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2024-06-25 记录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写过记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留守儿童帮扶记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

  一、案例介绍:

  何xx,女,该同学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以为她是自闭症孩子。今年接手这个班。刚开始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二、案例分析:

  1、亲情的缺失:

  何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离开她。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相处甚少,父亲忙于工作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让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学习没有人指导:

  何同学本身就不爱说话,任老师怎么问,她都是不做声的。渐渐地,她的学习几乎被老师放弃了。今年二年级我接手这个班。我发现她连拼音字母都不认识,更别说识字、写字了。

  三、实施做法: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何同学,带她一起读课文,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她写字,鼓励她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学习上自卑的何同学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四、个案教育反思——“爱”的力量有多大?

  现在的何同学,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上能背掉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了。看到她的笑容不再是难事。从何同学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的农村教师在碰到特殊的留守儿童时,应多给她们一份爱心与耐心!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2

  案例描述: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偏僻的乡村小学,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很渴望学到知识。我现在担任二年级所有科目的教教学,和孩子已经相处快两年了,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小星(化名),平时听课非常不认真,课后作业经常完不成,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成绩很糟糕,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十多分,平时数学测试,平均只有十几分,基本上都是全班的倒数第一,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也不能放弃他,于是课后经常给他开小灶,效果也是不理想,于是我逐渐产生任由他发展的想法,很少去关注他。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二年级上学期的其中考,我都很少去关注他,其中考试之前,我就宣布这次考试要给大家发奖品,同学们很激动,考试之前同学们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次实行的是交叉监考,我们二年级的是和三年级的交叉。

  考试结果出来,让我感到很吃惊,小星同学数学居然考了42分,比原来进步了许多。按照考试前的承诺,我给同学们发了奖状和奖品,还给小星同学发了奖状和与众不同的奖品——奖金。他拿到奖品,非常高兴,那节课听课也比原来认真了许多。课后,我们班的班长找到我,她说:“老师,小星的成绩没有进步,他不应该得到进步奖”。我说:“小星进步了呀,你都知道他这次考了42分,和原来比进步很大呀,怎么不该发进步奖呢?”班长悄悄的告诉我:“小星的成绩不真实,有些题是和他座一张桌子考试的三年级同学告诉他的。”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我考试的时候,和他在一个考场,我听到他悄悄地问旁边的同学,是那位三年级的同学教他做的的,没有被发现,当时监考老师走到教室后面的时候。”想到小星同学今天的表现。我对班长说:这是你告诉我的关于小星的一个秘密,老师希望你保守这个秘密。”

  后来,我有意识的去关注他,只要表现好,我就及时给他鼓励,他表现越来越好,在一次学习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课堂作业当面批改,他得了入学以来的第一,第一次以又快又好的速度做完作业,并且全部作对第一次得了100分,我在作业本上给他批改了一个大大的100分,还给他画了一个笑脸,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在这之后,我看到他充满了自信,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欣慰因为一个小秘密,唤醒了一粒沉睡的种子。

  案例分析:

  给学生多点关心,多点爱。每位学生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他们多点多点爱,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会亲近你,就会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

  不要急于求成,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期长,有的有的花期短,有的'压根就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静待花开的时候,多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更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静待花开就好。在等待的过程中,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很多不开花的种子,刚开始对学习没有信心,缺乏兴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他们兴趣的培养,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要要求过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闪光点,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要能够及时表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树立起信心,因为他们是一粒要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提高。我们不能放弃对每一位同学的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投入比别人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关心他们的发展。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3

  一、案例介绍:

  朱xx,女,该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她一直和祖父母,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年级较大,不认识字,长年在外打零工。祖父有病,终生吃药,家庭经济较困难,是个低保户家庭。该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成绩一度跟不上。她上课总是默默无语,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显得心事重重,给人感觉性格忧郁。但是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与同学们快乐的玩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各门学科成绩都很优异,是一个品学兼有的好学生。总结这三年来对她的耐心教育,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她的进步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二、案例分析:

  刚开始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身世,我就从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1、亲情的缺失,心灵的空白。

  朱xx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从小缺少母亲的关爱,缺少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她相处甚少,又不认识字,祖父母的年迈,思想观念落后,让她的心灵缺乏有效的、丰富的交流,和生动的情感注入。在日记中,她常常表达出这种孤独和寂寞。因此,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班级在其生活中的地位更是比别的孩子重要的多。

  2、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朱xx本身就不爱说话,不太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家也无人可以指导帮助。因此,刚进入学校时,学习非常吃力,跟不上节奏。但这个孩子虽不太喜欢说话,但对于老师的教导能认真地听并切实地去做。

  三、实施做法:

  分析了她的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她进行耐心教育。

  1)在学习上多帮助她,培养自信。

  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会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朱xx,带她一起读课文,教她一笔一划写好字,帮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指导她如何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对于她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尽力赞美鼓励。每一次的表扬,我都能在其没有表情的脸上发现一丝隐隐的微笑。经过我悉心的指导,耐心的等待,还有她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期末她终于赶上了同学,考到了90分,而我也大大的表扬了一番。而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我一直时时地关心她,单独辅导她作业,教导她要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她也很认真地把老师的教导记在心里,认真完成作业,在家常常主动学习。记得去年暑假去家访,我来到她家,简陋的房子里,她一个人在认真地学习。我很欣慰,知道主动学习的孩子不会差。我的不断表扬和同学们一点点的佩服成了她一直不断进步的动力。

  2)在生活上多关心她,远离孤独。

  针对她时时刻刻流露出的孤独,我用多种方式来化解。首先,让书本成为她永久的朋友。一年级的时候我经常讲绘本故事给她听,并让她把书带回家看,教育她要把书当成自己最好的伙伴。志愿者们和各级关心她的人也都经常赠送一些书籍给他,让她的心灵有了依托。记得,后来的日记在谈到周末一个人在家感觉孤独时,她就会拿出书来读,书真的成了她的好朋友。另外,我班另外一个孩子和她家住得很近,我就常常让她们在一起多交流,多玩耍。现在她们是最要好的朋友,经常放学一起写作业,周末一起玩耍,在日记中我看到了她真真切切的.快乐。

  3)融入团结友爱的集体,感受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留守儿童以及特殊儿童来说,一个温暖的集体将为其一生奠下温暖的色调。为此,我不懈余力地创建一个有着团结友爱,爱好读书的良好班集体。她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不知不觉地耳濡目染,收到良好的熏陶。同时,我利用班上和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她参加了语文、英语学科比赛,她参加了跳绳比赛,她参加元旦联欢节目表演,她被评为“校园之星”,班级的“学习之星”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她终于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班集体就是自己温暖的一个大家庭。同时,针对她的家庭情况,帮她申请的多项援助,志愿者的帮助,妇联的帮助,还有学校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更让她体会到了这种人人关心她的温暖感觉。

  四、个案教育反思——学校的关爱和教育是爱的雨露,让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

  现在的朱xx,无论是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她衣着整洁,懂事有礼貌,学习优秀,与人相处和谐。而这一切的转变,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4

  1、家访对象:小航、小晴(兄妹关系)

  2、年龄:7岁、6岁

  3、性别:男、女

  4、家长姓名:xx

  5、与家访对象的关系:祖孙

  6、是否留守:留守(爸妈都外出打工)

  7、联系电话:

  8、家访资料:

  我们是12点左右到达学生家的,当时他们的奶奶正在做饭。他们的奶奶是一个听力有点困难的老人家,在和她交流时有点吃力,一方面是语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她不能听的很清楚,所以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到了一点状况。

  航航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在班里很活跃,总是玩,跑来跑去的,上课也不是很老实,是一个让老师不能省心的孩子。但是他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属于那种一学就会的,并且他也很听老师的话。我相信如果有人能好好引导他的话,他必须会有出息的。

  雅晴是一个比较乖的孩子,在班里很安静,不怎样爱说话,很老实,是一个让老师很省心的孩子。但我期望她能够变的活泼一点。

  我们聊到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长对学习的要求;

  2、学生生活方面的状况;

  3、如果学生犯错误了,家长会以什么方式处理;

  4、家长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等。

  9、家访总结:

  通过家访,我发现老人家对航航和雅晴的学习不是很关注,她不了解他们在校园的状况,只是在生活方面给他们照顾。

  并且我还注意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虽然航航和雅晴是兄妹,但不管是在校园,还是在家他们都很少交流,能够说是基本上不说话,个玩个的。还有航航对奶奶的态度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我想这与他们是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关系。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奶奶听力又不好,基本上没有人能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性格、情绪变化等。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5

  1、帮扶对象:小源

  2、年龄:8岁

  3、性别:男

  4、家长姓名:

  5、与帮扶对象的关系:祖孙

  6、是否留守:留守(爸妈都外出打工)

  7、联系电话:

  8、帮扶资料:

  我们是午后的时候到学生家的,当然他的奶奶正在门口坐着,我们向她证明了我们的来意后,她很高兴的接待了我们。

  小源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在教室里不爱说话,但是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听他奶奶说,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后从来不说,只是自己一个人憋着哭,这也许与他是留守儿童有关吧。

  小源的奶奶是一个十分通情达理的老人,她对她的孙子孙女期望都十分高,而且很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她一向期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后有出息,别在在家种地了。

  我们聊到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2)、家长对学习的要求;

  3)、学生生活方面的状况;

  4)、学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导;

  5)、家长期望通过哪种方式和老师交流(家长会或家访等);

  6)、如果学生犯错误了,家长会以什么方式处理;

  7)、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还比较关心学生的'哪方面等。

  9、家访总结:

  通过家访,我发现老人家对孙子的期望真的很高。她十分关注他的学习状况,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如性格、交友等关注的很少。

  小源的内向、不爱说话、受委屈不说,我觉得与他的家教有很大的关系。也许是家人只关注他学习的原因,也许是爸妈不在身边的原因……但听他奶奶说,小源不是很听他妈妈的话,但很听她的话,原因也许就是和妈妈接触太少吧。

  我觉得家长不就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就应多了解一下学生的交友、性格等其他方面的状况,让学生能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6

  留守儿童姓名:谢同学

  谈话时间:xx年xx月xx号

  谈话地点:办公室

  1、询问孩子家庭状况:在家里谁照顾你?身边的亲友对你是否关心?村里的.村干部有没有对你这样的学生有关心和帮助?

  2、询问孩子与父母联系情况:父母与你分别了多少时间?他们在哪儿打工?父母经常寄钱回家吗?一般寄多少?你平时和父母联系吗?放假有没有去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父母多久回来一次?

  3、询问孩子在家学习生活情况,有谁辅导看作业,遇到困难怎么办。有没有课外书,业余时间怎么打发。

  4、询问近期有什么愿望,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什么要求等。

  谈话效果:沟通师生联系,增进了孩子与教师感情,

  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7

  留守儿童姓名:邱同学

  谈话时间:20xx年xx月xx号

  谈话地点:办公室

  谈话内容:父亲在常州打工,她和妈妈弟弟在家,她的情绪不稳,高兴的时候,她什么都愿意做,并且成绩提高得也快。心情不好的时候,上课不愿意听,也不做作业,成绩就会很快下降。

  谈话效果:现在情绪基本较稳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就来找我,给她分析一下事情的原因,目的.及结果。她便会顿觉云开雾散。当然成绩提高的较快,亦较稳定。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8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大城市里打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现在,在我们如此享受着这些便利时,我们也想一想那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那些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相伴的则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且还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早上,很早就起来做饭,然后去上学,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使他们过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脸上也少了笑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班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

  性别:男。

  年龄:12岁。

  合山市上塘小学六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离异,双方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缺乏管教、推卸责任。孩子由于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生活、学习失去了信心。孩子长期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缺少沟通,隔代教育,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父母离异,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已大,而且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孙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爷爷奶奶也感觉对孙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覃xx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爱,无人管教,爷爷、奶奶隔代教育,造成他凡事随心所欲,过于溺爱,过于放纵,使好吃懒做。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覃xx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他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们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父母亲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主动与老师交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了传授,并让他们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张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9

  1.帮扶对象:xx

  2.年龄:8岁

  3.性别:男

  4.家长姓名:xx

  5.与帮扶对象的关系:xx

  6.否留守:留守(爸妈都外出打工)

  7.联系电话:xx

  8.帮扶资料:

  我们午后的时候到学生家的,当然他的奶奶正在门口坐着,我们向她证明了我们的来意后,她很高兴的接待了我们。小源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在教室里不爱说话,可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听他奶奶说,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后从来不说,只自己一个人憋着哭,这也许与他留守儿童有关吧。

  小源的奶奶一个十分通情达理的老人,她对她的孙子孙女期望都十分高,并且很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她一向期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后有出息,别在在家种地了。我们聊到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2、家长对学习的.要求;

  3、学生生活方面的状况;

  4、学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导;

  5、家长期望通过哪种方式和教师交流(家长会或家访等);

  6、如果学生犯错误了,家长会以什么方式处理;

  7、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还比较关心学生的哪方面等。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0

  一、产生背景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悲观、不信任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二、案例描述

  小陈,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可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了。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当我初次见到她时,我看到她睁着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满是忧郁。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也很少说话,不喜欢交朋友。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

  (一)开启心扉吐露心声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况是遭受家庭变故后的孩子。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可她们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这方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在活动课中重视这个孩子,让她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和她一起玩,交流,让他树立信心。能坦诚的告诉老师心里话。并让班其他孩子一起和他玩,在我的动员下,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一起玩,一起游戏。通过在活动中,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想法,使她变得活跃了。重而树立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二)有的放矢增强信心

  为了让小陈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她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经过几次后,她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她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赖与喜爱。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她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矛!

  (三)加强练习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四、成效及反响

  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她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她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1

  一、学生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小杨,女,12岁,六(2)班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奶奶;

  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她自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她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个性特征:小杨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她玩,她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二、原因分析

  1.奶奶的无原则溺爱。她的奶奶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她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2.父爱、母爱的缺失。杨程程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她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小杨的奶奶很少让她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她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学六年来,她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她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我主动和她亲近,和她做朋友。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当她调皮时,不直接批评,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小杨的家长联系,告诉她的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她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她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她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她联系,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让她感受到自己和其她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请她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她与其她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小杨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她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存在的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同学生交流取得她的信任,同她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经常同她交流。

  2、还需经常同家长取得联系,同家长随时交流孩子的相关情况。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2

  一、个案情况:

  姓名:小孙

  年龄:10岁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现监护人:爷爷、奶奶

  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小孙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小孙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

  该生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小孙和他的家人,最后我得出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对小孙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他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孙xx同学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金钱上,他们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一直心神不定,成绩直线下滑,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这些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所以逃避一切,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孙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和引导。

  三、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我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访联系卡、记录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孙xx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

  2、对他进行“三优”政策。即: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结对子(手拉手)帮扶法”、“谈话法”、“主题班会法”“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并通过讲解数学家小的时候的好多小故事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3、加强联系密度。针对小孙在校的一些情况,我及时和他的监护人联系,帮助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4、榜样陶冶法。该生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感觉在别人的眼中总是低人一等。为了让孤独、自卑的小孙同学走出封闭的自我,平时在关心和爱护他的同时,还和他多交流。不光是老师和他的交流,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更有意地让留守儿童、单亲生等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活动。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同时,还要引导他主动地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地及早融入集体中来。

  四、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小孙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更是学校的热点慰问体,只有抓好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才能更好的教育好留守儿童,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那么学校理应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是留守儿童的第二父母。当孩子在家得不到的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充当代理父母,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我们做老师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他们,让其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另外,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认识,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有与其他学生完整的人格尊严,不是问题学生、弱智学生。不要歧视他们,而要给予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学校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3

  留守儿童是城市竞争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各种原因这个群体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的班里也有这样一名留守儿童,他叫小朱,是一名十二岁的男孩。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四年级时,其父亲外出务工,该生随母亲在家中,在其就读五年级时,他的父母就都出外经商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由爷爷奶奶监护,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他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小朱同学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爷爷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爷爷来请假;其次,平时没有亲人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养成了他说谎骗家长说作业已完成了,爷爷奶奶均已年迈,除了给予他基本的物质供给之外,很难在精神上鼓励。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原因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他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爷爷奶奶对他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这些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具体做法:

  一、倾注爱心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男孩子一般不太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当情绪问题不能够自我排解时就会积压产生心理问题,假如说缺乏自信、焦虑自闭、或者悲观消极。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地进行一些心理上的辅导,对个人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

  1、让“爱”流露。对于小朱这样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我发觉对他进行全班的批评好像没什么大的作用,相反和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倒是非常有用的。“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爱,作为教师还要给小朱这样的孩子多一些关注,常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找他聊聊天,都会让他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的。在上课时可以经常提问,可以使他集中注意力;可以促使他思考问题;他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来吸引教师的注意。班级学习园地也出现了他满意的作品,他受到鼓舞,学习变得劲头十足。

  其次,在平时的生活上,我更多地去充当一个母亲的角色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他更多的爱护和帮助,比如换季的时候提醒他注意冷暖,及时添减衣服,早上没吃饭我会给他钱吃饭等等,我这样做是想消除他和我的距离感,会听老师的话。最后我发动全班同学帮助他,让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更有自信。

  2、捕捉亮点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自信心。根据他的年龄特点,通过形象的事物,有意的关注,适当的表扬来提高他的兴趣。根据他爱好体育的特点,我给他讲了优秀运动员刘翔的事迹。并向他提出问提:①、刘翔是怎样拿到奥运会冠军的?②、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③、你该向他学习什么?④、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励他学好文化课的决心。

  二、家校沟通

  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孩子习惯的养成,学校和家庭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小朱不良习惯的形成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我和家长取得联系,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不良习惯形成原因,让家长知道在家应该督促指导孩子怎样做,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及时与家长沟通是整个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给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2、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

  3、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如当孩子生病时,可该鼓励他战胜疾病,让他接受这一最好的挫折教育。

  4、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

  5、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三、检查督促

  首先,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我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最后我为他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把作业装在袋子中。

  四、帮扶效果:

  进步明显。现在小朱能按时上学,能坚持完成作业,上课发言也积极了,成绩提高幅度较大,这段时间没有撒谎现象,值日认真负责。现在还当上了我们班的班长。

  五、经验总结:

  小朱的事例,让我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像对待小朱这样,要让他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理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庭的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因此平时的督促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小朱从一个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转化为一个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其中关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在培养人才,在创造人才的时候,一定要释放自己伟大的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爱唤起爱,用爱催生爱,爱的奉献,方能出现爱的奇迹。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4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我校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xx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xx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敷衍老师,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害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询问监护人,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家长,三是询问同学。

  这个陆xx,星期天到同学家里写作业,共两三个同学,陆xx偷拿了这家一盒烟,在这个孩子家吸了一根,剩余的装到自己的书包里。周一时,一个学生在班里说陆xx抽烟了。很快就传到了我的耳朵。我随即叫来陆xx,问其是否抽烟,谁料他大嗓门的喊,我没有,我没有。我是软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认。我只好叫来其他的几名同学,来个当面对质,最后陆xx没办法,只好认错。我随即召开班会,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然后,我给陆xx的监护人打电话说这事,但监护人只是说孩子平时挺好的,家务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让老师多用心。

  2、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程度。孩子受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孩子在家的时间最长,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由于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平时只管吃穿,孩子犯错,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顿完事。我有空就和监护人聊,让他们明白孩子现在是受影响的关键时刻,所以,不要溺爱,留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同时也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联系,让他们有空就回家,抽空给孩子打电话,问问身体,问问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人疼人爱的孩子。不能过分依赖学校教育。陆xx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该同学比以前乐观了,上课也主动发言了。老师及时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优点,帮他们树立信心。

  3、班级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让其他同学主动地去和这些孩子

  沟通,在生活学习上予以照顾,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4、爱心,耐心、宽容。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教育,真心换真心;耐心换进步;宽容换回报。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陆xx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逆反心理在减弱。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去研究去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想方设法,寻找策略,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情去感动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使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明净的天空,在美好的花季放飞理想和希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5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

  姓名:xx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

  二、该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郝xx家庭贫穷,父常年在外打工,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母早年离家出走,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自接手该班近一年来,我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 1 )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显得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 2 )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 3 )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突出表现为在各种活动和机会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并经常捣乱,故意搞破坏,还煽动其他同学参与他的破坏活动。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张勇和他的家人。我发现郝xx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 1 )、长辈的关心无门

  爷爷奶奶对郝xx这个孙子是打心里爱他,但是却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来爱他,缺少严格的监督。作业不认真完成,喜欢抄作业。

  ( 2 )、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郝xx自小缺少父爱和母爱,家长很少和儿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很少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遇事缺乏耐心,就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

  ( 3 )、内心深处的'自卑

  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得张勇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不愿和同伴交往,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并且他觉得没人注意他,就故意搞破坏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郝xx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郝xx的家长和他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四、主要措施:

  ( 1 )、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

  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张勇的爷爷奶奶多次交谈,并通过电话与张勇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爱要有针对性。同时我对郝xx的家长提出建议:

  a、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b、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暗示他放弃和责备。

  c、不要把孩子守在自己身边,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

  d、父母要经常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

  ( 2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乐趣。

  为了让郝xx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在学习、各种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a、利用表杨,树立信心

  针对郝xx在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其表扬,让他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b、针对实际,设立目标

  在郝xx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协商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

  五、辅导效果 :

  经过我与郝xx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来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a、虽然偶尔还是有时在生活上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努力去做。 b、郝xx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按量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c、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跃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六、个人体会:

  郝xx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了孩子成功的钥匙。而郝xx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让我联想到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一言以蔽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现状令人堪忧,不是那一个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决好的。对郝xx的教育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留守学生"在等待接受教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来关注。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6

  案例介绍:

  在日趋发展的当今社会,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此过程中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经统计,我班里38位小朋友有13位是留守儿童,占了34.2%。他们父母常年在外,平时交由祖辈或者亲戚照看。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们班里有这么一位特殊的留守儿童:小烨,男,8岁,一年级学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报名的第一天,他的父母全来了,然后把我拉一边对我说:“我儿子性格比较……脾气比较倔,上幼儿园时比较喜欢打架,我们又不在身边……”家长的欲言又止和特别交代,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更多的观察,我发现:上课时不遵守纪律、扯前面同学的衣服、用手指戳同学后背,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再不然就是东摸西摸,在书包里翻来翻去,玩小东西,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排队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对同学的不小心触碰总是还以暴力。同学们老是来告他的状,都不怎么喜欢他。他自己也抱着破罐破摔的态度,对身边的很多事和活动都漠不关心。此外精力特别充沛,一下课就看不见人影,总是大汗淋漓地回教室,一下子静不了。课堂作业不能主动、及时地完成,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由于工作的原因,无暇顾及孩子,发现问题既态度粗暴,动辄出手。据家长和老师观察,小烨脑子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相对落后。

  案例分析

  瑞典教育家哈巴特说过“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自身权益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往往表现出成绩不理想,道德行为的失范等现象。

  同学对于小烨的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上课,屡教不改有些排斥,个别有时可能还会讥讽她。这使她对班集体产生抵触情绪,而不太参与班级体的活动。

  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完不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了学习兴趣。在学校中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结果是自信的丧失,从而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有时对于同学的欺负和排挤心理产生不满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无法得到很好的宣泄,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引导,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因而表现为不愿与人说话交流、性格内向、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

  小烨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发现什么问题只能通过电话教育,施以一些威胁之类的言语试图让他听话,认真学习。殊不知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的习得、习惯的改变和养成是需要督促和帮助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根据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归属的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他只有在这个群体中,才能实现这些需要,因此他一步步蜕变了,做小动作、作业不完成、打同学

  实施策略

  一、“代理家长”从我做起

  介于小烨的情况,我成了他的“代理家长”,按照“二知、二多、二沟通”的要求,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二知即知道他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二多即多和他谈心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到其家中走访,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二沟通即定期与其父母和托管人联系沟通,交流其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他的有效合力。

  二、回归课堂家长变老师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小烨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我常在课余找他聊天,看到他大汗淋漓的时候帮他擦汗,让他帮我拿作业本。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他上课好动的行为。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及时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课的习惯。

  同时,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小烨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小烨小朋友举手真积极,还能当小老师,帮同学解决困难了”“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小烨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小烨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在食堂回教室的路上,他从后面偷偷的拉住我的手,稚嫩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让我倍感欣慰。一次放学整理书包的时候,我看他拉链一直拉不上,就去帮他整理好并且给他背上,他居然说:“谢谢老师!”我还以会心的微笑:“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2、趁热打铁,融入集体

  老师的表扬让小烨重拾了信心,同学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无限的光荣感让他有了归属感,变得更加自信。趁热打铁,我让其加入了班干部的行列——纪律委员。首先是为了让他起到表率的作用,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去管理同学。其次,在管理同学的同时学会沟通、交流、合作。让他感受到自己也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

  实施成效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加上小烨自身的努力,几个月下来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1、看到同学能主动问好,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自己遇到困难了,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

  2、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久,课堂上不会再去打扰同学上课,做小动作的次数少了,找同学说话的次数也在慢慢减少。课外,总能看到他的小身影在教室里收拾卫生工具、摆桌椅捡到东西主动上交给老师。

  3、小烨的奶奶还反映,现在在家里能主动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晚上会和奶奶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比如:今天老师表扬了谁,今天老师批评了谁!

  一直以来,我把小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更多地去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引导他。当他有点滴进步的时候,我会电话联系他的父母,让他们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和他沟通,多听听他的心里话;当他范错误的时候,我有时会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但每当此时我总是提醒自己倒数10秒,冷静下来,我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告诉自己:慢慢来,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他。冷静之后才与其分析原因,共同制定改变方案。我也想对小烨说:“孩子,老师不会把你落单的!加油!老师期待你的成长。”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7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基本情况

  小园,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可在她上二年级时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重新建立了家庭,妈妈只身外出打工。小小园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当六年级他来到我的班级时,我看到他睁着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满是忧郁。通过观察,我发现他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即使老师问他问题,他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他,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

  (一)开启心扉吐露心声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况是遭受家庭变故后的孩子。他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可他们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这方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再三思量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但决不能自卑,有心里压力。能坦诚的告诉老师,你们是这样的孩子吗?如果是,请举手”。在我的动员下,一双双小手怯怯的举了起来。我数了数,居然有十多个。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你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家说说吗?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小园在一片掌声中,走上讲台: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外面打工,奶奶80岁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动不动就冲我发脾气,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学回家后,我还做饭,帮着做一些家务。可原来妈妈在的时候,这些我从来没做过……不过我也不怕,我觉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顾自己。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将她送回了座位,我分明看到闪烁在她眼里的泪花,我也鼻子一酸,但我克制自己,马上请出了第二个同学。

  “很多时候,我放学了,家里没人,我回家就什么都不做。有时候回家,妈妈在打麻将,我就跟着妈妈,在麻将室做作业,做不完的,回家后太累,就不想做了。我特别想我的爸爸”(他爸爸很早就去世)……说到这里,他有点哽咽,用牙齿咬住下唇,不住的用手檫眼睛。我知道再说,孩子真的要痛哭了。我让他上位,可他一到座位上,就趴在桌上抽泣起来。

  小园: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我好想她们,我只希望她们能在我身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踊跃上台吐露自己的心声。孩子毕竟是孩子,坦坦荡荡,一览无余才是她们的本色。她们的心里是无法承受那么重的负担的,只是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卸下而已。

  我没有勇气再听他们说下去,转身借收拾讲桌,抹掉那不争气的眼泪。调整好自己后,我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因为没家长管制。也有的说自己以前总觉得生活很苦恼,但现在想起来,有爸爸妈妈陪伴,其实自己很幸福……

  彼此理解与宽容,互相帮助和进步,有了这种平等,和谐,没有隔阂的班集体氛围,不是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吗?

  班会课结束了,孩子们都离校了,但我的心怎么也无法平静。孩子们孤独,无望,茫然,彷徨的眼神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学习没好习惯,生活没好规律!一双双含泪的眼,一颗颗内敛的心,刻入脑海,痛彻心扉!如何填补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我努力思索着……

  (二)有的放矢增强信心

  为了让小小园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他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经过几次后,他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他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赖与喜爱。渐渐的,他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茅。

  有一年的“六一”,学校要编排文艺节目,老师为了培养他的自信心,有意将他送去参加。天气炎热,其他孩子练一会,休息一会。可他并不这样,而是利用休息的空当,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直到老师满意为止。豆大的汗珠从他额上落下来,可他浑然不觉。终于,在“六一”文艺表演中,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老师的特殊而不留痕迹的关爱,让小园信心倍增。他什么活动都想参加,演讲、舞蹈、绘画、作文等,他从不放过每一次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四、成效及反响

  老师的关爱加上小园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还是学生会勇挑大梁的干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8

  当今社会,家长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就这样,我们班的小何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学生。五年级上期才从碑垭完校转来,父母因外出打工,只的奶奶在羊角街上照顾他读书,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一、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场景一:

  小何总是沉默寡言,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在坐在位置上发呆,一次我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活动,所有学生都出来了,就只有小何还在门口站着,我微笑地向他招手示意,让他知道快出来了。可是他明明看见了,却故意把目光转向一边,我生气了,大步走过去,训斥道:“同学们都在等你了,你还在这里愣着干嘛?”小何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的哭,从他眼里,我看到了,委屈,愤怒,憎恨。

  场景二:

  训练拍球的时候,学生们拿着皮球来到了操场上,便开心地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地练拍球,小何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小何,你怎么不拍球啊?要认真练习的呀。”他看着我,还是不动,没过一会儿,眼睛里就含着泪水了。我蹲下身去,看着他,问到:“你是不是还不会?”,小何不说话,只是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说:“不会老师也不会怪你的,很多同学现在也不会,练练就会了。”他拿手臂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但是依旧拿着球站在那。场景三:

  上课时,同学们都积极举手发言,大声讨论,小何只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不动,活动中没说一句话,目光有些游离,我拿眼睛微笑地看着他,他后来察觉了,很不好意思,目光赶紧躲开。

  二、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

  1、亲情的.缺失:

  小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加上奶奶很少带他出去与小伙伴玩,造成对奶奶特别依恋,特别内向、敏感。害怕老师,害怕与同学交往,不敢参与班里的一切活动。

  2、生活的贫困:

  小何爷爷过世,奶奶也常年体弱多病,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极度的贫困让小何由于营养不良而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留给我的印象除了脸色惨白之外,更多的是无助的眼神。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即使托付于奶奶,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三、主要措施及成效。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用“爱心”换起信任。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学生还小,对父母的依赖更强烈,然而,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学生的心灵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呀!为了让小何对我有信任感,我时常在下课的时候问他是否听懂了,学习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课余时间对他问寒问暧。生病时我把他带到医院,给他治病,让他那颗孤独的心得到安慰。渐渐地他把我当成了朋友。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在学校里,我采取暗示其他的小朋友邀请小何一起做游戏,当发现他偶尔接受同学的邀请并高兴的参加活动时,马上给予表扬鼓励。慢慢的小何融入到了班集体中,对于小何的进步,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配合鼓励学生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这样学生的好朋友逐渐的多起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回答问题时小何答到的声音也变得更响亮了。

  3、家校合作,共同努力。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学生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学生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学生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学生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还可以让孩子亲身体会感受父母的工作。比如:可让学生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19

  个案背景介绍

  小卓(化名),14岁,男孩,初中二年级,身体健康,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时总是低着头看人不愿意与人直视,学习成绩一般。

  服务对象家庭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其6岁时离异,母亲改嫁到外地,父亲在外务工,长期与80多岁的爷爷生活,由年迈的爷爷照顾其饮食起居,每天上学放学自行骑车到校,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

  服务对象与爷爷住在一栋旧楼房,家里到处落满灰尘,衣服随处摆放,家里比较杂乱,两人依靠父亲每月务工收入维持日常生活开支。除此之外,服务对象在放学后及周末时间大都自己待在家里,没有文化娱乐生活,朋辈交流较少,也不会单独到小区、公园等公共场合,偶尔外出也是在父亲年假空闲的情况下陪同外出。

  服务对象来源:转介。监护人求助老师,老师转介给社工。社工进行走访入户时,了解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社工在征得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的同意下,将服务对象列为个案服务对象。

  需求分析

  一.增强生活实务技能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需求

  服务对象在生活没有自主收拾的习惯,东西随意摆放,不会收拾,结合社工去探访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服务对象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而且服务对象学习上没有时间观念,不爱思考,服务对象同住的爷爷没有能力和精力给予服务对象学习上的辅导和生活上的教导。

  二.服务对象心理适应与建立亲子联系的需求

  服务对象在父母离异后,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能力不足,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服务对象长期与爷爷生活,年龄悬殊较大存在一定的代沟,日常与父母每周通过爷爷电话偶尔联系,沟通较少,亲子关系的缺失也会进一步影响服务对象家庭的亲子关系;因此需要调适家庭关系,特别是需要建立服务对象与父亲间亲密的亲子关系。

  三.增强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

  服务对象基本不会出门参与社交,在学校也很少与同学与老师互动,因此缺少同龄伙伴,缺乏朋辈支持,父亲也因忙于工作,较少回陪伴孩子,导致服务对象人际交往能力弱,同辈朋友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融入感不强。

  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帮助服务对象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肯定服务对象的正面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抗压能力;

  2.对服务对象父母进行亲职教育,尤其是建立服务对象与监护人父亲间亲密的亲子关系,满足服务对象受到关怀和爱护的需要;

  3.链接社会资源,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

  (二)介入理论

  社工将采取直接治疗技巧与间接治疗技巧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将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辅导服务对象父母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

  社工通过关心服务对象生活和学习上的行为习惯,运用优势视角和正面语言支持鼓励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者的温暖、支持和尊重。帮助服务对象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心理上给予关爱,并从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朋辈群体等几个方面分别着手;最后从服务对象的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亲子关系、性格、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比前后的改变。

  (三)服务程序

  1.接案:了解服务对象多方信息,确定服务对象需求,建立服务关系。

  2.制定服务计划: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制定服务计划。

  3.介入:通过个案管理的方式关心服务对象生活和学习上的行为习惯,运用优势视角和正面语言支持鼓励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者的温暖、支持和尊重;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采取直接治疗技巧与间接治疗技巧相结合的策略,帮助服务对象父母树立正确的认知,调适家庭关系,增进亲子关系;针对服务对象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通过督导及专家指导,帮助其链接社会资源解决。

  4.结案:通过九次个案服务后,与服务对象进行协商结案,同时邀请服务对象对个案服务进行评价。

  5.跟进:在个案结案后,社工定期跟进服务对象的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服务实施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专业关系,取得服务对象信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主要内容:社工第一次正式与服务对象接触,入户前与母亲联系,第一次见面后,社工进行了自我介绍并与服务对象进行面谈,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亲子关系、个人性格特征等基本信息。

  第二阶段

  目标: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鉴于服务对象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首先,社工运用优势视角挖掘服务对象身上的优势,比如干净的容貌、衣服整洁、字迹工整、孝顺爷爷等方面,肯定服务对象可以做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整理习惯的决心。

  引导他说出家里环境卫生干净及帮爷爷做家务的好处,鼓励他做爷爷的好帮手,与服务对象一起整理家庭物品的`分类,指导他学会系携带、叠被子等基本生活技能,并布置了劳动作业,在下一次的服务中,与服务对象分享进步与改变。

  在前几次走访中,由于社工的及时肯定和鼓励、接纳,社工和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服务对象母亲反馈班主任表扬其作业完成有进步,社工及时肯定服务对象学习努力、回家主动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并且和服务对象互相说出对方三个优点,一起商讨这些优点为自己带来什么优势。

  引导他举例说明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鼓励他说出获得成功后的感受。服务对象逐渐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很多优点,话多了起来,再次上门服务时,服务对象主动邀请社工在家吃面条。

  由于服务对象的爷爷80多岁了,时常担心自己突然离世服务对象以后不能独立生活、无人照料;爷爷由此时常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也会因此和服务对象诉说内心担忧与苦闷,使服务对象产生担忧、恐惧、自卑等不良的情绪。社工因此引导爷爷列出自己平时说的负面的话,把负面语改成积极用语,并和爷爷进行一个模拟场景对话,指出好的言行和不好的言行,引导爷爷明白坏情绪对孩子的影响。社工引导父亲要多回来陪伴、鼓励和表扬服务对象,教育需要耐心,负面情绪会让孩子内心受挫,产生担忧、恐惧、自卑等心理。

  在社工的引导下,服务对象监护人意识到了孩子主要是感情方面的缺失,缺爱,学习方面严重偏科,要一次性解决学习的习惯比较难,对社工给予服务对象的关爱和帮助表示非常感谢,并会积极配合后面的工作。经过多次沟通,尤其是服务对象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调休年假回来接送、陪伴孩子,愿意尽可能抽出时间来给服务对象更多的关爱。

  第三阶段

  为了让服务对象融入集体和社会,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社工在为其做心理咨询时得知服务对象十分期待自己的生日,于是,在12月8日服务对象生日当天,社工通过角色扮演。以“童伴妈妈“身份为小卓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来庆祝生日。

  社工拿出服务对象母亲提前准备的书信和礼物,父亲特意请假回来为其做生日餐,小卓站在蛋糕前,在摇曳的生日烛光许下自己的心愿。烛光点点映人面,爱意丝丝存心田。

  社工的用心守望,犹如暖阳一般温暖着服务对象的心灵,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父母及社会对于他的关心与关爱,使其有力量和信心自强自立。

  第四阶段

  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个案过程,鼓励服务对象多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人际关系,逐渐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并向服务对象澄清个案服务程序,协助其处理结案情绪。

  根据案主的改变和在服务过程中的观察,评估服务成效,在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解决并得到了巩固,目标已经达成;社工肯定服务对象的成功,与服务对象及其父母协商服务目标达成情况,与服务对象协商后,社工和服务对象共同决定结案。社工告诉服务对象,社工的服务不会因个案结案而终止。结案后,社工也会通过定期入户探访、电话探访的形式跟进、巩固服务对象的情况,关注服务对象对后续遇到的新问题。

  服务成效

  个人层面

  在社工一个多月的介入下,服务对象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房间收拾的整洁干净,老师反映能够完成假期作业。能够主动帮助爷爷分担家务,还学会了为爷爷煮面,交到四五个好朋友,老师反馈书写有进步,上课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

  家庭层面

  服务对象的父母和爷爷在社工的引导下,和服务对象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多了鼓励和支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远在外地的妈妈为孩子寄了保温杯和一封亲笔书信,和服务对象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社会层面

  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渐扩大。班上的同学愿意和服务对象交朋友。社区看到服务对象和监护人的积极改变,也愿意给予更多的支持,经常探望他们,并邀请服务对象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

  殷殷期盼 满满祝福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甘甜的雨露和阳光的滋润,社工的专业治疗和温情陪伴犹如暖阳一般温暖服务对象的心灵,让服务对象真切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健康快乐成长。浚新未保中心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的队伍中来,共同用温暖守护童心,用爱心守望成长,用关怀筑梦飞翔。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20

  个案情况分析

  小瑶(化名),女,12岁,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生活上基本自理,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爱说话,很少与家人及朋友沟通玩耍。

  照顾需求:服务对象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小瑶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如遇突发或意外事件就会比较无助。

  精神需求:对待生活的态度比较消极,不喜欢与人交往,很少参加兴趣活动。

  个案跟进服务

  通过前几次的个案跟进服务,服务对象小瑶在性格方面有很大的转变,这次去她家中,小瑶主动拿出期中考试卷给我们看,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考试成绩很优秀,社工们看到她的进步感到很欣慰。

  社工们仔细查看了小瑶近期的'作业情况,并针对小瑶写作业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耐心地讲解和指导,通过沟通了解到她在做阅读题方面理解能力欠缺,容易出错。鉴于这种情况,社工们给出了一些建议,让她每天在作业完成后坚持阅读课外书,鼓励她通过对阅读的词汇掌握,慢慢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做到自己攻克难题,细心的辅导让小瑶感受到浓浓的关爱与温暖之情。

  儿童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复杂的,仅仅依靠社工一方面的力量很难将问题全面解决,要积极链接多方资源,同时要充满爱心、耐心,关注儿童的特点,遵循个别化原则,对服务对象进行指引和关爱,助力儿童的改变和健康成长,同时定期进行回访跟进,以巩固服务对象的收获和成果。

  下一步,科诚社工将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开阔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助力辖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21

  一、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小楠(化名)易地搬迁脱贫户,女,9岁,就读于玉山小学三年级,一家6口人,父母均在外省务工,姐弟两人日常生活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照顾。

  爷爷好酒,奶奶脾气暴躁且教育观念老旧,儿童之家社工在日常探访工作中通过交流与观察发现;

  由于居住小区临街,小楠奶奶为了小楠安全,不让其外出玩耍,同时担心小楠和其他小朋友学坏而不让其与同龄儿童玩耍;

  小楠每天除上学,其余时间均在家照顾5岁弟弟,既不外出也害怕与人交流,社工与小楠交流时能清晰的观察到其眼神闪躲、害怕与人沟通。

  社工发现后,对其情况进行深度了解,并在监护人的同意下与案主达成协议,同意开案。

  二、需求分析

  通过前期与监护人的沟通、邻里的咨询、社区工作人员及朋辈群体的访谈等多方面的了解下,社工分析预估案主问题和需求有:

  1.改善隔代教育观、恢复家庭支持的需求

  案主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案主内心较为敏感、心灵比较脆弱。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教育观念老旧无法给予案主足够的心理关怀及照顾,家庭监护系统功能不足,不利于案主身心的健康成长。

  2.建立朋辈支持系统的需求

  案主社会参与度低,社会支持网络薄弱。需要社工协助案主挖掘自身潜能,重建朋辈群体人际支持系统,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3.改变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的需求

  案主性格内向、自卑、敏感,平时很少出门,与朋辈群体的沟通较少、不善交往。

  需要社工引导案主摆脱自卑、敏感,加强自我肯定,让案能主动与人沟通。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论

  1.社会支持理论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2.结构家庭治疗理论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并不直接解决个人行为问题,而是致力于改变服务对象家庭的交往方式。因为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的问题只是表象,家庭的问题才是导致服务对象个人问题的真正原因;

  因此,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主张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介入,解决家庭的问题,最终解决服务对象个人的问题。

  (二)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整合社区资源,对案主家庭进行帮扶协助家中长辈改变老旧的固有观念;协助案主挖掘自身潜能;恢复和构建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

  2.具体目标

  (1)增强家庭支持功能,强化家庭效能,让监护人学会在隔代教育中应该更多的鼓励案主自由成长,尊重案主意愿,给予案主支持、鼓励、陪伴、足够成长空间,每周让案主外出玩耍3次以上。

  (2)引导案主迈出家门,提升案主社交能力,让案主能主动与人沟通、交谈,进而变得乐观、自信。

  每天能主动与社工及同龄儿童交流2次以上。

  (3)提高案主社会参与能力,积极参与儿童之家各类活动,融入到朋辈群体生活中,建立朋辈群体人际支持系统。

  每月来儿童之家参加活动2次以上并在社工的帮助下交到2个朋友。

  (三)服务计划

  1.整合利用社区资源,转变案主爷爷奶奶陈旧的教育观念

  采用面对面沟通、随机参观及切身体验儿童之家各项活动,让案主爷爷奶奶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案主在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变化和需求,真正明白应多给予案主成长的空间,多给予案主关心和鼓励,逐步提高案主的自信,让服务对象变得乐观、开朗。

  2.提升案主社交能力,助力案主摆脱自卑找回自信

  协助案主迈出家门,带领案主接触社区内的朋辈群体,帮助案主从第一次微笑到第一次积极回应再到第一次主动问候,逐步加强案主沟通能力,并在各个阶段给予案主肯定让案主变得自信、乐观。

  3.邀请案主参加各类活动,搭建朋辈支持体系

  通过邀请服务对象到儿童之家接受服务,参与丰富的日常活动;

  如:安全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品德与行为指导活动等社会实践,接触不同的群体,引导服务对象积极融入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需求评估

  首先,社工在个案会谈中首先向案主介绍机构、服务内容和职业专长,简要说明此次来访目的及双方的角色和责任,建立专业关系。

  其次,通过面对面会谈了解到案主,女,9岁,就读于玉山小学三年级,一家6口人,整户均为异地扶贫搬迁脱贫户;

  父母均在外省务工,姐弟两人日常生活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再通过走访邻里、咨询社区工作人员等,了解到案主爷爷好酒,奶奶脾气暴躁且教育观念老旧,案主性格内向,不外出玩耍也不爱与人交流。

  社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了案主的个人基本信息、生活现状、家庭成员、等情况。

  运用循序渐进的沟通技巧慢慢融入服务对象生活,让其感受到关心、关爱。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一步评估其问题,与案主共同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及目标,并为其提供有效的个案辅导。

  (二)第二阶段:转变隔代教育观、提升家庭支持功能

  社工根据前期对案主及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挖掘并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向案主及其家庭提供一个既舒心又安全的活动场所。

  定期与案主爷爷奶奶交流,慢慢灌输现代教育观念,逐步转变监护人老旧的教育观念。

  利用网络与案主父母实时进行交流,通过在外务工父母远程介入案主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与案主本人进行恒常的沟通,鼓励案主迈出家门、主动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第三阶段:找回自信、搭建朋辈支持体系

  通过邀请案主到儿童之家玩耍,协助案主参与儿童之家各类日常活动。

  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品德与行为指导活动等社会实践,接触不同的群体,引导案主在活动中积极与小组成员沟通。

  在活动中鼓励案主多表达、多参与,及时给予案主帮助和信心,使案主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需要社工协助到慢慢独立完成活动任务,逐步增加了案主的自信心,同时通过活动使案主认识和交到4个朋友,搭建有效的朋辈支持网络。

  (四)第四阶段:做好结案准备,处理服务对象离别情绪

  社工与案主一起回顾整个个案过程,与案主交流其在服务期间参加活动的感受及变化,肯定服务对象的改变,并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确定目标达成情况,与服务对象协商后,社工和服务对象共同决定结案,并告知服务不会因个案结案而终止。

  结案后,社工会持续关注案主情况,通过探访、电访的形式跟进、巩固服务对象的情况。

  五、服务成效

  社工以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主进行服务成效评估,通过一对一个案服务的开展,案主问题现已有明显改善,社工和案主协商制定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

  (一)过程评估

  1.观察法

  通过对案主日常生活及其在日常活动中的观察发现,案主现在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会主动与人打招呼和与社区小朋友一起玩耍,并且在与社工面对面交流时眼神不会再闪躲。

  2.访问法

  通过和家庭成员及案主的沟通了解到案主近期与家人沟通频率提升,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了,人际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爷爷奶奶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改变,会主动提醒案主按时参加儿童之家活动。

  3.自我评估法

  案主能够以乐观、开朗、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能够参加儿童之家的各类日常活动,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改善了人际互动关系,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对社工的服务很满意。

  (二)结果评估

  1.案主爷爷奶奶隔代教育观念已经得到了转变,爷爷奶奶在每天案主完成作业之余都会让案主到儿童之家玩耍并会让案主带朋友到家中。(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传统观念改变的需求)

  2.目前案主每天都会到儿童之家玩耍、会主动与人沟通交流,能积极参与到儿童之家的各项活动,并能独立完成活动任务,逐渐树立了自信。(案主改变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的需求)

  3.在社工的支持、陪伴与引导下,服务对象以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日常生活中变得不再敏感,主动结交到2个朋友,主动参与融入到朋辈群体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建构了新的社会支持网络,丰富了日常生活和改善了人际互动关系。

  六、总结与反思

  (一)建立相互信任的服务关系不仅是开展个案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贯穿整个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不仅减少了社工和案主的磨合期,还提高了服务对象的参与度,有助于社工更加顺利的开展服务。

  (二)案主家庭环境及监护人的教育观对案主心理、性格及行为的养成有决定性影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所以社工在服务中不仅要关注服务对象还要关注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

  (三)未成年儿童时期是儿童内心最敏感的时期,是未成年儿童探知欲最强的时期,也是需要建立朋辈支持网络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给未成年儿童创造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活动及交流平台,以此促进未成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03-27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05-15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优秀12-30

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记录(精选12篇)06-08

留守儿童谈心记录08-23

留守儿童帮扶方案04-09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05-26

留守儿童帮扶方案04-08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最新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