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角色扮演法的起因
近几年,我带着中职校的学生去企业实习,但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这个公司还没干一两周,公司负责人就提出将学生退回学校。而且企业方给我们的答复都是:这个学生不适合这项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与客户沟通,答非所问。比如,学生给客户修理打印机时,客户问他:“昨天机器用得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不能用了?还要更换零件?有没有坑我呀!”学生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公司就觉得学生没有在维修机器时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会让公司的客源流失。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就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而且还要面临企业的挑选。如何在面试、试用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对我们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考验。如今的社会是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平时都是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成天都是与电子产品打交道,缺乏与人交流,也不善交际。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觉得我们的学生听说能力较差,不善与人沟通、辞不达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一个“社会人”如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法,即使你具备再强的实践技能,给用人单位的印象———这个人的能力不佳!这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业之路就变得曲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外,还要让他们亲身体验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角色,提早进入状态,帮助他们尽早适应社会需要。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包含了社会综合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我们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所必备的能力,也是我们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不能兼顾到的。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中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学习。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常采用案例计算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计算机教学法、引导文计算机教学法、模拟计算机教学法、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法和张贴板计算机教学法等这几种计算机教学方法。我主要想谈谈,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二、角色扮演法的理论依据
20世纪五十年代,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角色扮演最初是一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此后的十年间,这种方法又引入到课堂计算机教学中来。1967年由FanninShafiel和GeorgeShaftel建立了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游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想象的(游戏)场景里及在一定的(游戏)时间内,通过一位演员(角色扮演者)来实验性地、游戏性地表现角色的行为、语言和思考方式及其决策和行动模式(Ziems,2010)。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成,在德国实践推广并产生巨大影响,还将角色扮演法做为一种基本的计算机教学方法纳入到该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去。设计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可以使他们提早接触这个行业,熟悉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接受学科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就能更加自信,处理问题也能更得心应手。
三、角色扮演法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老师喜欢“一言谈”,也习惯于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整堂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自编自导自演。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后,课堂就是一个舞台,而学生就是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自的角色。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更多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来,也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一)角色扮演法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教学的自由度。课堂变成为舞台,教师变成为导演,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演员,他们还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对角色的认知和体验选择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同时,还作为观察者给其他“演员”提出意见,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我们预定的计算机教学目的。
(二)角色扮演法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课堂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并分析自己的角色,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角色,成功地体验角色,并掌握本堂课的知识与技能。
(三)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综合能力。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为了成功地扮演各自角色,就必须与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在表演过程中还要与其他角色进行协作。学生不仅要具备与人合作能力,还要拥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拉近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距离。
四、角色扮演法的具体实施过程(重点以《硬件组装与维护》为例)
角色扮演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准备阶段、指导阶段、扮演阶段、评价阶段、领会阶段。
(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准备:剧本的准备和角色的准备。剧本的准备:主要是由老师来完成。老师预先准备好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剧本,剧本中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要有较强的矛盾冲突。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将来都是从事电脑组装、维修和销售的工作。因此,在行业情境设置时,就定位在电脑城的电脑营销员如何向顾客推销电脑。角色的准备:主要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人物、了解行业特点、解决矛盾冲突。在这个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角色———顾客、推销员、技术员和销售主管。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一个角色。每个小组还推选一个组长,根据我设计的几个问题,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研究剧情,以及对话。
(二)指导阶段: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他们相关行业的一些职业性质和工作的要求,并帮助他们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学科知识。其实老师的指导并不仅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全程进行干预的,协调角色扮演的每一阶段。
(三)扮演阶段:经过了小组讨论、研究和老师的适度指导后,每组就要将各自的成果展示出来,即每组派出代表分饰相应的角色。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剧情的发展适当地出来调节学生活动,引导整个情节沿着预定的计算机教学方向发展,收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目的。
(四)评价阶段:老师可以在表演的一个阶段或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对每个角色的表演给予评价。这就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地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以及自己的行动对他人产生的效果。这个环节是整个角色扮演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讨论评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五)领会阶段:这个阶段其实是整个角色扮演的升华阶段,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与真实案例的处理过程进行对照,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明白自己与实现的差距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吸取评价阶段的各种意见,将整个情景再进行一次重现,将大家的综合建议融入到表演中。在《硬件组装与维护》这堂课上,我设计了四个角色:顾客、推销员、技术员和销售主管;还设计了几个问题:顾客要求配置一套高性能的电脑,但又要求价格比较低,还要得到令他满意的售后服务,包括正版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等。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十分意外地惊喜,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挖掘!他们会将自己配置电脑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表演中展现出来,这就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很接近,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吻合。他们为了能向顾客提供一份配置清单,积极地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各种配件的性能和价格。为了能更真实地再现情景,他们甚至亲自动手布置场景,准备了不少的道具,这些都是出乎我的预料的。
五、角色扮演法的计算机教学反思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各自角色的活动,了解社会中各种角色的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目的,帮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老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变成了管理者,由导演转变成了协调者。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老师仅仅是在关键问题上进行引导,让整个计算机教学程序沿着既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发展,收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计算机教学,角色扮演法要求老师预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设计课堂情境,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一个提前的预见,在课堂上还要掌控整个课堂的节奏和发展方向,这就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学生表演过程中,老师要全程关注;学生表演结束后,老师还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一个清晰思路。这是一个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升华的环节,也是角色扮演法的关键所在。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对角色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学习知识,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学习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