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方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方案 篇1
情景一
开机假死
开机就假死一般情况是在进入桌面之后,鼠标就变成圆圈状,一直在忙碌状态,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要结束的话只有强制关机。
出现这一类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最好不要安装各种所谓的Win7精简、优化版本。根据笔者的亲身使用,只要硬件是初级双核处理器以及1GB内存以上,安装原版系统基本不会出现游戏系统臃肿带来的问题,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精简和优化;
其次,使用优化软件要适度,建议用优化软件来对一些系统辅助功能进行设置,比如清理右键菜单、增强发送到功能等等,而系统核心设置不要轻易去更改;
最后,超频也有可能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在超频的时候发现出现这样的问题,尝试降低一下外频、内存的频率,或者先暂时不要超频看看能否解决问题。
情景二
不定时莫名其妙假死
不定时假死的故障表现为有时用很久都不会出现问题,有时候又问题不断,这种情况最让人心烦,因为没有一个具体操作导致故障的产生,所以只能从大的方面入手考虑。
首先就是更新一下硬件的驱动,主要是显卡、主板以及网卡的驱动,测试版的驱动谨慎使用,最好是安装通过了微软认证的WHQL驱动。
另外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电源管理计划的设置,系统默认的电源管理计划有三种:节能、平衡、高性能,其中的硬盘都设置成了过一定时间关闭。把里面的时间设成0,就行了。
情景三
大量缩略图的文件夹
经常遇到打开一个包含有很多图片或者视频文件时资源管理器出现崩溃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需要建立大量的缩略图,如果电脑配置稍差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很简单的,打开任意一个文件,把右上角“视图”更改为“小图标”。然后点击“组织”,选择“文件夹和搜索选项”,在“查看”设置中把“始终显示图标,从不显示缩略图”前面的勾选上即可。
情景四
右键点击分区盘符
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故障的表现是在资源管理器中右键点击任意一个分区,鼠标指针一直是圆环形的“运行”状态,两次点击资源管理器窗口右上角的关闭“X”按钮,提示资源管理器“未响应”,强行关闭之后导致资源管理器重启,然后恢复正常。
出现这一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资源管理器默认定位到某一个分区所致。
解决也比较简单,shift+右键点击 “资源管理器”,点击右键菜单的“属性”,然后在快捷方式-目标中键入%windir%explorer.exe即重新定位到系统默认的“库”,即可解决问题。或者,键入 %windir%explorer.exe , (explorer.exe 后面加个空格和逗号),这样可以直接打开计算机而不是库。
情景五
复制文件时崩溃
这个问题的症状是在资源管理器中复制、移动、改文件名就很容易崩溃,有时资源管理器自动重启,更多的时候是停止响应。
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比较多,首先可以先关闭文件缩略图之后再来复制;其次,还可以把一些快捷方式,附加到开始菜单里面,然后再去掉附加到开始菜单里的快捷方式,之后再进行复制粘贴,或许会解决问题。
除开以上几种情况,还有更多崩溃的故障是在使用各种软件时造成的,比如迅雷、QQ、输入法等等。虽然大部分软件都号称已经完全支持Windows7,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比如QQ视频、切换输入法皮肤时很容易造成资源管理器崩溃,这种问题只有等待软件厂商解决,建议大家使用各种软件的最新版本。
解决方案 篇2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
石油成品油中的轻质油,如汽油和溶剂油等具有容易蒸发的性质。油气挥发容易造成油品数量损失。汽油等轻质油从炼油厂到中转油库到加油站,直至加给汽车油箱的储、运、销过程中,会有4-5次装卸,每次装卸都有与汽油液体体积相等的饱和油蒸气排放。中国20xx年石油消耗量4.9亿吨,我国依赖进口石油54.8%,要排放油气约8亿m,每m油气中含碳氢化合物浓度1100-1380g/m,因此会造成油品损失数量高达90-108万吨。按照每吨0.9万元计算,损失高达81—95亿元。
油气污染对人类生态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隐患无穷。油气的挥发带来火灾隐患。国内石化企业统计资料显示,在222例火灾爆炸事故中,由散发油气引起的就有101起,占到总数的45.50%。
油气回收是在成品油储、运、销环节,对汽油等轻质油蒸发的油气采取的回收利用和治理污染措施。
1.2 有机废气排放特性
油气的挥发主要是在储存及装卸过程中挥发的,具有小风量(10-102 m3/h)、高浓度(102-103 m3/h)的特点。
2.治理方案选择
2.1 常见处理方法比较
目前实际中采用的油气回收的技术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见图1)。
1)吸收法:根据混合油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的大小,来进行油气和空气的分离。该法回收率低,排放很难达标,现在已经很少单独使用。
2)吸附法:利用活性炭或者其它孔隙率较大的物质作为吸附剂,由此达到使油气与空气分离的目的。由于填装技术、解吸技术以及活性炭本身质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活性炭使用寿命短。同时,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的转动设备比较多,炭床需要进行频繁解吸,因此维修量大。当环境湿度过大时,其吸附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3)冷凝法:利用冷凝剂通过热交换器冷凝油气,大部分油蒸气会被冷凝成液态,而空气则可以通过通风口被排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此法工艺简单、安全性能好、造价相对低廉、占地面积小、维护容易、运行费用小,回收的烃类液态不含杂质。
4)膜分离法:利用特殊高分子膜对烃类有优先透过性的特点,让油气和空气混合气在一定压力的推动下,使油气分子优先透过高分子膜,而空气组分则被截留排放,富集的油气传输回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优点是技术先进,工艺相对简单;排放浓度低,回收率高。此法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不存在环境二次污染,但能耗高、价格高、投资大,经济性不高。
2.2 治理方案确定
针对油库、罐区油气挥发风量小,浓度高等特点,冷凝回收是比较适合的工艺路线。考虑到环保达标、经济等各方面要求,我们推荐用冷凝+变压吸附的组合工艺。原因如下:
首先是降低能耗,单纯冷凝方法要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排放浓度,需要深低温冷凝温度才能液化达标,同时也要对混合组分中的大量空气降低温度,这些需要降低的深低温配置在整机的能耗却接近30%。因此,这是单纯冷凝法的一个缺点。吸附法的主要作用是将低浓度油气或苯气富集为高浓度,其优点是能够控制尾气排放浓度。缺点是不能直接使油气或苯产生相变,不能得到液化的回收物,需要二次工艺,以及吸附热效应有安全隐患、直接吸附高浓度油气时活性炭用量大、吸附罐体积庞大、装置占地面积大,等等。两种工艺组合,整机能耗明显降低。
其次,是增强安全:油气或苯气冷凝至-70℃之后,余气为低温的空气和低浓度油气,采用吸附罐富集,能够改善吸附工况。活性炭吸附冷凝后剩余的低浓度油气,拦截余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空气排放。吸附罐的吸附剂(活性炭)吸附饱和之后,进行抽真空脱附,将富集提浓的油气输送到前端再次冷凝液化处理,低温下富集处理油气或苯气更安全。
第三,减小吸附罐体积和活性碳用量。冷凝之后的低温空气和低浓度油气或苯气中烃类物质含量减少,采用吸附方法富集时,所需吸附剂用量相应减少。与直接吸附高温高浓度油气或苯气的吸附装置相比,吸附罐体积不但大大缩小,而且改善了吸附工况,有利于克服吸附热温升、延长活性炭寿命。因此需要的活性炭量减少、吸附罐体积也大大缩小。
2.3 主要设计依据
根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涉及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1993;
《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20xx-2013;
《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GBJ122-88;
《工业与民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xx;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xx;
《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20xx;
《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xx;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xx;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06-20xx《储油库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07-20xx《油罐车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08-20xx《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
3. 油气回收技术方案(冷凝+变压吸附技术)
3.1方案概述
油气回收装置采用冷凝+吸附组合工艺,有效净化含油气、甲苯等有机成分的废气,回收其中的有价值成分,同时达到环保达标的目的。
3.2工艺流程
油气回收处理工艺是采用冷凝+变压吸附的工艺原理:
冷凝是利用制冷技术将油气的热量置换出来,实现油气组分从气相到液相的直接转换。利用烃类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降温使油气中一些烃类蒸汽压达到过饱和状态,过饱和蒸汽冷凝成液态,回收油气的方法。一般采用多级连续冷却方法降低油气的温度,使之凝聚为液体回收,根据挥发气的成分、要求的回收率及最后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中有机化合物浓度限值,来确定冷凝装置的最低温度。一般按预冷、机械制冷等步骤来实现冷凝的目的。预冷阶段是为减少回收装置的运行能耗,将进入回收装置的气体温度从环境温度下降至5℃左右,使气体中大部分水汽凝结为水而去除水分。预冷后油气进入浅冷阶段,浅冷阶段可将气体温度冷却至-35℃左右,油气中70-80%的烃类组分能够液化。离开浅冷阶段后的油气进入深冷阶段,深冷阶段可把油气冷却至-70℃左右,可回收95%以上的油气。
-70℃冷凝后的余气,仍然含有少量烃类组分,不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单纯采用冷凝方法处理油气要实现达标排放,需要降低到-110℃左右,且只增加回收3-4%的油气,却需要增加约30%的能耗,性价比极低。因此在-70℃之后的余气,采用变压吸附的工艺,引入至活性炭吸附装置进行吸附,进行富集提浓后再进行冷凝处理,实现尾气达标排放。当吸附器吸附饱和时使用真空泵对吸附器进行抽真空,降低吸附器内的压力,破坏吸附平衡,使吸附在吸附器中的油气被释放出,通过真空泵,送至冷凝工艺的最前端,进行再次冷凝液化回收。
现实中VOCs有机物气体排放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小流量高浓度(流量在20xxm/h以下,浓度在500g/m以上),一种是大流量低浓度(流量在20xx--数万m/h,浓度进油数g/m或更低)。对前一种排放状态,采用“冷凝+吸附组合工艺”,先冷凝液化回收;对后一种排放状态,采用“吸附+冷凝组合工艺”,先用吸附剂将烃类组分富集,让大量空气排放,然后再将富集的烃类组分脱附,得到提浓的有机物气体,再进行冷凝液化回收。由于石油储运过程基本属于前一种排放状态和处理方法,即通常所说的油气回收,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冷凝+吸附组合工艺”,这里的吸附工艺采用变压吸附脱附,因此,也称为“冷凝+变压吸附工艺”。
油气回收系统包括油气密闭收集设施、气相传输管路、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回收物暂存罐、尾气排放管。
装车时,密闭鹤管的密闭罩将罐内蒸发的油气收集,经过气相支管路、气相主管路,油气传输到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前端。油气回收处理装置进口管路上的压力变送器感应到主管路中开始传输来的油气压力(微正压)。
在压力变送器感应到50-100pa微正压压力时,给出信号到PLC控制柜。启动引气泵,将油气送入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冷凝单元的冷凝箱体中。油气先后经过前置、一级、二级换热器,温度降低并逐步液化,各级液化的.回收物流入暂存罐,没有液化的余气和空气进入富集单元。
余气经过富集单元吸附罐中的活性炭炭床时,吸附罐进行吸附,烃类组分被活性炭拦截吸附,空气穿过碳床后排放。碳床吸附接近饱和时进行减压脱附再生。在整个过程中,两个活性炭炭罐交替进行吸附、脱附工作,当一个炭罐进行吸附时,另一个炭罐则进行脱附再生;工作一个吸附周期后,两个吸附罐切换工作状态,以实现装置连续工作。真空泵脱附后高浓度气态物质则返回到系统的引气泵的入口,与进入装置的油气混合,可以提高混合气中轻烃组分分压,有助于提高轻烃组分饱和温度,提高冷凝液化效果。
净化处理后的尾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排放。
暂存罐内的回收物达到设定液位时,抽出派用。
解决方案 篇3
德性(sittlichkeit)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其著作中,康德并没有像对其他重要概念那样,直接地作出一个清晰的正面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康德强调了它的不同方面;它是至善的第一要素,是被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意志,是幸福的配享之条件,等等。但其具体内涵虽然被领会,但却未被澄清,而后者是康德批判哲学所一贯要求的。本文将深入考察德性及其相关概念的具体含义与细微区别,并揭示康德德性概念的两层含义,及其与康德道德哲学的整体结构(规范伦理学与德性动力学)的对应关系。
一、德性(Sittlichkeit)与德行(Tugend)
阐述康德的德性概念时,有两个相似的概念必须小心地加以区分:一是德性,一是德行。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认真地区分,它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两者的发音也基本相同。苗力田先生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之序言《德性就是力量》中,就把引用的两句康德的名言“德性是战斗的道德意向(Tugend,d.i.moralische Gesinnung imKampfe.)”中之Tugend就被翻译成“德性”,当然,由于这对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完全可以互用,也并未对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论造成大的障碍。
康德的这两个概念是有着细微区别的,德行(Tugend)指是“战斗中的道德意向”,或者简单地说,“一种道德力量”,它是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到的东西。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也频频提及德行概念,除了在论及斯多亚派与伊壁鸠鲁派的德行概念时,作出了一个类似定义的表述:“使人类有责任遵守道德律的那种意向就是:出于义务,而不是出于自愿的好感,也不是出于哪怕不用命令而自发乐意地从事的努力,而遵守道德律,而人一向都能够处于其中的那种道德状态就是德行,也就是在奋斗中的道德意向,而不是自以为具有了意志意向的某种完全的纯洁性时的神圣性。”这一论述对“德行”概念从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出于义务而遵守道德律,在抗拒感性诱惑与逼迫的奋斗中的道德意向,就是“德行”;“德行”与“神圣性”是相对的概念。它还规定了德行作为“奋斗中的道德意向”,包含着“出于义务而遵守道德律”与抗拒感性的诱惑与逼迫两层含义。在另一个相关论述中,这两层含义以更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
Tugend ist die St?rke der Maxime des menschenin Befolgung seiner Pflicht.
“德性就是人在遵循自己的义务时的准则的力量。……,它不就单是一种自我强制(因为那样的话,一种自然偏好就可能力图强制另一种自然偏好),而且是一种依据一个内在自由原则,因而通过义务的纯然表象依据义务的形式法则的强制”。从汉德对照我们可以看到,现行汉译并未严格遵守德语在“德行”与“德性”之间的区分,有时会将Tugend翻译为“德性”而非“德性”。因此,为了论述中的统一性,本文以德语的概念为准,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如康德所说:“德语有幸拥有一些不使这些差别遭到忽视的表达方式”;在这两个概念中,这一优点就体现出来;在这一经典论述中,“德行”(Tugend)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遵守出自义务的)准则与力量。
与此相似,对“德性”的论述中也可以分析出两个要素。在很多时候,“德性”概念是与“法则”概念一起论述的,如:德性法则;最接近于对德性作出定义的论述是:“人类(按照我们的一切洞见也包括任何有理性的被造物)所立足的德性层次就是对道德律的敬重。”该论述包含了两个要素:道德律与敬重,而人类所立足的“德性”层次就是“对道德律的敬重”,并使道德律排除其他的经验性根据,独自成为意志的动因(Bewegungsgrund)。
这样,我们就可以澄清两个重要概念的具体的内涵了。德行概念包含着两个要点:准则与力量,意味着“出于义务而遵守道德律”与抗拒感性的诱惑与逼迫(奋斗),它是道德法则支配下的行动,因而“德行”一词是非常恰当的;“德性”则包含道德律与敬重两个要点,意味着把握理性中的法则并因敬重而使法则成为意志的唯一动因,因而德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品质(对道德法则的认识与敬重),却并不一定能付诸行动;因而,这两个概念的的关系是:“德性”是决定了意志是否是善良的意志的唯一因素,并决定一个行为是否可称之为“德行”。从道德心理学的过程来分析,对法则的认识及对法则的敬重使法则单独地成为意志的动因,此阶段主要包含“德性”的要素;从遵循法则的准则出发,奋力(奋斗,Kampf)地排斥感性因素的诱惑与逼迫,出乎道德法则而行动,主要包含着“德行”的要素。因此德性在前,德行在后;德性是内在的,德行是外在的;德性是动因(与动机),德行是行为;有“德性”者倾向于有“德行”,但不必然有“德行”,有“德行”者如其行为配称之为“德行”而非偶然的仅仅是合法行为的话,其行为中背后必有“德性”;借用一对中国道家哲学的概念来理解,“德性”是“道”,而“德行”是“德”。
康德强调“德行”概念的作为行动的特征,是有据可寻的:“对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这种能力的意识如何能够通过行动(德行)而产生出战胜自己的爱好的意识,……,这样就产生了对自己的状态的一种消极的愉悦,即满足,它在其根源上就是对自己人格的满足。”在这一论述中,行动即德行,表明了德行概念所强调的行动意义;而且康德还强调了,这种对自己的状态的“消极的愉悦”,必须要在“行动(德性)而产生出战胜自己的爱好的意识”,才能够获得,如俗语所说:德行就是自身的回报。如果说这里只强调的德行的行动意义,那么在另一处,康德更为明确地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道德律是神圣的,并要求德性的神圣性,虽然人所能够达到的一切首先完善性永远只是德行,即出于对法则的敬重的合乎法则的意向,因而是对于违禁、至少是不正派、亦即在遵守法则上混杂进许多不纯正的(非道德的)动因这样一种不断的偏好的意识,”,因此,德性与德行的细微的区别更清楚地显现出来:前者指的是对纯粹德性法则的完全符合,它要求“神圣性”;而后者则是在与自己的偏离德性法则的其他动因作斗争中展现出来的行动,但它始终“只是德行”;德性强调的是它作为的意向的方面,而德行强调的是它作为行动(Tat)的方面。
但是,尽管有这样的细微差别,在大部分语境中,如果用德性概念翻译Tugend在理解上不会构成障碍,因为真正的Tugend背后总是会有Sittlich-keit作为它的基础的;相反则不然,Sittlichkeit作为对法则的认知与敬重可能一直使意志保持为善良意志,但并不一定都能付诸感性现实,成为德性行动(德行),虽然在敬重中隐藏着激励人们为着遵循出乎义务的准则而进行斗争的那个力量,但它仍然不应被翻译为“德行”。
二、德性理论的两个层次:法则(规范)与动机
如上所述,通过对德性与德行这两个具有亲缘关系的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一些共同特征。“德行”与“德性”均包含一个实际上非常相似的要素:“出乎义务的准则”与“道德法则”;两者包含的另两个相似要素虽然有不同之处,却有着潜在的密切联系:力量与敬重,前者是在奋力遵循自己的合乎义务的准则时体现出来的力量,后者是在面对道德法则时产生的情感。道德哲学中存在一个虽然很少明确提出但却非常关键的问题:遵循义务的力量从哪里来,为什么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即使同一个人,也是有时遵守,有时违反?正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潜藏着解决这一德性动力学问题的某种线索。
以上的分析所得出的两个要素对我们深入分析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有深刻的启发:法则(或出乎义务的准则)与力量(或者
敬重的情感),它们分别对应了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知识与行动。传统中国哲学思想把目光聚集在道德问题上,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与学说。对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来说,具有参考意义的是传统的“知行学说”。中国哲学提出了关于知行问题许多重要的思想,如“知行合一”,“行可兼知”,“知难行易”,等等;这里不准备讨论这些学说的具体问题,仅仅是注意这一对概念的提法给人带来的启示。
“知与行”这一提法建立在把道德问题区分为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知识问题与行为问题,换句话说,是认识问题与动力问题;知识问题要回答的是:我应该做什么;行为问题要回答的是动力问题:为什么我要做那些应该做的?在日常的道德经验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两个层次: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其次要有动力推动我们去做出正确的行为。伦理学通常只讨论前一个问题,很少关注后一问题,事实上仅仅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通常是无力的,因为人们会在心中问道: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可我为什么要去做它呢?事实情况是:我们常常不去做那些我知道应该做的事情,相反,常常做那些我知道不应该做的;以致于人们讽刺道德说教者说:要按照我说的方式去行动,不要按照我做的方式去行动。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很少会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对自己的道德形象是不利的:人们通常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由于无知才犯下了错误,这样稍微可原谅一些,尤其是在汉语文化中,这种观念影响更加深刻,如:不知者不罪,无知者无畏;相反,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通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选择了错误的做法的时候,实际上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当然,德性动力学的问题之被掩盖,还有其他的更深刻的原因。在各文明民族的古典时代,人们对人性尚有天真的认识,怀有普遍的信心与希望。睿智的苏格拉底,也认为只要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这样做,因为无人有意为恶;“美德就是知识”,明了善恶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行善,然而动力从何而来?苏格拉底老人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一问题,也许是他体验到的对义务的“敬重”如此之有力量,以致于他认为道德动力根本不是个问题。不论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是斯多亚派与伊壁鸠鲁派,都未曾有深度地指出人性中恶的可能性及其对于道德生活的决定性意义,他们天真地认为,道德与幸福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们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践行德性的。
基督教发源于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并成就于罗马世界之下层民众之选择,对人性所禀有的恶与人世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幸福与德性(在此世)非但不统一,反而实际上是极端对立的,因而“财主进天国是难的”,“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9章。但德行与幸福在宗教中的另一种统一,虔诚的有德之人(义人)会在天国获得永福,这意味着幸福可能以另一方式成为德行的奖赏,而德行,作为获得幸福的手段,与幸福这一目的达到统一;此世的拒绝幸福,为的是天堂的永福;因此,基督教道德学说以这种方式解决了德性的动力问题:践行德行,因为永福作为奖赏;幸福作为感性的他律的动机被偷运进信仰与德行之中,使得信仰与德性本身变得不再纯洁,失去了自身的独立的价值。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的人文主义与经验主义却又站在另一个极端的立场之上去了,他们像彻底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声称幸福就是道德的目的与标准,甚至快乐就是幸福,创造更多快乐总量的行为就是更道德的行为,并为此创造了计算快乐的种种方法(如哈奇逊)。虽然这种立场是可以理解的,是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敌视幸福压抑人性的反动,但它仍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何为道德以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
解决方案 篇4
栀子花落蕾的解决方法
浇水过多
栀子花是喜欢水湿的植物,但是在养殖的时候,如果较大太多,就会使盆内积水,根部缺氧腐烂,由此会导致花蕾掉落甚至会叶子发黄。
一般栀子花在显出花蕾的时候,要开始控制浇水,土壤干时再浇水,如果已经出现落蕾的现象,要先停止浇水,将花盆垫高,然后松土,待水分散尽后,再开始逐渐恢复浇水。可以少浇水而多喷一些水。
施肥过多
养殖栀子花,在开始显蕾的时候,施肥不能太多,以免因为肥大而伤根,导致落蕾。
一般在栀子花花蕾生长的时候,可以在之前施一些磷钾肥,显蕾后要停止施肥。如果肥力不足,也能大量追肥,只能追施一些腐熟的稀薄液肥。如果因为施肥而产生落蕾的现象,那么就需要更换盆土,促使其生长新根。
病虫害
病虫害也是导致栀子花落蕾的原因之一。在栀子花发生叶斑病,以及遭受红蜘蛛和介壳虫等害虫的危害的时候,植株出现病变,有可能导致落蕾。
在养殖栀子花的时候,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
空气干燥
前面已经讲过,栀子花是喜欢水湿的植物,如果在也养殖的过程中,空气太过干燥,会造成落蕾。
因此,在栀子花的养殖过程中,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经常喷水就是一个解决的方法。
空气质量差
空气质量差主要是指空气当中含有很多对栀子花有害的物质,一般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都会对栀子花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其落蕾。
所以在养殖栀子花的时候,要保证空气清新,尽量远离污染严重的地方。
栀子花不开花的解决方法
水肥不当
桅子花生长期间,水肥过量会使植株徒长,若水肥不足,植株生长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花芽难以形成,导致不开花或开花少。即使开花,也易落花、掉蕾。另外,植株缺乏磷钾肥,氮肥过多时,也会影响花芽的形成。
因此在花芽分化期注意各种肥料的等量施入。
光照不适宜
栀子花喜欢阳光,但不能强光照射,光照不当(过强、过弱)会影响开花。
栀子花夏季喜欢半阴的环境,冬季要放在室内光照充足处养护。
土壤含盐碱量高
栀子花喜欢微酸性的土壤,相对而言北方土壤中含盐量较高,土壤偏碱性,会使植株黄化,影响开花。
在种植栀子花前,将土壤处理为酸性。在养护中,进场用酸性溶液浇灌,改善土壤环境。
长时间没修枝
栀子花枝条生命力旺盛,若长时间不修剪,会造成枝条杂乱,各种病枝泛滥,而此种情况会使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反而消耗更多的养分。植株因缺乏养分,难以开花。
养护中细心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适时修剪。
病虫害严重
病虫害是影响植株不开花的重要原因。病虫害严重时,花蕾会被病虫侵袭而脱落,难以开花。所以在种植过程中注意防虫。
栀子花叶子发黄的解决方法
慢慢适应环境
刚从市场买回的栀子花,大多是从温室中取出,换到新环境中需要一段适应期。若环境差异过大,会造成黄叶,这时不可控因素。因此叶片发黄先观察一段时间,此期间好好养护。
多浇水
栀子花喜水,喜欢暖暖的南风,喜欢湿润的环境,但在北方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不足,这些都会造成植株叶片发黄。无论南方北方,最好的方法是,将植株放在一个大托盘中,在托盘中装满水,注意每天向叶面洒水,让叶片吸收水分,饱满而有光泽。
酸性水较适宜
栀子花喜欢酸性的土壤,加中的自来水呈碱性或中性,所以在浇水时经常加些酸性物质,比如食用醋、柠檬酸。
开窗通风
室内养护的栀子花需要经常通风,保证所处环境光线明亮,将植株放在窗边养护。
合理施肥
上文介绍到栀子花缺肥的各种表现,根据植株的生长状态适当补充肥料,保证每种营养素的均衡。若施肥过多,立即浇水冲洗,或翻盆换土。
修剪黄叶
栀子花木质茎,出现黄叶时,直接将变黄的枝干剪掉,可以保证主干正常生长,细心养护,不久后,会长出新叶。
以上关于“[盆栽养殖方法]栀子花养殖中落蕾的解决方法”的信息由网友上传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对的支持!
解决方案 篇5
我们在用ASP开发文件上传功能的时候,为了防止用户上传木马程序,常常会限制一些文件的上传,常用的方法是判断一下上传文件的扩展名是否符合规定,可以用right字符串函数取出上传文件的文件名的后四位,这样很容易就能判断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漏洞,非常危险,就是chr(0)漏洞,详情请接着往下看。
一、首先解释下什么是chr(0)?
在ASP中可以用chr()函数调用ASCII码,其中chr(0)表示调用的是一个结束字符,简单的说当一个字符串中包含chr(0)字符时,只能输出chr(0)前面的字符,chr(0)后面的字符将不被输出。举例如说明: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response.write>
以上代码你在IIS下运行下看看,是不是只会输出“HTMer.com”呢?后面的“欢迎您”就没有了,因为读到chr(0)时就认为该语句结束了。
二、chr(0)漏洞上传原理:
假设我在ASP程序中已经设置只能上传jpg文件,这里看我怎么利用chr(0)漏洞上传ASP木马的:
这里假设有一个ASP木马文件为htmer.asp,我把它改名为htmer.asp .jpg,大家有没有看到中间有一个空格?我们在获取该文件名时,这个空格就被认为是chr(0),当用right("htmer.asp .jpg",4)看的时候,确实是.jpg,但是当实际读取htmer.asp .jpg,并生成文件的时候,系统读到chr(0)就以为结束了,所以后面的.jpg就输出不来了,上传后的文件名被自动生成了htmer.asp,这意味着什么?我想你应该知道了吧。
三、解决chr(0)漏洞的方法
解决办法是检查上传的文件名里面有没有chr(0),在ASP中直接用replace函数替换掉chr(0)字符即可。
解决方案 篇6
建筑工程过程复杂需要有效的管理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建筑耗时过长需要扎实的管理来做到对重点的突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快速提升的今天,建筑行业对科技和管理的依赖性正在增加,良好的建筑管理工作成为保障建筑行业社会与经济价值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受到市场冲击和行业竞争的双重影响,建筑管理工作正在发生着基础、重点、内容等环节的重要改变,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出现了对建筑管理工作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要以建筑管理存在的体制、意识、发展等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建筑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机制,在优化建筑管理人才成长与培养体系的同时,促进安全意识在建筑管理的提升与培养,做到对建筑管理工作核心价值和持续发展的全面体现与促进。
1当下建筑管理工作中典型性问题
1.1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机制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特点,很多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范在建筑管理体制中并没有体现,这就会使建筑企业丧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进而失去合理而科学的决策能力,导致建筑管理工作的缺失,最终形成建筑企业效益的下滑和长期发展能力的丧失。
1.2人员素质不高
人才是建筑企业和建筑行业的根本,一个优良的企业一定是高层次人才高度集中的组织,也一定是人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和施展才能的单位。从当前的建筑人才市场上看,整个建筑领域对于人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合理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建筑企业急需专业性、实用性的高层次人才,而对于人才的各种合理需求又不能给予合理地满足,一些建筑企业甚至违规聘用素质和能力低下的技术人员来替代高层次人才,这使得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相关工作质量不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此外,很多企业钟爱采用外聘人才的方式,而忽视了本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这会使建筑企业失去对内部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容易形成人才的流失,最终受到影响的只能是管理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的建筑企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
1.3安全意识不强
我国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不但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效益,还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安全意识淡薄的主要产生原因有:一方面,在成本和投入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忽略安全生产的规范,片面降低建筑生产和管理的主要成本,不按安全操作的规范和流程进行建筑施工和工程作用,这会出现安全隐患的增加,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建筑施工难度增加的前提下安全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当前建筑施工的复杂程度和危险程度正在呈现倍数增长的情况,而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对安全予以应有的重视,而是沿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这会造成在复杂的建筑施工中和困难的项目建设里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进而出现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2解决建筑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2.1建立市场化的建筑管理体系
在建筑管理工作中应该以管理者和决策者为重点,建立建筑管理的体系与机制,使建筑管理的各项工作有落实的基础,让建筑管理具体问题有贯彻的可能。应该结合建筑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推进建筑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培养工作,将每位建筑管理人员看做是可发展和可进步的主体,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效率的建筑管理团队。要发挥体系的领导与监督作用,以监督来促进建筑管理体系的全面落实,掌握建筑管理的方向和要点,突出建筑管理的环节、细节与重点,进而确保建筑工程在落实质量、进度的基础上,得到更为科学的控制和管理。
2.2促进现代化建筑管理人才的培养
要树立建筑管理人员的正确发展与成长观念,以建筑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为突破口,以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培训机制为平台,通过有效奖励和多重促进的措施激发建筑管理人员自我成长的积极性。要加大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敢于在培养工作中增加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投入,真正使建筑管理人员走向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道路,做到对建筑管理工作发展人力与资源上的支撑。
2.3提升建筑管理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要在建筑管理工作中随时随地保持对安全的重视。应该确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与认知,落实建筑管理工作中安全方面的要点,通过有效地预防和严格的管理实现建筑总体的安全。应该针对建筑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安全问题展开全面的治理和强化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落实建筑管理安全工作的方针与正常,以严格的测评与考核强化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做到对建筑安全的本质性把握和保证。
3结语
建筑管理工作的深化走市场化和科技化的道路,要以开发建筑管理的潜在价值为基础,从系统上推进建筑管理的持续发展,使建筑管理的细节得到全面地提升和更新,最终实现建筑管理对行业发展的不断促进作用。文章的最后要强调建筑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管理人才是具体工作的领路人,应该以长期的眼观从行业需要与具体实际工作出发,建立建筑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机制,为建筑管理人才的持续成长提供基础,进而实现建筑管理工作对行业、市场和发展的适应。
解决方案 篇7
我们每个人都会打哈欠,当人在疲乏或犯困的时候,哈欠也往往如影随形地到来,想摆脱都很难。打哈欠如此多见,可是,你听说过“打哈欠会传染”这回事吗?它是真的吗?下面本文就带你揭晓这个秘密。
打哈欠的原因
关于人打哈欠的原因,说法有很多,这里介绍一下认可度最高的两种。
一、厌倦说
这种理论的提出主要跟生活经验有关,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事物疲乏时会有伸懒腰和打哈欠的举动,因此这种理论认为,当人类对一些事情产生厌倦之情时,就会下意识地用打哈欠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人基本上不会有打哈欠的行为。
二、提神说
这种说法也有生活经验的根据:晚自习认真学习的学生会打哈欠,夜间行车的司机会打哈欠,可是人在休息时却很少打哈欠,由此可知打哈欠是身体自觉的提神反应,是人必须要满足清醒的状态所做出的表达。
按照这种理论,打哈欠能帮助身体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接受清新的空气,使我们的疲劳得到缓解。因此,哈欠反而是身体的一种放松,能起到提神的作用。
【【推荐】解决方案7篇】相关文章:
【推荐】解决方案3篇05-02
【推荐】解决方案4篇05-01
【推荐】解决方案三篇04-30
【推荐】解决方案8篇04-30
【推荐】解决方案合集6篇04-30
解决方案6篇05-01
解决方案四篇04-30
解决方案4篇04-30
解决方案五篇04-30
解决方案三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