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本诗通过对“我”奇思妙想的描写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胆畅想未来,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从小学科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写作方法分析 篇章中突出的写作方法
1、运用过去与现在对比的写法,说明时代不同。
2、词语优美,想象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此写作方法在段落中的体现 诗歌的第3、4节针对第2节中父母儿时所爱,说“我”的所爱,进行对比,感到时代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易考点
1、朝多音字、乘与潜字的正音。
2、默写课文。
3、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对科学产生兴趣。
2.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想象的美好,并且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感悟“我”的想象是“科学的种子”,且种子已萌发。
重点环节的步骤
采用的教学方法
或手段 1、比较爸爸妈妈与我的做法体会时代的变化
2、想象,以读代讲。
3、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本课学生掌握的阅读或写作方法 比较阅读体会重点语句。
仿写点 将你的奇思妙想写在练笔本上。(分层要求)
A写一、二句话,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B写一、二小节,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快速读课文,回答,能够把课文度正确、流利(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回答)
(我是一个爱奇思妙想的孩子,胆子大的孩子)
板书:奇思妙想
二、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爸爸为什么说我爱奇思妙想,妈妈为什么说我胆子大?
1)读一读课文,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2)认真读一读自己画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的意思。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3)引导学生将3、4两节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加以比较。
2.引导学生重点体会3、4小节,体会我有哪些新奇的想法,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会中学习重点句子。
1)“乘飞船探访天涯”、“潜入富饶的大海”在爸爸、妈妈的眼睛里为什么是“奇思妙想、胆子很大”?你能不能说说他们的理由?
2)引导学生用换位思维的方式去感悟。
读出自己的体会。
指名有感情朗读,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3)有感情齐读3、4节。提问:知道了小作者的奇思妙想,你是不是也有过奇思妙想?这是不是你心田之中科学的种子?把你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今天的“奇思妙想”在明天就会“梦想成真”,引导学生可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
引读:小作者种下的科学种子已经萌发了,快去读读。
自由读5、6小节。
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1、说一说每一小节讲了什么内容,共有几句话,指导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练习把每一节的内容连起来进行背诵。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先背诵下来。
会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3、选做:或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或自由发表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粒科学的种子,只要我们敢想、敢做,那粒种子就会萌发。快去学习科学知识吧,让我们心中的科学之种萌发后能够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敢于奇思妙想
—— 梦想成真
萌发科学种子
仿写设计 将你的奇思妙想写在练笔本上。(分层要求)
A写一、二句话,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B写一、二小节,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学生练习反馈情况
反思(结合学生答题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及制定改进措施。)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科学种子指的是( “我”的奇思妙想。 )
2、“我”的奇思妙想是(乘飞船探访天涯,向往潜入富饶的大海去采矿、牧鱼、安家。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设计: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读书情况、 学生测试题完成情况、 学生上课学习状态等方面自查自评。
评价量规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量规
评价方法:1优秀——10分
2良好——7分、8分、9分
3合格——5分、6分
4不合格——5分以下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 重视朗读训练,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本课是一首诗歌,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所以理解不是难点,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自读感悟来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在感悟基础上如何来进行语气的表达,也适当渗透朗读的一些技巧性知识。
2、在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仿写。
学生在学习读歌的过程中会渐渐感悟到诗中“我”是一个热爱科学并能进行大胆想象的孩子,而科学的种子就是这些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对想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些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问题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学生习诗歌中的语句有一定的韵律,让诗句听起来十分优美。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入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预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认识新材料。
1、认识书中介绍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2、塑 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名称:
学习使用人民币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元、角的认识,进行点数并记录。
2、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活动准备:
货架 各类商品(带有标价)
自助银行(鞋盒10个) 磁带 投币箱(1个)
人民币(五元、一元、二元、五角、一角)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今天的活动
今天“国际超市”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东西,咱们去购物吧!没钱那怎么办?对,我有你们的存折,那我现在发给你们,请你与你的好朋友一起来那你们的存折,走,咱们去取钱!
1、要看清楚存折上有多少钱,你们把它全部取出来,点清楚用笔写下你们取出多少钱,取好了吗?
2、咱们到“国际超市”去吧!哦,我都忘了告诉你们“国际超市”在那了,它在北京路,坐2路车就到。
二:带幼儿乘车,引导幼儿投一元钱到投币箱(放录音)
孩子们,这辆车就到“国际超市”快上,我们要买票的,一个人一元,两个小伙伴是几元钱呢?
三:组织幼儿进超市购物
看,我们到了,你们一会可以到超市购物,那我要提个要求:
1、 钱是你和小伙伴的,买东西的时候要相互商量。
2、 你们一共有多少钱,买东西时要算清楚,合理花你们自己的钱。
3、 要看清楚标价,在付钱之前,你们两个好伙伴要算清楚需要多少钱,再去收银台付款。
好了,祝你们在“国际超市”买上你们自己喜欢的东西!
四:教师当顾客参与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
引导幼儿看标价,打算要买的物品,把价格进行计算,看看自己的钱够不够,同时教育幼儿合理选购商品。
五:教师组织幼儿小结
来,到休息间休息一会,你们今天都有什么收获?(引导幼儿讲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多种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与平衡所导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山村的学生对形态各异的山脉都会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了解。同时他们对“幼年山脉”是怎样向“老年山脉”转化的会非常感兴趣。
设计理念:
作为科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观察、实验等各种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在学法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本课始终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结构。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3、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评价总结
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不同山脉形态的图片、山脉形成、风化作用视频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答夹、气球、烧杯、水、小石子、砖块、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美丽的山川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2、多媒体出示:山脉风光,学生欣赏后说说感受。
3、师:这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让我们赞不绝口,那它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5、师:山脉是不断变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吗?今天学习《山脉的变化》一课。(板题)
6、师: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不断作用与平衡导致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山脉,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内部自然力量外,还有一些来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山脉进一步塑造,使山脉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就探究一下影响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唤起学生对山脉已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现两种山脉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二、猜想假设
1、师:山脉形成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两张不同的山脉照片,说说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观察、描述两种山脉在外形上的特点。(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3、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指向图片)同学们猜一猜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学生猜测。)
【学生不一定能够猜对,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师:同学们,山脉占地球陆地的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老年山脉”,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大概形成于6000多万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幼年山脉”。
5、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当中见到过玻璃受热不均匀破碎、植物根的生长使地面凸起……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据。】
6.大胆猜想。
①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②组内讨论:先各自说一说自己的猜想,讨论是否有切实、合理的依据,从而去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然后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7.交流猜想。
①各小组交流猜想,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a.温度的影响。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
c.风的力量
【通过猜想让学生明确影响山脉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使以下实验方案的确定更有针对性。但学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或提示,学生的猜想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的假设与其他同学交流,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三、设计方案
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①根据猜想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
②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注意: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想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什么样的环境?)
③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
2、学生开始小组研究、设计,师巡回指导。
【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验,懂得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些猜想。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3、交流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否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养成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方案趋向科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4、确定小组实验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案,下面咱们根据这节课时间和分组实验材料看一下哪个方案比较适合咱们今天课上完成?
【学生想象力丰富,一定会设计出多种模拟实验方案,由于时间和材料因素,一节课不可能把这么多模拟实验都做一遍,这时教师有必要引导,让学生比较选择出适合本节课堂上完成的方案。】
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温度变化会不会对山脉的变化构成影响,关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再做实验验证。
四、实验探究
1、学生小组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千万要注意安全!
②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③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填写记录单)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五、交流总结。
1、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木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师板书学生们得出的结论)
3、揭示风化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和观看老师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雨水侵蚀、水结冰膨胀是造成山上岩石破碎、山脉变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风化作用即引起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利用视频这样一个清晰直观的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得出结论。
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六、拓展延伸
1、你现在能知道山脉变化的原因了吗?
2、认识蘑菇石
设计实验、解释形成原因。
3、课下完成实验2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持续发展。】
七、评价总结
1、自我评价
1、我能从多个角度猜想使山脉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2、我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合作、交流。
3、我能设计一项模拟实验,并获得成功。
4、我学到的内容是( )。
2、总结
多种内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今天咱们探究的山脉的变化就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山脉形态的过程。
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钟乳、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继续研究,探索。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气球》科学教案08-27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