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婷魅力课件演讲稿

2021-03-31 课件

  康婷魅力课件演讲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康婷魅力课件演讲稿的内容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河北省普通高中正式进入新课改阶段。到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这场教育变革的体验者、实践者、开拓者。

  毫不避讳的说,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把新旧课程的区别就仅仅定位在“知识顺序”、“语言表达”、“考试模式”上,甚至认为完成课本上提供的探究活动是对教学进度的一种耽误。感谢学校提供这次优质课评比的平台,让我真正的体会到新课程下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花架子”,它确确实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就结合这次的参赛课程《三年高考真题透视<文化生活>主观题高频考点》来谈谈新课程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刚接到参赛任务的时候,我感到很沉重,一时间理不出什么头绪来。感觉要想在高三的复习课上出新,很难。担心走不出旧模式,又担心形式出来了,内容意义不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一轮复习的《文化生活》串讲完了,需要一节总结、拔高课,大概就是再给学生强调一下《文化生活》这本上哪里是重点,哪块在高考中爱出题,出了题怎么组织答案。这种复习课,我们上过很多次,最按部就班的模式就是“老师告诉学生,这本书中一共有十个高频考点,分别在哪一页,要求学生把答案记下来,然后结合几道高考题,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些考点怎么考?怎么出?

  这样的一堂课下来,老师会自我感觉很良好,因为感觉把最有用的知识传达给了学生,实现了我们的“价值“。可是?问问学生的收获呢?每天十节课,每节课老师都要强调很多重点,又有多少重点能够留在他的脑子里呢?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这是我得的结论,也是我探索的方向。于是我想到了,应该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我把高考题整理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分析这本书的高频考点

  可是,又出现了新问题(1)我们的目标是寻找整本书的高频考点,如果高考题数量太少,参照系太小,必然会影响这个结果的准确度。可是如果高考题数给足量的话,像《文化生活》这本书从最在06年就有地方在考,到现在全国加地方少说也得有四五十道题,完全布置给学生,这一个学生得花多大的精力去归纳总结呢?(2)此外,由于学生个人认知水平、知识侧重是有不同的,只靠一个学生自己的力量很难找准考点。

  既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又得依靠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效果、又保证效率。于是,我把2009——2011全国十个省市的三十道文化生活主观题编成题组,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把与自己学习小组编号相同的题组中的三道题完成,并分析答案,找准答案在高考大纲中的考点指向。(15分钟左右的任务)。

  课堂上小组成员内部先交流自己的预学结果,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这样有一些小问题就可以在小组内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之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享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并说明新的发现(智慧闪光点)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这样,每个小组负责一组题,十个小组共同合作就可以在分工的基础上共享成果,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强化了学生的印象,真正做到了消化吸收。

  此外,对于这堂课的课后作业,我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摆脱了以往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老路子,改由老师提供时事素材,每个小组任选一则材料发挥集体的力量出一道作业题。全班十个小组出的这十道题目就是当天的课后作业。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分析时事热点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作业的神秘感,调动了学生完成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置,我把新课程探究式教学理念引入了高三的《文化生活》复习课当中。我们发现, 按照旧方法原本需要至少四节课的内容,现在通过学生课前15分钟预习,课上40分钟的“分工、合作、共享”,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为关键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印象,真正做到了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分析以上环节,我们发现,这正是新课程中主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中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如:例题和材料背景的选择,都是在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的“情景”。

  “协作”:现阶段,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举例:在这个课堂中,既有小组内部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共享。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知识与能力、智商与情商的双提高,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这种理解能够以长期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我们应该帮助个体把外界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老师会有疑惑:“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能达到预期效果吗?会乱堂吗?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可以适用吗?可能还会有老师想:“这样的课太好上了,基本老师都不用怎么说话,老师真省心。”

  可是,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保证建构意义的生成符合我们的预期?老师课堂上说的少,也意味着想的少吗?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从而能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每堂课至少提前三天备出课来,留出时间让文印室打印导学案。

  (2) 导学材料或预学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精”“准” “当”

  精:题目选择要尽量少而精,能用一道题涵盖说明考点的,就不选两道题,不浪费学生时间,保证课堂效率

  准:材料和练习题的选择应该符合考点,避免使用有争议或者表述含糊不清的材料。

  当:选择材料应符合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和题目。必须要说,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3) 课堂上,练习和作业的选择,同样要做到有针对性,对准本堂课的内容。

  (4) 教师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开放式的课堂,学生的发言和问题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所以要求教师提前做好知识准备,至少弄精本堂知识,最好延伸到学科内其他章节的内容。甚至拓展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5) 重视课堂时间的把握、重视适时的引导、拔高。

  (6) 恰当把握课堂评价。当学生的生成与预设相符合时,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的生成与预设不符合时,不要急着否定学生,不要一味的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听听学生的观点,也许这就是“智慧的来源”。

  (7)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滥用多媒体,也要避免流于形式的讨论和活动,真正使“形式服务于内容”。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五让 ”。

  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

  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

  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

  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

  只要学生能自己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结论。

【康婷魅力课件演讲稿】相关文章:

大班绘本婷卡教案04-24

何曼婷胖娃娃歌词03-30

女排姑娘朱婷励志故事简介04-11

汉语拼音的魅力演讲稿07-08

《钟婉婷学习英语》读后感09-29

心理建康小故事11-01

富士康离职证明11-09

用魅力造句03-16

夜市的魅力03-21

训俭示康阅读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