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2024-04-10 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关;

  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

  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

  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

  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

  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

  (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凸透镜焦距f=㎝(B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

  像的性质

  像距

  v/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像的大小: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像的虚实:

  当u>f时,成实像;

  当u<f时,成虚像。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

  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展示)

  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

  (四)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

  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学生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同时,本节以及本章的知识,都是对第四章光现象的进一步延伸与细化。也对后面的《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

  1.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共设2课时完成,其教学环节如下:

  2.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1)巩固旧知——生活中的几类透镜成像特点以及实、虚像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表格内容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物距(u),像距(v)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特点的像,并知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时,像的特点如何去看。

  (2)模拟体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教师活动】介绍所用实验器材,并带领学生通过一次次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位置(由远到近),找清晰的像,并观察像的特点,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光屏上看不到像时(成虚像时),如何去观察像的特点。在此之前,提出问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如何调节实验器材?并指导学生调节仪器。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引领,每次移动光屏找最清晰的像,并读出此时的`物距,像距,并会表达此时像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使用实验器材,并会读,会看(物距和像距)。知道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3)提出问题——成像不同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通过上述体验模拟生活中的三类透镜,提出既然这三类都是凸透镜,那么它们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有不同?引导学生,在上述模拟时,在改变着什么?

  【学生活动】进行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

  【设计意图】引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探究的目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4)进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活动】既然上面的目的是要探究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改变物距,那改变物距得有个参照,就要参照这个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学生在实验时的错误,并指正。

  【学生活动】两两合作,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5)分析数据,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让一组学生将其所有数据写在白板的表格中),找出所有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数据,将其物距与f、2f对比。

  【学生活动】在教师带领分析一组数据后,2人合作,分析其他不同的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交流讨论】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去分析以下问题:

  ①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②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③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以及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第二课时

  (1)合作复习的——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活动】对子互说

  (2)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当u=f、u=2f时,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再次去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进而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flash动画——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活动】演示,由远到近移动物体。

  【学生活动】观察像的特点,以及此时物距、像距所在的范围,并在相应的工具单上完成光路图(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从光路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知道像距和物距所对应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应用。

  【教师活动】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去观察,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如何变化,像又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得出:物近像远像变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去解决

  【学生活动】2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知道实验前一定要进行调节实验器材,同时,明白此类型题如何去做。

  【教师活动】flash动画,找到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提出:此时是哪种应用?若现在将物体和像的位置进行对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明白像物对调有何变化。

  三、教学反思

  很荣幸,成为了东胜区教育界的一名老师,也很荣幸参加此次20xx年青年教师汇报课。更荣幸的是,收获到了各位名师和前辈们耐心的指导,让自己能尽快融入这个大群体。通过此次汇报课的讲解,存在的不足仍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时间的把控等方面,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起来,仍有所欠缺,甚至出现没有完成的情况。

  (2)课堂教师讲仍多于学生学,老是对学生不放心,导致有些内容重复出现。使课堂的教学更为繁琐。

  (3)对于教材以及教参的解读,不够细致。

  (4)对于本节探究性实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但在实际课堂的教学时,头重脚轻,导致对重点的内容出现了潦草一过的情况。

  (5)对于板书的设计,仍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在今后,仍需对这些进行改进,仍需要虚心向各位优秀的名师和前辈们学习,虚心听从他们的指导,认真思考,专研教材和教参,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前进!

  四、活动感悟

  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感受到了各位青年教师都各有所长,对我启发较大的有:

  1.李明浩(一中南),他能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很好地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在课堂中给学生指出,并进行了更正。

  2.付琪,她通过利用构建图示法,给学生去讲解此规律。虽然对于此阶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但是我想如果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3.一中西校区的冯永贤,他巧妙地完成了此次探究性实验课的讲授,不仅培养了每个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而且很巧妙地将数据结果与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联系起来,在课上,利用最后的时间,还提出了一些较有思维性的几个问题,达到了真正探究性实验的目的。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8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

  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11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12

  【教学设想】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复习提问(有关生活中的透镜)→引导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验评估→交流合作→实际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动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

  的简述

  引入新课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提问,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答问题,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

  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播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和成像差异表格

  同样是凸透镜,成的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学生讨论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想和假设

  出示:

  合理猜测与假设

  根据动画和成像差异的表格,帮助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1.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小有关等等

  培养根据图表分析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设计实验

  出示合理的实验方案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引导要验证猜想最好实验。

  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火柴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

  让实验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说出仪器所起作用教师确定一个合理方案,指导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补充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同时观察实验数据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观察屏幕,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实验探究

  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

  有的组像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怎样的像才是清晰的像?

  提问在光屏得不到像时,怎样观察像?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点蜡烛、移光屏,观察,读出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结合猜想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14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⑵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模拟演示,再现规律

  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加强对实验规律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三、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课后作业】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 相关推荐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相关文章: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07-0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05-14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0-06

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07-28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08-1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05-1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通用13篇)11-28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9篇08-15

《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