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都认为二语课堂老师要增加参考性问题,给学生更多的输出语言的机会。但经过调查分析和文献研究,本文认为课堂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应合理使用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才能促进二语习得。
一、提问的普遍性和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提问是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技巧。在有些课堂,一半的教学时间用于问答(Gall 1984,转引自J.C.Richards&C.Loekhart,2000:185)。Johnston(1990)在3小时的语言课堂上观察到522个问题;Long and Sato(1983)在6节小学阶段的二语课堂观察到938个问题(转引自Rod Ellis 1997:586)。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提问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unan 1990,转引自胡青球2004)。“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还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Richards&Lock-hart 1996:185)。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重要作用:抓住注意力;确认理解;引入其他内容;启发思考;交流信息和思想;刺激输出,培养交际能力。
二、提不问的分类
有很多对提问的研究是围绕如何用分类的方法来描述不同种类的提问(R0d Ellis,1997)。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Barnes 1976;Mehan 1979;Sinclair and Brazil 1982;Longand Sato 1983;White and Lightbown 1984;Richard J&Lockhart C 1996等)。本文采纳在中文文献中引用最多的Long and Sato(1983)的分类。他们把教师提问主要分为两类: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和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参考性问题是真正地寻求未知信息,而展示性问题是“明知故问”。
三、提问的技巧
很多中外专家和文章都认为二语/外语课堂老师要增加参考性问题(赵晓红,1998;王银泉,1999;周星,周韵,2002;胡青球,2004)。Brock(1986)的研究认为,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Nunan(1987)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Long&Sato(1983:280)发现在他们研究的课堂中,需要学生作答的问题有79%为展示性问题。他们提出,“这一结果表明,与许多二语教学专家所建议的相反,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占很小一部分”。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母语习得的过程和思考发现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一)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结合使用,各有所能
1 两类问题的异同
展示性问题的目的是老师向学生展示他已知的知识,提问的目的是引起注意,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这比直接和盘托出的效果要好。而参考性问题是老师给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机会,老师本人对学生会怎么回答事先并不知道。
2 展示性问题多的合理性
Long and Sato(1983)发现二语课堂老师问的展示性问题远比参考性问题多得多(476比128)。这和课堂外本族语者的行为大相径庭。(999个参考性问题比2个展示性问题)(转引自Rod Ellis 1997:586)。
笔者随机对4位大学英语老师的4堂课的提问进行统计,发现148个展示性问题,18个参考性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外语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展示性提问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外研社出版的“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这套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都编排有8个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其中95%以上的问题都是展示性问题。
这种现象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课堂活动不同于日常话语,外语不同于母语。在外语课堂中,语言既是讲课的媒介,又是学习的目标,语言课堂老师关注的是如何把自己知道的外语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是中低水平的学生),所以经常出现老师“明知故问”的展示性问题。如:
T:What is the opposite of“sad”in English?
SS:Happy,
而日常对话中,同是本族语的对话者的语言水平相差不大,他们关注的是语言承载的信息,而非语言本身,自然要多采用参考性问题,来寻求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其次Long and Crookes(1987)发现展示性问题,比之参考性问题,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转引自Rod Ellis 1997:590)。由于班级人数多(60多人),展示性问题要求简短的回答,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这很重要。
再一个原因是讲解内容时,紧扣课文内容提一些展示性问题,有利于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课堂的真正作用首先是通过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在真实交际中,通过意义协商获得更多优化语言输入。在学习者到达此水平之前,即使有大量的课堂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输出语言,仍然是输出有限,对其英语发展没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范栩,2004)。
3 两类问题应用的阶段性
仔细研究一下孩子习得母语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知道的比孩子多(无论是语言,还是信息),在他们的对话中,妈妈多用展示性问题向孩子传授她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而当孩子长大了,认知水平和妈妈差不多时,妈妈提的参考性问题自然多了。这时才能实现平等的意义协商。
这就好比是对中低水平外语学生(孩子小的时候),老师多采用展示性问题授课,师生之间流动的主要是老师已知的语言知识;而对高水平的学外语的学生(孩子长大了),语言这个外壳双方都很熟练了,老师自然多采用参考性问题授课,师生之间流动的是未知的信息。
所以这两类问题的应用是有阶段性的。初级、中级外语课,教师提问适宜以展示性问题为主;高级外语课,教师提问适宜以参考性问题为主。同时在一堂课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问题类型也应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
(二)扩大学生参与面,改善参与方式
迫于时间压力和班级规模大的现实,很多老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给好学生的机会比给差生的机会多得多。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
在我们的课堂观察中,学生提问非常罕见。被老师提问,尤其是被老师点名回答,学生是被动参与。但是如果学生有疑问,并能在课堂上及时提出来,课堂互动性更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三)等待时间要适当
White and Lighthown(1984)发现在他们的研究里教师很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组织答案,而是急于重复,重构问题,或提问另一个学生。然而,等待时间越短,得到的回答就越少,回答的内容也越短。 Long et al(i984)也认为,教师的等待时间通常都很短(如,1秒),这不足以让学生做出回应。如果延长至3-5秒。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提高(转引自Richard j&Lockhart C.,1996:188)。
【论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二语习得】相关文章:
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04-15
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论文06-22
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04-19
社会学转向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04-16
二语言习得中输入研究的论文04-13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分析论文06-22
家园配合对幼儿二语习得积极影响的研究论文04-15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论文06-12
关于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