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肩负着塑造新一代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使命。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就不可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如果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便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因此,教师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重视和理解。改善教师内心状态,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教师劳动的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绪正常、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等几方面。教师的劳动是教师以其德、识、才、学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它自始至终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种伟大、艰巨、复杂的精神劳动,是一项非常细致、特殊的系统工程。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对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一)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欢乐的情绪,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统一、协调的行为,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反应及时、敏捷。只有具备这些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完成教育任务。
(二)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1。社会压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称教师为“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的事业与新生一代之间的桥梁”,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家加里宁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社会对教师赋予的重托,虽然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压力。
2。家长压力。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寄予厚爱和希望,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加迫切,家长的这一愿望自然地转化为对学校和教师寄予极高的希望。这无疑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二个心理压力。
3。学生压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品德的人,且他们的身心状况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不断地发展着变化。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娇宠、独断、自以为是、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缩手缩脚、难以把握尺度,媒体也不时有对学生管理轻则熟视无睹、重则寻死觅活等事件的报道。这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三个心理压力。
4。教师行为和角色矛盾的压力。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随时可能遇到难以预料而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而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自制等。但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课堂以外,他们还要担任儿或女、夫或妻、父或母等其他角色,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想不通的事情,想发泄的时候,他们也希望能有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时间和场合,以表达在学生面前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以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是教师不得不承受的第四个心理压力。
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固执;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因此,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培养适应教师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从源头抓起,有效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
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基础课教师大都来源于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工科院校毕业生或现场技术人员为主,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并未经过专门的、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否适应教学工作的心理测试,工科院校毕业的专业课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的教育。这就导致了一部分自身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从源头抓起,适当提高教师职业准入的门坎。
(二)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探讨独生子女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让家长、社会正确认识子女成才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独生子女现象给教师造成的心理压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一句话,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老师缓解压力等等。
(三)学校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有关专家呼吁,学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改革的底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环境。关心教师的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输导教师想不通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设置教师心理发泄室,为教师提供宣泄不满情绪的场合,及时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等等。
(四)教师应重视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提高心理素质
1。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教师更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爱满天下”首先应该热爱祖国。试想一个连自己祖国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热爱自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爱国、爱岗、爱学生”,才能谈得上“敬业奉献,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知国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的合格人才。
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一个教师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练就“出家门唉声叹气、怒发冲冠,进教室兴高采烈、和蔼可亲”的真本领。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承受一定的教育焦虑和提高应对教育焦虑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练,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普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差班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一次次成功的积累,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经。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加强心理健康防卫。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论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难题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论文07-04
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绩效水平论文06-25
浅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途径的探讨论文07-05
以学论教提升课堂实效论文02-23
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学水平论文06-19
水利施工管理水平提升措施论文06-23
农业科技水平提升策略论文06-25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