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2022-05-10 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准备:冰块若干 干湿毛巾两块 脸盆4个 镜子每人一个 灯笼一个 电水壶一把

  热水许多 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在自然界存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灯笼请幼儿猜灯谜:不洗不脏,越洗越脏,洗它不能吃,不洗反能尝.(水)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提问问题:

  1、水能变成什么?

  2、天上为什么下雨?

  3、出示干湿毛巾请幼儿讨论湿毛巾怎样变干,毛巾上的水哪去了?

  小结:小朋友说了那么多水的变化到底水是怎么变得呢?小朋友做实验后就明白了。

  二、做实验

  实验一把冰块放到热水中观察冰块的变化,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了水

  实验二教师在电壶中加少量的水并加热,请幼儿讨论水加热变成什么?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实验三首先让幼儿摸一下镜子的感觉<凉凉的>,照一照自己在镜子里的样子,然后把镜子放到热水盆上面一会儿,观察镜子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水蒸汽遇冷变成水。

  请几名幼儿把画好的统计表讲解一下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水,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三、观看媒体课件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边看边提问:

  小水滴的家是什么地方?太阳公公放出万道金光小水滴发生了什么变化?冷风一吹水蒸气变什么什么?冷风继续吹云彩里的小水滴有什么变化?使幼儿加深对水的三太变化的了解。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尾巴。

  2、认识动物的尾巴功能与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教师先教幼儿念儿歌并表演动作:

  猴子尾巴长,小猪尾巴卷又短,孔雀尾巴像把扇,白兔尾巴像棉花糖。

  1、教师带领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提问:

  (1) 谁的尾巴长又长?

  (2)谁的尾巴卷又短?

  (3)谁的尾巴像把扇?

  (4)谁的尾巴像棉花糖?

  (5)谁的尾巴毛茸茸?

  (二)观察活动

  1、教师事先将动物的图片盖住,只露出局部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1)这是什么动物呢?(让幼儿观察后回答)

  (2)你是如何猜出来的?(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再掀开遮住的部分,让幼儿检查猜的是否正确)

  2、教师将所有的动物图片剪成四部分(头、身、脚、尾巴)放在一起,随意抽一张,请幼儿在图片中找出其他部分,

  将它拼成完整的图。

  3、每拼出一只动物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这种动物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用?

  例如:

  (1)猴子尾巴可以爬树荡秋千

  (2)小狗高兴时尾巴会摇一摇

  (3)孔雀尾巴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美丽

  (4)松鼠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

  4、最后教师说一说动物园常见动物的趣事。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能站起来的特征。

  2、培养幼儿大胆发表自己操作过程的能力。

  活动准备:

  海洋球、可站立的积木、铅笔人手至少3支、橡皮筋若干、橡皮泥若干、杯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桌上放置一个小筐,内有海洋球、可站立的积木)

  师:请你们试一试,筐里什么东西能站起来?把它请到老师前面的桌上,幼儿操作。

  师:哪个东西站起来了,它们为什么能站起来呢?

  老师请每个小朋友摸一下积木的底部,感受它的底部是平的.。

  :底部平的物体能站起来,海洋球的底部不平,所以不能站起来。

  二、幼儿第二次操作(橡皮泥、杯子、海洋球)

  师:积木站起来了,海洋球说:我也想站起来,你们能帮帮我吗?桌子上有些材料你们可以请它们帮忙,也请站起来的海洋球到老师的桌上来。幼儿操作(用橡皮泥固定底部,用杯子套住)

  师:你们用什么办法使海洋球站起来?

  :你们想出那么多的办法使海洋球站起来,这些办法都是把海洋球的底部固定住的,小朋友真爱动脑筋。

  三、幼儿第三次操作(人手至少3支铅笔,橡皮筋人手1根)

  师:瞧,铅笔也来凑热闹了,它能站起来吗?这回我们可要用到橡皮筋了,看谁先想出办法?

  幼儿操作

  师:你用什么办法使铅笔站起来?

  :把数量三支以上的铅笔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铅笔就站起来了,而且还站的很稳呢。

  四、游戏结束

  游戏:伸开双臂走在教师地上的线上,不能站到外面去,感受不伸手臂与伸手臂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感受瓶中物体的大小、软硬、多少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响瓶声音的不同。

  2、鼓励幼儿参与操作,大方地与教师、同伴交流。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八宝粥瓶子若干、两个装有一个大积木和一个小积木的外观一样的瓶子。

  2、豆子、棉花、小石子、大(小)纽扣、筐子。

  指导重点:

  我们发现造成响瓶发出声音不一样的原因有很多。瓶子里放东西的多少、大小、软硬都会影响响瓶的声音。如果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可以再告诉大家。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要求。并记录各种东西在瓶子里声音的大小。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整个活动中 ,我都以一些游戏来贯穿,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尝试得比较多。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5

  科学意图: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要条件。让孩子们亲自参与。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逐步增加,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适合班级:

  中、大班

  材料准备:

  大蒜、水盆、平盘、水、纱布、带网眼的小盆。

  实验操作:

  (1)将大蒜泡在水中,直到它的根长出1~2厘米。

  (2)在水盆中盛满2/3的水,把带网眼的小盆放在水盆上(要与水面有一定的距离),再把长出根的蒜放在上面,虽然大蒜的根没有直接接触到水,但是由于根具有向水性,所以大蒜的根会向着水源不断生长。

  教师指导建议:

  教师应提醒幼儿坚持每日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豆子等植物种子进行同类实验并,幼儿观察并记录。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水培植物实验。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玩水中发现水灌进瓶子与水从瓶子上小洞流出时水流的不同变化。

  2、在玩水中得到动手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三大盆水;瓶身有一个洞的瓶子和瓶身有两个洞的瓶子,数量大于幼儿人数;记录表;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玩过水吗?喜欢玩水吗?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二、初次尝试玩水

  1、提出要求:四人一组,用瓶子玩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拿瓶身有一个洞的瓶子玩水。

  3、交流玩水过程中的发现:(1)把瓶子压下去灌水时瓶口有水泡泡冒出。

  (2)瓶子灌水后一半沉下去,一半浮在上面。

  (3)小洞里流出的水像喷泉。

  4、教师示范玩水,要求幼儿观察小洞里流出来的水的情况:说一说,像什么?水流有什么变化?

  三、再次玩水,证实猜测。

  1、出示瓶身有两个洞的瓶子(一上一下),请幼儿猜测:瓶子灌满水后,两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水一样吗?哪个洞喷出的水远一些?

  2、出示记录表:(?表示想,小手表示做)

  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让幼儿说一说

  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然后说一说。

  3、幼儿动手操作,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操作,并提出问题:上面的水近,下面的水远,为什么?

  四、小结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相关文章: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六篇05-09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五篇05-07

【精品】科学教案汇编5篇04-28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05-06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04-26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六篇05-07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05-09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05-08

【精品】科学教案7篇05-08

【精品】科学教案范文7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