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论文

2021-04-02 论文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因赊销产生的风险,增加赊销的成功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企业信用管理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一)

  一、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受重视程度低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个人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都不是很强,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只把信用理解为存在于道德层面上的一种品质,而没法真正认识到信用其实是一项资源是一种财富。很多的企业更是只重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工作,直接导致许多企业信用销售坏账严重,拖欠账款的情况严重而且拖欠时间长。结果便是我国企业整体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信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信用水平的高低也不够重视。

  2.专业人员缺失。

  信用管理其实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原因是它涉及了市场、财务、商法、统计、计算机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还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小企业中总是缺少这样的专业人员,这也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信用管理的法律不完善

  我国在信用方面的立法相对于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来说显得就比较落后,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尚且没有统一的关于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便是我国整体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对于信用管理的立法必须要做到严格详尽,因为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这些信用管理体制运行的全过程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然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这个运行过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失信违约的情况就比较常见。

  4.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且信用信息渠道不畅通

  我国的征信数据都主要分布在银行、工商、税务等这些部门,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切的反映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这些部门之间无法做到完全的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上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很低,缺少统一有效的信用信息检索平台和市场信息共享机制,这就意味着要想得到一个企业比较真切的信用信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各个商业银行对企业都有自身的一套信用评级法则,这些评级法则相去甚远直接导致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同一个企业的信用评级差异巨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也是由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开放度低导致的。所以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打通信用信息渠道、使零散的杂乱的信息高度整合就显得很有必要。

  5.信用信息的公开管理问题

  最可靠的信用信息其实就在银行、工商、税务等这些部门,可是要得到这些信息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原因不仅是前面提到的信用信息渠道不畅通,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信息的公开管理的问题。对信用信息的征集会涉及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便是会不会触及商业机密。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没有对信用信息和商业机密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需要征信的企业在收集信息和拥有信息的企业在提供或者出售信息时,因为无法把握商业机密和公开信息之间的关系畏首畏尾而无法收集到或者提供最有效的信用信息。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将会对我国整体信用体系的建立造成很大的阻碍。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1.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信用管理意识

  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信誉便是首要的保证。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改变自身的管理意识,改变过去只重视利益而忽视信用水平的情况。其次各个部门也应该积极响应提高对信用管理的重视,销售部应该详尽的给客户讲解企业的信用政策,并且严格的按照政策来进行交易;财务部门也应该踏踏实实的做好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现金支出等方面的工作;采购部门也应该认识到,一旦企业有了好的信誉那么就可以向供应商争取更多的信用优惠;监督部门更是应该在调查、审核、批准、监控和追收环节上严格把关,监督好各部门信用执行状况。企业全员都树立好信用管理意识,对企业百利而无一害。

  2.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

  中小企业要想有一个高的信用管理水平,在其拥有了好的信用管理体系后,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高低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的水平。企业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例如:企业应该招聘符合信用管理工作要求的人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的业务情况来对新进的信用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以帮助这些新员工尽快了解企业和融入企业;定期组织企业的信用人员进行再培训以帮助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学习新的信用管理方面的知识。

  3.建立健全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个中小企业就算拥有再好的信用管理体系,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外部环境的公平守信,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所以政府应该加快立法进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的法制化环境,为中小企业构造一个利于其健康发展的大环境,让中小企业在遇到信用问题时有法可依。

  4.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我国信用信息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很低,而且信息的质量和获取信息的便利度都不高,和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其实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最有说服力的信息是来自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法院诉讼情况等。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健全一个信用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包括企业信用体系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体系数据库。从而通过这个系统来整合大量信用信息和构建一个方便其它企业查询的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查询平台。

  5.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目前国家也没有对可公开征信数据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所以商业机密和可公开的信用数据的界定还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加快立法明确规定商业机密和可公开的信用数据的界限,并且出面干预强制性要求这些保管信用数据的单位有偿或者无偿的公开这些数据。这是增加信用市场透明度,提升信用信息可靠性的关键。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6.学习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学习和推广国际上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技术比我国先进很多,因为这些国家在这方面比我国发展得早,多向这些发达国家学习可以使我国在建设信用管理时少走弯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求创新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三、结语

  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不重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或多或少都有信用不佳的问题。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的时代,良好的信用水平对中小企业而言绝对是有利的,失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特别不利的',所以中小企业都应该尽早构建适合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来提高信用水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本土的中小企业应当重视对自身信用水平的管理,寻求长远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以自身的快速发展来推动辽宁整体的经济发展。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二)

  一、配备独立性强的信用管理部门和领导

  借鉴国外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独立的信用职能管理部门,由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改善公司财务状况、降低坏账率的有效途径。首先,应设立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承担三项重要的职能:客户资信管理职能、信用政策制定和授信职能、应收账款监控和催收职能。根据这三项职能应设立三个下属机构:资信管理科、信用评审科和商账科。资信管理科主要负责客户的资信管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同时还可以利用企业征信数据库资源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并提供其他服务。这样的制度化、常规化的资信管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对客户资信状况的全面掌控,保护客户资源。信用评审科的核心工作是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该科应制定规范、统一的信用政策;通过科学、定量的信用评估方法和模型度量客户的风险,建立起规范系统的客户风险预测系统,能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客户的评价接受客户信用申请、对客户授信、进行投诉服务、对不同信用度的客户进行奖惩;实现以信用额度控制为目标的管理方法,将“信用申请书”作为常规的管理工具。商账科负责账款的监管和催收。根据财务部门定期编制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表、收款占销售额比例以及坏账损失率,监控应收账款的持有状况,根据应收账款的实际发生额度和允许发生额度的对比,调整企业信用政策的松紧程度,并预测应收账款的发生概率,启动预警机制,争取损失最小化。账款催收人员需要与专业调查类公司、催账机构、保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合作。其次,由于信用管理部门的权限较大,与其他部门很容易形成利益上的冲突,因而要求的独立性较高。该部门应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并设立独立的部门经理,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信用管理部门除了内部机构的分工合作、明确划分责任与权利外,在外部还应指导并协调好与销售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仓储等部门的工作,并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责任范围。由于权力过大,企业领导层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该部门进行审核,授权其他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并定期评估、考核。

  二、培养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是一门交叉学科。信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财务、营销、管理、信息、公关、法律、统计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的专业技能。但目前我国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缺口极大。很多中小企业对专业人才缺乏严格、科学的筛选标准,致使专业能力不足、流动性不高,有的企业临时调配其他部门人员充数,造成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人力资源稳定性差、业务能力低,最终致使本部门工作效率和效果不佳。在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信用管理人才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从内部自我培养入手。首先,为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应对信用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工作管理经验。其次,应建立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赋予信用从业人员以权力,保障信用管理人员的独立性、专业性。让信用管理人员能够提供专业的技术性意见和建议;能够实施为大多数部门所接受和服从的可行性操作;能够享受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奖惩条件,便于提出中立性观点;能够具有协调销售收入和商业风险的权利。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我国信用管理理念推广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导致了自律性不高、管理混乱和主观随意性大等诸多问题,从而产生了授信不当、违约率高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规范、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有效地从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风险,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系统化地控制信用风险。

  1.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客户信用资料都无法满足企业控制风险的需求,无法对客户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估、筛选。这就形成了劣币驱良币的效应,流失了真正需要赊销的优质客户。资信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建立起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评级为核心的一套管理规范,包括企业内部客户信息收集制度、客户信息档案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评估分级管理制度、客户群日常监督与检查制度等。在获取客户信息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企业从客户自身获得外,也可以通过公共信息渠道获得(如互联网、行政主管机构、行业协会、工商部门、银行、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或者向专业信用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代为进行信用调查。

  2.建立企业授信管理制度。授信管理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中间环节,也是核心工作,需要根据受信企业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信用等级确定给予的信用政策。这项制度是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的一套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启用债权保护机制,要求客户提供相应担保后给予信用待遇。

  3.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中枢,它是整个信用管理的结果体现。在企业授信给客户之后应对应收账款实行严密的风险跟踪,当客户发生销售额大降、现金流危机、法律纠纷等问题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提出防范措施,以防出现坏账损失。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包括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欠款催收制度、事后客户信用反馈制度、企业往来黑名单制度和坏账责任奖惩制度。

  四、构建现代化的信用管理技术体系、债权保障机制和业务流程

  中小企业大多并未使用现代的信用管理技术、债权保障机制和业务流程,多凭借信用部门员工的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评估、预测、决策手段,因而信用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条理性较差。改善以上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1.开发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技术体系。企业应在配备专业的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一套全面的信用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采用委托专业信用管理公司定制,也可以购进成型的专业信用管理软件(笔者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采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完成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将现有的财务软件外包进行二次开发,增设信用管理功能)。同时,企业需要建立客户信用分析模型,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使信用管理人员熟悉信用政策制定方法、信用限额管理方法以及债权质量评估方法等技能。以此为基础,可以使客户的信用信息实现统一、规范管理,并将该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

  2.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债权保障机制能够转移信用风险,使债权得以保全,一般中小企业可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规避信用风险的效果。一是通过自身风险控制,即通过上面介绍的内部授信制度来解决风险。通过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奖惩制度转嫁风险,实行信用风险分担和赔偿机制,对造成呆坏账的部门与人员的责任合理分担,对于未造成呆坏账的或坏账追缴成功的部门和人员给予适度奖励,从而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和转移。二是通过外部机制控制风险,即通过担保、保险、保理、福费廷等方式来降低或转移风险。对于新客户、信用等级低、信用状况有争议、交易额度较大的客户,应要求其提供银行或担保公司担保,或采用保证、抵押、留置、订金等方式(对特定的担保物,须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或公证)。

  3.完善销售——回款业务流程。信用管理是牵涉到各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业务,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信用管理业务的流程设计必不可少,规范的流程可以防止部门间产生利益冲突。信用管理是从销售到回款全供应链的业务过程,需要设计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开发和信息收集、客户信用评级、订单处理和内部授信、销售风险控制、账款回收和债权处理等。

  五、实施全程化的管理模式

  以往,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发展道路上存在两个误区——“救”和“控”。这是信用管理的两个极端。“救”是指在形成了呆坏账之后,企业成立“清欠办”,组织大量人力四处讨债,这种事后救火式的管理往往造成“前清后欠”,企业疲于奔命;“控”是指中小企业在吸收了以上教训之后,成立“应收账款控制室”,将风险管理由“救”转变成“控”,严格控制应收账款额度,甚至拒绝赊销,最终实现无风险经营,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这两个极端的管理模式是不可行的,只有将市场营销和风险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才能将信用风险管理的“防”、“控”、“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l%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可见,企业需要执行全程化的信用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更高效的监控。全程化管理模式包括:

  1.事前控制。第一,企业需要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核实。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客户自己提交、从公共渠道获取、向商业征信机构购买等渠道获得信息。信用信息的内容包括:①客户基本信息,如公司地址、法人代表、股东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客户的经营和管理信息,如产品销售情况、财务状况、采购情况、管理组织结构;②客户信用记录信息,如行政处罚记录、税务处罚记录、商务失信、诉讼记录、违约记录、法人代表信用记录等。第二,中小企业应对客户的资信信息建立档案,并归集整理,随时修订、完善、补充新内容,实现客户档案的动态管理、跟踪与维护。第三,企业需要根据客户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划分信用等级,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客户享有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并做出信用决策。

  2.事中控制。企业的授信管理属于事中控制的核心环节,要求信用管理部门跟进客户的资信档案,执行企业内部的授信制度。第一,要制定企业的信用额度预算。根据企业的年度信用计划、信用标准、信用政策、企业现金流等因素确定授信总额和现金回收目标。第二,企业在给客户授信时,要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等因素确定信用额度。第三,要对合同进行信用审核,主要针对信用期限、信用额度、资金回笼等内容严格审核,要有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的相关条款。

  3.事后控制。第一,信用管理部门应建立以账龄分析为核心的资金回收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应收账款余额和期限。第二,对应收账款分类管理,对超期和期限内的应收账款采用不同的收账方式。第三,制定并完善收账政策。对不同类别的账款区别对待,执行不同的催收措施,根据客户的信用反馈信息不断修改客户档案,出现坏账要及时追溯查找审核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纰漏,及时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并建立黑名单,对坏账责任人和部门进行追责分担赔偿。

  六、总结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应尽快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培训提升信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企业授信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开发使用信用信息技术体系;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完善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实行全程化的信用管理模式,做好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此外,政府应加强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奖惩制度明晰的信用环境,建立优良的市场信用交易制度,推进商业性征信机构队伍的壮大,加强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鼓励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输送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从根本上改革企业落后低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为经营性风险防范做好准备工作。

【企业信用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探析论文12-07

行政管理本科论文致谢04-20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致谢04-20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03-14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致谢04-20

物流管理论文致谢04-20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的论文03-28

工商管理论文评语09-10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8-19

大学管理学论文3000字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