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2022-08-12 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篇1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也成为广大中小学老师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拟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

  评价;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这里,笔者谈谈自己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仅供广大同仁在今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参考。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

  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为此我们研究了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问题。

  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节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由于评价者自身观念的滞后,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存在某种偏差,课堂教学评价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误导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课堂教学的本质既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重点是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这些组织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在教师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它们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在度量、评价课堂教学时,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当然,在这样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以后,并不是否认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表现就是教师劳动的成果,反映了教师的组织与计划的水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来认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作为对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抓住以下五项指标:

  (一)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

  (二)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课堂。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这种对话状态: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恰当的形容。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三)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二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以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感悟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五)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总之,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只要体现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特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篇2

  摘要:

  语文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在围绕这两个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目前看来,初中语文作业作为与课堂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并没有得到教师或者教育研究者的绝对重视,很多语文教师依旧沿用落后的作业布置方式,如抄写课文、做练习册等。针对这一情况,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分析作业设计的现状,找到问题,发现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作业设计。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评价

  作业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知识点的常用方法,《教育大辞海》对作业的定义更加细化,共分两类,一是课堂作业,即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当场完成的练习,二是课外作业,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作业设计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本文就对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进行简单分析。

  一、新课改大环境下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状态

  (一)教师对作业设计存在误解

  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很多要求,可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常常将巩固知识、提高实践性的课外作业与考试终结性考点练习混为一谈,作业设计中缺少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性考量,把语文课外作业变成了简单机械的学术性或技术性练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失去了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利用语文的机会,脱离了初中语文的学习规律,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失去使用语文的好习惯,只是埋头于日复一日的机械化的习题训练中。想要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是在浪费校方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事倍功半的行为。究其根源,教师设计语文作业时因循守旧、不善创新是导致学生对课外作业反感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新课改不提倡的行为。

  (二)教材及练习册缺乏创新性

  教材和练习册作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基本工具,同样有不进步、不创新、不改变的弊端。目前,市场上提供给学生的练习册的习题在形式与内容上几乎与试卷上的习题如出一辙,如针对语法的考量,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求,还有阅读理解的掌握等。每本练习册的内容换汤不换药,完全看不到与生活相关的题目,甚至连阅读理解性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毫无趣味性。就是这样固定的模式、机械的训练充斥着初中生的整个课外生活,最终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盲目追求数量

  题海战术是每个学生都不陌生的词语,很多语文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只追求所谓的面面俱到,觉得学生做的多、看的多就一定能记得住。更有甚者,还会有拔苗助长的行为,比如,从中考试卷中拿出几道必考题来让学生练习,让很多学生倍感压力。尤其初三的学生面对升学这一特殊节点,更容易接受这种大数量的作业,可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题海战术与提高成绩并非是成正比例关系,如果运用不得当,反而会让学生更加疲惫。

  二、研究的意义何在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让语文教学越来越人性化,很多学者提供的理论数据都对课堂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然而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讨论似乎并不多。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外作业既能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让教师通过学生的实践得到反馈,是双方良好沟通的捷径。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保质保量完成的基础上,对于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也要重视起来,通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检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措施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以上已经提到了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被枯燥的习题训练消磨掉,而新课程改革也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它要求学校正确认识课外作业,不能把作业完全当成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这一指示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握好作业设计是否对学生有帮助。

  三、改革及策略

  (一)语文的实践性不可忽略

  前文提到了语文这一学科是充满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忽略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以某段课文中的经典事例为主题的辩论赛,让他们在唇枪舌战中巩固课文知识,提高应变能力、逻辑能力和口语表达;或者鼓励学生看电视来汲取精华,搜集并记录他们认为优质且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每周与同学分享讨论,经典的广告文案大多出自有强大文化底蕴的工作者手中,是学生学习提炼语言的一种非常好的渠道。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浏览课外书籍,关注时事新闻等,让生活教会学生实践、学习、总结和提高。

  (二)教师评价主观性太强

  “优、良、中、差”“对号、错号”“A、B、C、D”是每个学生都不陌生的教师评价,对于语文课程来讲,这种评价方式是以偏概全,不能正确衡量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或成绩。教师做出的评价往往是以他们心中所谓的标准答案为中心、判定结果的一种模式,而通过课外作业,对学生做出实践过程、学习精神、合作能力和态度等过程性评价才是真正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鼓励,容易产生成就感,进而更加喜欢去探索和完成课外作业,所以说,以往极具主观性的教师评价应该“更新换代”。

  四、结语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保证作业助学生掌握知识是评价其设计是否合理的重点。除此之外,语文作业设计一旦成功,对于师生关系、家长与校方关系都有积极效果,所以语文作业设计绝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初中语文作业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虽然在实施中仍有诸多困难,对其有效性设计和评价策略仍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广大教师应该迎难而上,继续探索优化语文作业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鄂志云,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5.

  [2]张如意,黄之能,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4):22-24.

  [3]阙银杏,吴积兴.指向助学功能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73-75.

  [4]高桂花.浅谈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学周刊,2013(32):174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篇3

  一、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及其出现的问题

  在进行前期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地教学,我们都没有相对成熟的学习和评价体系。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在城市里逐步发展,但在农村却举步维艰。有份调查显示:农村初中老师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到35%,而学生真正参与并积极投入过活动的不到10%。在农村中学,大多数语文老师只是让学生们去学习理解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并没有安排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追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教师思想认识相对落后,把农村落后、缺少外界沟通和学习条件的教学环境当作借口,不积极开展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同时由于农村学校中考压力大,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声誉,采取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只从考试大纲的范围指导学生做题练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被应试教育所取代了。

  二、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需要共同维护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共同协助,积极参与,同时要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来配合,不能因应试教育和考试压力而放弃。学校间可以相互交流,汲取精华,去除糟粕,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在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时,不要局限于形式主义,评价的方方法要多元化,评价结果公开透明、真实科学。评价的主体不能只有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参与进来的人员都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操作实施首先要动员全体人员,然后协商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工具,例如评价表,制作评价表一般多用表格和项目清单的形式。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形式开展评价工作。也可以开办公开课等形式,让学生家长、其他班级学生等参与进来。开展丰富的语文评价。这种多人参与的评价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可,进而促进农村学生的学习进步。

  三、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对于全面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非常重要,它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能够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不会应付了事。为了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我们预期的良好效果,使其尽最大力量发挥应有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和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篇4

  摘要:

  本文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做好初中和小学学生的知识衔接,营造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评价活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自主学习;分层次教学;有效评价

  一、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下,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有效、高效,是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探讨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要了解有效教学的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教学必须面向全体的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同时,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和需要;第二,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制定的目标学生必须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第三,对于有效教学的产出和投入必须满足高效比;第四,在有效教学的实施中,必须注重生活化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背景;第五,有效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做好反思性教学;第六,有效教学必须要求师生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第七,有效教学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及时反馈,表明学生获取、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目标达成性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策略

  1.做好初中和小学学生的知识衔接

  要想衔接好学生初中和小学的知识,必须要多途径地了解学生的识字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教学。

  第一,多途径地了解学生识字状况。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具体的方法包括让学生写自我介绍、进行家访等。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有效的情况,从而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推进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而分层次推进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掌握学生真实水平后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都能拥有成就感,水平都能相应地提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营造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

  初中生已经到了叛逆的年龄,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营造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更容易完成课堂学习。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面带微笑。微笑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创设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第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面对。通过这样的态度,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第三,发挥正面强化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高效愉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高效愉悦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4.有效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主学习的含义为:首先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是学习者的选择性得到了实现。另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5.进行有效评价活动

  有效评价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途径。为此,教学评价首先要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实想法,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不能模糊。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以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海国.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三个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2013年,(03).

  [2]杨素云.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解读与思考[J].学周刊(B).2013,(01).

  [3]刘朝.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08).

  [4]范晓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2,(10).

  [5]吴俊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08).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篇5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

  1.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师首先可以从学生方面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都不相同,再加上其课前准备的程度也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及时地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要尽可能地预测随时会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再思考具体的对策,为丰富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做好必要的准备。

  2.明确目标。教师要考虑到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要注意的问题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能会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预设为生成预留空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可以把教案进行优化。很多完整的教案并没有考虑到预设之后的生成资源,这会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整理教案时要为课堂的教学预设留有充足的空间。

  二、构建互动平台,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

  生成性资源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共同体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过程性和灵活性,很难促进生成性课堂资源的生成。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随时注意课堂的动态,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此外,语文教师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内容上,应该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中去发现、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并且有效地把握、利用这些生成性的资源。这样做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够促进高质量的语文课堂资源的生成,构建高效率的课堂。

  三、设计问题是使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就需要把课堂变成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研究性的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充满变化且活跃。为了让语文课堂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教师就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把一言堂变为多言堂,盘活整个语文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多发言,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为了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就需要课堂上既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又要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学生间的讨论而生发一些新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让语文课堂变成生成性的课堂,既需要语文教师的探究,又需要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在讨论、交流、研究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感觉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直接跟太子丹说明真实的情况呢,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讨论。这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再恰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学生就会对秦武阳、荆轲以及太子丹等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上也会更为准确。这样,课堂氛围也瞬间活跃起来,能促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探讨、研究顺利地解决疑问,既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又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收获多多。

  四、发挥创造能力,在想象中求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不断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他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合理想象,这时,学生会给出各种富有创意的答案。再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想象一下你们就是这只受伤的鸽子,你们又会怎么办呢?”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永远是灵动的,要想使课前预设最大程度地与课堂生成相一致,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技能,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由学习的时间,将高效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 篇6

  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16,(20):132-133.

  [2]况荣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8):48-49.

  [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92-93.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的论文01-2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分享论文07-18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论文04-12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论文07-3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6-03

美术教学评价论文03-3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评价体系探究论文01-21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3-29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