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2021-04-10 课件

  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以下是小编带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师:实际的照相机结构复杂,但从成像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结构:镜头(凸透镜)和胶片,你们想不想做个照相机?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师:现在我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投影片该如何放置呢?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画一下?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 、 的 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 、 的 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 的 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 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拿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你手上的指纹和教室外的树木,你所看到的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近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相关文章:

《力》物理教学课件11-25

  大学物理Ⅱ课件篇一:大学物理课件05-1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课件07-23

人教版拼音教学课件10-01

人教版dtnl教学课件09-14

人教版小学课件语文05-13

英语人教版课件简介05-12

木兰诗人教版课件12-2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09-1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04-27

变色龙契诃夫课堂课件 17课詹天佑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