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战略思考论文

2021-06-10 论文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大学所蕴涵的精神更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的发源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1]。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传播文明,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人性,孕育精神,追求真理。大学要有竞争力,更要有文化影响力和文化魅力,这种影响力和魅力,就在大学文化精神之中。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大学与市场、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迫使在社会变革中的大学在努力寻找合法性存在的文化和社会基础。“每一次的社会转型,每一次的大学危机,都在表达着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呼唤。”[2]在当代,一所大学最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内涵,这是一所大学发展和拥有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大学精神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背景下,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理性地思考。

  一、大学精神的理念和内涵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在于探求真理,完善人格,教化社会,泽被人类。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势必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总量和质量。因此,今天我们构建大学精神,就是要凸显文化自觉精神,消除市场经济使人“物化”的危险,淳化师德,涵养师生心灵,使大学真正成为知识、思想、理性、道德的诞生之所,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因此,“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校长或大师头脑中自生的,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内在、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它既能充分地反映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职能,又引导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走向,同时也从某一个侧面决定了大学教育活动结果的特质。

  (二)大学精神的构成

  由于大学是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而独特的机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因而,大学精神必须与“大学”、“大学人”以及“社会”这三个因素互相组合。显而易见,有机地构成“大学精神”要素必须始终寄身于“大学”、“大学人”和“社会”之中。在“大学”、“大学人”以及“社会”这三者之中,“大学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是“大学”的主体,又是“社会”的重要构成者。通过“大学人”又把“大学”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从而又构成另一种形态的有机结合体。大学的理想、大学发展走向的设计、大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需的手段和方式的选择等等诸方面的精神要素都是构成大学精神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知,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养成、知识的传授、学术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等精神活动应该是大学精神的最基础的构成要素[4]。

  (三)大学精神的特性

  任何事物的特性都无一例外地包容于构成该事物的系统之中,同时又分别表现在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结构及其功能之上。而大学精神这一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大学精神具有的特性的展示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的特性必将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大学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播、精神结构以及运行方式等诸方面。

  首先,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有渗透性。现在大学以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为世人所公认。复杂的大学教育与自身的职业培训在人的培养上有着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最主要的便是“大学精神”的存在与否。对此,蔡元培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大学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完美的人格,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尽一分子之责任,而不是把大学生制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让‘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支使去使用的。”[5]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这种渗透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以理解。一方面从大学的外部关系看,现代社会科学已经无可置疑地证实:现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及整个社会体制的健康、正常的运作,一刻也不能离开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这就给予了大学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社会理论、社会精神的权利和义务,使大学责无旁贷地成为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中心。另一方面,从大学自身的功能结构看,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科学的创造,还是对社会的适应或改造,它们都是以“人”为基本背景的人的个性张扬,人的精神的培养始终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无法割舍的主线。

  其次,大学精神在社会功能上有示范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①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制度实施的一种机构,它的理想和目的就是促使它所依存的社会不断改良,社会组织关系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制度也好,大学机构也罢,都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现实功利需要而存在的.它应该是社会理想的制造者和实践者。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社会也。”[6]由此可见,大学精神的社会功能先天性地注定了它具有一种对社会精神的先导和示范的特性。②大学精神的示范性是通过“大学人”的社会后劲表现出来的。现代大学是以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为己任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中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大学之门,他们的作用决定了社会各部门的走向。显然,大学精神必然会通过“大学人”的杰出活动而去示范社会。③大学精神的示范性通过大学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表现出来。大学的教育成果也好,科研成果也好,都无一例外地凝聚着大学精神,而大学的成果又必然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去应用,而这种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又正是大学精神释放的另一种途径,从而完成大学精神在社会上的示范任务。④与社会文化相比较,大学精神本身具有超前示范的特性。大学是文化和创造的集聚地,它既是创造文化和精神的地方,同时又是造就文化和精神的创造者的地方。大学里的文化意识和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于社会。“大学人”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及其精神的探讨和勾画,对未来理想社会将要出现的先进文化和精神作出某种超前的选择和超前的运用,这就从客观上实现了大学精神在其社会功能上的示范作用。

  第三,大学精神在文化传播上有趋向性。所谓的文化传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社会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是指与大学精神紧密相连的校园文化的传播。从文化现象来看,校园文化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内核来看,校园文化的内核——大学精神则更多地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大学精神是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体这样的理念出发,可以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学校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大学校园群体——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大学精神的表象,或是大学精神的假设途径与实体形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建设的命题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暗示着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大学精神的变迁也会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如同黑鱼的生物习性一样:只要你在水面上看到成群的黑鱼鱼苗,那么在水下不远处肯定就会有这群鱼苗的妈妈——老黑鱼,你很难分辨到底是鱼苗领着鱼妈妈走,还是鱼妈妈在指挥鱼苗前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两者是不可分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在其传布与变迁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类似的趋向性,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化昭示了大学精神的变迁轨迹,大学精神的变迁也注定了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四,大学精神在组织结构上有可塑性。我们知道,大学精神是由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大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要素”,也就必然处在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大学精神决不可能一成不变。各种“精神要素”的不同组合会构成不同风格甚至是不同性质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可塑性体现在:横向看,有时重视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有时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地注重。纵向看,大学精神构成的每一方面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上,时而偏低,时而又走过了头;有的时候,又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得到校正,均衡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可以把握的,它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加以把握、加以引导,正因为大学精神具有可塑性这一特性,在我们的大学实践中才会提出“加强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命题。

  二、大学精神的构建

  综合上述有关大学精神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大学人”共同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必然辐射全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知识型产业的“孵化器”.它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中心。当前,社会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张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使得现代大学精神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背景[7]。根据大学所特有的精神理念,我们认为,建设大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大学的精神价值离不开社会发展进程,大学必须投身到现实社会变革与实践中去,把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否则大学自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认同就会受到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必须从象牙塔的峰顶回落到尘世社会中去,以全新的社会关怀姿态接触社会。当然,适应社会并不等于大学被社会所同化,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两个层面分析,大学仍然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领域,大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这个功能是历史形成的,是其它社会机构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发展侧重现实原则、功利原则,而大学的发展却必须突破现实的功利性,因为知识和人才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知识遵循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人才则要关照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所以,大学发展必须不断超越现实,保持自己一贯坚持的精神内涵,即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也充实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像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其次,以大学精神为依托,强化教师和大学生的主体素质建设。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两个主体群,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来衡量,学校文明程度也是通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出来的。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实践,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衍生、外化的过程,离开大学生,大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大学精神的建设首先是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建设。教师是大学的另一个主体,从时空上比较,教师比学生更有稳定性,在大学校园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更长。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的情感,成为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大学的风格、特色、传统主要是通过教师这个群体传承、发扬和创造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内容,而其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所以,在大学精神建设中教师素质建设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三,发挥校园文明的精神创造力,提高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度。精神创造是大学精神的传统,英国人的“绅士风范”源于牛津和剑桥的人文传统:柏林大学坚持“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对德国人崇尚科学、处世严谨的品质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8]。可见大学精神创造本身就是文化辐射的过程。大学的精神创造和文化辐射主要包括:(1)大学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创造精神产品保证了大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创造精神产品也为大学在教育系统中不断以全新的知识教育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外,精神产品的创造更是对社会的直接贡献。(2)大学校园文化对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大学校园已经融入社会整体系统之中,特别是与所属社区之间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知识经济时代又从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层面提升了大学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明与校园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9]。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大学精神建设的内容,也成为大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大学教育的主体是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要在校园内外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圈,用特定的、和谐的文化模式对个人及其行为进行规束,形成个体对群体的归属,使师生的高尚思想境界和情感在这一和谐的“校园文化圈”内得到陶冶和升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塑造健全人格。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在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2)大学的重任在于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造,知识的创造需要自由,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的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坚持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准则。(3)塑造大学精神,在于构建品格和道德高地。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不图虚名、做真正学问。由于他行动不便,学校便让学生到他家听课,他住的中大宿舍楼上的走廊便成了课室,墙上挂一块小黑板,他坐在黑板前讲授,学生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听讲。有时听课学生多了,就从家中拿椅子坐,成为当时中大的“一怪”。中大还留着陈寅恪的故居,在他住进康乐园后,学校为了保护几近失明的他,专门设置了栅栏,和一条白色的水泥路,这是因为陈先生的视力只能辨别浅色而特别铺设的,这条路从此也成为中山大学“以人为本”、“尊重学术”的标志。

  总之,大学精神的源泉是思考、探索、对话、交流、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上形成自由、宽容、大气、进取、严谨、朴实的文化风尚,在相互激励、碰撞、流动、综合、创新中融解物欲与权欲。

【大学精神的战略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04-20

有关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思考论文03-30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07-13

银行管理信息化战略的思考论文06-23

牛文化审美艺术精神思考论文06-22

我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思考论文02-06

运动员体育精神的培育思考论文03-17

大学体育素质培养思考论文01-23

大学体育教学革新的思考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