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件

2021-03-31 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⑷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

  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若没有女性,人类社会便了无生机;若没有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也会黯然失色。很多文学作品,因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而得以永垂不朽,名存千古,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其中之一。

  设计2:教师播放香港电视连续剧《少女慈禧》主题歌《巾帼胜男儿》:“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质再把持……”,或者播放《红色娘子军》主题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设计3: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内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⑵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⑶通假字:

  帖花黄 看火伴

  ⑷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 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明确:

  ⑴zhùtièké 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jìjiūzhuó

  ⑵骑:jì 胡骑转:zhuǎn 转向贴:tiè 昨夜见军贴

  qí 骑马 zhuàn 转动tiē 昨夜见军贴

  强:(qiáng)百千强

  (jiàng)倔强

  (qiǎng)勉强

  ⑶“帖”通“贴”“火”同“伙”

  ⑷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寻踪;合作探究,就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未知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学生齐背。

  二、研讨赏析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人们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故事的传奇性,带给人们新奇的心理冲击,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

  生2:千古不朽的形象美,永远是吸引人们的焦点,跨越时空,千古不衰。

  生3:凝练生动的语言,给人全新的视觉、听觉以至心理享受。

  生4:心系祖国,情系社稷,奏响了文学艺术殿堂最强劲最豪迈的乐曲。

  生5:详略得当,繁简相宜,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现叙事魅力。

  ……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的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的美。

  活动成果展示:

  ⑴故事的传奇美:

  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故事。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扮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着实让人惊叹。

  ⑵不朽的形象美: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聪明机警又热爱和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⑶凝练生动的语言美: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⑷壮美的爱国情:

  木兰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爱国情操是所有情感中最壮美的;爱国诗歌是诗城堡上空最强健的乐音。祖国是每个人心中至高的象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选择,这也就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方。

  ⑸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繁笔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②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③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繁简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女性。

  三、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1、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学生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并板示,交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把父亲称作“爷”,这一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能介绍一点相关的知识吗?

  ⑵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是怎样的?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⑶木兰为什么放着高官不做?这是否体现了她不慕荣华的高贵品德?

  ⑷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⑸“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那么,除了出征打仗,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

  ⑹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的塑造相同吗?如不同,请谈谈这一方面的差异,好吗?

  ⑺女子“半边天”,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角色分工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代巾帼英雄有哪些?试列举三四例。

  有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可自行解决,如⑵明确文学艺术忌“实”尚“虚”的原则即可;⑶明确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受社会歧视的现实即可。

  有些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给他们提供答案,应有意识保留一些问题,供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周后上交一份读书报告。教师查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有些问题,教师可稍作提示。如⑸在古代,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言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以立德为名,花木兰、梁红玉以立功为名,李清照、朱淑贞以立言为名。如⑹可阅读法国司汤达《巴玛修道院》、法国作家梅里美《卡门》,两部小说中的吉娜、嘉尔曼或许会给我们启示。

  四、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课堂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发言整理成文,收集在《成长的足迹》(课堂口头训练成果集)中。

  2、多方查找资料(看书、浏览网页、采访等),就课堂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然后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