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2022-02-11 礼仪常识

  什么是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礼仪的发展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 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 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基本礼仪

  仪表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禁忌

  晚辈不能叫或说长辈的名字,即“避讳”,如长辈乳名叫“狗娃”,则小辈把狗唤作“喜喜”或“犬犬”什么的。

  与年迈之人议其后事,只能说“你百年以后......”,忌说“你死了后.......”。

  禁止在土旺之日上坟,或在住宅内修造动土。认为太岁当值,动土要犯煞,对家人不利。也有忌土旺之日挖坟下葬的。

  忌讳说人“死”。把老人或长辈死,汉族说成“过世了”,“去世了”,“没喽(了)”;回族称“无常了”。把小孩死,说成“糟踏了”。人亡于战事,说“折了”。

  忌讳说人“肥”。老人发胖,说“发福”;把成年人肥说“胖子”;把小孩胖说成“憨了”。小孩瘦说“癯(方言读que)了”,忌说“瘦”。

  人病危治疗无效,只说“病害输了”,忌说“不得好”。

  父母去世服孝(重孝)期间,禁忌外出到别人家去。百日内忌剃头、刮脸、忌洗衣服,忌在院内泼污水。

  妇人怀孕叫“身子不空”(kong)或“身子不闲”,忌说“怀娃娃”。妇女行经,说“衣服不净”或“身子不净”,忌说“有月经”。

  妇人生小孩坐月子期间,除自己丈夫,其他男人忌讳进产妇房。产妇并忌四十天内出入大门。

  孕妇忌入产房、新房、丧房,有的忌看社火。妊娠期忌吃兔肉、骆驼肉,不然说要生豁嘴孩子。

  春节时,禁忌女人回娘家过年。

  帮助病人翻身,忌说“重得很”。

  家中无主男,忌他人男子借宿。

  在别人家作客,忌讳吃剩饭,亦忌讳在饭桌未收拾前离开,否则会说“走福”。

  晚间到别人家叫门,以扣门环为好,忌讳直呼其名。深山砍柴、干活亦忌呼姓名,均以“唉”、“噢”应和。进村庄忌唱山歌。

  做客、请客,有长者在,均忌衣冠不整,斜躺横卧。客人来家,须让先入。客人在,忌骂人训子。

  生日忌吃炒面(熟面)、米饭和馓饭。否则认为爱说散话,老人爱唠叨。

  对回民当面忌说“猪”,把猪说成“黑羊儿”,把猪肉说成“大肉”。回民对汉民也是如此说。

  忌讳妇女新婚三日内不扫地;忌损坏器物。

  新春伊始,忌扫地,忌损坏器皿,忌恶语,忌说“骚”,“死”,忌骂人等不吉利话。春节期间,妇女禁忌做针线,此俗今已废。

  儿童忌抡舞香火、火绳之类。吃饭时忌敲碗边,忌摸碗内。

  路忌拾帽,俗云:“见了帽,打着撂;见了鞋,靸着来”。也忌拾绳,民谚:“拾了绳,跟上隼”(方言读shun)。

  忌送小儿衣物给他人,若送,必摘取纽扣。亦忌夜间晾小儿衣物于屋外。

  穿上衣服让他人钉纽扣或小缝补时,口内必衔一物。

  婴幼儿忌压囟门,忌捏腮蛋,忌搔脚掌心。

  母鸡叫鸣,狗夜哭叫,乌鸦落在房顶上或夜鸽子(猫头鹰)晚间在近处鸣叫,都认为不详,要立即宰杀掉或把它撵走。

  清明、谷雨、端午节、忌用耕牛。俗云:“耕牛生得苦,只等清明、谷雨、五月五”,意为不使役。

  农历逢七忌杀猪,逢八忌宰羊,据说七日、八日分别为猪和羊的生日。

  商人忌大清早给人借钱,交谈忌说“折(she)”、“烂”等不吉利话。司机忌讳“翻了”、“翻过喽“之类不吉利话。商人亦忌开市前赊账。

  烧瓦窑的说窑事,说“俊得很”或“亮得很”,忌说“红得很”。

  打铁的说炉事,说“嫩得很”,忌说“红得很”。

  与盲人交谈忌说“瞎子”,而说“麻眼儿”。

  与跛子或瘸子交谈,忌说“跛”、“瘸”等,而说“腿胯不好”。

  与聋子嫡亲交谈,忌说“聋子”,只说“耳朵背”。

  说人年龄忌“九”,若逢五十九,则说六十。

  出门看不清路,忌说“没路了”,只说“看不清了”。

  旧时游客、酒贩进旅店时说“进店了”,忌说“到(倒)了”。

  石匠打磨子,忌说“斜”,(因与“削”谐音,“削”方言为“断”)而说“不端”。

  木匠干活砍破了手,忌说“砍烂了”,而说“出血了”或“见红了”。

  给晚辈起名,忌讳与长辈重字同音。

  有太阳时,妇人忌讳从炕里掏灰,否则认为要生白头发孩子。

  亲人离家出外,家里人忌讳马上扫地。

  妇人为娘家亲人服孝,首次要进婆家门时,须于门外换衣,并从门前柴火堆上跨进,忌直接进入大门。

  客人在家忌扫地,否则有逐客之意。

  晚上水火忌出门,忌扫地,否则谓之“除福”。

  到别人家去烧纸,忌讳将所买纸张全部拿走,总要留一两张。

  给讨饭者施舍,忌讳全给,要留一点谓之“留福”。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相关文章: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01-15

浅谈中国茶文化传播论文2500字01-15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2500字01-15

浅谈个人礼仪知识-个人礼仪12-30

文化中国作文11-07

浅谈交谈礼仪知识11-18

餐厅就餐礼仪中国11-18

浅谈文化和人性作文10-31

中国人就餐礼仪-饮食礼仪01-04

西餐礼仪及饮食文化礼仪02-09

西餐基础礼仪 西餐基础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