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重点字词正确书写。
3、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4、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重点】
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
能正确翻译文言文。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结构美和论证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贾谊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施“仁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间】共2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向隐《贾生》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二、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三、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非常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五、解读标题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指责、批评秦的过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
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六、新知讲解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2、分段讲解
研读第一段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固:形作名,险要的地势
以:表目的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席、包、囊”名作状语,像……一样
八荒:八方荒远之地。宇内、四海、八荒均指天下
内:在内,名词作状语
务:致力于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研读第二段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既没:已经,通“殁”死
蒙故业:已有的基业
遗策:前代的策略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举:攻占、攻取
膏腴:肥沃
会盟:古代诸侯国之间聚会而结盟爱:吝惜
以致:以是连词表目的,致:招致、招引。
约:结
合从:通“纵”
相与为一:互相帮助,成为一体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原文: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明智:英明
忠信:诚实,讲信义
爱:爱护
贤:贤能的人
重:重用
离:使…离散
兼:兼有,集聚
众:部众,即军队
【译文】:在这时,六国的贤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原文: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于是:在这时
为:替
之徒:这一类人
制:统率
兵:军队
【译文】:在这时,六国的贤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原文:尝以十倍(于秦)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尝以:曾经;用,凭借
师:英明
叩关:诚实,讲信义
延:爱护
逡巡:贤能的人
费:重用
而:使…离散
困:兼有,集聚
【译文】: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进攻秦国。秦国人打开函谷关的大门来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起来,不敢进去。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精疲力竭了。
原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于是:顺承连词,这样
争:争着
赂:贿赂
弊:通“敝”,困乏、疲惫
漂橹:使…漂浮;盾牌
因利乘便:凭借有利的形势
请服:请求屈服
浅:短
【译文】:这样一来,合纵解散,盟约失效,六国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秦国有多余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逐逃走的败兵,使百万败兵尸横遍地,流的血能让盾牌浮起;秦国进而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请求降服,弱国前来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执政的时间很短,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研读第三段
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奋:振兴策:马鞭子
六合:天地四方
敲扑:行刑时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鞭笞:用鞭抽打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委:托付、交付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后,他发展前面六代君主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各诸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登上最尊贵的皇帝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译文】: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那和象郡;百越的首领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再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雪恨。
原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道:法则、制度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隳:毁坏
信:可靠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帝王: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译文】: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使百姓变得愚昧;毁坏著名的城邑,杀害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在咸阳,去掉刀锋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从此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墙。借着黄河当做护城河,上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着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译文】:优秀的将领手执强有力的弓弩,扼守着险要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握着锋利的武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天下已经平定,按秦始皇的想法,自认为关中这样险固的地方,坚固的城池方圆千里,这正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啊。
研读第四段
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区。
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
氓隶:指下层百姓。氓,民。隶,低贱的人
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
中人:平常的人。
蹑足:置身,参与。
行伍:代指军队。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阡陌:本指田间小路,这里指田野。田间南北向的路为阡,东西向的路为陌。
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担负。
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译文】:秦始皇死后,他遗留下来的威风仍然震慑着边远的地区。虽然这样,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穷人子弟,是农村被雇佣的种田人,又做了被征发戍边的士兵;才能比不上普通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又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于守边的队伍当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
【译文】: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王朝;砍削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使秦王朝迅速覆灭了。
研读第五段
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非尊于:不比……尊贵。于,介词,比。下面几句中的“于”与此义同。
铦:锋利。
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絮,衡量。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序:安置使有序。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有:同“又”。
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
【译文】: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农具和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
【译文】: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但是,成功与失败大不相同,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量彼此的权势力量,那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了。
【译文】:然而秦国凭借狭小的地盘,发展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统治八州,使本来跟自己地位相同的各国诸候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此后才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而陈涉一人发难就使秦朝灭亡,连秦王本人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攻取与保有天下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3、文言文现象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形作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理位置形作名)
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彩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2、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做用绳子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将数百之众(率领,带领)
4、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看重)
5、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溃败的军队)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尊贤而重士(贤德的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豪杰)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之策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锄耰棘矜“棘”通“戟”,武器的一种
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
6、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7、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8、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之策
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九国之师古:军队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流血漂櫓古:盾牌今:划船的工具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宾语前置句
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崤函之固,自若也。
(四)状语后置句
①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五)省略句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③倔起(于)阡陌之中。
④威振(于)四海。
⑤身死(于)人手。
⑥委命(于)下吏。
七、课后练习
1、对下列句中标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专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遭受
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答案:B
解析:蒙:继承。
2、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巩,东周则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史称东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答案:A
解析: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都于巩。
3、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③《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
八、作业布置
1、再次诵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五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出示鲁迅像。
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侄女儿。)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
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五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
(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加以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
板书:
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惊奇,诧异。)
“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
(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话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
4.了解莎翁作品的语言特点。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首先,让我们走进在世界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来领略莎士比亚的语言魅力,领略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领略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之一的《威尼斯商人》。
二、解题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喜剧。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第十二夜》《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诗歌作品:十四行诗150多首。
三、戏剧文学常识:
(一)戏剧的含义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任务形象,反应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1.综合性;2.舞台性;3.冲突的尖锐性;4.语言的特殊性
(二)从内容、性质及美学范畴分,有悲剧、喜剧、正剧等;按篇幅长短分为独幕剧、多幕剧;从题材的`时代性来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从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三)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故事梗概
剧情冲突的焦点是围绕“一磅肉”进行的。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要有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段对话,也从侧面描写了夏洛克自私、阴险、残暴的性格特点。
夏洛克一上场,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对他规劝、许愿、甚至谩骂,却招来了夏洛克的讥讽、挖苦,而坚持要“照约处罚”,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显示了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的咄咄逼人之势和稳操胜券的得意之情,也表明了夏洛克不顾舆论和羞耻,孤注一掷,将冲突引向非丧人一命不可的高潮。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之时,鲍西娅上场,剧情有了转折。她智慧超群,深谋远虑,发现了条约的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劳,欲擒放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向陷井。她先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又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了不答应三倍还钱的态度,再之后,则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夏洛克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陷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公民的犯罪境地。
正当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忘形,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望时,鲍西娅抓住了“割肉不许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丝一毫”这两条件,使夏洛克陷于被动,把法律的惩罚统统加到了他身上。虽然公爵饶恕了他的死罪,但他得到了失去财产的处罚。在这一回合中,葛莱西安诺不断重复夏洛克赞扬鲍西娅是“但尼尔再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一个公平正直的法官”的话,这既是对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夏洛克的有力嘲讽,这正体现了喜剧所要表现的效果。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乌、处”等11个生字,会写“只、石”等5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3.情感目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这是什么?
板书“乌鸦”。
2.谈话:同学们想知道有关乌鸦的故事吗?(生:想)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乌鸦反哺”的故事吧,听完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一只孝顺、孝敬老人的乌鸦。)
(老乌鸦把小乌鸦养大后会脱毛而不能飞行,此时小乌鸦会到处觅食喂养老乌鸦,直到它重新长出羽毛。当乌鸦母亲年老体衰,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便将觅来的食物嘴对嘴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的故事。)
3.今天我们学得课文也是写乌鸦的,想知道课文里的.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吧!
板书:喝水。(讲解:喝是口字旁,跟嘴巴有关。书空“喝”字。)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找到要求“会认”的生字圈一圈,并用横线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2.“你听我读”,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指名说一说:生字发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乌鸦口渴四处找水喝,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却又喝不到水。)
2.齐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乌鸦想出了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终于喝到水了。)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图文结合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二句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朗读指导: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适当引导:乌鸦到处找水喝,终于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它的心情会如何?
3.齐读第三、四句话。
思考:(1)乌鸦喝不着水,知道为什么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勾画出句子。
(2)瓶子里有水可乌鸦却喝不到,它的心情会怎样呢?
(3)这句话该怎么来读呢?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生字指导
1.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观察生字各部件在田字格中位置,说说应注意的笔画。
3.师范写,生唱笔画书空。
4.生描红,练习书写各一个。
六、作业布置
1.读课文并把故事说给家长听。
2.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6页。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包括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写,1~5的顺序。因为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对数的认识的经验,故本课把重点放在数的书写、数序和培养数感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学具准备:
5根等长的小棒、计数器若干个、点子图、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与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过动物园吗?你都见过哪些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逛逛野生动物图园,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第14页主题图)
(设计意图: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教学情境创设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率。)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从具体的人或物的数量抽象出数。
1、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最喜欢什么?数一数有多少个(只)?
2、集体交流: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根小棒表示动物的'只数的?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指名到黑板上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评价。)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拿3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三角形还有其他形式,只要是用3根小棒就可以;拿4根、5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正方形、五边形外,还有许多由孩子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各种图形,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4、小结并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认的数字都在1-5之间,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1-5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1-5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同桌的或在小组里说一说1-5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设计意图:学生说的也许是我们教师不曾想到的物体,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能随意扼杀,应积极鼓励。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这5个数的形状的正确记忆。)
(三)、教学数序
1、逐次感知1~5的数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教师拨了几颗珠,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计数器上拨上1颗珠,然后教师提问,“再拨一上颗,是几颗?1添上1是几?”学生拨完并回答后,教师动画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在计数器上方标上“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1颗、再1颗、再1颗,然后教师清楚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对学生无论是对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操作,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具操作中还可以发挥学生潜能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借助操作,发展思维;重视操作,培养能力。)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学生将学具卡片“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教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
(四)、教学数的写法
1、教学1、2的写法。
①展示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用眼观察(教师示范);
②在桌上划(或书空)1、2的笔顺;
③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1、2。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教师巡视时,发现写得好的拿上台在全班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以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写字是学生形成一定书写技能,身心得到整体和谐发展
的过程。其中,教师的书写示范是写字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取书写技巧的最佳方式。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变抽象为具体,直观的了解范本中的技巧及技法的表现程序。)
2、教学3的写法。
教学方法与1、2的相同。提醒学生写3时,两个半圆组成的,开口的方向是向左。
3、教学4、5的写法。
教学方法与1、2、3的相同。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举字卡游戏。(教师说数,学生举字卡。)
2、做练习二中的第1~4题。每道题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再回答。
四、全课总结,点明内容。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部份的零碎资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 ,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开展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总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办法,通过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经历“剪一剪、折一折、辨一辨”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辨认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猜想激趣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测、验证、操作等学习活动,探究圆周率的近似值,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探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老师家的菜板有点开裂,你有好办法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给它加一个箍。
教师:在它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是个好办法,那么需要多长的铁皮呢?
教师:求铁皮的长度,就是求圆的什么?
学生:求铁皮的长度,也就是求圆的周长。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学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教师:圆的周长与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区别?
学生:以前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2.合理猜想,确定方向。
教师: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
学生:直径、半径。
教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
教师:怎么验证你的猜测呢?
学生:量一量,算一算。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圆的周长。因势利导展开猜测,确定研究方向。
(二)设计方案,展开探究
1.探讨设计方案。
(1)如何化曲为直?
教师:圆是曲线图形,尺子是直的,怎么办?
学生:滚一滚,绕一绕……
(2)如何减少误差?
教师: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有什么办法尽量准确一点呢?
学生1:多量几次,选出现次数量多的数据。
学生2:用计算器计算,提高正确率。
教师:除不尽怎么办?
学生1:用分数表示。
学生2:取近似数。
教师:一般保留两位小数,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圆与学生以前学习的图形有本质的区别——它是曲线图形,如何化曲为直,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预习知道用滚或绕的方法可以解决度量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准确性,遇到除不尽怎么办,这些问题对老师而言可能不是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教师对此必须有充分的预设。通过讨论统一认识,为下面的实验扫除障碍。
2.操作获取数据。
小组合作测量数据,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三)交流讨论,提升认识
1.交流质疑。
(1)小组汇报,教师直接将结果输入电脑。
【设计意图】在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了控件,学生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在播放状态就可以直接输入,既增加了数据的真实性,增强了授课的互动与趣味性,又便于开展讨论。
(2)质疑不同数据。
教师:为什么测量计算的结果不相同?
学生1:测量有误差,绳子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学生2:尺子不够精确,不到一毫米只能估计。
教师:是不是尺子再精确一点,测量结果就准确无误?
教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教师:有没有唯一的得数?
【设计意图】讨论是必须的,对于学生的困惑不能以书本、师道尊严压服,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理解测量的局限性,才更能理解圆周率的特殊性。
2.概括小结。
(1)圆周率的意义及读写。(课件出示内容。)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3.14。
(2)概括周长计算公式。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C=d或C=2r。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例题教学。
(1)出示教材第64页例1。
一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 cm,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2)学生尝试解答。
(3)规范书写。
C=2r
2×3.14×33=207.24(cm)≈2(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2.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①2×3.14×3=18.84(cm);
②3.14×6=18.84(cm);
③2×3.14×5=31.4(cm)。
(2)解决问题。
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 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3.14×5=31.4(米)
答:它的周长是31.4米。
②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7 m。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77÷3.14≈1.2(米)
答:这个圆柱的直径大约是1.2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直接加入已知周长求直径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练习时可以追问学生: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介绍中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及伟大成就。
【设计意图】对圆周率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难点: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磬”、“钲”等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学准备:
1.浏览本单元课文,想象文字描绘了哪些美好的画面。
2.预习、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正值美好的童年,有很多的快乐都会终身难忘,这些童年的快乐也在很多诗人的笔下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你积累过哪些描写儿童的诗?2.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呢?
设计意图:
从单元的目标入手,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整体结构意识。本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童年的乐趣,对童年的回忆,以“趣”为突破口,更好地把握学习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多么富有童心的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谁来读课题,《稚子弄冰》诗题诗什么意思?再读课题
2.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
3.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诗味。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4.指读,齐读。
5.古诗的学习,朗读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理解诗意。每一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呢?试试看(贴: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6.第一句:稚子就是孩子,我们来找找孩子在古代还可以怎么称呼?脱:取晓:早晨金盆:金属盆,就是古代的铜盆,所以我们有一个词语叫金盆洗手。
(贴:脱晓冰)
第二句:当:当它是当作这个意思的时候就读第四声。钲:后鼻音,看看这个字,金子旁所以是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第三句:磬:
这是磬的甲骨文,表示手持木棒敲击悬挂的.玉石乐器。
“穿林响”给了你什么感受?
第四句:忽:突然玻璃:可不是现在的玻璃,它是一种天然玉石,碎地的声音比现在的玻璃还要清脆。
7.这普普通通的冰碎出了玉石碎地的清脆声响,怎能不叫孩子们兴奋呢!
8.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
9.理解了字词,现在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
10.读到这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1.(贴图)你们看古诗就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啊,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乐趣呢?一块普普通通的冰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我们一起来读整首诗。
12.可以抓住诗句中孩子的动作来背一背这首诗,先取出一块冰,接着穿,再敲,最后冰被敲碎在地,来试试看?(齐背)
设计意图:
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当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老师及时补充,学生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为下面的说画面、品乐趣打下基础。
三、明确学法,学以致用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顽皮、快乐的孩子,下面我们再读一首诗,也是写孩子的,看看这个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呢?学这首诗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刚刚学习《稚子弄冰》的方法。
①助注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体会乐趣。
下面我们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围绕这四个板块展开:读诗-说诗意-说画面-品乐趣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版块,站起来汇报的时候,每位同学来说一个方面,待会儿我们来汇报。
2.哪个小组来汇报?
昼:古代用太阳来计时,上面的尺表示记录,下面的旦表示太阳出来了,昼就是白天。
▽这句诗当中还有一个表明时间的字:夜,昼夜表明是一天。一天都有事做。有什么感受?
▽耘的意思是除草,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劳动。它是个形声字,左边是耕地的农具,右边表声。
在这首古诗中还有一个字跟它的意思相近,你能找到吗?是的,“耕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语。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起读读这个词。(▽是一家这么忙吗?你的依据是?
▽你是怎么理解“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男耕女织”“各司其职”)
总结:播种的人们用心的播下希望的种子,织布的人们认真地织出很漂亮的布。人们都在认真地干着自己的活,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多么祥和,这就是各当家。
▽童孙:孩子们
▽傍:靠近(我们再读读诗,傍诗什么意思呢?)
3.小结:这些孩子从小就跟着大人劳动了,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多么勤劳、可爱的孩子们呢。这就是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很明显的特点,展现乡村生活的画卷,描绘了儿童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再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带着学生学习一首,总结方法,让他们根据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多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深入探究,妙笔生花
1.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玩冰的快乐的场景,看到了一个村庄,人们勤劳、简朴的生活画面,这是诗,它是比较凝练和概括的,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达,可以写得更丰富,更具体,更有画面感,请你选择一首尝试着写一写。注意:凸显人物动作、语言等细节,写出游玩的乐趣。(反馈交流)
2.美丽的乡村让人陶醉,乡村的儿童更让人心生欢喜,这节课我们通两首诗看到了一群天真浪漫的孩子,那诗人雷震又会带我们怎样的童趣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方法,也是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9
一、概述
1.《正数和负数》是人教课标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一课时,45分钟.
3.“正数与负数”这节课是“有理数”这一章的第一节课,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需要.本节先回顾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然后通过引言中温度、净胜球数、加工允许误差的实例,引出负数,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并进一步介绍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并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4.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6.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知识,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还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2.负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负数,要多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由于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展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负数”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入“负数”.
2.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研讨,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负数概念的引入.
3.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具:电脑,ppt课件(或相应图片),投影仪.
2.学具:地图册.
3.多媒体教室.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0
【教学思想】
在阅读课教学中,争取弱化应试色彩较弄的文体特征为主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引入注重文本阅读,尤其是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筛选信息,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思想等方面,让学生从枯燥的文体特征设计中解脱出来,在真正的阅读中产生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以引导不断向课外阅读延伸。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掌握本文运用事例等说明问题的方法。
4、分析本文的逻辑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2、掌握本文运用事例等说明问题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激趣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测自学效果
检查《导学提纲》中的课前完成部分。即:
1、生字词注音及词语解释;
2、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前者进行正音、词语解释;后者结合下面的课文研讨学习进行。
(二)激趣导入
引入“大自然会说话”环节,使学生在竞猜中感受物候现象的丰厚与普遍。
(三)走进作者,了解竺可桢
(四)出示学习要求
(五)、学生先学:课堂上再深入阅读,复查已完成的“初步理解文章内容”,自我完成课堂上合作研讨问题,之后与同学交流意见。
(六)教师引导转入正文学习,主要是通过解决学生上述“先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课件)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七)课内重难点测试与突破
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
A、品好词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写出了特点或内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的“翩然”一词的作用?
答:翩然指燕子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B、品修辞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的特点。
示例: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常见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常见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八)、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都是,认识到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认识到了物候观测及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
(九)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含义观测成因意义
(物候现象)(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语言:生动性准确性
(十)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字词复习过关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追悼、吊唁、恍然大悟等词的意思
2、初步学会抓关键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3、通过感情朗读,感受鲁迅先生处处为人民大众着想,不怕危险勇于与旧思想、恶势力作斗争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话说鲁迅
图片出示,简介鲁迅。
二、感知鲁迅
1、读第一段。
2、质疑。
三、走近鲁迅
1、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出示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得多。
2、同桌交流,梳理文脉。
四、走进鲁迅
1、自由读碰壁。
2、补充:
_______谈碰壁。
3、以笑悟情:
⑴ 对话体会亲切之笑。
⑵ 个性朗读感悟幽默之笑
⑶ 以哈哈大笑再现历史的镜头。
⑷ 理解伯父的话语:
出示句子: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⑸ 深化碰壁内涵,体悟人物品格。
⑺ 周晔明白伯父的话之后会说些什么?
我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
五、缅怀鲁迅
1、这样一位用生命维护人民,用鲜血唤醒民众的革命勇士,一心只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的鲁迅先生和我们永别了,再读第一段。
(出示句子。)
⑴ 想象画面,回忆情景。
⑵ 倾情诵读。
2、诵读臧克家的《有的人》,升华情感。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 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记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二、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三、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中写了太空生活的哪几件趣事,激发了解新科技、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的趣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中写了太空生活的哪几件趣事,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探索太空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能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字。
二、初步朗读课文,感知太空生活的有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太空图片,同学们,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2、对,我们看到了神秘又美丽的太空,还看到了航天员,你们想知道航天员在太空中是怎样生活的吗?说起来还挺有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下面就请你赶快打开课本79页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课文时要注意老师提出的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学们,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你标对了吗?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课文读过了,我们再来看看这一课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有哪些?
跟着老师来读一读吧。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这一次,你们大声读,老师小声读。
5、生字会读了,你能想办法记住它们吗?
(1)归类识记:舟字旁的字有舱、航,与船有关,可以组词:航海、航空、航行、航天员、航空公司,船舱、舱壁;宝盖头的字有宇、宙、密,与房屋有关;三点水旁的字有洗、澡、浴,与水有关,可以组词洗手、洗脸、洗衣服,澡堂、澡票、澡巾、搓澡,浴盆、浴缸、浴巾、淋浴、浴桶;木字旁的字有杯、桶,与树木有关,可以组词:水杯、杯子、茶杯、干杯,水桶、饭桶、木桶、铁桶。
(2)换一换:蜜蜂的`蜜,虫字底换成山字底,就是密,可以组词:茂密、秘密、密封线。
“堤岸”的“堤”,“提水”的“提”,“提土旁”(“提手旁”)换成“页”,“是”的捺伸长,就是“题”,可以组词:问题、题目、试题。
(3)猜字谜:“夫”多一撇是“失”,可以组词:失败、得失、失去,“牛”字左边有一个人,是“件”,可以组词:一件、信件、文件、事件。
(4)加一加:“禾”加“急”等于“稳”,可以组词:安稳、平稳、稳定。“国字框”加“古”就是“固”,可以组词:巩固、牢固、固定。
(5)儿歌识记:次日来野炊,弟弟很欢喜。饭菜有点热,用嘴吹一吹。渴了有饮料,开怀来畅饮。“食字旁”加“欠”就是“饮”,可以组词:饮用、饮料、餐饮、饮水。
6、(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生字记住了,词语你会读吗?快来试一试吧。
(1)太空 生活 别处 主要 方便 活动 杯子 喝水 使用 洗澡 容易 安稳? 固定 舱壁??? 问题 航天员 密封 浴桶 一件 饮水袋
(2) 宇? 宇宙? 宇宙飞船
航? 航空? 航空公司
员? 队员? 少先队员
三、感知趣事
1.同学们真棒,记住了生字,学会了词语,让我们把它们送回课文,再来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吧!
2.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思考:课文讲了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中的哪些趣事?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吧。
看看老师出示的词语,对照一下,你圈对了吗?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杯、失、容、易、浴,指导字型结构。
2、每个字写2个。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杯、失、容、易、浴”,每个字写两遍;
2.读课文3遍;
3.收集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的趣事。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一步: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的哪里呢?出示地图。设疑:黄果树瀑布虽然在一个小镇上,但是黄果树瀑布却以独特而优美的风景闻名于世。你们想去黄果树瀑布欣赏他们的美景吗?
第二步:请欣赏吧!
图片(五六幅)+配说(黄果树瀑布虽然没有庐山瀑布那样长,但是它却有81米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远远望去,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走近瀑布,你会看到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黄果树小镇上,这可是奇景!这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真令人陶醉!)+音乐(高山流水)
第三步:大家看得过瘾吗?还想看吗?
过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捧起课本,到文章中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美景吧。
出示朗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再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想我们介绍了黄果树瀑布。
二、自由读课文,老师下去指导一两位学生的朗读。留意学生的不懂之处。
三、指名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理解新字词。
师小结:刚才有的同学手捧书本,紧盯课文;有的同学神情专注,十分陶醉;有的同学反复朗读,遇到不懂之处就画个问号。这说明大家读书态度认真,方法正确,下面就让我们开火车交流交流我们的朗读。相信文化小学五(2)班的同学一定个个是朗读高手。
(1)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杰作”的停顿。
(2)读第二自然段。
从字形上理解“嚣”。
“嘶”字你们读得真准!
(3)读第三自然段。
“缝隙”的教学。缝是多音字。
缝隙的意思理解方法:手指的缝隙。门的缝隙。课文中指的是树的缝隙。
这些缝隙都有一个特点——比较小。难怪隙的右边是这样写的——老师板书。指出上面的“小”没有钩。
理解“三叠”。出示图片。
(4)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可能问“银雨洒金街”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如果不会,老师来解释。银雨是瀑布激起的水花,小镇上的街道原来是黄土铺成的,所以称为金街。
小结:激励学生读书认真,会提问题。
(5)读第五自然段
“隔”的字形教学:观察里面有几横?
“撩”的教学:动作法。
(6)读第六自然段。
(7)读第七自然段。
薄与衫的读音。
訇然作响。(1)形容大声。(2)阿訇,波斯语音译词。意为教师。
(8)读第八自然段。
谛:(1)仔细(听或看)。(2)意义,道理。
醉的意思。
醉字右部的写法。“十”字的竖只超过横一点点。
总结:刚才的朗读交流中,起来朗读的同学是投入的,坐着听的同学是全神贯注的.。现在你们能够这么快就将书读得这么准确这么流利,果然是朗读高手!
通过刚才的朗读,黄果树瀑布一定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现在一定有了新的感受,谁来谈一谈。
如果你能迅速找到描写瀑布声音、形态的词语或句子,并且一遍读一遍想象瀑布的声音或形态,那你就是朗读高手中的高手了。
出示朗读要求:迅速找到描写瀑布声音、形态的词语或句子,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再次朗读,整体感知。
导入:刚才你们有的脸上……
1.指导朗读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
(1)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指导:抓住“;”与“哗哗”等词语,读出分号前后声音的不同。
(2)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3)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4)聆听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2.指导朗读描写瀑布形态的语句。
(1)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2)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常,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3.指导朗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
(1)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3)沉醉。
喧嚣 轰然作响
17 黄果树瀑布 沉醉
形态:宽幅白练 三叠 雨雾般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吸铁石。
学具:学具袋,气球卡片,固体胶,A4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气球吗?为什么喜欢气球呢?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这群小朋友有这么多气球,大家看看他们的气球漂亮吗?
(二)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很仔细,这些气球里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红色的气球有多少个?黄色的气球有多少个?蓝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
心形的气球有多少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小朋友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可真多,老师把这些问题分一分。
2、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呈现。
出示:心形的气球有多少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
师:这些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和气球的形状有关。)咱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先把这些气球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再数一数。)
师:那我们就来动手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试试,看看是不是能解决上面的问题。
板书:分一分,数一数
设计意图: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意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体会分类的含义及目的,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为学生完整地体验统计的过程做足准备。
二、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操作活动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
1、说明活动要求
要求:活动以2人为一组开展,从学具袋里拿出画有的气球卡片,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2、开展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分组汇报,展示结果
教师把学生分类的结果有选择性的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的分类结果可能有: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4、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对比与交流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并评价所展示的不同作品。
(2)教师适时修正或调整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纵向或横向排列不整齐,排列时没有一一对应,图文结合时没有表格等,使之更接近于较为标准的实物统计图,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
(3)表扬优秀的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年龄尚小,分类结果的呈现一定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鼓励,一方面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给予细致地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5、看图解决问题
出示:心形的气球有多少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圆形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
(1)指名回答问题
(2)对比交流
师: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方式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3)观察思考
师:虽然大家对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但从结果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呈现结果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在单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一致的。
黑板上留下分别最接近统计图表的.两幅作品。
6、小结
师:小朋友们按形状把气球分一分的过程就叫做分类,不仅分,还把气球按不同的类别数一数的过程就叫做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设计意图:在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操作活动2: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
1、提出问题
师:除了可以按形状分类,你还想怎么分?(生:按颜色分)
设计意图:由给定标准到自选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选择源自于实际需要,体现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整理的过程
要求:把分类整理的结果用黑板上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呈现出来。
3、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动作快的孩子用两种方式呈现结果。
4、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简单分析计数结果。
师:观察小朋友们分类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呈现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红色的气球有多少个?黄色的气球有多少个?蓝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
师:刚才小朋友们还提出了这些问题,现在小朋友们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在分类活动1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活动2,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分类活动的认识,加深对分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5、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4+5=12(个)
指名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学生可能会分别按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列式
教师引导发现:不论怎么分,气球的总数是不会变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虽然结果不同,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相加,总数是一样的。
(三)小结
师:想一想,刚才小朋友们是怎样完成分类与整理的过程的?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顾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全过程,起到巩固的作用。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七的第1题
(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把车涂上颜色,再分出飞机和船,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分类的过程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2)指导学生细致涂色,涂色均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组织交流: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1)指导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2)对学生计数的方法予以指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意图: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再次引领学生回顾分类计数的全过程,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05-25
《鸽巢问题(第1课时)》教学设计03-18
《时、分、秒》教学设计(第1课时)11篇08-29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第1课时(通用8篇)08-22
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通用10篇)06-19
《太阳》第2课时教学设计03-12
高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10
《采薇》1课时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