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文格式模板(纸质版),欢迎来参考!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论文
〔摘要〕
随着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地方戏曲“一勾勾”是德州临邑县的地方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2006年3月“,一勾勾”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鉴于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我们把地方戏曲“一勾勾”引入学校,通过学校教育实施了对“一勾勾”的保护传承策略,对于学校,增加了教育品牌特色,对于社会,使“非遗”得到发展传承。
〔关键词〕
“一勾勾”;学校教育;传承;策略
随着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2015年7月,国家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了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具体措施。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地方戏曲“一勾勾”是临邑县的地方剧种,其发展源远流长,文化背景深厚,是劳动人民在艰辛的劳动中自然流露的一种心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3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鉴于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把新时期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继承和保护中发展,在学习与创新中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课题。通过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使其与时俱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地方戏曲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在音乐教学中穿插渗透地方戏曲的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视和喜爱。通过对地方戏曲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地方戏曲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色,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责任心和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将促使他们在将来的音乐教学中,以传播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己任,这不仅在提高学生素质,传承地方文化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和丰富学校文化,突出学校教育的特色。
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一勾勾”戏曲文化的价值
“一勾勾”戏曲是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一勾勾”戏曲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对“一勾勾”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从而达到传承地方稀有剧种,有效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学校教育普及“一勾勾”,让学生了解“一勾勾”学唱“一勾勾”,使地方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勾勾”戏曲传承的'策略
1、改变师生思想观念。对于地方戏曲音乐,我们应该本着尊重、保持、发展、弘扬的原则。“一勾勾”是德州市临邑县的地方戏曲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正因为它的地方性,有人认为“一勾勾”戏太土,不愿意去了解也不想接受。要想“一勾勾”真正融入校园,我们必须树立地方文化的自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去继承和发展。
2、成立专门组织机构2006年3月“一勾勾”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当地临邑师范学校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一勾勾”,成立了“临邑‘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和学校艺术团。该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研究、创新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先后排练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表演曲目,并积极撰写培训材料,为县教育局培训“一勾勾”戏曲教师,在传播和研究方面成绩显著。
3、课程设置到位(1)开设“一勾勾”戏曲实验班。我们通过分年级设立实验班,把“一勾勾”引入课堂,刚开始学唱时,能接受“一勾勾”戏曲的学生寥寥无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部分学生开始喜欢“一勾勾”唱腔,从内心想去接触和传唱。教学为一对一和集体课的形式,主要讲授“一勾勾”的历史渊源和“一勾勾”的唱腔特点。教学中要选择思想内容积极的戏曲片段让学生传唱,像《沙家浜》、《刘胡兰》等等都是引进课堂的好剧目。还有我们自编自演的一些表演片段,如《放歌颂中华》、《德州教育谱新篇》等等,通过这些唱段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思想品德。(2)学科设置戏曲进入校园,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有所改变。学校要把“一勾勾”作为专门艺术课程编进教学计划,让“一勾勾”戏曲有规律的进入课堂,并形成一种自然状态。(3)构建有效的戏曲课堂教学模式。A、熏陶式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感受———兴趣的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演,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欲望。B、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各类戏曲的比较,来探究“一勾勾”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C、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戏曲教学中各个学习领域的融合,掌握“一勾勾”的艺术特征。D、口传心授式教学模式,在戏曲界艺人们常用这种方法来教授。这种方法直观性强,使学生能直接感受到“一勾勾”戏曲的韵味,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4、创新研究与时俱进(1)唱腔创新。创作旋律时,在原有古老的唱腔基础上,我们结合京剧、吕剧、梆子等唱腔,丰富“一勾勾”的旋律,使其曲调明朗,更能灵活充分地表达剧情。如:我们表演的《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就融合了京剧的一些腔调。《王小赶脚》借用了吕剧中的流水板。发声方法上,我们结合声乐技巧,采用真假声统一的声音来表达戏曲情感,更能让年轻人接受。(2)表演形式。每一部完整的古装戏,都有固定的角色和人数,唱腔大多都是独立完成的。为适应时代需求,在新创编的剧目中,我们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加入合唱伴唱,古腔新唱,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如《放歌颂中华》、《德州教育谱新篇》等都是用古今结合的方式,有十几个演员一起表演的。(3)剧本创作。我们既要选择内容积极健康的传统戏和近代戏,还要创作能反映新时代气象的新剧目,对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能起到指导作用。也可创作以当地名人为素材的剧本,让人们记住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激励后人学习和进步。如《邢慈静》就是我校老师自己编写的剧本,主人公是德州临邑藉的明代末期才女邢慈静,其诗文书画均载史册。本剧的主题为弘扬地方文化,缅怀古代名人。
5、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1)聘请老艺人进校讲授我们可以以多种形式聘请“一勾勾”老演员及民间艺人进入学校,定期辅导上课,也可作为专门的戏曲教师长期教学。(2)邀请外界戏曲团体来校表演。“一勾勾”是临邑县的地方剧种,当地“一勾勾”协会是县里的“一勾勾”团体组织,我们可以邀请他们来校演出,让学生主动和老演员们交流畅谈,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学习“一勾勾”的兴趣。(3)采风学习。师生们经常走出去,积极参加有关地域文化的研讨会。经常组织学生走进“一勾勾”戏曲的发源地———兴隆镇,搜集最原始的资料和唱腔。把这些民间古老的的唱腔记谱保存,对于我们创编新的“一勾勾”戏曲旋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6、优化学校戏曲环境设有专门的“一勾勾”戏曲排练场所,演出舞台,足够的服装道具。成立“一勾勾”艺术节通过五一汇演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宣传栏和广播站,大力宣传“一勾勾”戏曲的有关知识,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张贴“一勾勾”戏曲演出照,播放“一勾勾”戏曲唱腔,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戏曲氛围。几年来,学校排练的剧目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成绩突出,其中古装剧《王小赶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在山东省地方戏曲汇演中荣获铜奖,在山东省农民艺术节德州赛区获得银奖。新编剧目《放歌颂中华》在德州市春晚中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老德州”杯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二等奖。《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等参加德州民政系统春晚演出,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总之“,一勾勾”戏曲通过学校教育来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校,增加了教育品牌特色,提高了学生素质和思想品德;对于社会,使“非遗”得到发展传承,使地方文化免于流失成为遗憾。我们要积极推进地方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让民族文化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底,把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至各地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2]《我国中小学民实施族音乐教育的途径及建议》
【论文格式模板(纸质版)】相关文章:
报关委托书纸质版04-14
纸质版简历写作的注意事项08-21
离职申请书纸质版(精选6篇)04-14
2022离职申请书纸质版(精选11篇)04-14
助学金申请书纸质版(通用10篇)04-14
学生助学金申请书范文纸质版(精选6篇)04-14
纸质灯笼制作方法06-12
纸质传统灯笼制作方法06-24
纸质灯笼的制作方法06-13
纸质南瓜灯笼制作方法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