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以下是大学生就业的论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1
[摘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时会遭遇到第一学历歧视,他们承受着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这让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困境重重: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消极对待求职机会、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通过法律手段为大学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消除偏见、学校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普通高校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实力是破解这些困境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第一学历歧视;污名;普通高校;就业
一、第一学历歧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之痛
第一学历歧视是指招聘单位要求应聘者为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否则不予考虑。甚至有的985或211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都会因为第一学历不是985或211高校而被拒之门外,即遭遇“学历查三代”的尴尬。早在2012年10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应届博士毕业生“hebaiyun”在校园论坛发帖《谈本科非“211”“985”的博士找工作问题》,痛陈部分招聘单位唯“出身论”的用人标准。帖子称,寒窗苦读20余年,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戴上博士帽,却因本科“出身”非985、211高校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此帖一发,立即引发了人们对于第一学历歧视的关注。第一学历歧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用人单位在其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应聘者毕业院校为985或211高校。第二,毕业于985或211高校的学生将被优先录取。第三,对于非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设置更加苛刻的招录条件。[1]如湖南省发布的《2015年湖南省选调生选拔工作相关要求》中明文写到,长沙市、益阳市要求考生必须是985、211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株洲市、湘潭市、张家界市、娄底市、常德市、怀化市、永州市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要求报考部分岗位的考生必须是985、211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此外,不少用人单位在其招聘条件中明确写出类似“优先考虑985或211高校的学生”“非985、211高校的学生还需拥有**资格证”的字样。甚至482016年第6期总第345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毕业于985或211高校的学生都可能会享受到更加优厚的待遇。如海口鼓励企业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引进人才予以购房补贴,国家985和211高校毕业生在海口市工作并缴纳3年(含)以上社保的,购买首套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政府予以不超过2万元的住房货币化补贴资助。[3]针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学历歧视问题,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4月16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严禁发布含有限制“985”或“211”大学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由于反第一学历歧视相关规定的出台,目前第一学历歧视呈现出隐形化趋势,逐渐演变成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以前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上会直接注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门槛”限制,但近几年来,随着对就业歧视打击力度加大,这一条件逐渐从台面上消失。无论是对内的文件还是对外的招聘简章,都不会把院校限制写入其中,但“985、211院校优先”基本是一条隐形标准。[4]有的企业表面上不设置关卡,但在简历筛选时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暗中设卡,或者在面试中以其他理由淘汰非985、211高校的求职者。[5]在残酷的就业市场中,第一学历歧视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之痛。
二、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普通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双重压力
第一学历歧视之所以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工作能力污名。一项有关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内隐污名的研究显示,人们认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差,而985、211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强。[6]污名是一种标志或标签,表明被标记者具有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导致其个人价值受损,社会身份被贬抑,其本质就是对被污名者的消极态度,由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要素组成。[7]社会大众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刻板印象通常包括专业技能欠缺、工作不认真、没有创新精神、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有偏见的人会赞同这些负性的刻板印象,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产生这样的偏见:“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就是差。”偏见继而导致第一学历歧视行为的发生:“拒绝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指向对象的不同,污名分为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公众污名是大多数社会群体对被污名群体持有刻板印象、表现出敌对行为的现象。上述污名现象即为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又称为内化的污名或感知到的污名,是当人们内化公众污名时产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丧失,指的是被污名群体成员将污名化态度指向自己而产生的反应。[8]当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到第一学历歧视,他们势必感知到社会公众对其工作能力的公众污名。久而久之,普通高校大学生也会将这种公众污名内化,从而产生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自我污名,认为自己工作能力不如985、211高校大学生。内化了污名态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会将偏见转向自己,赞同有关自身的消极刻板印象:“对!我就是很糟糕,我就是不如985、211高校的大学生。”自我偏见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反应(如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歧视行为。研究也证实,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存在自我污名,即普通高校大学生也认为自身工作能力差,985、211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强。[9]
三、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在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之下,普通高校大学生承受着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困境。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
由于招聘单位偏爱985、211高校的学生,原本稀缺的就业机会往往被985、211高校大学生所占据,致使普通高校学生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困境。首先,定向招聘让普通高校学生缺少应聘的机会。一些好的招聘单位往往会直接进入985、211高校选拔人才,而进入普通高校的寥寥无几。有调查显示,超九成以上的上市公司都会进入985或211高校进行校园招聘,而进入非985或211高校招聘的单位不足10家。[10]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都会列出与其专业对口的高校名单,其中211高校和985高校等重点高校占据了名单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11]其次,“院校出身”是很多招聘单位简历筛选时重要的隐形标准。有的招聘单位只收985、211高校学生的求职简历,普通高校学生连递交简历的机会都没有。多家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坦言,应届生所属院校的等级在简历筛选环节会起到很大作用。不仅是校园招聘,即使是实习招聘,首先都是挑出985、211院校学生的简历,其次才会在这些简历中选择专业对口的应聘者安排面试。[12]不少招聘单位在收简历时首先看高校,985、211,还是省内重点,或者是一本、二本,“简历关”难过是二、三本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求职之困。[13]再次,招聘信息定向投放让普通高校学生可能连招聘信息都接触不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方式上已经由大肆铺开转到了定向投放。以工程岗位为例,公司可以通过某个重点高校建筑学院的就业老师,直接将招聘信息投放到班级群中。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是该校学生,求职者甚至连相关信息也接收不到。[14]由于不是985、211高校学生,连最基本的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新华每日电讯曾评论这一现象时说“如果不是(985、211高校毕业生),对不起,你根本没有入围的资格。既然没有入围的资格,再多证书又有谁会在意?这些证书抵不过一纸学历、学位证书。对于应聘者来说,学校和学历是他们的敲门砖,当他们连敲门的资格都没有时,他们如何证明自己,如何表现自己?”[15]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消极对待求职机会
污名会导致被污名个体自尊降低[16]、行为表现较差[17]。普通高校大学生承受着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污名会让他们在就业时自尊降低,消极对待求职机会,这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另一困境。首先,污名让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求职失去信心。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到了第一学历歧视,屡次受挫以及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自我污名都会导致他们在求职时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就是很糟糕。由于担心自己在求职时再次遭到拒绝,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应付了事,甚至主动放弃求职机会。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一说到找工作就灰心丧气,还没开始找工作就断定自己一定会失败;有的学生即使勉勉强强去参加了招聘会,也畏畏缩缩,不积极主动推荐自己;有的学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错过了不少求职机会。其次,为了缓解污名的负面影响,致使有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失去诚信。由于普通高校学生在求职时会遭遇到“简历关”这道门槛,这让有的学生不惜“铤而走险”“注水”简历(伪造实习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和奖学金),以求得笔试面试的机会。[18]甚至有学生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19]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一方面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却消极对待求职机会,这让他们在求职的道路上更加举步维艰。
(三)普通高校大学生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
污名具有外溢效应[20],即只要个体受到了污名的威胁,那么个体在脱离该情境后的任务中也依然会表现出行为上的损害。[21]虽然工作能力污名是针对工作情境、求职情境而言的,但由于外溢效应的存在,导致普通高校大学生在非工作行为、非求职行为上也表现出行为的损害,最典型的表现是致使他们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虽然大学生求职一般是在大四才开始,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开始关心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第一学历歧视,感受到人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工作能力污名。加上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一污名身份从一进大学校门开始就固定了,没有改变的可能。于是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对未来灰心丧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程斯辉指出,校历歧视把人向上的追求与进取定格在求学的学校之身份上,无异于以人生的第一步且对未来无从知晓、无从把握的第一步来判定人的命运。时下,校历歧视正在把人向上奋斗、努力的热情慢慢地扼杀和冻结,许多毕业于非重点高校、非“211”、“985”高校的学生无奈地哀叹:选择只有一次,努力也是白搭。[22]由于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这可能导致他们荒废大学学业,在毕业时专业技能缺乏、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求职的困难。
四、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出路
学变为要上好大学:能上二本的希望通过复读考上一本,能上一本的希望考上名校。[23]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曾指出第一学历歧视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24]我国有2000多所普通高校,985、211高校仅有112所。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高达765万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中,普通高校大学生是绝对的主力军。在第一学历歧视客观存在的背景下,探寻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出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法律保障: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第一学历歧视是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从法律上保障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认为,缺乏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有力的反就业歧视行政措施、健全的反就业歧视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25]当前,虽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有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款,但还没有专门针对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目前,我国的就业平等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项停留在纸面上的权利,主要体现在立法不完善以及法律实施不理想两个方面。[26]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有关就业的立法,尤其是要出台《反就业歧视法》,从法律上保障普通高校大学生享有与985、211高校大学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和条件。同时,政府加强监管,对于招聘单位将学历歧视隐形化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对于遭遇学历歧视的大学生给予及时的救济和帮助,切实营造出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消除偏见: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
作为招聘单位,要消除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偏见,不要以校取人。大学生毕业于985、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主要是由四年前的高考分数决定的,这并不能代表其四年后大学毕业时的工作能力。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齐绍平认为,不能说985、211高校的学生就比非985、211高校的学生优秀。[27]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可变因素也还很多,如果仅仅依靠中学毕业时的高考成绩,就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未来固化下来,既不科学,也不负责。[28]因此,招聘单位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普通高校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普通高校学生,而是要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出德、才选拔标准,通过对应聘者实行严格的考核,择优录取。正如罗和安教授所说,“招人选才时,可以对能力提出要求,但不应对身份做出限定”。[21]
(三)就业指导: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作为普通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首先,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校要给学生普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识别和应对就业中的各种歧视(包括第一学历歧视)。其次,提升学生求职效能感。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工作能力自我污名,可以通过优秀学生求职成功案例分享、自信心训练等措施提升学生的求职效能感,消除自我污名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步入职场。再次,提高学生求职技巧。如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培训、简历制作培训等;帮助学生分析求职岗位的需求,让学生找准就业目标,并学会针对不同的公司有的放矢。最后,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在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渐明确未来职业的规划,更早地为就业做好准备。
(四)提升自己:用实力打破污名现象
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面对第一学历歧视,抱怨不公平是没有用的,用实力证明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毕竟“学校不过是一张火车票,985、211是软卧,一本学校是硬卧,二本学校是硬座,三本学校是站票,专科学校的只能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大学生不要自轻自贱,而是要在大学期间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素质,拥有较强的实力才是打破工作能力污名的真正利器。
参考文献:
[1]汪栋、董月娟.博士生就业市场“第一学历歧视”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05):82-85.
[2]唐湘岳.选拔人才,只唯“985”“211”?[N].光明日报,2015-3-21(1).
[3]海口教育网.高校毕业生,海口工作缴社保3年购新房最高补2万元.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2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普遍,随之,“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里素养,往往才是就业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看待大学生就业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个性的独特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无压力工作,对于社会更多的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总想要最好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对自己、对工作的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份责任心。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估计的不足,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好的工作,也就产生了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其他相关报酬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值的现象,身边有同等就业的同学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没有结合实际,所以就会造成大学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业困局。面对现阶段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从事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1.2规划不充分
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思考兴趣导向以及就业意向,容易受到同学就业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盲目跟从就业。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就业,也为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业恐惧
就业恐惧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产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从而开始惧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学习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足以应对工作,工作能力不够优秀,没有办法面向社会激烈的岗位竞争,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同时不敢主动的推荐自己,没有办法主动积极地去竞争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这样无形中就丧失了其主动的优势。这种状态下无形中就使大学生本人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他们无法根据就业的压力和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身优势与“短板”。
1.4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而且学校是将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们在认真刻苦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压能力逐步加强。所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为高校本身提高综合就业率。
2.2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家长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却忽视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带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盲目给子女定了发展的方向。于是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选择标准高、层次高的招聘单位或岗位,结果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2.3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招聘信息,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过滤就业信息,找到合适的岗位,成为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往往大学生会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自信面对,从而和别人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复复,内心落差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大于能力问题,导致就业愈发困难,此时更应该多注意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压力,增加自身下意识的锻炼心理抗压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来抵御外来世界给予的压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早日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3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运用调查问卷法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从个人属性、人力资本、先赋资源、物质资本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政府等四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促进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取向;影响因素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稳定。本文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以山东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涉及不同学院、专业、性别、户口等等,本次问卷共回收102份。根据有效问卷进行样本信息描述,以及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深一层次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
大学生就业取向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范畴,指大学生对于找工作的一种心态、观念。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可以从就业去向和就业期望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去向
第一,企业求职。企业求职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去向。企业求职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可供选择,更早地步入社会,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减轻父母亲的负担。第二,继续深造,如考研、出国等。考研的原因有的是对学科感兴趣,或者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父母的压力,或仅仅为了获得学历。第三,公务员和事业编。近几年考公务员和事业编的热度一直持续不降。公务员、事业编工作较为稳定,福利保障好,工作环境舒适。第四,创业。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这既有利于减轻自己的就业压力,也可以带动社会人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
1.就业地区:样本中期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为53.92%;希望在家乡就业的比例为34.31%;期望在中西部以及农村的比例均为1.96%。大学生所期望的就业地区呈现出地域的不平衡,较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就业,这也就造成了东部地区就业人数供大于求,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供不应求的形式。2.就业单位:样本中期望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为31.37%,其次是自主创业所占比例为24.51%,再次是期望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所占比例分别为19.61%、11.76%,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想去大中型企业,期望较为稳定的、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其次,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看出现在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强。3.就业薪资:样本中期望工资为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55.88%;期望工资为4000-5000元的比例为27.45%;期望工资为3000元以下所占的比例为16.16%。由此可看出,期望工资为5000元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样本的一半,就业工资的期望相对较高。由上述对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就业单位、以及期望工资三个方面的就业取向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期望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期望去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单位工作,所期望的工资偏高。大学生这样的就业取向在外界就业形势不好的基础上,更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分析
不同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不同,如对于大学生选择企业求职来说,他们所期望的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期望工资是不同的。
(一)个人属性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个人属性是指个人所固有的、不会发生改变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性别、生源地、专业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个人属性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1.性别因素:调查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大部分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和家乡就业。男性大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所占比例为58.49%,女性大学生所占比例为48.98%,男性大学生选择在家乡就业所占的比例为32.08%;女性大学生所占比例为36.73%。由上述分析结果看,男性大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所占的比例大,男性大学生可能会更想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而较多女性大学生更期望留在家乡就业。性别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2.生源地因素: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想创业的比例最高为44.44%,而县城和农村的这一比例较低,来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相对较好,社会关系更加广泛,可以为子女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信息。来自农村和县城的毕业大学生,期望在党政机关的比例最高为33.33%,他们相对于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资源相对较少。大学生生源地的不同对期望就业单位有影响。3.专业因素: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期望的工资差异较大,文科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明显低于理工科学生。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最大,为75.47%,期望在工资在4000-5000元工资的比例仅为16.9%。文科大学生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4.69%,期望工资在4000-5000元工资的比例最大,为38.78%。理工科的知识相对于文科来说,更加偏向于技术性、应用型,国家发展离不开理工科的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本是指大学生在教育、经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技能的积累,高校的教育以及大学生自我的投资都对大学生就业资本有很大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以及工作经验(兼职、社会实践)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力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1.学习成绩因素:样本中成绩很好的大学生选择党政机关所占的比例为57.14%,随着成绩越来越差的大学生选择这一岗位的比例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会有更大的人力资本。成绩较差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所占的比例最大,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找工作方面或许会有些劣势,他们更想通过创业等方式就业。大学生成绩的优异对期望单位有影响。2.学生干部因素:在当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52.94%,期望工资在4000-5000元所占的比例为35.29%;在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56.47%,期望工资在4000-5000元所占比例25.88%。由上述分析结果看出,大学生是否当过学生干部没有对期望工资产生影响。3.工作经验因素:期望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工作经验非常多的所占比例反而最少为50%,工作经验非常少的所占比例反而最多为66.67%。工作经验多,或许知道工作的艰辛,也了解一些工作基本的工资,更现实一些。大学生工作经验的多少,对其期望工资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先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先赋资源一般是指家庭给予的资源以及社会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家庭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先赋资源来阐述的,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先赋性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1.家庭背景因素: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家庭背景重要的大学生占55.89%,认为重要性为一般的大学生比例为29.4%,认为家庭背景不重要的大学生仅为14.7%。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对于就业来说是重要的,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就业的资源,比如更容易获得就业信息,更容易找到工作等等。2.社会关系因素:由调查结果来看,约7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关系对于就业来说是重要的,认为重要性一般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5%,认为不重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为4.5%。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一资源,在就业中可能会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机会等。
(四)物质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本研究中大学生就业的物质资本主要是从家庭的收入来进行分析的,家庭收入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有一定的影响。对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期望月工资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大学生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期望月工资有相关关系。家庭收入较高的大学生所期望的薪资更高。
三、优化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一个合理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应先就业后择业。其次,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就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应该稳扎稳打,同时要学以致用,积极开拓创新,这样才有更大的资本去获得更好是我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学习怎样与人良好的沟通,扩大朋友圈,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二)挖掘和利用家庭资源,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背景与其衍生的社会关系对于我们就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为大学生提供最可靠的就业资源。首先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家庭这一资源,这样可以降低在找工作时花费的就业时间、金钱、精力等成本。目前仍有很多家长来决定孩子干哪一行,做什么工作,虽然父母经历过找工作的经验,听取父母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完全忽视市场需求、以及自己的期望爱好。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完全忽视孩子在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不能及时的疏导孩子就业的心理压力。所以应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合理的就业取向,在由孩子自主决定时,结合家长指导以形成良好的就业取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需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一个合理的就业取向,根据实际情况来择业。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如成功校友的讲座,定期心理辅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就业观。另外,学校应和校外企业单位合作,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
(四)政府制定政策重点扶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首先政府应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合理的就业市场机制。通过出台政策促进就业市场形成公平就业的氛围,引导大学生减少使用不合理的就业方式就业。然后政府根据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及地区性矛盾,对在中西部地区以及贫困山区、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基层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减少税收、资金补贴等等。最后政府应形成正向的舆论向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取向,公务员、事业编等工作虽好但是岗位太少,不要以旧的思想观念来束缚自己,要形成新的就业思维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的就业论文03-31
大学生创业就业论文03-31
大学生关于就业论文03-29
大学生就业论文08-16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03-31
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03-30
大学生就业与成才论文06-1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03-31
大学生就业论文例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