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行业论文

2023-03-14 论文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国际贸易行业论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

  本文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案例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需求。

  1、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1案例设计与选择: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设计合适的案例。科学合理的案例设计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可以来源于教材,可以是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也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案例。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能够全面体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与学生职业实践联系密切,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1.2分析案例,解决问题:教师选择设计好案例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以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和问题的多少把握好讨论案例的时间,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纸张或多媒体展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讨论,并控制现场,让学生在不偏离讨论主题的情况下,自由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1.3撰写案例报告:学生对教师精心选择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之后,要把分析的过程、结果通过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案例中知识的掌握,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2、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案例教学法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只有在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难以理解时,才会引用案例为教学增加趣味性,方便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补充,教师对案例教学环节没有完整系统的设计,案例也只是随意选取的。此外,很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及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在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时在很多环节都有随意性,使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2.2选取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质量不高:国外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其案例不适用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国内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可选范围窄、数量少,质量高的案例更是稀少,这些案例大多信息量和涵盖的知识少,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难以独立展开讨论。2.3学生缺乏积极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缺乏学习的自主自觉性。他们习惯于教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知识,对案例教学法这种需要自主探讨的教学方式不习惯。国际贸易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商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对案例中的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容易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质量关系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全面深刻的体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国际贸易相关新闻作为案例不仅真实经典,而且具有时效性,可以让学生在通过案例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形式、国际惯例法规的变化。同时对海关、银行、保险公司等工作人员的访谈获取的案例更符合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和学生日后的工作。有的案例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加工,使案例尽可能全面呈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难易程度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有进行讨论的兴趣。选取的案例还应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因为这样的案例中有对外贸易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业务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3.2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手段配合:只有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增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多媒体教学法相配合,多媒体可以为案例教学提供生动的图片、视频,使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国际贸易中的业务流程和当事人的关系。如托收、信用证支付等章节,里面的主体众多、关系复杂、业务流程繁琐,就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其中主体的权利义务、彼此的关系以及业务流程的具体步骤有清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将角色扮演法与案例教学法配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案例中银行、工厂、买方等角色,加深对案例的理解,熟悉国际贸易中的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3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贸易实践: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实践工作作为一个案例来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曾经参与其中,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再以此进行案例教学法时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会加深学生对其中知识的理解。如银行审核信用证的工作流程、企业根据贸易合同审核由议付行转递的国外信用证的工作流程等实践的参与,都会使学生在接触相关的案例时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案例质量不高,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精心设计选取案例,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践,以促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5(12):12-13.

  [2]严辉.浅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2):62-63.

  [3]崔春晓.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J].高教学刊,2016(22):125-126.

  篇二: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

  摘要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增加和跨境电商的兴起,市场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中英合作教学的办学模式下,该校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该校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充分利用伍斯特大学和本校的师资力量,对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并增设国际服务贸易类课程、跨境电商课程以及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兴趣选修职业技术性课程和小语种课程,以达到既提高学生专业深度,又扩大学生知识广度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

  国际贸易;课程建设;跨境电商;规划

  1、课程建设规划背景

  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通本科专业于2004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0年成功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学制为4年,采用“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淮南师范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互相认可所学课程学分。前三年在淮南师范学院学习,由伍斯特大学派遣专业教师向本专业学生提供600学时/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以及1/3以上的专业课程课时教学,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继续在本校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淮南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或留学伍斯特大学继续学习,成绩合格后将获得我校与伍斯特大学各自颁发的毕业及学位证书。该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60人。

  2、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依据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进出口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外资企业、涉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外贸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现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特点,熟悉、掌握外贸通用规则、国际贸易惯例以及本国针对对外贸易制定的方针大政,掌握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2.3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转变

  2.3.1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逐渐向服务贸易倾斜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形式呈出了新特点,传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断降低,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规模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应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以传统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服务业的巨额逆差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当前形势下,尽管我国市场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不是十分乐观,但对于高素质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却供不应求,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类等人才需求旺盛。2.3.2跨境电子商务技能成为人才市场的新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4亿万元,同比增长58.6%,其中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4.49万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达9072亿元。国内传统企业纷纷布局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如:跨境通(原百圆裤业)2015年斥巨资收购环球易购、前海帕拓逊、广州百伦、通拓科技出口跨境电商公司股权,持续加强板块布局;卓尔集团于2016年3月宣布收购兰亭集势30%股权,布局跨境电商业务。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外贸”的具体体现,跨境电商新供给创造外贸新需求,提高我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中国外贸对接“一带一路”市场,助力“中国制造”向外拓展。随着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商,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强劲。2.3.3外贸人才需求层次多元化近年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性质多样规模不同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同时并存,因此对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具体要求差别很大。如:机械类、技术类产品外贸企业,强调外贸业务人才的技术素质,而日常消费品的'外贸企业则更注重外贸人员的营销能力。再如:规模较大,业务多元化、专业化分工较细的大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及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外贸人员对具体业务既专且精。但中小型的民营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分工单一,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低,但是对外贸业务的综合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2.3.4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目前,人才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岗能力强和适岗速度快。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两适岗”的要求,就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显示自己已经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外贸进出口企业而言,也非常青睐已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及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成为外贸企业人才筛选和录用机制的新标准。甚至很多外贸企业对学历要求比较宽松,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却较为严格。

  3、课程建设规划具体措施

  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修订教学计划,使之与时俱进。

  3.1紧随服务贸易上升趋势,增加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讲解往往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忽视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讲解,为了适应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应增设服务贸易课程或在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对服务贸易内容的讲解。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可专设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政策内容;《国际贸易实务》可专设对外服务贸易的实务操作流程讲解及仿真模拟;《外贸函电》可增加对外服务贸易的函电写作课程;以提升学生对服务贸易的认知水平,使其具备对外服务贸易的基本能力。

  3.2紧随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增加电子商务课程内容

  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新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外贸业务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网络营销能力;应熟悉国内贸易平台的操作技能;跨境电商网站的运营能力;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小语种沟通能力等。所以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实务》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实务操作,《国际贸易概论》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政策内容,《外贸函电》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函电内容,《国际经济合作》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另外可增设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策划、运营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能力。

  3.3增设国际贸易系列课程实验实训课程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概论》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针对系统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采取软件模拟方式;针对职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进出口单证操作》可尝试采取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针对语言沟通性较强的课程,如《外贸函电》课程可尝试邀请外贸企业参与协助组建校内模拟交易会或外贸公司模式。同时,学校还可开展课内外实验实训,如组织学生参加经管类学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组织的专业资格类考试,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外贸公司见习或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所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的动力。

  3.4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

  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已大幅提升,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5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对外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增设选修课,如开设小语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环.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16(13):121-122.

  [2]陈秀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难与易———以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132-134.

  [3]吴敬茹,申丽坤,冯建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141-142.

  [4]周佳佳,杨末.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2015(10):155-157.

  [5]唐宇.浅析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218.

  [6]刘瑞荣,李志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教育,2014(14):69-70.

  [7]刘安华.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1):124.

  [8]常超,李玲玲.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对外经贸,2015(4):143-144.

  [9]卞莉,方群,周净.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6,33(5):134-139.

  [10]金冯怡.跨境电商视角下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贸实践,2016(8):28-31.


  篇三: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的思考

  【摘要

  国际商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存在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等问题。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积极推进高质量双语教学,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国际商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以国际商事组织法、代理法、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以及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内容繁杂、多学科交叉、涉外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涉外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主要课程。然而,圄于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法学基本概念和法律基础较薄弱等原因,该课程实际教学中应用型导向未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欠佳等现实不容忽视。研究如何改进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是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建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难以适应内容繁杂的国际商法学习

  通过查阅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大多数高校该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前,并未开设专门的经济类法学课程,只在大一或大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中稍有接触,仅有少部分学校另外开设了经济法等先修课程,且大多仅作为选修课。以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第6学期开设了国际商法,此前学生仅在第3学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律原则异同,国际公约与惯例、国内法的关系及适用性等法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缺乏了解,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适应内容繁杂的国际商法课程学习。

  (二)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多高校都是采用教师向学生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便是采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仍以讲解法律条文和理论为主,片面强调掌握法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具有教学的主体地位,倍感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强,渠道多样,网络学习资源从信息量到呈现形式的生动性均超出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课堂教学。如果教师仍单纯以国际商法教材为中心,填鸭式的开展理论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极易造成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局面,课堂效果较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难以拓展学生国际化学习视野

  国际商法的涉外性强,无论是课程的学习还是今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以致用都必须面对多语言国际环境,尤其是英语环境。但据了解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仅采用中文教学。即便是部分高校尝试中英双语教学,但受限于高水平的双语师资较为匮乏,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国际商法的教学变得不伦不类,甚至不如全中文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又不得不改回中文授课。然而,无论是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还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培养国际化语言环境下懂得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具备国际商务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如何改变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的局限性,以拓展学生国际化学习视野,已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四)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国际商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商法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力利用这些知识分析国际商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及纠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同程度的忽视,其表现在:一是,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有的高校国际商法教学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或者仅安排了极少量(不足总课时量的15%)的课内实践课时。二是,实践教学方法不全面。部分高校虽然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较高比例的课内实践环节,但受硬件投入不足、场地设施条件限制,往往停留在案例讨论层面的实践教学,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仲裁庭仲裁等更为逼真的实践教学方法却得不到广泛运用。三是,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某些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国际商务实践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补齐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短板

  首先,科学优化国际商法等相关法学课程开设。针对国际商法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特点,一方面,应适当增加该课程课时量,防止因课时量少,而使法学基础薄弱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地应付式学习;另一方面,在国际商法课程开设学期之前,应至少开设经济法等课程,从而为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商事代理法等国际商法内容做好基本知识概念的铺垫。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先后两次调整培养方案,将国际商法课程课时量由32课时增加至现在的48课时,并在第4学期增设了经济法限选课。通过授课教师调整前后的对比感受,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选择符合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需求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不同的专业开设国际商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法学专业强调法理研究,商务英语专业侧重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法律文化差异,国际贸易专业则侧重国际商贸交往法律关系的国际规则与惯例的运用,在教材选用、教学重点等方面应突出应用性,而不必追求理论前沿深度的探讨。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创建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单纯的国际商法法律条文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不利于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为此,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拘泥于课堂讲授这一传统模式,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当事人主义教学法、案例诊断教学法、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国际商法教学不断得尝试新型教学方法。对国际商法的基本概念采用结合案例分析开展多媒体教学,对重点知识点采用比较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为加强与学生实时互动开发建设了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达到了优秀。

  (三)积极推进高质量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国际商法跨文化、涉外性、动态性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提出了高质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要求。为此,条件成熟的高校应积极推进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实施。一是,重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加大具有留学背景的国际商务与法律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更要加强专业内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相关教师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培训与进修,加强与国内外商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教师双语授课的水平。二是,重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重视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为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近年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商法、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课程教师均由具有新西兰、英国等英语系国家留学归来教师担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明显较经管学院其他专业更加重视,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并通过了BEC考试。这些都为国际商法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四)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中,亟须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一是,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国际商法课内实践课时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占总学时的33%,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丰富实践教学方法。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购置相关实验设备,积极开发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一室多用”功能,实现了集模拟法庭审判、模拟仲裁庭仲裁、国际商务谈判等多功能实践教学综合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课程的认知与学习热情。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与国际商法实践一线对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积极与地方相关法律部门对接,拓展课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旁听商事案件审判,邀请商法专家进校进行专题讲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商事法务的能力。

  四、结语

  国际商法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对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离的问题。作为湖南省首批湘南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之一的湘南学院,其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其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积极推进高质量双语教学、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及对外贸易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国际商法教学改革新举措,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对外经贸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科艳.《国际商法》深度教学改革探析[J].经贸实践,2016,(15):255.

  [2]欧阳爱辉.《国际商法》课程的当事人主义教学模式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5):83-85.

  [3]王爱明.比较教学方法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36-437.

  [4]杨蜜.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亚太教育,2016,(9):69.

  篇四: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创新战略研析

  内容摘要

  互联网经济时代交织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正推动国际贸易环境与业态发生质变,我国国际贸易战略需尽快适应并转向电商主导型国际贸易,以适应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国际市场新需求。本文阐述了互联网冲击下我国国际贸易体系变革的意义;从价值研判和环境研判两个层面解读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给出创新国际贸易电子政务战略,深挖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和探索国际贸易供给侧变革策略等创新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一、互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解读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郑建辉.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3.杨振华,郭怡君.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

  • 相关推荐

【国际贸易行业论文】相关文章:

国际贸易论文的开题报告12-08

国际贸易实习报告论文06-11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08-25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论文03-14

电信行业管理系统设计论文09-24

煤炭行业市场营销论文09-30

纺织行业论文范文模板优选11-18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范文09-24

酒店行业管理的创新和未来论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