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2021-04-06 课件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四、作品结构分析。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二)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四、小结写作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清代学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其情感。

  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六、小结、布置作业 。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作业 :背诵课文第4、5、6段。

  附: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1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观荷缘起 2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3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4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5 荷塘月色。

  6 荷塘四周的景物。

  7 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

  月下遐思

  8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

  1. 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 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讨论重点: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1.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深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第4段的最后一句 ,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1.分析下列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钱钟书

  2.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3.从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欣赏第5、6段。

  欣赏重点:品味语句或句中所蕴之情。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五、课堂作业 。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

  六、课后作业 :

  1、 背诵第4至6段。

  2、 书面完成“练习”二、三、四题。

【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相关文章:

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02-17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答案05-3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说课稿01-26

朱自清匆匆教学课件04-09

朱自清的背影课件09-10

荷塘月色朱自清好词好句12-17

朱自清春教学的课件09-20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3篇02-20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10篇)02-19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10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