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2021-03-26 励志成功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1

  今天在班级讲授了一节写人的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颂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勤学苦练的精神。文章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叙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全文层次清楚,按照“受辱立志—勤学苦练—轰动世界”的顺序结构全文,脉络分明。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顺承自然。本文前后都谢了那个外国学生,从嘲笑到道歉,前后照应,突出主题。

  语文这门学科就是要在课堂之上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文章中难以理解的词语,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都会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时设计教学思路和进行幻灯片的设计,特别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景物、历史事件和美景,在网络中尽可能地搜集图片,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在网络中搜索了很多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以及相关的幻灯片。但是,网络中的幻灯片和自己的思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于是,结合参考书和课文、图片的内容,自己制作幻灯片。幻灯片的设计比较简练,就是呈现出本课的主要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问题,顺承着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在课文的讲授中,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的,然而在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情。我知道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下是不会预习课文的,因此,在课堂之上,还是让他们进行了默读和指读课文,但是还是有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让我难以接受课堂之上学生的表现。

  学生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了几个问题,正好这几个问题是讲解这篇文章的基础,在这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表扬,这样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之上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在这节课中,我没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学习,而是由这几个问题带动他们自学,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由这个问题展开对文章的讲述,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样在讲述的时候,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课文的理解上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么学画?徐悲鸿学画的结果怎么样?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3.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第一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4.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被别人看不起。在读外国学生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为什么说“你们中国人”而不说“你徐悲鸿”?

  (2)“天堂”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5.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徐悲鸿又是如何努力的?

  6.更加奋发努力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7.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

  8.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你找出关键词说一说。是什么让这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9.我们从徐悲鸿的身上学习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这样几个问题就把整节的内容梳理的很清晰,学生听的也很明白,而且在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徐悲鸿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人的精神内化到心里。

  在课堂之上,表现非常的活跃的就是彭洪超同学,他能够准确无误地回答我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强,在这样方面要培养他的优势,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出类拔萃的。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2

  教学设计及反思:

  6、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⑤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⑥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⑦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3)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假如你站在徐悲鸿的墓碑前你会想写什么?(写一写)

  教学反思:

  在对比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许多金钱和精力。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3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利在紧扣全文的主题。

  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把握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但要留给学生的是无限的知识,所以这40分钟怎么样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时要舍得舍弃一些次要的东西,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悟课文重点的部分。一节课应该做到有详有略,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地舍弃一些次要、无用的知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学这一课时,之前那个外国学生傲慢无理的话应该略讲,只要学生读出轻视、傲慢的语气就好了,而重点应该放在之后那个外国学生态度改变后的话以及最后的那句“有眼不识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语文这门学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课文去挖掘,小到从一个字、一个标点上去挖掘。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所以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去引领学生体悟文中的精髓,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更能挖掘了解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在教学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时,课文是从勤奋学习和生活清苦两方面来具体讲述的`。在讲到勤奋学习时要体现“每逢节假日”和“一画就是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讲节假日他还在临摹画画,在这里就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徐悲鸿苦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实在这里“苦”和“不苦”都说的通,“苦”在每天勤学苦练,的确很苦;“不苦”是因为徐悲鸿觉得不苦,他觉得他是在苦中作乐。通过这样一提问,徐悲鸿的这个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学生立刻就会体会到徐悲鸿的那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一画就是一整天”也饱含着两层意思,这点我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一层意思是花的时间很多;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3.教师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一堂课至关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课堂提问语还是评价语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课堂上,当我的一个问题问出去后,有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木讷地看着我,此时我就会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问语没有说好,所以学生听不懂我的提问呢?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让学生,更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有兴趣地举起小手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提问的难度也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容易的问题留给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难的问题让好学生来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时候也是一个自我体会的过程,接着在重点之处让学生复述,重要既能反复巩固重点之处,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好好做好这一点,完全把机会留给了好同学,忽视了给差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在品位关键词上,应该着重交给学生方法,用特例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关键词。

  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将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4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

  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5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时,一学生质疑: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这样傲慢,这样看不起我们中国人?面对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很沉着,把询问的目光投向同学们,有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徐悲鸿是个穷学生。”“有道理,但仅仅如此吗?再去读读书。”很快,有学生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因为那时在1919年,当时我们中国很穷。”“当时的清朝皇帝很软弱,所以我们中国人受欺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可教师并没有这此打住,“面对如此傲慢的外国学生,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做?”“我会对他说,你别得意,我会证明给你看我们中国人有多了不起!”“我会说,我们中国不会永远贫穷的,总有一天会超过你们!”……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走进了徐悲鸿的内心世界,这没有预约的精彩让大家回味无穷。孔子强调教学中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都需教师制怒戒躁,在沉着冷静中思索,才能形成教学机智,迸发智慧的火花。

  思考: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需不断被唤醒,探究知识本质的潜能不断被挖掘,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行行色色的“课堂意外”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而这些“意外”都会或多或少地延缓或促进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扰乱教师预设的教案。如果教师感到反感,情绪一旦失去控制,迁怒、训斥便随之而来,课堂顿现死沉。面对“课堂意外”,教师若能沉着冷静,才能迸发智慧,长善救失。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

  因“复习是学习之母”,“温故而知新”,所以第二课时的导入我以考查学生对课后第三题的认读情况入手,虽然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我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也许担心这节公开课时间不够用,设计好的“连一连,说一说”即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许这个环节我真的过于在意课堂呈现流畅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表达概括的能力。

  紧接着我的一句“为何徐悲鸿要励志学画呢?”引导了本课所要探究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却又走到了我教学中的“瓶颈”,段段读,段段讲,不舍得放手,其实听了樊主任和“湖畔书生”成老师的一番指点后,方知自己又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这一站地,占为己有,学生跟着我走,跟着我的提问说着我想要得答案。我这节课离“简约有效”的课堂还很远。

  其实,这一节课,我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去展示,只要扣住“为何徐悲鸿励志学画?他又是怎么学画的?他取得成功之后,又有怎么样的影响?外国学生又有何表现?你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好,而不是我“一路小跑”带着学生一一攻克“障碍”,这样的课堂是我在精彩,是学生在给我陪衬,他们会逐渐将激情消失殆尽。

  当然,我的10分钟练笔,又是流于形式,只是写一写“你站在徐悲鸿爷爷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一定程度上是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练笔作用,我可以把开头没有舍得给给时间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放到这里来,锻炼学生表达复述的能力。我还可以让学生学一学四五六三段总分的关系,让他们扣住一件事,先总写,再加以分写,这也在教学中融入了写作方法的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将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7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由课题直奔主题:

  课题“励志”一词是课文的灵魂,全文围绕“为什么励志”、“怎样励志”、“励志结果”展开故事情节。“励志”与“立志”相近,课题为何不是“立志”?我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励志即激励徐悲鸿学画?

  二、学习“励志学画”,以感悟为主:

  这段的学习以传统的边读边悟为主,抓住“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短语和“潜心临摹”这个关键词语感悟课文中人物的内在品质。并结合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理解徐悲鸿身上的奔马精神。

  三、品悟“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

  我引领学生从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从前外国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人?如今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这里泰山的含义,第一层:徐悲鸿;第二层:中国人。

  在讲解感悟中,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终于改变了中国人在外国心中的印象,赢得了尊严,从而再次深入理解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四、选用两句名言,编写现实故事。

  理解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之后,我布置学生选用这两句名言,结合自己经历的事情,编写一个小故事。很多学生的练笔作业都完成得比较好。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不仅锻炼了文笔,更加深了对这两句名言的理解。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8

  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 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 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9

  一、抓住文章“文眼”展开教学

  教学伊始,我就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的“志”——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这句话展开教学,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然后再开始研读文本。

  二、紧扣“励志学画”来组织教学

  这篇课文从结构上来,叙事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紧扣了“励志学画“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通过朗读外国学生的话,读懂这句话的内涵,说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体会徐悲鸿的满腔爱国心。第二个问题: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学生能说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两个方面。体会徐悲鸿学习的勤奋和努力。第三个问题: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重点理解关键句”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的成功。

  三、教学中渗透写作手法

  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有好几个,我想重点讲其中的两个。

  第一个是过渡句,过渡句的运用。比如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是个过渡段。但是对于第二部分中的后两个自然段的具体叙写而言,这一自然段又是总写,概括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学习完这个过渡段,接着在学课文第三部分的时候,再来找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过渡句,让学生体会“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教学,但事实是高估了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句子和段落在全文中的结构不太了解。比如“过渡句”,三年级的时候可能老师讲过,但本学期没有复现过,因此同学们都遗忘了。所以我在这里只能以“告知”的方式,告诉同学们这个第四自然段的作用。我想课后在讲评作文的时候,再重点讲讲这个“过渡句”“过渡段”,结合学生的作文来讲,进一步体会“过渡”的作用。

  第二个是中心句的用法。课文中写到徐悲鸿发愤图强,用两个方面围绕此处中心句展开,让学生学会这样的写法。所以我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进行一个片段练习:我的同学真爱看书。让他们围绕中心句写具体。

  如果学生能学会这两个训练点,那么这节课就是高效的了。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10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先用表演的手段让他们设身自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再让他们辅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结合,使“震惊”这一较为抽象的词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逐渐鲜明具体的图象,进而再让他们理解外国学生此时心中的惊叹之情。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创设情境,在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积累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作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习语言,通过本次案例的实施,让我和学生都别有一番收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释,而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因素用丰富的形象材料来支撑,如第五自然段“潜心”一词,查字典解释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我通过调动学生进行推想、表演、用语言描述、口头填空等种种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了徐悲鸿学画是何其的勤奋刻苦,体会到了作者于词句中所流露出的对徐悲鸿的深深地赞叹。

  (2)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朗读。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树立形象、体会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动起自己的五官,效果会更好。如理解“震惊”一词时,我就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出这个词的意思来,通过肢体语言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形象感受,从而较快地学习了“震惊”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语言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点,只有当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地学会了一处语言。如学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鸿励志成才的经过后,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此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际,也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一段话,从而最终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读出去、记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当然,对于本次案例的实施,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语言因素的挖掘还不够广泛、力度还不够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优异”、“轰动”也是语言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简单带过。

  (2)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读文、提问的时间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大,要切实将读与领悟、感受结合起来。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后记07-19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07-28

《徐悲鸿励志学画》课件推荐05-18

《徐悲鸿励志学画》阅读练习04-29

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04-02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3篇11-07

《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后感9篇04-07

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评课稿04-03

王冕学画小学课件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