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礼仪教育对儿童社交焦虑的作用

2021-06-12 礼仪常识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产生的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习惯性产生过度焦虑反应等特点。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2000年Liebowitz等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社交焦虑障碍在常见精神障碍中居第四位。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学者研究发现,社交障碍者的终生患病率达到10%以上。如此看来,社交障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了。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用礼仪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样也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和德行。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并非是最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在后续交往中的态度、评价和效果。由此可见,礼仪对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可以实现对儿童社交焦虑的预防、疏导与塑造。所以,对礼仪教育的探索已势在必行。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性行为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分析礼仪教育对儿童社交焦虑的作用】相关文章:

社交礼仪分析05-23

国际社交礼仪的分析05-22

社交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分析03-24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12-24

浅析高校社交礼仪教育05-23

社交礼仪05-23

谈论社交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6-13

波兰礼仪(社交礼仪)06-13

社交礼仪的举止礼仪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