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2022-09-02 课件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译字,译句,译文。见课件逐句检测并练习翻译。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欣赏别人的口技表演。

  7、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3)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探究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

  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畅朗读课文,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4、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揣摩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领悟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有一个小伙叫刘大成,20xx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上,凭借自己的文艺特长一炮打红,被评为20xx年度星光大道总冠军,刘大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艺坛新星精湛表演的一个视频片段。

  (播放刘大成口技片段,2分钟)

  问:短片中这么美妙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明确:都是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同学们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

  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实,口技在古代就已广为流传,但古代没有录象、录音设备,不能记录当时表演的实况,古代艺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请将课本打到140页。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课件展示)学生圈点文下注释,后课件展示作家作品知识,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略作强调(强调作者与编者)。

  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2、出处:《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三、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朗读节奏,并标注自然段序号,圈点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

  2、学生提问生字读音,其他学生予以解答,后强调生词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速、节奏的缓急。

  4、指名朗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四人一小组,相互合作直译全文。

  组内须有一个小组长,组织同学尽力完成翻译任务。汇总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备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交流翻译结果。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协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采取竞赛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解答问题最踊跃,回答最好,合作学习效果最佳。)

  3指名逐段翻译,教师逐段强调重点词语含义。

  4、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汇现象。(下发“文言词汇积累”练习)

  (1)通假字:满坐寂然、满坐宾客 坐:通“座”,座位。

  (2)一词多义:

  ①绝:A、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

  B、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

  ②妙:A、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B、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③坐:A、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B、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3)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会议 )

  但闻 (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

  (4)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 ( 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 目: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

  不能名其一处 ( 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

  五、深入文本,整体感悟: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圈点勾画,总结归纳,后交流。)

  1、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赞叹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口技表演的道具一般都很简单,那么文中的这位艺人在表演时使用了哪些道具?文中在哪些地方作了交代?作者为什么要多次交代呢?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开头和结尾。

  说明口技艺人使用道具非常简单,衬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侧面描写

  3、文中类似的侧面描写还有哪些?你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这些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1) 听众的反应

  (2) ①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

  欲先走。

  (3)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4、道具如此简单,观众如痴如醉,那么文中是怎样正面描写口技声音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来。

  5、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生活场景?试用简练的词句概括。

  明确:三处:(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2)第二个场景:闹而复静

  (3)第三个场景:失火救火

  6、通过目前的学习,你对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认识?

  (思想教育,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六、课堂练习:

  1、《口技》的作者是 字 , 代顺治年间进士。《口技》节选自 代人 所编选的 小说 。

  2、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善:( ) 但:( ) 闻:( ) 虽:(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坐:(1)众宾团坐( ) (2)满坐寂然( )

  指:(1)手有百指( ) (2)不能指其一端( )

  4、译下列文言句子: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143页第三、四题。

  2、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200字左右。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3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准确、熟练的朗读,培养学生古汉语的语感,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情感目标:把握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1、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2、对口技者精湛技艺的描摹,生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怎样突出口技艺人的特点,理解不全面,对此做重点讲解即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学生表演口技导入:同学们,哪些同学会表演口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活动2【讲授】自学与互动

  (一)引子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有一个字可以总领全文,这会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浏览课文,教师板书。)

  2、学生答:善!

  教师补充:的确,文章用一个“善”字开篇,统领全文,整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二)领悟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A、同桌讨论:

  那么,就这个“善”字,宾客是怎样表现的呢?请同桌间相互讨论后,用圈点线勾画(用“——”线)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宾客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圈点线勾画找出相关句子后,进行交流。

  宾客观看表演时的表现: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学生齐读宾客观看表演时的表现相关句子。并思考:宾客的这些表现是直接描写的口技表演吗?

  学生回答:不是,是宾客观看口技表演时的一些反应。

  再思考:既然不是直接描写的口技表演,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或者说它是为了描写宾客的表现而写这些表现的吗?

  学生回答:是口技表演“善”的结果;

  是用来衬托口技表演者“善”的;

  ……

  活动3【活动】分组学习

  这些描写是宾客观看口技表演时的反应,它用来衬托口技表演者的“善”;像这种通过第三者(或他人)的反应,来衬托所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板书:宾客侧面描写衬托)

  B、分组学习:

  宾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的反应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观看了口技表演者的表演。

  那么,请同学们用圈点线勾画(用“﹏﹏”线)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表演模仿声音的相关词句。

  ①、学生分组讨论

  一二组的同学找出第2、3两段中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声音,

  三四小组的同学找出第4段中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声音,

  按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全班进行交流归纳:

  口技表演者表演模仿的声音:

  一二小组:

  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儿含乳啼声、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教师点拨引导:口技表演者模仿的这些声音逼真吗?作者如何评价:众妙毕备。

  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教师点拨引导:随着声音的变小,气氛也比较舒缓。

  三四小组:

  大呼、齐哭、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

  教师点拨引导:此时此刻是口技表演达到最高潮的地方,看看此时的声音多不多?

  学生回答:多

  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明其一处也。

  ②、教师点拨:

  你们能说说这些描写与对宾客表现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这是直接对口技表演者表演“善”的描写;

  它是直接表现口技表演者表演“善”的;

  ③、教师再点拨:

  像这种描写,它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你能说出来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正面描写。

  ④、老师小结:

  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口技表演者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这么繁多的声音,来表现口技表演者的“善”,这种写法属于正面描写。

  (板书:表演者正面描写表现)

  C、老师总结:

  这就是这篇文章写法上的一大特色: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口技表演描写得栩栩如生。

  (三)感悟文章动静结合潮起潮落的写法

  A、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模仿声音的相关词句。

  ①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教师点拨: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声音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老师小结并板书:动潮起

  ②女生齐读第3自然段

  教师点拨: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声音逐渐变小。

  老师小结并板书:以动衬静潮落

  ③男生、女生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点拨:这些声音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百千齐作,忽然变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老师小结并板书:动高潮

  B、老师总结:

  这也是这篇文章写法上的又一特色:通过动静结合如同潮起潮落的写法,将口技表演表现得淋淋尽致。

  (四)、理解开头和结尾重复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的作用。

  A、请同学看看课文开头和结尾,作者给我们交代了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B、学生齐读: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C、作用:

  ①、内容上:强调道具简单。突出这场表演主要是用“口”来进行表演,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衬托口技表演者“善”的技艺。

  (板书:道具简单衬托)

  ②结构上: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板书:首尾照应)

  D、老师总结:简单的道具衬托精湛的表演,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活动4【练习】当堂检测

  课后练习二、三

  活动5【作业】巩固提升

  A:借助工具书熟练翻译课文。

  B:背诵全文。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识记与能力:

  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难点】

  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案】

  一、课前预习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写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林嗣环( ) 屏障( ) 抚尺( ) 少顷( )

  哗( ) 撤( ) 犬吠( ) 颈( )

  (2)请调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还有拿不准的字词吗?不妨写下来。

  二、预习检测

  1、分别展示课前预习1、2。

  2、练习册基础训练部分。

  【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

  【合作探究】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疏通课文,重要的内容可记在书上,如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与组员交流意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由全班同学或老师解决。

  【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作作索索: 力拉崩倒: 齁: 战战: 施: 毕: 绝: 意: 曳: 指: 名:

  2、解释加点词。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完成课后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4、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案】

  1、课前预习:本文各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写在书上)

  2、预习检测:请各组派代表进行预习汇报。

  【合作研讨】

  1、口技者技艺高超,令人叹服,能不能用文中一个字来形容?

  善

  2、你从哪些内容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口技人表演的这一特点?

  (1)通过正面描写精彩地描绘口技人所表演的三个场面。

  (2)开头和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精湛。

  (3)三次描述听众反映即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

  (4)本文用词灵活多变,淋漓尽致的体现口技人表演的“善”。

  【拓展延伸】

  1、《口技》一文通过描绘声响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口技人的精湛技艺,请你也用心感受生活,通过声音写一幕场景,(写在本子上)

  2、搜集中国艺人奇门绝招资料,与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艺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

  【课堂检测】

  1、练习册课内阅读。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 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 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 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 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 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 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 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 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 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议论 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 远近 外内小大 分合

  渐入梦乡 大小 密疏

  火起百象 少多 简杂

  ⑸ 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二、能力训练

  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三、德育学习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嗣(sì)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òu) 间(jiàn) 许许(hǔ) 曳(yè)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 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⑴ 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⑵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括号里: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

  表示同时发生:( )

  表示相继发生:( )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⑴ 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 远→近

  便有 外→内

  梦中惊醒 既而 小→大

  当是时 分→合

  一时齐发

  ⑵ 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再次入睡:未几 大→小

  微闻 密→疏 以动衬静

  ⑶ 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 小→大

  俄而 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 中间 百千齐作

  又夹 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意少舒,稍稍正坐,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12、布置作业:

  再次听口技录音,现场写作,试写一段描摹音响的文字。

  五、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口技》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文化生活”,五篇课文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体验,领会作家对“文化艺术”的感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在导入教学后,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归纳文学常识、准确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2、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教法:导入新课——指导阅读——拓展练习

  学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媒体应用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能较好地辅助教学。

  情境设计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口技》。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了解《虞初新志》及林嗣环。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容易读错的字,扫清朗读障碍。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4、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5、能让学生简要概括总结文章的结构及内容。

  6、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7、指导小组完成自主导学(见学案)及拓展练习。

  8、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1、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编写文学常识题。

  2、对照课下注解正确朗读课文,然后不看书完成加点字注音。

  3、结合注解先理解文章,对不懂的词语、语句画出来,

  4、然后学生进行当堂提问,由已经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订正。

  5、对重点词语及句子进行书面考测。

  6、小组结合文中三部分内容: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及对表演的描绘深入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7、小组完成自主导学(见学案)及拓展练习。

  8、试背课文。

  习题处理

  1、课后其他练习均在自主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全部解决;

  2、《目标》上的“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前自主完成;

  3、《目标》上的“阅读拓展”在自习课上师生共同完成。

  课后反馈

  调整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学案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以一“善”字统领全文,行文中渗透着作者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确三个场面的声音、声音的特点、听众的反映和作者的评价后,和学生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

  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听录音)

  1、 齐读课文。

  2、 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J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

  (1)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2)一家人由醒而梦。

  (3)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节。问:这一节中大家对那些词句在理解上还感到困难?(学生质疑,相互帮助解决)如无疑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众妙毕备”的“妙”和“以为妙绝”的“妙”两个意思相同吗?明确:不同,前者是“妙处”,后者是“奇妙”的意思。

  ②“以为妙绝”的“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到了极点的意思。问:最后一节中也有一个“绝”---“群响毕绝”,他们意思一样吗?明确:不一样,后者是“消失”的意思。

  3、 这一部分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明确: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以为妙绝”。

  4、 一起把这一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内容的句子朗读一遍。问:这部分中口技艺人表演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从“遥闻”一词可以看出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而且是比较轻的,而“深巷”一词则告诉我们声音是从室外传来的,所以在这里声音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变化的;另外,犬吠、欠伸、呓语等这些声音刚开始都是单独发出的,到后来却是“众妙毕备,一时齐发”,所以也是由分而合地变化的。

  5、 这一节全都是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的吗?明确:不是。问:哪些不是?找出来一起朗读一遍。问:这是在写什么?明确:是观众的反映。

  6、 问:观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的?明确:因为观众已经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听的非常的入神。

  7、 问:介绍口技艺人的表演,为什么作者要多次描述观众的反映呢?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侧面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教师: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是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说明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8、学生仿照以上方法自己学习解决第3、4两节。(先幻灯出示问题)

  下面请大家根据上面的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来学习第2和第三小节。第1组和第2组的同学学习第3小节,第3组和第4组的同学学习第4小节。

  问题如下:

  1、这一部分的哪些词句你还不太理解?请做上记号。

  2、找出你所负责学习的场景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并想一想:这部分模拟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

  3、观众又有哪些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

  明确:

  ①第3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未几,夫J声起”到“妇梦中咳嗽”。这部分的声音是由大到小、由多到少变化的,只能“微闻余声”。可以从“微闻”一词看出;观众的反映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②第4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部分声音的变化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响声大作。是从两个“大呼”、一个“齐哭”、五个“百千”看出来的。观众的反映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观众已经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以假乱真了。

  10、现在我们再回过去解决开始时我们没有解决的关于为什么作者要两次提到表演的道具问题。经过我们以上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交代了表演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也衬托了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11、我们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概括评价这位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善”。

  12、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试着来归纳一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口技艺人技艺高超的?明确:两个方面。

【初一语文下册《口技》课件】相关文章:

口技教学课件03-31

《口技》的课件设计05-07

《口技》教学教案课件02-25

口技说课课件03-20

人教版下册初一《口技》教学设计05-28

《口技》的课件(通用10篇)08-08

下册语文教学课件03-31

苏教版语文下册生字课件03-23

语文下册课件-小粗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