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2022-06-17 课件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搭建高塔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

  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

  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五 教学札记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2.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3.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4.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课前准备:

  报纸若干、胶带、小刀、尺子、实验报告1张、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头脑风暴

  孩子们,生活中你见过的、走过的有哪些桥(板书桥)。老师也见过各种各样的桥,你想了解一下吗? (出示课件)请结合你见过的、走过的桥,根据它们的形状和特点给它们分一分类。(出示课件)

  二、小小建筑师

  孩子们,刚才欣赏的那些桥体现着设计者和建造者智慧的结晶,那你们是不是对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情呢?是不是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和建筑师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你实现这个愿望。(板书用纸造一座桥)

  1、那么今天我们所用的工具材料是那些呢,请看大屏幕:报纸若干、胶带、小刀、尺子,(出示课件)

  2、要想完成任务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桥能跨越30厘米,宽度10厘米,载重200克的钩码(出示课件)

  3、小组分工合作:

  现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出示课件)

  ①、讨论:从任务的字面理解,我们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②、完善实验报告上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制作(出示课件)

  技术指导:

  教师提问:可能会用哪些技术或要用到哪些对报纸的处理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围绕“量、裁、折、卷、粘”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提醒: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形状后载重量就会大大减少。(准备几张备用的报纸,一旦压烂了,如有时间按原样再造一座)

  三、作品的介绍评价(出示课件)

  1、纸桥的长、宽尺寸,承重的能力。

  2、我们是怎样使纸桥载重200克钩码的,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板书 )

  四、欣赏手工纸桥(出示课件)

  五、小结

  教师谈话:孩子们,用纸造桥,桥上还要承重200克的钩码,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你们却完成得这么棒,你们真是了不起!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谢谢,(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用纸造一座“桥”

  改 形状 O ≈

  结构 拱形 索桥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图,并能分析曲线图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培养、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与想象力。

  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开展小组的研究活动。

  科学知识

  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方向与长度的变化。

  认识一天中气温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

  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学准备】

  粉笔、卷尺(米尺)、铅笔、绘图纸、直尺、厚纸板(或小木板)、竹杆(或小铁丝)等。

  【教学建议】

  课前留心天气预报;与其他教师协调,将第一课时安排在早自习;建议教师也选取一个观察物,每隔一段时间用石灰粉沿影子画出影子长短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 看书上的插图,小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 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把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记下来。

  3.分组汇报(提示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学生每回答一条教师都询问大家:“你们同意这种观点或这种说法吗?”教师在副板书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意见做上记号,暂不作评判。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一天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作出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三)探讨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计划。

  1.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观察可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可行。

  2.拿出科学文件夹,学生讨论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的结果,师评价激励:

  ①选择观察物 要选择空旷地直立的物体影子做为观察的对象,旗杆、教学楼影长不容易测定,可选择排球架、单双杠等。如果没有可以用来观测的对象,亦可以在小木板上立一根小杆,再将其放在阳光下用来观察。(观察过程中形成影子的标志物不能移动) ②观测项目 太阳的位置、高度,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③观察间隔时间 每隔一节课观察记录一次。

  4.重申活动纪律。(团结协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四)、室外观察,搜集数据

  1、组长领队下楼,保持安静。

  2、分组,合作实验,搜集数据。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现象。

  三、总结(提前5分钟回教室)

  1、评价刚才学生的室外实验表现。

  2、要求学生下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继续观察,记录结果,探索它的规律。

  3、明确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对这节课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出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

  二、新授

  (一)影长与气温的关系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组分析观察结论,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观察结果,共享我们的发现。

  4.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气温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曲线图:纵轴表示影长(气温),横轴表示时间。

  5.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曲线图(先让学生用铅笔在曲线图上画。)

  6.析曲线图:

  ①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②一天中气温又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讲解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中午的原因。) ③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二)制作太阳钟

  1.介绍古代的太阳钟——日晷

  ①铺垫孕伏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②学生阅读19面的资料,了解日晷。

  ③播放视频:日晷。老师对日晷的计时原理进行适当的讲解。

  2.制作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①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②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共同讨论如何给自己的太阳钟标上刻度,画出设计图。

  ③动手制作。

  ④展示、评比。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及实际观察,描述自行车构造上的各组成部分。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了解自行车各个部件的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各个部件工作的原理。

  3、留心关注身边的科,从细微处入手,养成善于从熟悉的现象中提出可研究的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轻便自行车(四辆)、卷尺、粉笔、实验记录单、自行车结构示意图、自行车各主要部件名称卡片等。

  2、学生准备:全班分为四组,每个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

  1、谈话:同学们,你的家里有自行车吗?(生自由发言)让老师看一看咱们班中,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多不多?(很多同学会高高的举起手)那么你对自行车了解吗?今天咱们共同研究自行车。

  (板书课题:自行车)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的设计,激发学生研究自行车的兴趣}

  二、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自行车!

  1、了解自行车部件的名称。(一台自行车摆放在讲台上)

  ⑴谈话:自行车是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的代步机器,省力、能加速度、控制灵活是对自行车设计的基本要求。谁能上台来介绍一下你知道的自行车主要部件的名称?

  预设:1.学生说出知道的自行车部件的名称,并在讲台上的自行车中找到相应的部件,指给其他同学看。2.教师请同学把自行车主要部件的名称卡片即时张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应用直观教具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联系生活去探索自行车的奥秘}

  2、其他同学补充修正。

  3、小组活动。

  师引言:这些自行车主要的部件在自行车运行时的作用是什么?请你慢速转动本组自行车的脚踏板,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组长为小组成员分工,并作好记录,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预设:生分成四组,每组一台自行车,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自行车,填写记录单。

  可转动的部件 (前、后)车轮 脚踏板 车链和

  齿轮 车把 刹车

  作用 行驶作用 人踩在脚踏板上给自行车行驶的力 将脚踏板的力由后轮传到前轮,推动自行车前进 掌握自行车的行驶方向并保持平衡 减速、停止

  汇报活动结果:谁能说一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来到自行车的面前,手指自行车的主要部件,说出它在自行车运动中的主要作用,有不足之处其他同学补充, 师着重指导齿轮传动是如何推动自行车行驶的。

  {设计意图: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合作交流,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去从新认识自行车主要部件的作用}

  4、讲解:根据自行车各个部件在自行车运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师板书)。

  合作学习:每小组商量后将自行车各部件名称及所属四个组成部分尝试填写在结构示意图内。(师为每小组准备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预设:控制部分:车把、刹车;动力部分:脚踏板;传动部分:车链和齿轮;工作部分:车轮。

  {设计意图:尝试学习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集体订正

  预设:师请生将黑板上自行车各部件的名称贴到相应的组成部分的后面并说明理由。

  师:不只是自行车由这四部分组成,大部分的机械都是由这四部分组成,汽车、摩托车也是如此。回家后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家里的机械,找一找它的四个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科学的学习不会因课堂环节的结束而休止。

  5、本课之初,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省力、能加速度、控制灵活是对自行车设计的基本要求。同学们想一想,自行车的哪一部件或哪一部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预设:省力——脚踏板,控制灵活——刹车、车把,能加速度——车链和齿轮

  6、师引导:我们学过哪些简单机械?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预设:杠杆是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如镊子;轮轴: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教轮轴,如方向盘;斜面:升高物体时所用斜坡是斜面,如盘山路:滑轮有三种: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如:吊车。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回顾原有知识,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做准备。

  小组活动:我们回到自行车的研究中,你能在自行车上找到哪些简单机械,并在示意图上写出它的名称。(老师在结构图中没有标明的同学们可以自己标出)

  汇报活动结果

  预设:车把——轮轴;刹车——杠杆;脚踏板——轮轴;螺丝钉——斜面;齿轮、链条——链条传动……

  {设计意图:从实物自行车过渡到自行车示意图的填写,使学生从具体实物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

  三、关于自行车的研究。

  1、讨论:关于自行车,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预设:生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师进一步引导,哪一组说一说你想研究的问题。

  预设: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传动装置。

  (1)前齿轮转动的方向与脚踏板转动的方向一致吗?

  (2)在后齿轮上各选定一个位置,用纸做好记号,慢慢转动脚踏板。每转动一圈脚踏板,后齿轮能转动几圈,后轮能跟着转动几圈?

  (3)量一量自行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多少米?我们每转动一圈脚踏板能推动自行车多少米?

  3、各组已经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课下时分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4、科学论坛:假如你是一名自行车设计师,请你用几分钟的发言向他说明自行车的使用方法或者你想对自行车有哪些改进?

  例如:骑自行车的时候坐在哪里?转动脚踏板时,自行车会怎么样?为什么自行车上装有齿轮?链条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生在向他人介绍自行车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总结了自己家的学习收获,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况整理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巩固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从新认识了自行车,知道了自行车各主要部件分的名称及作用,他们别属于简单机械的那一部分,并且找到了自行车上的一些简单机械。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收获颇丰,请同学们把你的学习收获整理到笔记本上。

【5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科学课件:科学入门04-17

小学科学六年上册课件04-03

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04-21

幼儿园小班上册的科学课件04-11

身边的科学的课件03-29

科学大脑课件04-26

科学之旅课件04-26

浮力的课件科学04-27

《科学是美丽的》课件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