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策略研究

2021-06-11 论文

  一、课题的缘起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由自己去实践,别人不能代替,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二者同属阅读主体,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仿佛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然要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明显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性正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新课标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以下具体阐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里,教师的“导”是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导”致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导”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导”的策略

  (一)做好预读时的“导学”

  1.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

  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好了。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一是指预习题不必强求一律,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二是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引导,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2.掌握预习的基本步骤

  (1)默读课题,猜测内容

  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的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语句。在教材中,每篇课文前的方框内都有预习提示,学生要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以此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时,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顺利地读懂课文。

  (4)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章法之妙。如《故乡》让学生理清“回故乡一在故乡一别故乡”这样的写作思路。

  (5)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渎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教学论文 )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二)做好学读时的“导学”

  1.新课学读前的“导情”

  (1)情景导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导语方法种种,情景渲染无疑是课前导语激趣方法之一,从于漪老师的导语中可窥一斑。

  例:朱自清《春》一文的导语——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例导语绘声绘

  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老师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迫切学习《春》的欲望被激发,朱自清如何妙笔生花的描绘、盛赞春之美景,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

  (2)问题导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块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两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不管怎样的导,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情。语文是形象性、情感性很强的母语学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与学生做情感交流,营造和谐、平等、宽松、热烈、愉快、生动的学习氛围,教师也要善于以自己的情感投入去以声传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情绪状态,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全情投入进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意境中,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规律,并逐步获得对语言的理解感受力、表现力和表达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教读中的“导学”

  (l)教师示范性的导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好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课文内容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示范性地品读,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春》分析第4节春花图,教师可以先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品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描写顺序?写出一派怎样的景象?春花特点?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哪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写蝴蝶蜜蜂的作用?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2)教师设疑式的导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①精心设问。教师在问题呈现上需要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向集中地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也不能是艰深晦涩的学术性问题,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负荷。②适时追问。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的再次补充和深化,要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3)教师补充式的导

  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或者需要对人物、事件、主题的分析做进一步的铺垫时,需要教师对文本中的一些材料进行解释或者补充说明,以便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篇文章时,笔者连续用了三个不成形材料。第一处“亲射虎,看孙郎”典故的解释: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这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用来形容英雄的威猛。这里是作者自喻,表现苏轼的英雄气概和少年气狂。第二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希望被朝廷重用,像汉代的魏尚一样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可是,事实上,在杭州作出政绩的情况下,朝廷不仅对他没有委以重任,反而将有功的他从江南富庶之地迁到了贫瘠的密州。这情境,苏轼想起了汉代一位和他有相似遭遇的古人。第三处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公元1074年9月,苏轼打点行装北上,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从杭州到密州,苏轼从旖旎的江南到了广袤的北方,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可是他远在密州。苏轼天性中的有一种情感在密州得到尽情释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4)教师生成式的导

  教师的教学在按照既定的预设路线的情况下,要十分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将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课堂的有效教学契机或者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三)做好读后时的“导学”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要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阅读课后也不能忽略,教师在阅读课后的“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导练有效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复习巩固阶段。可以说,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需通过练来巩固提高,否则,时间长久了,一些知识就会遗忘。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和一些自觉的实际操作联系等。它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练习,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辅导就很关键了。

  导练,即辅导学生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双基训练并对所辅导的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训练提供依据,掌握信息。学生在确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教师再通过课堂作业,强化所学内容的综合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练,即学生自觉练习。这一环节可分两个阶段,即课内自练(较少)和课外自练。一般在自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自己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那就需要教师直接解疑了。

  解疑,即解答解释学生在

  练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解疑的方法应因人因疑而定,一般有直接解疑法、举例引导解疑法、揭示解疑法、启发解疑法、提问解疑法等。

  2.导思有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要善于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而且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自我反思。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自我在阅读中的收获与问题以及还待改进的方面。我们可以从阅读的基本方法、语言的品味、主题的发掘、人物的分析、写作的方法、回答问题的表述,还有阅读思维的角度、深度以及对别人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三、教师“导”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编写好学案并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探索问题的能力。一是导学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点拨不需要太多语言,一定要抓住时机,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的阅读导学要讲究艺术

  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放下教师的架子,完全进入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始终与学生要表达的思想合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任何疑难问题不能直接给学生讲授,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

  (三)教师的导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导学与教学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教学案是教师进行有效导学的先决条件,但教师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教学案,因为再好的教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考虑到。

【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策略研究】相关文章: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12-06

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研究的论文06-13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论文06-13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12-07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论文06-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论文06-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论文04-24

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1-21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