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结合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中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法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全民健身条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4÷ 4 256÷ 6 345÷ 15
2、重点说说224÷ 4这道题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创设情景:
1、情景图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根据图上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在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小孩在锻炼身体。
学生: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也多了。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出示运动员的成绩图片)
教师:体育健儿们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大赛中勇敢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颁发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我国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国家逐步为各地完善体育设施,为人民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出示:《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三、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学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提问:在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什么感觉?(比较麻烦)
2、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简便算法,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3、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列出竖式后,教师先把被除数小数点及后面的4盖住,问学生:22除以4会计算吗?算出来后接着问:余下的2表示什么?(表示2个一)
这时把盖住的部分揭开,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这个24又表示什么呢?(24个十分之一)。
师:现在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
提问: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这道题的结果是正确的)。
观察: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复习题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6.4÷7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5.823÷3=582.3÷3=
五、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教学设计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教材上的连环画,通过教师反复操作,一步一步观察,思考每一步骤的数学含义,让学生逐步理解式子中的“=”就是天平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意义。 2。引导学生辨方程、写方程,重视学情反馈。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巩固和应用,因此学习后的学情反馈是很重要的。本设计在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写方程,识别方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要素: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通过应用反馈,加深对方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小黑板、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体会“等”与“不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昨天的比赛是五(1)班对战五(3)班,由于上半场五(3)班发挥出色,上半场的比分为1∶4,中场休息后,五(1)班马上调整了战术,下半场五(3)班没得分,五(1)班连追了x分。
师:两个班最后的比分是几比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1∶4)
师:哪个班赢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x+1>4,x+1<4,x+1=4;并注意提问式子的意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的真实活动为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熟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等”与“不等”,为后面理解方程的意义作铺垫。
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1、自学方程的意义,初步感悟新知。(课件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
自学提示:
(1)理解教材62页每幅图画及对应式子的含义。
(2)标示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3)思考: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4)结合你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2、合作学习。
(1)你能自己写几个方程吗?小组内互相订正。
(2)组内交流收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集体订正教材63页“做一做”1题的答案,说清理由,并将小组内认为不是方程的算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先把答案相同的进行分类,再从答案最少的一块着手分析。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此环节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提问学生“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如果出现了对方程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再次为学生讲解)
预设:
①全班同学的答案一致,全对。
②一部分小组全对,一部分小组有错误。
这时教师可以先找有错误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汇报讲解。讲解时随时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提问,指导学生判断正误的方法。
3、整理分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2)交流汇报,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4、独立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2题,汇报,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6页1题,集体订正,并加以补充:判断0=5z-15是不是方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并能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会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如何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附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会的学生跟着哼唱。轻松课前的气氛。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刚刚的歌曲熟悉吗?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卡通形象?(让学生说)老师最喜欢喜羊羊,因为它聪明又乖巧(课件出示喜羊羊图片)那请你猜一猜,下一个会出现谁?第三个呢?接着猜。第四呢?第五个呢?第六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你真聪明,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从最近受学生欢迎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进入了课堂,并且开始初步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卡通形象的排列规律,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师:请你先闭上眼睛,老师带你去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课件出示图片),看,这地方你们认识吗?对了,我们来到了喜羊羊他们生活的地方——青青草原。来到了这个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青青草原被装扮的好漂亮啊!
师:恩,的确,草原上盆花似锦,彩灯高挂,彩旗招展,好美呀。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上其实也蕴含着数学的许多奥妙。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大,请大家仔细观察。
一.(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哪些物体?
生:盆花、彩灯、彩旗;
师:恩,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那这些物体的摆放有规律吗?谁来说一下盆花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生:一盆蓝花,一盆红花。师:恩,你真聪明。也就是说几盆为一组呢?
生:两盆花为一组。
师:恩,你讲的真棒!那我们可以在图中这样表示出来。(教师电脑演示)
师:那彩灯、彩旗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你能照着样子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吗?(学生自己圈一下,体会每组有几盏彩灯?每组有几面彩旗?)
二、汇报结果。
师:那谁来说说看彩灯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应该是几盏为一组?每组的几盏灯分别按怎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呢?
生:3盏灯为一组,每组的三盏灯分别是按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那彩旗呢?谁来说?
生:每四面为一组,分别是红色、红色、黄色、黄色。
师;恩。说的非常棒。
师:其实啊,像这里的盆花、彩灯、彩旗它们都是每几个为一组,一组一组依次重复排列的。(板书:依次重复排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选择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把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与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活的草原结合起来,把学生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来。其实要让学生说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注意了这么一点:特别是在交流时,应该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老师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为下面的计算法解题策略作一个铺垫。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那首先我们来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
看到几盆花?
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请几个
学生猜一猜)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先把你的解决过程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开始。
3.全班交流。
引导:谁愿意把你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适时板书:画图、推想、计算)
生1:画图的策略:o ● o ● o ● o ● o ● o ● o ● o(o表示蓝花,
●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15个,正好是蓝花。)
生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l、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像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把它叫做推想的方法。
生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每2盆花为一组)。7表示什么意思呢?(一共有这样的7组)。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是指接下来一组的第一盆,与每组的第一盆颜色相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研究观察物体排列规律以及自主的探索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我在设计时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种方法,并没有急于的进行优化策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自己优化、选择合适的策略。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师:我们再来看看彩灯,用你喜欢的方法思考:“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余数2呢?表示什么意思呢?(接下来一组的.第二盏是紫色的灯。)
师:那根据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很快的说出18盏灯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恩!真棒!你是怎么想的呢?那你们会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试试看。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表扬学生。
除数为什么是3?(每三盏灯为一组)那这里没有余数怎么办呢?也就是说这个物体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呢?
如果没有余数呢?(强调: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同;如果没有余数,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物体相同)
(3)重点比较:通过两题的解答,你认为用哪种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更简便?(计算的方法最简便。)
师:是的,用计算的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既快又准确。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答。
(1)师:这里还有彩旗,请大家用计算的方法,求求看。
(2)总结提炼:这些题为什么都要除以4?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设计意图: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看活动图片:练一练第1题。
(1)引语:跨过草原,让我们一起进入羊村,来到羊羊学校,看看小羊们都在干些什么吧!
(2)出示喜羊羊,瞧,喜羊羊正在勤奋刻苦,研究黑白棋子呢!看,他摆的棋子有规律吗?请你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发现的规律。指名说说规律。(每三颗为一组,两颗白子,一颗黑子)
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口头汇报,并说说怎样想的)
(3)第100枚呢?(学生动手做一做,指名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1)引语:美羊羊的手工制作多棒呀,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条彩色手链呢,瞧,多漂亮呀!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串下去,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2)学生口答。
3.画图形:
练一练第3题。
师:出示戴着眼镜的慢羊羊结合想想做做3,同学们,聪明的你能出色的完成慢羊羊村长交给你的这个任务吗?
(1)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看来啊同学们还学得真棒,慢羊羊难不倒我们。准备奖励我们一下。可是懒羊羊不服气了,这有什么难的,我还会自己设计按规律摆放的图形了!出示思考题,学生思考。你觉得懒羊羊摆放的图形有规律吗?如果按照这样摆下去,第17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
(2)学生讨论,反馈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指导。小结:所以我们在找规律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清是从哪一个图形开始找起的。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主要是基础性练习,同时也有开放性、拓展性练习,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最后一题拓展,更加强调了有时物体摆放的规律并不一定要从第一个找起,有时是从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开始才有规律的。所以找规律一定要仔细、认真。
六、全课小结,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
1.同学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在那么多解决找规律问题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也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草原上春夏秋冬,月圆月缺的变化……)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红绿灯的交替变化)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内容的回顾和小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通过对自然规律、生活中规律的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老师给你们留了个作业:
自己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并把规律圈出来。然后求出第28个是什么图形。发送邮箱:。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质数与合数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107~~109页的内容,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且掌握自然数的不同分类标准。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
(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关键:
使学生掌握质数与合数根本区别在于:质数,只有1和本身二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约数。能否被2整除是区别奇数与偶数的'标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1—50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想必同学们对于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被并不陌生吧?尤其是《西游记》可谓是“深入学生之心”啊!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真是历经艰辛,有一次师徒四人途经荒山野岭,饥饿难耐,只好有孙悟空借着筋斗云去千里之外寻找食物,不负众望啊,不一会儿,悟空就带着一支硕果累累的桃枝回来,师徒四人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吃饱之后,唐僧就想逗一下八戒,就说:“八戒,你看你吃的桃子最多,数一下桃核看看你吃了多少?”“17个”“沙悟净呢?”“师傅,12个”“那悟空呢?”“9个”“如果我要你们把你们吃剩的桃核排成方阵,八戒你想一下你们三师兄谁的桃核组成的方阵最多?”“当然是我了,因为我的数字最大。”同学们你们说八戒说的对吗?那你猜想一下组成方阵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与因数的多少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数字因数多少的问题:质数与合数。
二. 合作探究,深入浅出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
9、12、17这三个数字的所有因数,看一下能否组成方阵与数字的什么有关?在找因数之前谁能回答我怎样才能快速的找出一个数字的因数?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找数字的因数,能告诉我能否组成方阵与数字的什么有关吗?(因数的个数)
2、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刚才我们知道了能否组成方阵与因数的个数有关,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请写出这些数字的所有的因数并试着给他们分类。(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4 25 28 29 30 31 32
小组汇报: 24 25 28 30 32 29 31 17
我们把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字叫做合数。
把只含有1与本身这两个因数的数字叫做质数。 那数字1呢?
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1这个数字既不符合质数也不符合合数的意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大屏幕出示数字,37 45 51 53 91 请判断哪些数字是质数,哪些数字是合数
3、细化分类
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
上一节课我们把自然数按照能否被2整除分为哪几类?(奇数与偶数)现在你能不能按照数字因数的多少来能他们分类?
自然数:质数合数
三、巩固深化,加深记忆 出示1~~50自然数表
请在1~20的自然数中选出质数是();合数是()。
20以内的质数非常重要,在分解质因数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到,所以你必须铭记于心,现在以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20以内的质数,看谁记得快。
请圈出21~~50以内的质数。(23、29、31、37、41、43、47、)请想办法记住他们。
请写出20以内的
1、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数字。()
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字。()
3、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字。()
4、既是合数又是偶数的数字。()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1、质数都是奇数。( )
2、合数都是奇数。( )
3、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4、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5、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
6、“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填空:
1、最小的质数 。( )
2、最小的合数。( )
3、最小的奇数是()
4、最小的偶数是()
四、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给出某一个数字就能知道有几个因数,你能不能根据这节课的学习给我们学校每个班40人的广播操比赛设计一种或几种方阵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出发,引导学生先尝试猜想,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与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在学生自己总结认识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自然数的分类,不仅仅是学生认识自然数的升华,尤其是让学生写出20以内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等等问题的数字,更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起到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当被除数是小数时,如何试商,尤其是遇到还有余数和整数位数不够除时。
公开课教案
一、出示情境图:明确问题。
二、同学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同学先x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交流方法:
1、估算:11.2<8×2
2、积的小数位数()×8=11.2一位小数
3、元转化为角,转化整数乘法。
习题:x商店8瓶牛奶11.2元,乙商店买四赠一,四瓶牛奶7.2元。问哪家商店卖的'廉价?
x商店11.5元=112角11.2÷8=1.4(元)
乙商店7.2÷5=1.44(元)
答:所以x商店卖的廉价。
4、商不变的规律。
2、讨论:
问题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
问题2、除不尽怎么办?
3、总结: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三、巩固练习
第61页试一试:同学x计算,集体讲评,有问题和时解决。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些。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习列方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突破难点,教材对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作出了更贴近学生认知特点的安排。即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例1),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即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2和例3),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例4),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些。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而通过课前初步调查,学生对如“a+30”既表示老师的岁数总比学生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老师的岁数,感觉很抽象,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甚至对“a+30”可以表示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也出现困惑.因此,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首先,让他们理解老师和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理解透后,再改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如:书面作业形式、口头回答、小组互说等形式。这样为学生解决最主要的障碍点。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简洁性,提高学生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所学内容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含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本节课是解方程的第1课时,要求学生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设计首先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复习天平平衡的原理入手,产生质疑,然后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索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2.规范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对书写格式进行要求,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通过安排小组对解方程的检验进行交流,明确检验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盒子 乒乓球
学生准备 练习卡片 天平 盒子 乒乓球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猜球游戏。
(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让学生猜里面有几个球;学生可以任意猜)
师:你们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球吗?
生:不能!(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球的个数)
(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x的值是多少?(由于数据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预设 生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9-3=6。
生2:想6+3=9,所以x=6。
生3:把9分成6和3,想x+3=6+3,所以x=6。
生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前3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4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有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有一个相同的透明的盒子,里面有9个球,天平平衡)
师:现在谁来试一试?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天平会怎么样?(学生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
2.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应该如何书写呢?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从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为了美观,要注意每步中的等号要对齐。(师边强调边示范)
师: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他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天平教具。
【情景导入】
在下面算式的○里填上“>”、“<”或“=”。
3×6○19 7○1.8+5.2
2.5÷5○2×0.25 24+11○11+24
3.9-3○4÷5 15×8+2○120+2
小结:像7=1.8+5.2,2.5÷5=2×0.25,24+11=11+24,15×8+2=120+2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等式的问题。
【新课讲授】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游乐场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多媒体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画面)如果两端的小朋友重量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平衡。
2.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
出示简易天平、砝码。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怎样用天平来称物品的重量呢?
师:这是一台天平,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天平的左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就是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体的重量。
(2)实验演示,引出方程。
师: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
演示实验一: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提问:天平平衡了吗?这说明一只空杯子重多少克?
板书:一只空杯子=100克
演示实验二: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显示)。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100+x>100
演示实验三:增加100克砝码。
提问: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板书:100+x>200
演示实验四: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提问:现在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100+x<300
演示实验五:把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是平衡的吗?
板书:100+x=250
(3)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出示多幅天平图。
提问:这些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板书:40+x=100,2x+50<180,80+70=100+50,3x=180,65+30>80,100+2x=50×3。
教师指出:像2x+50<180,65+30>80这样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像40+x=100,80+70=100+50这样用等号连接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相等,就叫做等式。
师:观察以上有几个是等式,你能不能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80+70=100+50。
第二类:40+x=1003x=180100+2x=50×3
讲解:像第二类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老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如:
20+80=100 3×78=234 13-8=5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方程有什么特点?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说。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
板书: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63页的“做一做”。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X”)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方程。()
(2)4m-9=0不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方程和等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只要等号两边数值相等即可,所以等式包括方程,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决策兴趣。
教学重点:
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情况。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情况,并能够分析实情。
教学准备:
白球7个,黄球2个,袋子一只。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今天由宋老师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可能性的有关问题)
宋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思考,今天我带来了几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研究研究,看看三个大组里,哪个大组给老师的惊喜是最多的。
点名询问:有可能是你吗? (每组一个)
从老师的眼睛里看来,每个组同学的精神都很饱满,相信每个组给老师的惊喜是一样多的。
二、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
一)、交流中复习
1、 出示问题。三白一黄的球放入袋子里。
2、 问题:摸球游戏,以前有做吗?老师摸一个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结论:可能是白球,因为白球的数量比黄球多。
也可能是黄球,只是他的可能性小一些。
追问: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结论:袋子里黄球和白球的.数量有关,白球的数量比黄球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大。
3、 实践:动手来摸一摸。(请同学来,调节一下气氛)
二)、用“0”和“1”来表示可能性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老师来处理一下,看:袋子里只有两个白球。
问:能否摸出我想要的黄球?(生答)
2、象这样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用一个数来表示,那可以说它发生的可能性为“?”
“0”
小结:发生的可能性为“0”时,表示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3、 如果我想摸出白球,那情况又将如何?
全是白球。(老师同样请你来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为一定发生的事件,你会用什么数?)
“1”
4、 小结:当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时,我们可以说他的可能性为“1”,当有的事不可能发生的时候,我们说他发生的可能性为“0”。那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1”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0”。
老师出题:
玻璃杯从很高的地方落在水泥地面上,那玻璃杯破碎的可能性为“?”
太阳每天早晨升起的可能性为“?”
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
一粒有1~6个数字的骰子,随便怎么投掷,出现数字“7”的可能性为“?”
学生举例。汇报
5、 刚才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些事件一定会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知道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可能性的情况,下面我们继续来看。
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情况
(在袋子里放入一黄一白两个球)
1、 现在,老师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回答)
你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情况吗?(1/2)
为什么用1/2表示?
两种球出现的机会是一样的,各占一半。
2、 很好!那么,现在呢?(老师慢慢放入一个白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还是1/2吗?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交流,商量商量。可能性是几,为什么?
反馈。黄球的数量占总数量的1/3,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1/3。
3、 那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呢?(2/3)为什么?
白球的数量占总数量的2/3,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2/3。
4、 如果现在袋子里放7个白球,1个黄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放1个黄球,7个白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5、 总结:现在谁来说一说,这个可能性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看有多少球,其中黄球占了多少个,这样就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了。
三、 应用可能性解决问题
1、 练一练2:读题——解决问题——说明原因(红色占总数的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2、 练一练3:仔细审题——独立解决——小组讨论——反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关于可能性的一些问题,那你觉得自己有那些收获?
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字表示。
利用可能性的大小,判断一些事情发生的几率。
五、综合实践活动。
讨论的问题。数学书上的乒乓球队发奖与选拔区里的赛事人员。
如果你是这个球队的负责人,你会选哪个运动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经过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梯形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简单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出示教材59页例题情境图)这是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想一想,我们如何求它的面积?(学生说想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与方向。
⊙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1.转化梯形。
师:我们已经会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学过的图形?
学生拿出梯形,小组之间合作,尝试把梯形进行转化,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师:请你们把转化的成果展示出来,再说说转化的过程
方案一: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
1: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生2: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方案二:把一个梯形拦腰划分为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在这种转化方法中,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发言后师指出: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3.推导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还知道梯形与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你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梯形的`面积吗?
根据方案一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与梯形的高相同,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
(1)请学生说说公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字母公式的写法。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则S=(a+b)×h÷2。
(3)请学生填写教材上的问题,用文字和符号两种方式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完成教材59页问题一。
(1)提问: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用到什么公式?
(2)请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主动探索、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4题。
找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量出长度,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上底的根数+下底的根数)×高的根数÷2,就能得到这堆圆木的根数。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练习题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综合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0页“练一练”2、3题。
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插图描绘了利用天平进行试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这里的两幅图,描绘了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或拿走同样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揭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1、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有必要指出,教具演示能使学生看到动态的`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但演示过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只剩最后的结果状态。而连环画式的插图,没有实物演示那么生动,但可以保留初始状态和结果状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天平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天平的平衡的原理从而感悟到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解方程做准备。为了学起来容易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能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口答
(1)6m减去5m的差;
(2)8b减去5的差;
(3)7x的4倍;
(4)5x与2x的'和再加上3。
小结: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出示情境:小胖和小丁丁到书店里购买练习本,练习本每本x元,小胖买了3本,小丁丁买了2本。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1、解决问题一:他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交流、反馈:3x+2x;(3+2)x 师:你能将式子3x+2x用更简单的结果表示吗?为什么是5x?(3个x加上2个x就是5个x。)
板书计算过程
3x+2x =(3+2)x =5x(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5x元。
师:式子3x+2x可以用简单的5x来表示,这就是对含有字母式子的化简,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化简)
提问:想一想,将3x+2x化简为5x,运用了以前学习的什么运算定律?(用乘法分配律化简)
小结: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
2、解决问题二: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多少元?
师:你能将3x-2x化简吗?(3个x减去2个x是1个x)写出化简过程。
板书计算过程
3 x-2x =(3-2)x =x(元)
答:小胖要比小丁丁多付x元。
3、试一试
化简下列各式
m+7m 9k-8k 3+4x+3x 15x-9x+6x-6
(二)用乘法结合律化简
1、出示:每本练习本x元,如果小胖、小巧、小亚各买了3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同桌交流。
反馈,结合学生反馈板书
做法1、
3x+3x+3x =(3+3+3)x =9x(元)
做法2、
33x =(33)x =9x(元)
小结:将33x化简为9x,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2、试一试
化简:5x4 34a+6a 三、练习
1、化简下列各式
刚才的这些算式哪些能化简,怎么化简?
6m-5m 8b-5 7x4 5x+2x+3。
再来两题难一点的
92x-3x (15m+9)3
2、判断
(1)12x+9x3 =21x3 =7x ( )
(2)42a+7a =8a+7a
=15a ( )
(3)3x+4y=7xy ( )
3、选择题
长方形的长是3a厘米,宽是2a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A、5a B、6a C、10a D、12a
4、将一个式子化简后是12x,原式可能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5-0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5-10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2-0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1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02-09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设计02-2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新版03-2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篇05-1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