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各种型号、材料(铁制和塑料)的螺丝,螺丝组合玩具。
带有螺纹的物品,如不同口径的饮料瓶颈和瓶盖,灯泡和灯座,能拧的笔和笔帽等。
活动目标
在愉快的活动中认识螺丝,了解螺丝的作用。
学会为螺丝和螺帽配对,探索螺丝的拧法。
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初步体验合作获得的成功。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小白兔”,活动小手
师: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小手。
师幼一起边说儿歌边玩手指游戏。
(评析:让幼儿充分活动小手,为后面的拧螺丝环节做准备。)
二、游戏导入,引出主角
1.激趣:玩具车坏了,谁来帮忙修一下?
2.提问:玩具车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出示螺丝)
3.小结:从孔里穿进去再拧起来,拧拧紧就能把汽车装好,螺丝的本领真大。
(评析: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请幼儿来当修理工,把汽车零件通过螺丝连接。变成一辆消防车,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同时也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角——螺丝。)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索
1.交代操作要求。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见过这些螺丝吗,在哪儿见过,请你比一比,这些螺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再拧一拧,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能分开的和不能分开的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2.幼儿操作。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螺丝能拧开吗?分开放,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3.交流操作结果。
师:发现了吗,什么地方不一样?能拧开吗?拧开后变成了几部分?
4.小结:原来螺丝由螺栓和螺帽组成,螺栓上和螺帽里都有螺纹。张大嘴巴的是螺帽,它和螺栓是一对好朋友。螺栓和螺帽能够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连接、固定物体。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索:首先,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螺丝;其次,比一比,发现、认识螺丝的外形特征,拧一拧分一分,知道螺丝的主要结构;最后,通过集体交流分享操作结果,统一认识,建构新知识。这一环节的操作,是本次活动中幼儿与操作材料的首次互动,操作任务简单明了,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获得新经验、新知识的快乐。)幼儿教育网
5.螺栓螺帽配对找朋友。
(1)提问:螺帽和螺栓是一对好朋友,你们能把它们连在一起吗?看谁找得又对又多。
(2)幼儿操作,交流操作结果。
提问: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成功了吗?成功了几个?你是怎么给它们找到好朋友的?
(3)小结:粗螺栓配大螺帽、细螺栓配小螺帽,拧在一起不大不小正合适。
(评析: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通过与操作材料互动以及与同伴交流分享操作经验,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螺帽与螺栓匹配的方法。在孩子们不断地探索中,将整个活动引向**。)
四、联系实践,感悟提升
1.介绍自己找到的螺丝物品。
(1)提问:你们回家找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螺丝?谁来介绍一下,这些地方的螺丝是干什么用的?
(2)小结:螺丝虽然小,但是很有用,像外面的吊车,如果少了螺丝就很危险,小椅子少了螺丝,我们就坐不成了。
2.玩螺丝组合玩具。
(1)交代操作要求。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架小飞机或小汽车,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展示作品。
师:你们完成了吗?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不仅亲身感受到了螺丝作为连接好帮手的方便、牢固,而且还体验到了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快乐,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价值。)
手指游戏《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
一把剪刀、一块石头,我是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
一把剪刀、两把剪刀,亲亲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
一把剪刀、一块布,抓住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
一块布,两块布,我是老鹰不是兔。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3、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塑料袋、
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4、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5、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活动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反而对下一探究活动不利,所以在第二个实验活动前以“气球”一故事情境引入,正迎合幼儿的特性,也使他们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任务中来。听了故事,教师不急于让幼儿动手,让幼儿的思维进行一次碰撞后再让他们去动手,使幼儿兴趣盎然,有了先前的知识铺垫和多种思维的认识后,探究任务也就迎刃而解了,这课的难点也就轻易瓦解。在这里可谓是“一浪激起一浪”给幼儿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冲击。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使幼儿发现土壤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地方,教育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珍惜土壤。
【活动准备】
1、挖土的小铲子,纸盒若干。
2、装几盒泥土放在桌上供幼儿观察。
3、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挖泥土。
“请小朋友拿上小铲子,我们到外面去挖一些泥土,挖的时候要仔细看看泥土里有些什么?”教师和幼儿共同到户外挖泥土,引导幼儿观察上中有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土壤,探索土壤里的东西。
“请小朋友看看、摸摸土壤,能发现什么?注意不要马上弄出来。”指导幼儿观察,倾听幼儿的议论,观察幼儿的态度。
“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土壤里有枯树叶、树根、死虫子、骨头……)
“另外,土壤中还有大家看不见的很小的微生物,它帮助把枯叶—……等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土壤有什么用?”
(肥肥的土壤里可以生长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等。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土壤还是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家。)
三、小结。
“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我们要珍惜土壤,保护土壤。”
四、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土壤及土壤中生长的各种植物。
2、组织幼儿在土壤里种花或其它植物。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执教的是中班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这个活动来自主题《好玩的纸》的次主题《会变花样的纸》。纸不仅是幼儿生活的伙伴,也是幼儿游戏、创作的必备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今天我将带领孩子们与纸展开一系列互动,了解纸可承重的特性,使孩子愿意动手操作,并对试验感兴趣。
整个活动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组织幼儿谈话,以纸的作用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操作试验,感知白纸与卡纸有不同的承重性。在做一做,说一说中寻找原因,提升孩子的经验,纸的厚薄不一样,力气就不一样,纸越厚,力气就越大,纸越薄,力气就越小,并运用图示、数字做以记录。
第三个环节,引导孩子想办法将刚才力气小的白纸变一变形状,并操作试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白纸也能变成大力士。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引导孩子感知同一种纸的形状发生变化,力气也发生变化,并且纸的弯距越多,力气越大。
最后出示报纸、皱纹纸等激发幼儿继续动手操作、探索让纸的力气变大的浓厚兴趣,这是本次活动的经验扩展,我将它设计为活动的延伸部分。
【活动目标】
1、了解纸可承重的特性。
2、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白纸、卡纸每人一张,桥墩每人两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纸的作用”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教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你们以前认识它吗?”(提问:这是什么纸?你还知道有什么纸?这些纸有什么作用?纸有力气吗?你们还知道什么纸力气大吗?)
二、操作实验,感知纸的厚薄不同,承重不同。
1、教师出示两种纸。”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两种纸,来,看一看摸一摸,这是什么纸?“(硬白纸)这又是什么纸?(卡纸、白纸)
教师:“好!今天呀,我们就让它们两个比一比,看谁的力气最大,谁才是大力士?怎么比呢?用纸搭一座桥,在它上面放积木,谁身上放的积木多,又不塌下来,谁的力气就最大,谁就是大力士!注意了放积木的时候要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在中间,试的时候要一张一张的试,卡纸和白纸都要试一试。开始了,孩子们!好!到后面找你们的玩具试一试。”
2、孩子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好了孩子们,把你们的卡纸放到中间,到老师这里来,真棒真乖!看!老师已经坐好了,你们也快点坐好!
3.记录总结。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刚才做的卡纸和白纸,谁的力气大?谁是大力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咱们一起试一试好比好?老师放积木你们给老师数着!白纸放几个?
记一记:(用数字表示)
教师:“卡纸放几个?”
记一记:...
教师:“白纸和卡纸谁的力气大?为什么卡纸上面放的积木多?”
教师:“奥,原来呀,纸是有力气的,它们的厚薄不一样,力气就不一样大,纸越厚,力气就越大,纸越薄,力气就越小。
三、操作感知、纸的形状不一样,力气也不一样:
1、教师:“孩子们你们看,现在白纸的力气小,如果我们把白纸折一折,变一变,如:把白纸对折一次或两次或变成扇子形状,(边说边演示)那么它的力气会有有变化吗?会变大还是会变小呢?这张白纸会不会也变成大力士呢?找一张白纸试一试好不好?“(孩子操作)
2.孩子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好了孩子们到老师这里来,做好了!(提问:纸的形状变了以后,它的力气变了吗?怎样做的?”
3.记录总结。
教师:“这是老师折好的白纸,咱们一起试一试,记录以下,好吗?”
折一次...
折两次...
折扇子形状...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才是大力士呢?”原来纸折的次数越多,力气就越大。”
【活动延伸】
教师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棒!你们把白纸也变成了大力士,那其它的纸如报纸、皱纹纸它们的力气大不大呢?怎样把它们变成大力士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进行到这里了,我们以后再试一试好不好?”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
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
(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立体物(积木、纸盒、酸奶盒)粘在动物卡片后面,使“小动物”能在建构区站起来。但这样特别占地,积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么办呢?我想如果不用这些占地的立体物做支撑,想办法让幼儿画的动物卡片立起来,就解决了空间拥挤的问题了。而且让“动物卡片立起来”,内涵关键经验——支撑、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们班幼儿做过立体相框,是有一定经验,所以我想引导幼儿使用纸制品来做动物卡片的支架,既丰富了建筑区的材料,又解决了空问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探究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大胆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4、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个人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综合评析:
根据《纲要》精神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的建筑区游戏中的问题。活动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并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师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适宜,以启发提问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解决
遇到的问题,指导语言非常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观念。
在黄老师的活动设计思路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小组教研的讨论中,也体现着教师的问题意识。其中徐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说一共有几种方法时,幼儿并没有太多的回馈,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引导着教师从关注活动的成功一面转而进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调动集体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动,也使得本次研讨活动更有深度和实效。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玩具是幼儿心爱之物,好玩的玩具时刻吸引着幼儿的眼光和注意力。“为什么拉两个玩具之间的绳它们就会快速靠近?”“为什么不倒翁一碰就会左右摇摆却不会倒?”玩具会动的秘密令幼儿感到好奇。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玩具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设计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操作、探究、观察等环节,引导幼儿用“推”、“拉”“拧”等方式让玩具动起来,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整理玩具、爱护玩具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了解“推”、“拉”、“拧”等让玩具动起来的方法。
2.能自主操作、观察探究并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积极操作、体验,自觉整理玩具爱护玩具。
活动准备:
1.电动玩具:汽车、飞机、火车、会说话并且眼晴会动的娃娃(个别玩具不装电池),拖拉玩具:拉杆小鸟、蝴蝶等,机械发条玩具:跳蛙、打鼓的娃娃等,遥控玩具:机器人、遥控飞机等,不倒翁若干,普通玩具若干。
2.空白硬纸板卡片若干,水彩笔等。
活动建议:
一、请幼儿自主玩玩具,初步探索玩玩具的方法。
1.请幼儿自主选择玩具玩一玩,调动幼儿玩的兴趣。
提出要求:每人选一个玩具自由地玩,玩的时候注意轻拿轻放,玩完后要放回原处。
2.请幼儿介绍自已选择的玩具的名称及玩的方法。
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样玩的?这个玩具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小结:玩具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有的带着拉线,有的有开关按钮,有的带遥控器,有的有会动的车轮。
二、请幼儿再次玩玩具,初步探索、尝试让玩具动起来的方法。
1.引导幼儿在玩中探究让玩具动起来的方法。
提出要求:每人选一个玩具自由地玩,仔细观察、操作,想办法让玩具动起来。
2.组织幼儿分享、交流让玩具动起来的方法。
提问:你刚才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启发幼儿恰当地使用“拉”、“拧”、“推”、“按”等动词讲述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边交流边演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三、组织幼儿玩“玩具回家”游戏,启发幼儿设计标志分类整理玩具。
1.请幼儿每组选择一类玩具,讨论、交流、设计,给不同玩具的“家”绘制标志图案。提问:怎样为这些玩具设计最简单的“家”的标志?
2.请幼儿按标志送玩具回家,相互检查分类是否正确,进行相应调整。
活动延伸:
设立“玩具分享日”,引导幼儿分享玩具,继续探究让玩具动起来的不同方法。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5-17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11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3篇05-07
中班科学教案9篇05-22
中班科学教案六篇05-16
中班科学教案八篇05-15
中班科学教案3篇05-13
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5-10
中班科学教案三篇05-09
中班科学教案5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