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2022-05-16 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视频。想不想听呀?准备好了吗?

  歌曲好不好听?老爷爷和小女孩他们在干嘛呢?对,在唱歌,跳舞,可是,老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一下,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人体骨骼是由206块骨头组成的框架,如果光靠骨骼这个骷髅架子,老爷爷和小女孩能跳舞吗?他们能唱歌吗?还需要什么的参与?

  2、讲述:对,就是肌肉,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肌肉这个内容。(揭示课题:肌肉)

  3.下面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输空。 《肌肉》老师写完了,你们写好了吗?同学们都表现得很棒,老师决定给各个小组呢分别加5分,希望接下来的课程同学们还能保持这样的精气神儿,好不好?

  4.这节课我们要学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整齐的朗读学习目标。一,我能1、2.老师给同学们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两个学习目标来展开学习。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身体,思考一个问题:人体哪些地方有肌肉?可以小组交流讨论,也可以个人独立思考。时间是两分钟。

  2、时间到,

  3、人体哪些地方有肌肉?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呢? 学生 回答问题,谈话,同学们,除了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地方有肌肉外,那其他地方就没有了吗?你们能不能把刚才的答案全部整合成一个词呢?通过刚才看的视频,我们知道肌肉和运动有关,也就是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就比较多,而我们人体全身都会运动,所以我们全身各处都布满了肌肉。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这幅人体肌肉图,看看人体的肌肉是如何分布在人体身上的?是一小块一小块还是一整块的像一张人皮一样挂在人体骨骼上?(一小块一小块)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肌肉是一块一块的,那到底人体有多少块肌肉呢?请同学们大声整齐的朗读这两句话,我们的身体1、2.

  5、小结:我们的身体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6、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人体5块比较大的肌肉。第一块是胸大肌……….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上指出胸大肌的位置。

  7.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回顾我们刚才一起认识的五块肌肉,然后能在自己身上准确这五块肌肉的位置。时间到,同学们都找准位置了吗?下面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想请两个同学上来为大家展示一下,看能不能准确的找准这五块肌肉的位置,娜两个同学想来展示一下,举手示意。分别给这两个小组加2分,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游戏呢如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下课后自由组合来玩,好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幅人体肌肉图,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你们听课非常认真,也非常仔细,所以我也不吝啬,决定给各个小组分别加5分。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既然人体全身都是肌肉,那肌肉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活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做。

  右手手心向上,握紧拳头,做曲臂运动,左手摸一下手臂上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两块肌肉有什么变化?然后将手臂伸平,做伸臂运动,左手摸一下手臂上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两块肌肉又有什么变化?

  3、请小组交流讨论,预测一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活动记录卡,时间5分钟。

  活动记录卡填好了吗?你们的预测是什么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预测结果。同学们都非常棒,你们的结果和老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结果正不正确呢?下面请同学们先认真看曲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是怎样的。是不是刚好和我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对,是一致的,曲臂时,肱二头肌收缩,而且肌肉变短,变硬,肱三头肌舒张,肌肉变软变长。那你们再看一下伸

  臂时,他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跟我们预测的结果还一致吗?对,很好,还是一致的。跟曲臂刚好相反,此时肱二头肌的肌肉变长变软,肱三头肌的肌肉却变短变硬。你们再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不是刚好附着在同一块骨头上?当曲臂时,他们的变化是相反的,同样,伸臂时,他们的变化还是相反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刚好是附着在骨头上的一对肌肉,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舒张)。收缩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整齐的朗读这句话。我起头,附着在1、2,同学们读的非常棒。

  但是如果肌肉连接的是两块骨头,他们的工作形式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图片,仔细观察当曲臂时,这两块骨头有什么变化?请同学起来回答(靠拢)对,如果肌肉连着两块骨头,那么当肌肉收缩时,两块骨头就会相互靠近,从而牵动骨骼运动。这就说明肌肉有帮助运动的功能。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

  8、同学们,每天晚上我们都需要睡觉,但是睡着后我们的肌肉是不是就不运动了?(不是)对,现在你们闭上眼睛,假设在睡觉,你们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脏,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你们的肚子,有没有感觉到肠胃在动?再摸一摸你们的鼻孔那里,是不是感觉到鼻孔周围的肌肉在动。所以,不运动时,负责心脏、肺、肠、胃、血管以及呼吸的肌肉仍在运动。

  四、课堂测评

  谈话: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看同学们这堂课学得如何?

  五、总结评学。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能给我们说一下。说的很好。

  2、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棒?某某小组最棒,不过其他小组也很优秀,希望下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步,好不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科学教案 篇2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C. 把细铜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丝铜丝的直径,把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细铜丝的直径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铜丝直径

  让学生将投影片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抄在作业本上,准备写实验报告用。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桌上的器材是否齐全。

  生:齐全

  师:对你使用的刻度尺进行一下检查。

  A. 观察刻度尺零刻度线的位置。若零刻度线在刻度尺的端

  点,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B. 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

  师:现在我们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边,测量三次,然

  后求其平均值填入表内。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表一、请三个实验小组将他们测得的数据填在表一中。

  [板书2]表一

  实验小组 第1次测量结果 第2次测量结果 第3次测量结果 平均值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教师巡视,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师:现在我们看一下第×小组,第×小组,第×小组的测量结果。看来三个小组的测量结果都比较好,并且注意了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和正确记录所测数据。如果哪个小组测得数据与黑板上的数据差异较大,请课后再重新测量,重新记录测量结果,不要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教师拿起一段细铜丝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看到铜丝很细,我们用刻度尺直接去测量它的直径很难测得准确。在测量长度或宽度很小的物体时,常常采用积累的办法。我们要测量这段粗细均匀的铜丝的直径,可以把它一圈挨一圈地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就能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直径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怎样才能做到密绕。

  生:如果不密绕中间有空隙,我们测出的铜丝的直径就不准确了。要想密绕就要把铜丝捋直,中间不能打折。

  师:你如何测算出铜丝的直径?

  生:用刻度尺量出密绕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就可以求出铜丝的直径。

  教师演示将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告诉学生不要将铜线绕在削过的铅笔之处。

  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在黑板上画表二。

  [板书3]表二

  实验小组 线圈长度 线圈数 铜丝直径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错误读数和不认真测量的作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并请第×小组,第×小组,第×小组的同将测得结果填在黑板表二中。实验数据若有错误,可以让这组同学讲一下如何测量的,教师帮助他们查出测量错误的原因。

  师:刚才我们学习测量物理课本的边长和细铜丝的直径,同学都做得很认真,完成得也较好。现在我们学习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五分硬币的直径,同学们有什么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并提出测量方法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加以归纳,对错误的测量方法讲明为什么是错误的

  教师提出一种测量方法如图3-1,将测量方法图画在幻灯片上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或某同学提出图3-1的测量方法,教师可以说我们把某同学的测量方法打在投影屏幕上。

  教师讲解测量方法。

  如图3-1所示,将硬币靠在直尺的刻度线上,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夹住硬币,并保持两个三角板都有一个直角边靠在直尺的刻度线上,记下两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处直尺的刻度。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等于硬币的直径。我们可以在直尺上直接读出硬币的直径。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将表三画在黑板上

  [板书4]表三:五分硬币的直径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2.39厘米 2.40厘米 2.41厘米

  师在:三个小组记录的数据虽不完全相同,但都正确的。

  因为我们使用的毫米刻度尺到毫米刻度都是准确的。这三组数据中的最后一位9、0、1都是估读值。尤其应该提出表扬的是第×小组的同学,尽管刻度尺上指示正好与2.4厘米对齐,但他们仍在估读数上写上0,这种记录方法是正确的,说明2和4两位数是准确的,0是估读的。2、4、0三个数字都是有效的。只记2.4厘米,就会被认为2是准确数,4是估读值。所以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三组同学记录的结果不同,为什么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刻度尺不够准确,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出现了误差。同学们不妨将你们自己的刻度尺对齐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刻度尺的刻度不完全一样。

  学生动手比较,发现些刻度尺的刻线不够精确。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五分硬币的直径?

  学生议论,提出方法。

  师:还可以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硬币的边缘做一个记号,让硬币的边缘沿直线滚动,记住滚动了几圈,用刻度尺测出这段线段的长度,算出一圈的长度L,然后利用数学公式:L=2πR,可以求出硬币的直径,这是测量长度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我们有时需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段曲线的长度,往往需要且一些特殊的方法去测量。我们相信同学们是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

  3.本课小结

  师:我们今天的实验课让同学们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并能正确的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同学们都认真实验,认真记录数据,实验完成得很好,我们希望以后的实验课也能像这节课一样完成得好。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请点一下实验桌上的仪器,看是否齐全,有无损坏,检查完以后将仪器整理好放在实验桌上。

  学生整理实验仪器,教师再将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的投影片打在屏幕上。

  师:整理好仪器后请同学们看投影,我们刚上课时让同学们将实验的目的、器材、实验步骤写在作业本上,现在我们在实验目的前面填上几项,然后再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内,完成我们的实验报告。

  [板书5]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日期:

  学生练习写实验报告。

  4.布置作业

  (1) 完成本节的实验报告。

  (2) 完成课本上第11页的小实验,用自制的卷尺测身高。

  (3) 将课本上要求测的作业本的长、宽和物理课本的宽,课下自己测出后填在课本的表格中。

  (4) 阅读课本上第9页的阅读材料。

  (5) 完成课本上第11页习题中的1、2、3、4题。

  教学说明

  1.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第一个学生实验课,学生初进物理实验室做实验,往往抱有极大的兴趣,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看看,这种积极性是好的,要加以爱护,但是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在实验室内打打闹闹不要乱拆乱动仪器设备,使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与工具的好习惯。在实验态度上,应该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勤于思考,手脑并用,自己设法去解决问题,在记录数据时,要实事求是,不得随意涂改实验数据。这些要求若能认真去做。在培养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方面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教材中要注分别测出作业本的长、宽和物理课本的长、宽,而没有提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只安排了学生测物理课本的长,测三次求平均值,其他三项测量留在课下让学生完成。

  3.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加强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验的错误以及实验不认真的现象。并注意鼓励那些认真实验,勤于动脑提出问题的同学,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对细铜丝和硬币直径的测量,作为趣味实验,要求学生先提出测量方法,教师分析、归纳、讲解,然后测量,只测一次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发现本册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茎》这一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

  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

  2.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皮球”没收或放在一边,可以将“皮球”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释或解决。

  3. 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可适当调节, 有些活动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

  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

  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

  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和茎的作用实验证明

  2、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

  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问: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怎样生存,你们知道了植物是怎样生存了吗?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

  体的各个部分呢?

  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

  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

  归纳: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二)、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师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组织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

  3、交流和指导:

  (1)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为什么?

  (2)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3)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

  (4)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有什么办法?

  (5)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5、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

  6、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

  2、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

  3、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

  5、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6、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

  7、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2、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匹配瓶盖。

  (1)引导幼儿向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师:今天瓶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咦,瓶宝宝的帽子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找到以后给它戴上去。

  (2)幼儿尝试盖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你这个帽子合适吗?你觉得怎样?再换一个试试)请两位幼儿上来。

  师:他们俩的瓶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啊?(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大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小帽子)师:瓶宝宝都找到帽子了,瓶宝宝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来抱抱瓶宝宝,亲亲它,让它们躺在你的腿上睡会儿觉。

  2、装物品,摇一摇,感知声音。

  (1)师:听,我的瓶宝宝开始唱歌了,你们的会唱吗?(教师摇装有豆子的瓶子)我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拧拧,拧开来。

  师:哦,你们看,是什么呀?(豆子)原来瓶宝宝吃了豆子呀。

  教师喂豆子:“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请你们也来喂瓶宝宝吃豆子,让瓶宝宝唱歌吧。

  师:让我们一边喂一边说:“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师:你们的瓶宝宝吃饱了吗?让我们把帽子戴上,拧拧,拧拧紧。

  3、教师唱《大雨小雨》,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大小。

  (1)师: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再反复一次)请幼儿一起摇。

  (2)教师唱《大雨小雨》

  师:瓶宝宝还会听着音乐唱呢。教师边唱边摇: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哗啦哗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沥淅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瓶宝宝们跟着音乐唱歌,教师唱大雨时(幼儿用力摇);教师唱小雨时(幼儿轻轻摇)。

  小结:瓶宝宝谢谢你们,让它们唱出了好听的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力地摇,瓶宝宝唱出来的声音就大;轻轻地摇唱出来的声音就小。

  师:请把瓶宝宝送回家,让它休息休息。

  4、引导幼儿感知放不同的材料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有许多瓶宝宝听到我们这里很开心,它们也赶来了,它们肚子也饿了,我们去喂它们吃东西吧!

  教师指导幼儿先帮瓶宝宝找到帽子,然后尝试放不一样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鱼、木珠、硬币),摇摇听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与个别幼儿交谈。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放不同的东西在瓶子里,声音一样吗?(不一样)5、结束活动。

  师:贝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让我们带着瓶宝宝去告诉宝宝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听一听,好吗?教师提醒幼儿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能针对托班幼儿喜欢动手摸索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在活动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动手拧瓶盖、对声音的一个积累,涉及的方面较广,幼儿不仅动脑、动手、听觉上还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这次的托班的观摩活动,让我看到:托班游戏化活动组织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孩子受益、教师更加受益。

科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8

  用实物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带来了柿子、苹果、弥猴桃、西瓜、橘子、哈密瓜、山楂、火龙果、橙子、冬枣、等等。活动一开始这么多的水果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么多的水果中有2种形态:圆圆的、弯弯的。每一个幼儿都对自己的水果感兴趣,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水果的形状,“老师,我的苹果是圆的”“老师,我的也是圆的”在孩子的回答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活动中要求孩子用“圆圆的xx”“弯弯的xx”回答,这样孩子就会说“老师,我这是圆圆的苹果”“老师,这个是弯弯的香蕉”。在了解的水果的形状之后,让孩子说一说还有什么是圆圆的(弯弯的)?孩子就会说“月亮是弯弯的”“太阳是圆圆的”……幼儿语言完整规范,并激发了孩子说话的欲望,调动幼儿思维的活跃性。

  用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在问到幼儿:“你还知道哪些水果”的问题时,小班幼儿由于经验少,好多孩子说“我还知道苹果(香蕉)(橘子)”虽然一再引导说“说别的小朋友没说过的,看看谁知道的多”,但是孩子们举手回答的依旧是眼前的一些常见的水果,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说“我还知道草莓、我还知道荔枝”,幼儿吃过的水果虽多但是回忆起来有些难度,眼前的水果实实在在摆在面前而且确实是经常见到、吃到的水果,难怪孩子只会回答这些答案。于是,我在网上找了许多的水果图片,并和幼儿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认识哪一些,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又能调动所有的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想“我吃过这种水果,它叫xx”。

  让幼儿大胆用语言描述: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过程中有“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环节“你喜欢吃哪种水果?”“为什么?”回答是多样的,”“我喜欢吃香蕉,因为他吃起来甜甜的”“我喜欢吃苹果,因为妈妈说苹果营养好”“我喜欢吃葡萄,因为葡萄酸酸的、甜甜的”“我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有好多的水”……孩子喜欢的原因是多样的,我的应答也是不同的“弯弯的香蕉,甜甜的”“红红的苹果最好吃”“大大的西瓜有许多的水份”老师给的回应有多样性,用肯定的话表扬了孩子的努力,通过描述性回应将幼儿零散的语言进行链接。知道回答问题得到老师不一样的回应,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加喜欢动脑思考,引起幼儿共鸣,激发其他幼儿思维的活跃。

  不足: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好多小朋友在一开始看到有这么多的水果,都伸手去摸,还有几个手也没洗就悄悄的自己吃了起来。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小朋友活动结束我们会一起品尝水果,这样幼儿可能会注意力集中点。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八篇】相关文章: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04-06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5篇05-06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7篇04-30

【推荐】科学教案汇总10篇05-01

【推荐】科学教案合集5篇05-15

【推荐】科学教案汇编五篇05-14

【推荐】科学教案模板7篇05-14

【推荐】科学教案合集6篇05-12

【推荐】科学教案汇编8篇05-12

【推荐】科学教案汇编9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