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从小学起

2022-09-24 礼仪常识

  古语有云,一种米养百样人。这句话,放在狗狗身上,似乎也适用吃同样一种狗粮的狗狗,身体指数可能相似,但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有的外向,生性开朗,俨然小区里的“社交名媛”,而有些则较为孤僻,容易害羞、紧张,甚至见人就躲、见狗就吠。还有一些,只喜欢人类,却无法和同类相处,在街上远远看见有狗至前方来,还没到跟前已“寒毛”乍起,一副准备迎战的架势;有些相反,喜欢狗,不喜欢人,尽管对主人忠心耿耿,但生人却别想靠近它们,但对待同类,却亲疏不拘,来者不拒。

  究其原因,将之完全怪罪至狗粮头上,有悖科学精神,毕竟,在狗粮成分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多出的或者缺少的那一点蛋白质或者钙,连对狗狗身体指数的影响都很微小,更遑论性格了。如果“一个人的成长大体受到三种力量的左右:他父母的意愿,他的际遇,他本人的意愿。”那么,一只优秀狗狗的成长和自我修养,概括起来就是:母亲、兄弟姐妹的教育,它的际遇、犬主的意愿。同为哺乳动物的它们,对生活还有自己究竟想成长为一只怎样的狗,是否有一个详细而美好的愿景,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狗狗和人类的关系高度紧密的今天,人类对它们成长每个过程的干预,都对它们最终长成一只怎样的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之大,往往超越了其从母犬或者同类身上得到的。是好是坏?先别急着下结论。

  人为干预,并非越多越好

  和人类一样,狗狗并非天生就懂得“社交礼仪”,也并非一生下来就对社交充满着兴趣。

  细究一个人或孤僻或者开朗的性格时,往往会将目光锁定在他或她的童年,“三岁定八十”的古训未必完全准确,但却不失其参考价值,即:一个人童年时的际遇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其性格的形成上,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着幸福童年的人,长大后往往比较开朗外向,相反的,孤僻或者偏执的较多,对狗狗来说也是一样。如前文所提到的,母亲、兄弟姐妹的教育、际遇、犬主的意愿,这三个原因对狗狗的性格有着至关键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主要体现在狗狗还是幼犬的时候,当狗狗长大,经历了性成熟,性格已大致定形,再来改变的话,一是需要犬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二是恐怕效果也难如人意。狗之初,如玉璞,不雕琢,不成器。狗狗和人类的关系日益密切,狗狗成长过程中,人为干预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在宠物繁殖业兴旺的今天,狗狗从出生到送到犬主的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的参与。

  这些人为的干预中,有些是必要的,比如在冬天为母犬和幼犬提供温暖的狗窝或者狗垫,为母乳不足的母犬提供额外的营养补充,为幼犬提供代替母乳的食品等,这些能帮助母犬尽快恢复过来,也能保证幼犬有健康的体魄。但有些干预,其初衷和效果则见仁见智了,比如在幼犬刚断乳甚至还未断乳时将其送去新的犬主家,离开母犬和其它兄弟姐妹,理由是,这样可以让幼犬和新犬主尽早地培养起感情,日后更容易相处。

  从和新犬主的关系上来看,早一个月和晚一个月共同生活,对日后亲密度的影响其实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狗狗的性格养成,却有着不那么正面的作用。根据广州市养犬条例,一户只能养一犬,由此推断,被送到新犬主家中的狗狗,自此要开始独立生活,换言之,再难有长期和其它同类共处的机会,也就是:狗狗失去了从母犬处学习和同类相处的机会,失去了和兄弟姐妹一起练习同类语言、行为的机会。过早进入人类社会的狗狗,大多对人类满怀善意,并深谙人类的喜好,熟悉犬主的每一个指令,它们在人类中无往不利,受到大家的欢迎。但一旦和同类相处,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大部分的情况下,它们不受欢迎,甚至还会受到排挤,因为它们完全不明白同类的相处方式、同类的语言和行为模式。甚至,有些狗狗因为缺少和同类相处的经验,在见到同类时会表现出极度的亢奋甚至敌对,而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相信你的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从小就养在家中的“独苗苗”,尽管人见人爱,却始终无法和其它狗狗和谐共处。

  当然,我们大可以用反正狗狗和自己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来安慰自己,但却无法因此彻底释怀,因人为的干预,导致狗狗失去了和同类交流、玩耍的乐趣,失去了所有同类的朋友。

  • 相关推荐

【社交礼仪,从小学起】相关文章:

社交礼仪总结11-21

社交的礼仪常识04-03

新西兰的社交礼仪12-05

浅谈社交的礼仪05-30

社交的基本礼仪08-11

社交礼仪的知识12-29

社交礼仪知识09-27

社交礼仪知识12-12

社交礼仪常识:握手礼仪10-26

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