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
3、激发幼儿对自然之谜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知道盐、糖、味精。
2、物质准备:熟鸡蛋每人一个,糖、盐、味精、水杯每人两个,Ppx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导入
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这些东西在水里会怎样?幼儿猜想并实验验证。
二:教师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师:那么,鸡蛋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
师:你们看,我要变魔术了!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这是我的魔术粉,
(师往杯子里加魔术粉,慢慢搅拌,直至鸡蛋浮起来)
师:鸡蛋有了什么变化。
师:我这里有盐、糖、味精,我的魔术粉就是它们三个好朋友中的其中一个,你知道那个是盐哪个是糖哪个是味精呢?
幼儿辨别。教师小结从形状颜色味道几方面可以分辨盐糖和味精。
三:幼儿实验
1、实验要求:现在老师要让你们自己去发现哪个是我的魔术粉。
我分别为一二组、三四组、五六组的小朋友准备了味精、糖、盐。
请小朋友把鸡蛋放进水里,加进桌上的魔术粉,轻轻搅拌。
2、幼儿一次实验。老师指导,桌上有水的用毛巾擦一擦。
3、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分别请第一二组、三四组、五六组的小朋友告诉老师,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
师小结:什么能让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呀?盐。
师: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4、幼儿二次试验
师:小朋友,你们想让你们的鸡蛋也浮起来吗?
师:好,我帮你们把魔术粉全换成盐。
请你们把水杯放到盆子里,去换一杯清水。
师:下面就要靠你们自己来做实验了,看看谁的鸡蛋最先浮起来。
师: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师小结:原来呀,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我们还发现盐放得多,鸡蛋就浮起来的快,盐放得越少就浮起来的越慢。
四:播放Ppx,揭开死海的秘密
师:那么,在很多盐的水里,人能浮起来吗?
有一位不会游泳的阿姨却能浮在水面上,她浮起来的秘密是什么呢?
师小结:这个有很多盐的海叫死海,死海为什么会有这些奇迹之处能让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海水里含有很多盐,是普通大海含盐量的七倍。
五:结束
像死海不沉这样的大自然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等着小朋友去探索呢,我们把鸡蛋带走去犒劳一下我们的小肚子吧!
科学教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螃蟹外形特征的认识,了解蟹螯的功能,知道螃蟹有再生的本领。
2、通过让幼儿感受“蟹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享受活动的乐趣。
教案准备:
1、幼儿对螃蟹有了一定的认识。
2、课件
教案过程:
一、复习巩固对螃蟹外形的认识。
师:我们已经观察过螃蟹了我们来说说看,螃蟹都长得什么样子?(硬硬的壳、八只脚、两个大钳子、两只小眼睛、嘴巴会吐泡泡)
螃蟹弟弟和螃蟹妹妹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弟弟:钳大,毛多,脐盖尖;妹妹:钳小,毛少,脐盖圆)
(出示公螃蟹和母螃蟹图)我这里有两只螃蟹,谁是螃蟹弟弟,谁是螃蟹妹妹?你们都看出来了吗?
师小结:你们的小眼睛真厉害,我们知道了螃蟹有一个圆圆的身体,硬硬的壳,两只大钳子,八只脚,两只小眼睛。
二、了解螯的功能
1、螯的主要功能
师:小螃蟹真可爱,你们知道螃蟹什么地方最厉害?
大钳子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它会干什么呢?)
幼:夹东西
师:可以夹什么东西呢?
(1)夹食物吃
师:螃蟹喜欢吃什么?(小鱼,小虾、水草等)我们也来夹夹看:夹,夹,夹小鱼,夹,夹,夹小虾,夹,夹,夹水草。
(2)会夹人
师:为什么要夹你呀,它肯定以为你要欺负它了,就用它的武器大钳子来夹你了,当它的大钳子高高举起,是什么意思呢?(别过来,再过来我就要吃你了)当它的大钳子往前伸紧紧摁在地上,就是告诉别人:别过来,这是我的地盘!当它的大钳子收在胸前,表示我认输了。(幼儿学一学)
师小结:(课件)螃蟹的大钳子真厉害,它不仅是捕食的工具,还可以作为武器保护自己,咦?这只螃蟹在干什么?(挖洞)用小腿拼命地扒土,大钳子把土推出去,新房子造好喽!赶紧住进去。
你们想不想也造一座新房子?小腿扒一扒,大钳子推一推,赶紧钻进去!(2)螯的再生
师:有一天,一只螃蟹从家里出来玩,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课件)
提问:大鸟咬住了螃蟹的脚,怎么办?
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我们看看螃蟹是怎么办的?(课件)(幼儿说出答案:理解自切)
小螃蟹的命是保住了,可是它的大钳子却断掉了,怎么办呢?(幼儿想办法)
师:看看小螃蟹是用的什么办法?(课件)
小螃蟹脱壳了,又长出一只钳子来了。(引导幼儿说出:小螃蟹的钳子断掉了会自己长出来)
师:原来螃蟹脱壳后,断掉的钳子慢慢地再长出来,它又长出了一个小小的钳子。神奇吧?
螃蟹除了大钳子断掉了会再生,还有什么断掉了会再生呢?(脚、眼睛)
你知道还有那些小动物有再生的本领吗?(壁虎、蚯蚓、蜘蛛、海星等)
3、幼儿模仿螃蟹动作走出教室。
科学教学教案3
设计意图:
“小黑”即德化黑兔,是德化特有的驯养家兔,是德化特有的黑五类产品之一,因其黑耳、黑眼、黑爪、黑毛、黑尾巴而得名“小黑”。
之所以选择此活动是在一次关于《可爱的小兔子》常识活动中孩子们对我说:“老师,我见过黑色的小兔子!”“黑兔全身都是黑色的,很可爱!”……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物为载体,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游戏等方式,激起幼儿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经验,了解家乡的特产,从而萌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德化黑兔生活秘密的兴趣。
2、学习用各种方式感知德化黑兔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3、萌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对兔子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有初步了解。
2、物质准备:实物黑兔若干只;录制黑兔视频;布置观察黑兔活动场地,准备若干青菜叶、青草等;《兔子舞》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以“神秘客人”导入,激发兴趣。
1、以“神秘的动物客人到班上作客”引发幼儿猜测,激发幼儿的兴趣。
2、将黑兔展示在幼儿面前,并告诉幼儿黑兔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小黑”。
二、借助视频,初步认知。
1、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黑兔为什么叫“小黑”?它与其它兔子有什么不一样?
2、播放第一段视频,“小黑”自我介绍。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小黑”与其它兔子有什么不一样?(它的长相和其它小兔不同,黑耳、黑眼、黑爪、黑毛、黑尾巴。)
(2)你喜欢“小黑”吗?为什么?
3、播放第二段视频,“小黑”述说自己的秘密。
教师引导幼儿交流:
(1)“小黑”的家乡在哪里?(德化)
(2)“小黑”喜欢吃什么?(黑兔是草食动物,以青草为主)
(3)“小黑”为什么要吃树枝?(吃树枝是为了帮助磨牙呢,兔子会长出长长的恒齿,如果无法磨牙,就无法闭上嘴唇,甚至会因此无法进食而饿死。)
三、我和“小黑”做游戏,进一步感知。
1、摸一摸。
让幼儿与“小黑”亲密接触,鼓励幼儿与“小黑”握握手、抱一抱、摸一摸引发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2、看一看。
引导幼儿近距离地观察“小黑”的独特外形特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3、喂一喂。
请幼儿给“小黑”喂食,进一步了解“小黑”的生活习性,增进幼儿与“小黑”之间的情感联系。
4、学一学。
引导幼儿观察“小黑”是怎样行走的,鼓励幼儿进行模仿。
四、 借助音乐,感受乐趣。
播放《兔子舞》音乐,师生共同表演,感受活动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加深认识。
1、美工区投放绘画工具与泥工材料,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黑兔。
2、饲养黑兔,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与了解,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科学教学教案4
一、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二、活动准备
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
(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
(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
(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
(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
(1)提供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
(2)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
(1)课桌。
(2)示频仪、电源插座。
(3)黑板。
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三、科学词汇斜坡:
就是一个斜的面。
四、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五、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小结。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提供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科学教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吸管、蜡烛、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小朋友,早上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不想看啊!(想)那小眼睛可要仔细看哟!
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摸,湿了没有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现在,老师再来变个魔术,这是(毛巾),这是(杯子),我们也要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噢!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猜毛巾有没有湿(你说说看……)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毛巾会湿了呢?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说,什么跑进去了?对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你们变了两上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好看)
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红色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诶,我捉了袋空气,你说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用白色的更大的袋子从四周,再用最大的蓝袋子从拐角捉)……我在旁边也捉了一大袋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想)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袋子,你们都有了吗?(都有了),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得空气又多又快?(你真能干!)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们能看得见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没有颜色)空气是没有颜色的。(同样的方法再来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袋子里面的空气有气味吗?对,空气是没有味道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小手能摸到袋子里面的空气吗?空气是摸不着的。我们去到别的地方去捉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呢?(播放背景音乐带幼儿到各个地方去捉空气)。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放回来。我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是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捉到了空气?那小朋友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能摸到吗?原来,我们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小嘴巴吹吹空气,又有什么感觉?这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是流动的。
而且空气也是很好玩的,我们来和空气宝宝玩一玩,好不好呢?我们来用吸管吹杯子里面的水,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当我们轻轻吹和使劲吹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来,从你开始一个一个走过来。……好了请小朋友回来!小朋友,你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你们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鼓起来呢?(往气球里面吹空气),怎样让气球吹得大一些呢?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请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每人拿一个气球。(小朋友再吹的时候询问个别幼儿)好了,气球宝宝累了,请小朋友把它们回家,小筐是它的家)。哦,空气宝宝这么好玩,我也想和空气宝宝玩一玩。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蜡烛),这是什么呢(打火机),现在我要把它点燃,再来点一根,我要把杯子罩在蜡烛的上面,小朋友想一想蜡烛会怎样,会不会灭?(请你说说……)小朋友仔细看,蜡烛怎么样了啊(熄灭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呢?请小朋友到后面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找一杯子,罩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蜡烛烫着手了。好的,请小朋友回来!你们看看这支蜡烛灭了吗?而被杯子罩住的的蜡烛却熄灭了,那刚才你们没有没有注意到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啊?是慢慢的,还是很快的呢?那我们再来看一次,这一次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噢,蜡烛是慢慢地熄灭了。为什么用杯子罩住蜡烛后,蜡烛就会熄灭了呢?(你说说看……)老师告诉你真正的原因:这是因为杯子把蜡烛罩住,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中能够让蜡烛燃烧的成份用完了,而外面的空气又进不来,所以蜡烛就熄灭了。那你们说说,蜡烛燃烧的时候要不要空气(要),蜡烛燃烧的时候需要空气,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呢?你们说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面,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空气了,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要不要空气啊。对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也需要空气,花草树木呢?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呢?就会无法生存。
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清新的空气,还是需要受到污染的空气呢。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屏幕!小朋友说说,这样的空气干净吗?这样的空气不干净,被污染了,如果我们吸进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怎么对他说。不然会污染我们的空气的,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让幼儿把看到的说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空气的更加清新更加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更加健康!
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来做环保小卫士呢?(愿意)好的,请你们到老师这排排队,我们的环保小卫士马上就要出发了。环保小卫士要出发了!跟客人老师再见!(播放环保小卫士音乐结束)
活动反思:
一、在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鼓励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探索与空气袋接触的方法,用身体部位与空气袋接触。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交流、尝试,想出了许多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有的小朋友向上跳,用手触碰空气袋,这是大部分小朋友想到的办法;有的幼儿想到了用头顶、用脸颊去触碰空气袋,也得到了成功尝试,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脚,但失败了。尝试有成功,有失败,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是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先鼓励幼儿探索、尝试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再分组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高度,如:个别较矮的小朋友选择了一个高的空气袋,他用手纵跳触物较困难,也无法体验到其他的触物方法;个别较高的小朋友选择了较矮的空气袋,他没有跳起就能用手触碰空气袋,没有达到纵跳的目标。因此,我认为可以调整绳子的高度问题。请幼儿从矮到高排列,将绳子一头系矮,一头系高,鼓励幼儿初步探索。再将绳子调高高度,增加难度,鼓励幼儿探索、尝试,教师小结纵跳触物的方法:较高的空气袋可以用手纵跳触物,较矮的空气袋可以用头、手臂等纵跳触物,在感知并有一定经验之后,再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高度、方法纵跳触物。
科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
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题:①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②他为什么有这些“怪”的表现?
⑵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第2---5自然段,①读后讨论:衣着不考究
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②理解“考究、特别、珍爱、珍惜”等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理解“一般、过时”等词。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家当”一词比较句子: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指名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⑥自由练读第5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开文迪许的“怪”。
⑶指名读第1、6自然段①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什么?②这两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2. 细读第二段⑴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
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讨论,可联系上下文举例说明。⑶齐读课文。⑷小结段意三、作业1.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爱 打扰 慕名来访 遗著迫不得已 诸如此类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科学教学教案8
活动名称:happythanksgiving day!——“感恩你我,真情成长”
活动目的:
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
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苹果、葡萄、食物火鸡的图片。
2、每位小朋友准备卡纸一张和12色绘画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感恩节的由来。(幼儿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故事的方式给小朋友们讲述什么是感恩节。)感恩节(Thanksgiving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
1620年,一些英国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洲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11月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危急时刻他们得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1年开始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此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
2、引导小朋友理解感恩节的意义,懂得感谢父母、尊重他人。
3、老师总结感恩节习俗。
感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还有葡萄干布丁、碎肉馅饼、各种其他食物以及红莓苔汁和鲜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roastturkey)和南瓜馅饼(pumpkinpie),这些菜一直是感恩节中最富于传统和最受人喜爱的食品。
4、以感恩节食物为背景,引导小朋友制作感恩卡片:画上父母、小朋友、苹果、葡萄和火鸡。
5、展示感恩节卡片,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利用好一些节日来进行教育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是家里的“唯一”,身上免不了有些不良习性,只靠日常的教学活动,或者老师的言语教导来实施教育是不够的,教育效益也不一定高,所以结合好的节日来进行,教育效益就大大提高了。而作为教师本身,要充分考虑利用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通过每一次的活动,进一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科学教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知识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
物质部分:
1、白志、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牙孜、风车,电扇、蝴蝶等各种形象若干。
3、教师范例一份。
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打开应集灯,照在墙上同幼儿一起玩手影,并教幼儿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小狗等手影,以故事《小孔雀的一天》使幼儿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长短的影子。
教师关掉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小兔并对幼儿说:“今天优质调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帮小兔找到他的影子,并看看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用手电照在小兔身上,观察光线角度不同,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师选一幼儿代表进一步强化“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只有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才能产生影子。
三、跳舞的影子
1、游戏:蝴蝶跳舞,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蝴蝶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蝴蝶、固体胶等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让蝴蝶跳舞。
3、请个别幼儿把自己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掩饰过程。
4、讨论:为什么有的蝴蝶会跳舞?。,而有的蝴蝶不会跳舞?
5、小结:要升蝴蝶跳舞,他的翅膀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只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翅膀不必粘上。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或几种材料,想想这些物体的那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4、你们发现什么秘密?(手电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手电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
5、教师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它们就跳起舞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子,并玩踩影子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3、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我以猜猜迷导入,是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迅速的集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来。接着让孩子从实践感悟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弄明白影子的奥秘。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在太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灯笼照着时、烛光下、房间开着灯的时候……都会有影子。”的道理。接着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在这次操作,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我进行引导小结,最后引导幼儿讨论。
科学教学教案10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找空气。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子们拿着装满空气的保鲜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通过把气球里的空气放出来亲亲幼儿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通过《吹泡泡》、《捏鼻子》两个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示空气的作用,使幼儿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对《吹泡泡》游戏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时大时小的泡泡,从而让幼儿感受空气在我们周围并且身体里也有,空气是我们的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的无言是上好科学课的最高境界”。但由于自己的语言过多,导致了活动效果没有预期的好,还有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应该更仔细选择,这样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科学教学教案11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
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求知欲望。
科学教学教案13
[设计意图]
春夏季是易发病的季节,也是容易感染细菌的季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今年,出现了手足口疾病,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如何对幼儿进行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防范疾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爱清洁的活动,如:有趣的肥皂、洗手、漱口等活动。《有趣的肥皂》这节活动是通过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做一做等方法,让幼儿了解肥皂的外形特征及它的用途,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洗手的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用肥皂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肥皂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活动准备]
各式各样的肥皂及肥皂盒若干;各种旧玩具、旧手绢等;吹泡泡玩具瓶(与幼儿人数相等);“我爱洗澡”音乐及磁带、录音机;盛玩具的小筐若干;干净毛巾(与幼儿人数相等)、盛水的大水盆六个,小方布一块,剪好的小红星若干。
[活动过程]
1、《我爱洗澡》音乐,老师与幼儿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1)老师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2)出示肥皂并请幼儿描述。(请幼儿自由发言)
(3)出示多种多样的肥皂,让幼儿观摩。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肥皂形状、颜色、气味,并用手摸摸,说出感觉。(幼儿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2、幼儿自由玩肥皂、脏玩具等,老师引导幼儿寻找肥皂的小秘密。(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用手搓能产生泡沫,能溶在水里、能使脏东西变干净……)。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老师适时奖励。
3、引导幼儿正确用肥皂洗手,教育幼儿讲卫生。
老师:孩子们,谁来告诉我你平时是怎么样洗手的?幼儿讲述自己洗手的方法。老师:“想想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小手洗的更干净?”(与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
4、幼儿自由吹泡泡,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把各种玩具用清水冲洗干净
[活动点评]
此次活动幼儿对“玩肥皂”极感兴趣,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了肥皂好多小秘密,能溶在水里,有的有香味,有的有药味,搓在手上会起很多的小泡沫,能除菌……玩玩乐乐中了解了肥皂的用途,并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用肥皂洗手。活动过程中发现:(1)个别幼儿只顾玩玩具而忽视了探索肥皂的小秘密,对此,教老师应适时引导;(2)用肥皂洗塑料玩具不太合适。其次,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尽量不要把水弄到衣服上,洒到地面上,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附儿歌:洗手歌
小朋友,来洗手,
卷起袖,淋湿手,
抹上肥皂搓呀搓,
清清水里洗呀洗,
再用毛巾擦一擦,
我的小手真干净。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纸船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纸船
活动目标
1、喜欢操作,体验操作的快乐。
2、初步了解不同的纸产生的吸水速度不同。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已认识皱纸、蜡光纸等多种纸。
(2)已学会折双体船。
2、材料准备:
(1)各种质地的纸已折好的纸船。
(2)盆、抹布。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两只纸船,引导幼儿观察纸船分别是用什么纸折的。
(2)预测两只纸船同时放在水面上,会怎么样?
2、幼儿第一次实验,并表达实验中绿色皱纸折的船先沉。
3、寻找原因:为什么皱纸折的船先沉?
通过两张纸宝宝示意图,了解纸的间隙大,吸水就快,反之,则慢。
4、幼儿再次操作,发现报纸、蜡光纸、餐巾纸等不同纸产生的吸水速度不同。
5、游戏结束。
科学教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讲述出来。
2、对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放大镜、观察记录本、蝌蚪实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老师: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谁?(小蝌蚪)
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它长着什么样?
幼儿可能答:小蝌蚪长着一个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教师问:你们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小蝌蚪?
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镜,一本记录本,让幼儿先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再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
评析: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三、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谁?
幼儿可能答: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老师追问:你们知道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评析:
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
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老师重点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可能答: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四、动手操作,再现奇妙的生长过程
1、集体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长图
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再次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印象。
五、延伸活动: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语言活动中可安排让幼儿续编故事。
科学教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活动很成功。
【科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教案06-20
科学教案教学反思03-31
科学教学教案(15篇)06-20
科学教学教案15篇06-20
科学真奇妙主题教学教案03-08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科学的教案06-12
科学的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