层含义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自己体会到的。于是,我尝试抓中心句层层展开,在教学中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作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让孩子们抓住“奇丽、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以“寻找奇丽──感悟奇特──情感升华”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围绕主线有效训练,建构“因学而导,学导结合”教学模式
在确定了教学突破口之后,我便以对“奇丽、奇特”的理解作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中,我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拓展”等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通过抓关键词句的品析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让学生结合现实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让结合生活经验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1.创设情境,内化情感。课文第三节,重点描写了德国街头的美景,其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直接描写了街上美丽的景色,有必要让学生积累词语、句子。“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单从字面上来看,学生是无法感受到色彩的绚丽夺目,也无法感受到德国街头的美景。于是,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德国小巷道的照片,一边听老师的描述,学生沉浸“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余,说出了许多描写花香、花色,花样、花形等平时积累的好词语。
2.营造氛围,突破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环节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读出“美丽”的情感世界,让朗朗的读书声去引诱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通过角色体验把想到的说出来:
下面是课堂出现角色体验的一个小小片段:
师:假如你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你会……
生1: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用笔把这个花团锦簇的街头画下来。
生2: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翩翩起舞。
师: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生1:我会忘掉所有的烦恼。
生2: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忘掉一天的辛苦。
师:假如你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你会……
生:我会把它写成一本书。
生2:我会长久地住下来。
师:是啊,在德国,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个种花人都是这样想的,(师指课题,学生读题),所以他们把花种在临街的窗口的外面,自己种的美丽的花不是给自己欣赏的,这样花朵是朝外开的,留给街上的人观赏;而当每一个人走在街上的时候,就能看到别人种的花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德国一种崇高境界。
接着通过课件展演,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有了深刻的感悟,并在思想上已形成意识。在此基础上,我因学而导,让学生仔细体会德国人养花,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运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是的,______始终没有变。”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事例拓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完成“梦”的小练笔。
3.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这堂课,我引导学生抓课文里的重点句,让学生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情谊、读出味道。如在学习“赏花奇”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让学生回归自然,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闻到了什么?在学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朗读课文;在轻柔的音乐中,学生通过读、想,完全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身临其境,身同感受,学生的朗读水平上升了一个高度。
三、整合资源,实现课件与文本互补,把“因学而导学导结合”转化为课堂生产力。
中国孩子对德国风情了解不多,所以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并配上浪漫乐曲,制作成课件,展示德国街上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独特风景,让学生在一片惊叹声中走进文本。在“赏花奇”环节为学生搜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充分欣赏。这样,学生从对文字初步的感知到欣赏美丽的画面,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语言,并得到升华与内化。
一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何为“亲历”呢?实施“因学而导,学导结合”就是让是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作为老师就是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学定教,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因学而导,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了自己的体会。教师备课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把握好目标的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学定教,学导结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生又“愤”又“悱”时去“导”,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处,导在关键处,实现“学”与“导”的有机结合,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达到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因学而导学导结合理念下的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导学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学体育的论文06-22
《乡愁》导学09-01
《狼》导学教学设计02-20
学导和谐教学反思07-02
社戏导学教学设计10-20
小学体育教学导学模式分析论文06-20
导学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06-23
问题导学高中地理教学论文06-13
乡愁的导学教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