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公共卫生知识毕业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篇一:公共卫生知识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建设区域性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方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开发标准化的接口对全市公共卫生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使之在一个平台上运行。结果对全市公共卫生相关业务系统进行了集成,建立了区域性疾控业务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疾控业务统一平台信息管理。结论本平台的建设提升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提高了信息利用效率。
关键词: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管理;区域平台
1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基于网络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架构支持[1],国家、省、市各级疾控都建设了相应的疾病控制信息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省疾控综合业务平台、健康体检系统、检验信息系统、预防接种管理系统、职业危害监测系统等[2-6]。这些系统和平台涉及疾病防控和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提高了疾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大大提高[7-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新的防病控病形势,现有的一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亦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监测信息系统没有覆盖全部疾控业务,例如传染病的实验室监测;以食品安全、职业卫生为代表的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覆盖面小,信息欠准确,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以肿瘤、高血压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发生发展危险因素基础监测数据分散,信息反馈慢。己建成使用的信息系统主要功能集中在监测数据的收集,缺少分析利用。同时由于各类业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业务系统之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各级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整合利用,存在信息孤岛[9-14]。根据疾控自身业务工作的特点,以整体、标准、实用、安全和可扩展为原则,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这个统一接口的数据采集与交换平台,使各级业务系统和平台能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高效利用与数据共享[11-12]。
2建设思路
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体系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各级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正在运行的免疫规划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卫生检验检测系统、职业健康监护系统、医院诊疗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对国家和省系统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和机构的“信息孤岛”有机联合,加大数据的收集与共享,实现多业务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利用分析,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该信息平台使用标准化接口,不仅覆盖传统的传染病疫情,还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监测与评估,五大卫生领域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免疫规划综合检测与评估,区域早期症状主动监测与评估等[15-18]。
3建设内容
3.1基础业务工作管理开发与集成
基于工作需要,开发疫苗冷链监测、生物制品管理、症状监测等新业务系统,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通过开发通用、开放、标准化的接口,对基础业务工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和集成,并可供相关部门方便接入,实现区域内防病信息的统一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
3.2数据中心建设
以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房为核心,建设一个数据处理与存储中心,配备综合通讯系统、高性能信息存储、处理等系统设备,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多层体系结构,深度防御功能的硬件架构,将设备和应用表达为数据层,业务逻辑、表示层、用户层;设计涵盖重大传染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免疫规划、慢病管理等在内的多个数据库、知识库,建立数据交换、存储与认证平台。
3.3监测网络的覆盖与管理
采用局域网和广域网相结合的方式,扩充平台的范围和信息触角。以担负基层数据采集的监测哨点建设为重点,建立覆盖本地区监测哨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区域监测网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着重研究虚拟专网技术,数字认证技术的应用,探讨监测点建立和长效管理的机制。采用病例监测和症状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主动监测,对各监测点如全市网络直报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监测点等实行统一的监测管理,采用相同的数据内容采集和报告标准,并实施统一的质量控制。
3.4关于风险分析评估系统的研究
以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症状监测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等系统的集成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监测,结合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做深入研究,提升对相应数据的挖据、分析和利用。
4平台建设与应用体会
4.1技术架构
平台建设采用B/S结构,以J2EE开发环境为基础。采用分层设计、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按照传统设计方式总体分为:数据层、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数据层采用Oracle数据库,数据持久层采用Java标准的JPA2.0技术标准,并采用Hibernate3进行具体实现。业务逻辑层选用的是Java标准体系中的EJB3.1技术,表现层采用JSF2.1技术并通过第三方类库PrimeFaces进行技术展现。平台建设重点主要包括核心数据的存储、处理和集成、监测网络的覆盖与管理、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集成3部分。
4.2建设情况
对全市疾控相关业务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依托全市免疫规划数据中心及数字化门诊系统,完成了儿童免疫接种溯源功能和全市预防接种工作分析与评估功能;通过汇聚全市各县市区疫苗冷链监测数据,实现疫苗存储安全及冷链设备风险分析、预警、及评估功能;实现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数据的集成,并建立生活饮用水水质、公共场所等检测分析模型,进行日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对全市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及全市职业健康监护系统中进行数据采集,并根据业务要求,建立了全市从业人员健康证实时查询(包括APP端应用)、职业危害因素相关数据分析模型;对全市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统一采集,开发了相关分析模型;通过与上级部门协调实现了国家疾控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疫情数据的本地化落地,完成了传染病的数据自动采集和监测分析评估功能。
4.3应用情况
通过对全市各级疾控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的整合与集成,使之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建立了区域性疾控业务数据中心,改变了以往各个业务系统彼此独立、信息互不交换的弊端。以往有关部门和领导需要了解相关业务数据时,需要通过某个具体系统的使用人员登录系统获得,信息具有滞后性。通过该平台,根据预先分配的用户权限即可实时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了对传染病、慢性病、计划免疫、疫苗冷链、职业卫生、健康危害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时、全程监管。各级业务系统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了数据交换和共享,实现了互联互通。如慢病系统与医院诊疗系统对接直接采集病例信息、健康体检数据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换共享、健康证信息与辖市区疾控、卫生监督所交换共享、预防接种系统与疫苗冷链系统对接实现疫苗溯源管理。建立以数据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引入各种数据分析和评估模型,以直观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图、地图等多种形式,对该市疾控工作在平台上进行集中分析展示和预测预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平台建设有效提高了该市公共卫生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在提高信息系统共享、数据深入挖据利用、扩大网络覆盖面等方面准备进一步深化建设。
5结语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框架,按照立足规划、统一标准、以业务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原则,进行了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探索,初步实现了公共卫生各业务领域间、公共卫生与其它行业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使防病控病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收集、快速传递和分析利用,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规范和提高该市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质量与工作效率。随着平台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与覆盖,将能够提高市区两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能力,促进联动应急机制的形成,为地区级开展公共卫生监测与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保障,对有效控制各类健康危害因素、降低各类疾病发病率、为政府提供决策辅助依据有重大意义。在该平台的建设中,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疾控业务本身有其特点涉及多部门、多用户、多地域,较为复杂,除了系统本身的建设,还涉及到相关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模式、业务规范、法律法规等内容。必须认识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业务数据采集标准要统一,该平台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亦较大。文章结合该市区域公共卫生业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希望能为相关公共卫生业务平台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二:公共卫生知识毕业论文
摘 要: 文章从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入手,从经济学的角度规范分析了公共财 政介入公共卫生领域的理论依据和所应达到的两个基本效应——支出效率和公平效应。在此 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我国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状况,得出对我国公共卫生财政支出 效率、公平效应以及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的基本评价,并由此从相关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
关键词:公共卫生 公共财政 效率 公平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为保 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中也逐渐暴露 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公共卫生资源在配置上缺乏效率,在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城乡和 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等。这与中央关于建设“全民健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 相悖的。因而,我们需要在广泛、深入了解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现状的基础之上,明确具 体目标、制定发展战略,为实现以上两个目标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做出有意义的工作。因 而本文将对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我国的公共卫生财 政支出在资源配置上是否是有效率的,在地区、城乡和不同人群配置上是否是公平的,并针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评价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支出效率的理论分析
公共财政介入公共卫生领域的直接出发点在于解决资源配置在市场失灵下的效率问题。 即政府作为公共卫生产品的提供者来解决由市场提供的不足问题。因而,公共财政在公共卫 生领域的支出效率至少包括了以下三方面涵义:
第一,总体上政府的卫生支出应在一国卫生总支出占主导地位,以确保具有公共品或准 公共品性质,又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提供和避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dead wEight loss)。
如图1所示,假设市场对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需求曲线为D,在没有政府干预下,市场 对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m,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g。由于医疗 卫生服务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或准公共性),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性等市场失灵问题 ,使得同一价格之下,政府的供给数量将高于市场的供给量,即Sg将位于Sm的右方。从微观 经济学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理论来看,图中阴影部分即是由市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产 品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第二,政府的卫生支出结构本身应达到有效的配置效率。政府卫生支出的投向应以投资 公共产品、创造有利公共卫生条件和矫正外部效应等公共性更强、社会效应更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而不是其它市场本身能够解决的项目上(如公费医疗),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政府 卫生支出达到最优的配置效率。
这可从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和福利理论上得到说明。①如图2 所示。假设政府的卫 生支出在公共卫生服务和非公共卫生服务(以公费医疗为主)中分配,图中横纵轴分别代表 公共卫生服务和非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PP线代表政府的卫生支出在两种服务的生产中所能 达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U代表社会无差异曲线(soc ial indifferent curve)。因而,在PP线上所有可能的生产组合中,只有PP线与U线(U2) 的切点E处才是政府卫生支出在公共卫生服务和非公共卫生服务之间最有效的配置效率。对 非公共卫生服务的过多投入(如图中的F点)只会带来效率的缺失和社会福利的降低。
第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结构本身也应达到有效的配置效率。即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的投向应以公共性更强、社会效益更大的防治防疫事业和妇幼保健事业为主,适当减少医疗 机构补贴的数额。经济学上的理由同上。
(二)公平效应的理论分析
经济学家对公平的定义是与收入分配相联系的。在一般意义上可将公平区分为两种原则 ,即:机会均等(process equity)和结果平等(outcome equity)。另WHO和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SIDA)认为,公平性指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导向 ,而不是取决于社会特权。②这两种公平观反映到公共卫生财政支出领域,就要求全体社 会成员获取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数量和质量具有均等性。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 ,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不管是高收入人群还是低收入人群,人人都能均等地享受 基本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而不取决于其支付能力。
二、我国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状况的实证分析
按照WHO提供的指标体系,卫生总费用分为公共卫生支出和私人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 出包括社会保障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和外援卫生支出。在我国,卫生总费用包括政府预 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公 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公费医疗经费。③其中,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又以卫生事业费为主。本 文 所指的我国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即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中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政府预算卫 生支出中用于公共预防、医疗、保健等服务的经费。
(一)公共卫生支出的效率检验
1.总体上看,政府卫生总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服务得不到有效的提供,存在效率扭曲和 社会福利净损失。1978-2004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从35.44亿元增长到1293.58亿元,增长接近36.5倍。④但是,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1978年的32.16%下降为2004年的17 .04% ,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47.41%下降到17.04%,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0.34%上升到53.64% 。同时,虽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04%上升到2004年的5.55%,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却从0.97%下降到0.81%。⑤我国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的 这种 变化情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居民开始成为卫生支出的主 要负担人。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卫生费用支出比例不断减少,而居民个人医疗负担不断加重。
2.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投向存在资源配置错位问题,没能使有限的政府投入达到最优 配置效率,社会总福利存在改进的可能。从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上看,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所占比重逐渐减少,而公费医疗开支则在 逐渐增加,从1978的14.4%上升到2004年的25.01%(其中,在1996-2002年间,这一比例一直 维持在30%左右),也就是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有将近25%到30%被公费医疗花掉。 公费医疗费用的增加意味着政府有限的卫生支出中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对一小部分人的临床 服务上,而使全民受益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则相对减少,这种支出状况大大扭曲了资源 的配置效率,通过重新分配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公费医疗经费可以增进社会总福利。
3.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方向同样存在资源配置错位问题。 从卫生事业费⑥的分配情况来看,具有很强公共性和社会效益性的防疫费和妇幼保 健 费投入不足,而对医疗机构补贴比例过高。另外, 据统计,2000年国家卫生事业费中防治防疫事业费和妇幼保健经费总共只占18.8 % ,比医 院经费低25.9%个百分点。⑦
(二)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问题
1.地区差距。。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省政府为本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就取决于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越强、人均GDP越高的省份,居民获得卫生公共服 务的水平越高。由此导致了我国地区间卫生支出的不公平性。
我们可以从人民健康水平、财政能力、卫生健康投入和卫生服务可及性⑧等四方面 看 地区间的差别。有关数据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民健康水平越低(死亡率越高,平均预 期寿命越低),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医疗保健支出也相应越少,所拥有的卫生 服务可及性也越低。说明我国地区间卫生支出差距显著,且与其健康水平的要求不相对应, 不公平性较为明显。
2.城乡差距。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城市经济,导致财政支出、尤其是公共服务 方面(包括卫生)的支出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
首先从卫生健康投入方面看,城市和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绝对差距自1990年以来不断增 大,由1990年相差120元增加到2004年的960.3元,⑨并成不断上升趋势。其次,从人民 健 康水平、财政能力、卫生健康投入和卫生服务可及性等四方面来衡量,2004年,农村婴儿死 亡率、孕产妇死亡均是城填的近2.4倍,而农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却仅是城镇的1/4,在卫 生服务可及性方面,城填是农村的近4.4倍。
注: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是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按市 县区分的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据计算得到。
3.阶层差距。 从不同的收入阶层来考察,这种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差距也较为明显。根据卫生部有关 城市和农村不同收入组的平均收入、平均消费支出及其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方面的调查显示 ,⑩在城市地区,收入在1000元以下人群是严重收不抵支;收入在1000-2000元的人群 是 收入略低于支出;收入在2000元以上人群基本上都是收大于支。进一步考察医疗保健支出占 总支出的比重,我们发现,收入越低的群体,这个比重越高。在农村,年人均收入在500元 以下人群严重收不抵支,收入在500-1000元收入组人群收入略低于支,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 人群收大于支。同城市一样,农村居民中收入越低的群体,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越高。按收 入五等份分城乡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来考察,也说明了这种阶层的差距,城市地区,高收入户 的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支出是低收入户的4.2倍;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也达到2.87倍。?(11) ?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导致其公共卫生支出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虽然我国在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公共卫生支出政策的转变是不完整的。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 政策的缺陷具体表现在:支出政策在宏观经济层面的效率问题;财政支出在地区、城乡、阶 层分配的公平问题,以及支出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与影响问题。
为了深化改革以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支出政策及其政策效应,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卫生支出。细化预算内容,具体到项目和下属单位, 改变目前资金切块到部门自行分配使用的状况。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对现行财政支出 结构进行调整,削减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增加公共卫生等社会性支出。财政支出的重 点对象包括: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农村公办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等。确保政府卫生支出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2.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使各级政府的卫生支出职责与其财政资源相匹配 。中央政府的职责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通过完善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 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缩小各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提高地方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财政分权的优势,研究设立适合地方特色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 准。
3.建立全民医保体系。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其成员国都要为国民建立全面的医保 体系。根据“蓄水升位,平稳过渡”,我国应逐步建立一个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 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商业保险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低水平、广覆盖”的复 合型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制度。
4.通过在卫生领域建立更加明晰的绩效考核来增加地方政府的可问责性和责任感。这 些标准中不仅应该包括总量目标,对于省级政府,还应包括对其管辖的市、县等基层政府统 一的绩效评价指标。
【公共卫生知识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卫生毕业论文02-26
公共卫生安全知识12-08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04-12
毕业论文的写作基本知识07-24
村卫生室人员公共卫生知识培训总结11-21
公共卫生宣传03-02
公共卫生标语06-11
公共卫生论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