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1-15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

  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示意图。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线,随意地放在桌上,说说现在的线是怎样的?

  猜测:把线拉紧,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看到了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反问:如果这样(不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可以看成线段吗?感知线段必须是直的。

  比较拉直前后的线,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

  引出:线段可以用 表示。

  比较线段的示意图与拉直的.线,说说有什么不同?

  说明:两端的两点叫端点,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再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沟通联系

  引:在我们的身边,直直的物体随处可见,如:铅笔、直尺、垫板等。

  出示并说明: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为什么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指名学生指一指,直尺、课本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老师发现,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线段,是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边。

  因而,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圆柱中有线段吗?……

  沟通线段、长方形、长方体三指之间的联系。

  (2)折线段,感知线段有长短

  引:在正方形纸上,你一眼能找出几条线段?老师能找出无数条线段,你信吗?

  引出: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课件出示动态演示。

  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画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

  过渡: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运用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1

  重点说说图4为什么是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各自填写,然后说说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整合想想做做3、4、5.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问:用这个点能画出线段吗?

  再添一个点。要求:用直尺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指名学生说说:连接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四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还想添个点画线段吗?

  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的画出所有的线段。

  四、内化新知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我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 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6和7,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读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袋、小棒若干、图片若干、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我们一起去听听?(出示并齐读儿歌课件)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找着,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同学们,你们从儿歌中能找出几只小松鼠呀?(5只)老师把这五只小松鼠请下山,并且给它们编了号(课件出示五只编号的小松鼠),你能给这些小松鼠排队吗?瞧, 有两只小松鼠迟到了,该怎样给它们编号呢?(6,7)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和7。

  [设计说明:学生在儿歌游戏中体会数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 认识数字6、7及书写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2.同学们,知道小松鼠要来,我们的小朋友可高兴了,他们赶紧开始打扫教室。

  (1)请你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数一数有多少。

  (2)同学们自由回答

  (3)同学们说得好,我们从小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请同学们再说说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4)让学生先说再上来示范数。

  (5)师小结。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老师现在明白了,6可以表示6个小朋友、6张学生桌。7可以表示7个人,七把椅子。(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6和7的知识,请大家欣赏:(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2)一星期有7天 (3)彩虹有7种颜色 (4) 北斗7星(5)有种虫子叫7星瓢虫

  3、 动手操作师:我们已经会读会6和7了,下面我们要用小棒来摆喜欢的图形。听好要求:数出6根小棒,说说你是怎么数的?(1根1根数;2根2根;3根3根)数后摆一个喜欢的图形,并交流汇报:(汇报时用:我用6跟小棒摆了……)(让学生欣赏三幅图: )师:刚才小朋友数了6根小棒,再添一根是几根?用7根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4、书写:原来6和7有这么大的本领呀,那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6像什么?指导书写:6是一笔写成的,注意6的肚子是鼓鼓的,不要让它饿着哦。7像什么?起笔和日字格的上线起平,在右上角往下,在日字格的下线中点部分收笔。

  你们觉得6像什么?(口哨)7像什么?(镰刀)

  师在黑板示范

  师:数字是写在日字格还是田字格?

  生:日字格

  师:金手指亮出来,写6

  师:6像口哨喊口令

  生:齐跟读

  师:金手指亮出来,写7师:7像小刀削铅笔

  生:学生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对6、7的认识,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二) 6、7的数序和比较6、7大小教学.

  1.教学数序。

  出示计数器:课件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再添上几颗珠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提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a.小松鼠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可高兴了,蹦啊跳啊,这一跳,可把顺序给跳乱了,你能帮它们重新排队吗?

  b.屏幕出示七只编号的小松鼠。并且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2. 小朋友帮小松鼠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因此它们想送给大家一把尺子。但是路上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而且有三个数也看不清了,怎么办呢?你能帮它们吗?

  (1) 出示缺数字的断尺,填上空缺的2、6、7。

  (2) 根据尺子教师提问:

  这把尺子上有几个数字?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5前面是谁?5后面是谁?4和6是5的两个邻居,也就是5的`相邻数。你知道6的相邻数是谁吗?

  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数了小矮人松鼠,又找了教室里的6和7,接着我们一起来数数算珠吧!

  师带数1,2,3,4,5,这里有5颗珠子。师:5颗珠子再加1颗是几?你们能不能一齐完整地回答呢?学生齐答:5加1是6

  师:6颗珠子再加1颗是几?请全班同学一齐完整地回答?

  学生齐答:6加1是7

  开火车的活动:从小到大,(0到7)

  从大到小,(7到0)

  师:小小火车开起来,一开开到你家来。

  拍手活动:请你拍的次数比我多1

  师拍5次

  生拍6次

  师拍6次

  生拍7次

  请你拍的次数比我多2

  师拍4次,生拍6次

  师拍5次,生拍7次

  3. 比较5、6、7的大小

  出示点子图(课件出示)

  (1)这三幅点子图分别用什么数字表示?你使用什么方法数出图中的点数的?

  (2)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再小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要求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小组作汇报

  (3)表扬写得最完整的小组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果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数的意义的理解。]

  三. 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一起去寻找呢!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平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平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

  2.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交流反馈。

  (2)引出比例的意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 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

  7.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具体直观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1.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中秋节我们会和家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瞧,他们正在分月饼呢,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2.一共有4个月饼,怎样分合理?

  预设:2块

  3.同意吗?

  4.每个人分2个,我们是怎么分呢?

  预设:平均分

  过渡:真棒,在数学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5.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多少?

  预设:1个

  6.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会得到它的多少?

  预设1:

  生:1/2

  师:怎么想的?

  预设2:

  生:一半

  7.怎么表示一半?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学具圆,这个圆就代替这个月饼,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月饼的一半。

  预设:对折,然后从中间分开,这是一半,这也是一半

  师:对折以后怎么样了?两部分完全重合,大小相同,做到了平均分。

  8.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月饼的一半,写在题卡上。

  预设:学生展示,并说明自己表示的方法。

  师:图形其中的一份是它的一半

  9.善于思考,用图形表示了一半,如果把这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5个人,8个人呢?这样表示方便吗?

  10.其实这一半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家族中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开始创造了使全体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分学具的过程中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学习本节知识做好铺垫在这里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有所了解,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地调整教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放手让了解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势利导、借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分数的读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计划的课堂变为了生成的课堂。开始创造了使全体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分学具的过程中回忆“平均分”的意义,为学习本节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半就是其中的一份,,这一半用分数表示,知道叫什么?

  预设1:学生能说出分数1/2,强调:平均分和谁的

  预设2:学生说不出理由,教师引导

  2.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3.和同桌说说怎么得到1/2的?

  4.这份是这块月饼的1/2,那这一份呢?

  预设:也是它的1/2。

  5.为什么另外一份也是它的1/2呢?

  6.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7.教师教二分之一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1)师:1/2怎样写呢?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个。先写中间的短横,

  表示把月饼平均分,横线下面写数字2,表示分成几份,横线上面写数字1,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2)找孩子读二分之一

  (3)这1/2还有名字呢。横线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2叫分母,分

  数线上面的2叫分子。刚才我们怎么读的?

  预设: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8.仔细观察,读作和写作有什么不同?

  预设:读作是汉字,写作是阿拉伯数字

  9.认识了1/2这个分数,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指名读题。

  总结:看来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预设:1/4

  (2)课件出示(教师指着没有涂色部分说:这一份是----四分之一,这一份呢?这一份呢?)

  (3)教师小结: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所以分母是4,取其中的一份,分子是1,每份都是圆的1/4。

  3.认识1/3,1/5

  (1)请你按要求完成题卡中的第2题和3题。

  预设:第一小题训练学生看阴影写分数,写三分之一。

  第二小题训练学生涂出五分之一。

  (2)涂色位置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

  (3)都能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5吗?

  总结: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大小相同,都是取了其中的1份虽然涂的位置不同,都可以用1/5表示。

  总结:像1/2,1/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4)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再和同学说说。

  (5)汇报自己折出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折、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地体验理解了的意义。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找出身边几分之一的分数,体验几分之一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练习应用

  1.完成91页:做一做第1题

  2.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发现,在生活中也能发现分数。下面的画面会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呢?

  预设:法国国旗让我联想到了三分之一。每种颜色都是国旗的三分之一。巧克力让我联想到了八分之一。每一小块就是巧克力的八分之一

  3.思考题: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在充分认识练习的基础上,扩展对几分之一这类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读写方法。】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48—49”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比。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比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和除法间的关系

  一、精彩导入

  师:秋冬时节,天气特别干燥。昨天,我女儿用蜂蜜和水泡了一杯蜂蜜水给我喝,甜味适中,味道很好。我问她,你怎么弄的。她告诉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板书:蜂蜜10ml水90ml)大家想不想尝尝?(想)郑老师也做了准备,可是,这么多人怎么配制呢?

  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蜂蜜水依然“甜味”没变呢?

  这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那些同学学得好,我就请他喝蜂蜜水!

  二、精心自学

  师:昨天我要求同学们做了“温故互查”,现在我们来反馈一下。(ppt出示易学案的温故互查)指名口答。

  师:请小组内1号给4号批改,如果有错,请给他指正。2号和3号互相批改。

  师:昨天,我请同学们回家,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或上网查阅,完成了设问导读,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或疑惑吗?(ppt出示设问导读)

  生:不知道什么是两个数的比?

  生:比有什么用?

  三、精确互学

  师:大家的疑问我们把它整理一下,大体归为两个问题:

  1。什么是比?2。比有什么用?(ppt出示)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想还是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咱们先小组内探讨,看能

  不能解决,如果不能,再全班一起来交流解决。讨论时,同学们可以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开始。(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精妙群学

  师:通过小组内交流,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

  是比?

  (1)什么是比

  生:2个数相除就是两个数的比

  师:你能用教材中的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长是宽的几倍用15÷10,也就是15︰10

  生: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10÷15,也就是10︰15

  师:这里的15比10和10比15意思是否相同?

  看来比跟除法算式一样是有顺序的,因而,在用比来表述时一定要把话

  说完整。

  师:长和宽的比与宽和长的比都是长度之间的比,也就是同类数量的比,它表示2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有不同类量的比吗?

  生:路程÷时间可以看作路程︰时间

  师:路程÷时间=速度,那么路程︰时间表示什么?

  生:速度

  师:对,不同类量的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量

  除了路程÷时间=速度,我们还解决过哪些相除的问题。这些问题我

  们也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2)比的读写

  师:知道了什么是比,会读比吗?

  生:读作15比10(师板书)

  师:比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吗?

  生: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比和除法间的联系

  师:比和除法这么像,你能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

  (ppt出示表格,填表)

  师:你们知道吗,比号和除号有很深的渊源咧,同学们请看

  (PPT出示: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在他的一篇论

  文《组合的艺术》中首次用“:”作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后来也逐

  渐通用,现在世界有些国家如德国、俄罗斯仍然用“:”作除号。莱布尼

  茨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用“÷”表示。于是,他

  把除号中间的小短线去掉,用“:”来表示比号。)

  (4)历史上“比”的运用

  师:其实我们国家的老祖宗们在公元前20xx年就用到了比

  (PPT出示:青铜器、火药)

  师:这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器,他的成分比是6

  ︰1︰1,我们根据这个比,就可以配制出青铜器所需原料的数量,制作出

  质地相同的精美物件!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比?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一号先说给2、3、4号同学听,2、3、4号同学再说给1号听

  师:谁想把你们小组收集的资料说给大家听?

  生:我们组

  师:我们认识了2个数3个数的比,其实还有4个、5个、甚至更多

  数的比,正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今天我们就是从最简单的2个数

  的比开始学习的。

  (如出现举比分的例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师:比分不是数学领域范畴内的`比,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是数学学科知

  识的比,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回家可以百度一下。

  (5)练习检测

  师:看来,比,不简单!我对它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PPT出示判断题)

  1。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妈妈买了5千克油,500克盐,油和盐的重量比是5:500。()

  3。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是任何数。()

  4。 1:6的比值是6()

  师:感谢大家解决了我的疑惑,我想,知识是要落实在笔头上的,请

  大家完成易学案的自我检测

  易学案46面,集体核对统计正确率

  五、精准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师:讲了这么多,我的口都渴了,你们渴不渴?我们来泡蜂蜜水吧

  出示:“10毫升蜂蜜配90毫升水”,我们能用“比”来描述吗?

  蜂蜜和水的比是

  水和蜂蜜的比是

  蜂蜜和蜜茶的比是

  水和蜜茶的比是……

  师:你为什么知道他们的比是这样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前项后项同时扩大

  师:除法有商不变性质,除法和“比”又有很深的渊源,那“比”有没有什么基本性质呢?这个问题留作大家课下思考。

  师:通过刚才的回答,我发现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郑老师现在就来配制蜂蜜水奖励大家!

  师:甜吗?(甜)

  人生可不仅仅只有甜,还有酸、苦,要想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在这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成功来自于一分的灵感和九十九分的汗水”。如果说成功是满分,灵感和自身努力的比是1:99。希望借此勉励大家,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7

  一、揭题示标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到第12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1、圆柱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自主探究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11、12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三、合作提升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图认为判断正确的请举手。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观察自己做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相当与圆柱的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巩固运用

  1、练习

  圆柱有( )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 ),有一个( ),展开后是个( )。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2、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二,第15页)

  作业:课本第1、2、3、4题(填书上)。

  练习:《学习与巩固》第6页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

  1、初步认识小数。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

  课件出示:0.3 2.5 14.31.25

  谈话:在哪里见过?(超市……)

  指出: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谈话:老师把屏幕上的数再写一遍,大家仔细看。(故意不写小数点)

  谈话:写得对吗?学生纠正,顺势指出,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它把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尝试读出小数,教师纠正。

  谈话: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圆点也就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依次读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读一读。

  (1)一只蜂鸟的体重为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

  (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

  (3)、人体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

  (4)、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

  (5)、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59.69万平方千米。

  (6)、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前老师从日常家居中也搜集到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第一副情景图:

  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米。

  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

  指名读。

  谈话:有疑问吗?生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的问题真不错,我们先来看信息当中提到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5米有多长?(学生发表意见)

  谈话:不要急!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了。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1米长的纸条,听清要求:小组合作,把一米长的.纸条平均折一折、画一画,并标出米。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2-3组)

  师边课件演示边说: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板书:1分米=米=0.1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都是米,也就是0.1米。(集体读)

  谈话: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

  现在知道0.5米有多长了吗?(指名说)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分数、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1、2个)

  2、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第二副情景图

  单人沙发座前宽度不应小于0.48米,座前的深度应在0.4米左右。

  沙发腿垫脚的高度应在0.03——0.08米之间。

  指名读。

  问:要知道0.48米0.03米0.08米有多长,得先知道什么?(生:0.01米有多长)

  借助米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上台展示。

  课件演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米,也就是0.01米。

  说一说0.03米、0.08米、0.48米是多长?

  生说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练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3、4个)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练习巩固

  1、小猫捉鱼,把相等的分数和小数联起来。

  0.10.40.070.80.01

  1/104/107/1008/101/100

  2、涂一涂,用阴影把分数表示出来。

  0.60.190.06

  3、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3分米=()米 9角=()元

  19厘米=()米7分=( )元

  6厘米=( )分米 6分=( )角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会更深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9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半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年级小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分针。

  2.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让孩子们通过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的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小朋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出示在课件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在教学整时的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又增加了电子表形式的写法,通过对7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教师说时间,学生拨时间。

  3、找朋友。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每个小朋友都拿着一张时间卡片(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学生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既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4、完成课本94业第3题。

  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对象;

  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个新的知识,先让我们看一段动画。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

  2、课件情景图中闪动的是什么呀?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课件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同学们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

  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出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并且学会如何去画角。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找出课堂中的角,出示课件(教师和同学们在教室上课的图画),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生活中的角。

  2、在图形中找出角的个数,出示课件(黑板拉近出现教师讲的内容)。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1、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补充。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2、下课。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1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桌之间量身高。

  四、触景实践。

  1、下列长度单位对吗?

  (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红身高90厘米 小军1米20厘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 米。

  五、触景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9——81页。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圈一圈、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特征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图片。

  一、认识四边形

  1、刚刚你在大屏上看到了哪些图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圆-----)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呀,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四边形,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1、(1)自学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2)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有哪些特点?先自学,再和同桌交流。(时间3分钟)

  3、学生活动后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圈的?(我认为2号、4号、5号------是四边形)(谁有不同意见?)

  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再找1人)

  4、对照正确答案自批,师:圈对的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圈错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只要认真听一定能学会。

  5、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谁来汇报?(指生汇报,不全的补充。)(教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你们同意吗?

  6、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课件演示----边)师引导说: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课件演示角)师引说:四边形有----四个角。

  7、谁能完整的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3人、互说、指名1人)

  8、刚刚没圈对的起立,说说错在哪里?(说理由)因为---所以---

  9、(课件出示2个有特点的图形)这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我认为第一个不是四边形,因为---所以---)

  10、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你能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吗?

  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1、(课件四边形)这些四边形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真美呀!你能把这些四边形按一定标准再分一分吗?互相说说。

  2、谁想先来说说?(我把图形按角分成两类: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组,因为它们都是直角,其他一组,因为四个角不是直角。按边的长短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一组,因为他们对边相等。其余的一组,因为它们的边不一样长---------(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分类)

  3、(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一般四边形;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叫作特殊四边形。(贴图)那么它们到底特殊在哪里呢?看自学指导

  4、(课件出示)自学指导2:(1)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先自己学再同桌交流。(时间3分钟)

  5、谁来汇报长方形的特点?(上台演示)

  (1)我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上边是厘米,下边是厘米,我发现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长厘米,右边长厘米,左边和右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相等;我用直角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和他一样想法的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我把长方形对折,我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对边,教师引导:上和下相对,左和右相对,我们把这种具有相对关系的边叫对边,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引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指名说,开火车(师板书)、互说、指名说

  (2)我用直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厘米,我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我把正方形对边折,再对边折,发现它四条边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师:你们同意吗?)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了正方形的(引说)----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指名1人、开火车(师板书)、互说、指名)

  6、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四边形,还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你们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81页1说判断的理由

  3、81页2说选择的理由(错误的同学举手,同桌监督改正)

  五、谈收获

  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四边形有(引)----,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其实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我们以后再来研究。下面完成作业。

  六、作业:

  82页6

  七、完成作业的看思考题。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重、难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准备

  课件

  学案

  导案

  一、智慧总动员

  (观察课件)

  1、你能看图写算式吗?

  ①图1一共有多少梨?(2+2+2+2或4+4)

  ②图2一共有多少太阳?(3+3+3+3+3+3或6+6+6)

  ③图3一共有多少星星?(4+4+4+4+4或5+5+5+5)

  2、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什么?(如:4个2相加和有2个4相加是一样的;6个3相加和3个6相加是一样的。)

  3、如果我说5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你会想到哪个算式?

  3、老师报算式你能算一算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如:10个5相加;20个2相加等。)

  4、报100个50相加?(学生可能面露难色)

  二、智慧大闯关

  (一)我是智慧星

  1、自学45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①你自学到了什么知识?(乘号、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②你还有什么疑问。

  2、请将黑板上的一些连加算式改写乘乘法算式并说一说:

  ①他们的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

  ②体会像上面一样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A×B或B×A)

  ③说一说所列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智慧小能手

  (课件出示)

  以所摆的小伞、三角形和五角星为例进一步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基本意义。

  ①试着用乘法算式3×6=18或6×3=18算一算所摆的三角形用了多少小棒。

  ②读出所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及:6个3相加等于18、

  ③用乘法算式10×3=30或3×10=10算一算所摆五角星用了多少小棒。

  ④在小组内说一说所列乘法算式的意义:3个10相加等于30、

  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图,请看!

  板书算式

  报算式,表扬写3个10,2个20等相加的。

  这样写下去些到什么时候啊?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计算呢?揭示用乘法。

  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引导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了解乘法的基本意义。

  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算出所摆三角形和五角星用的小棒,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基本意义。

  检测案

  三、智慧大比拼

  1、用最简便的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同学?(见课件)

  2、做一做(见书的46页)

  课堂小结

  四、智慧大盘点

  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在这节课中举了几次手?在今后的学习中你准备怎样做?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和操作实践中体验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的本质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人民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最近天气特别不好,很多人都感冒了,小玉觉得不舒服,她找到了医生,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大家认识这个数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知识新授。

  实践课上,老师布置同学们对我们教室里的物品进行一次测量,同学们量得可认真了,你瞧!(出示课件)

  1、有关例1的教学

  (一)认识米、米。请看,大屏幕:课桌的长是多少?满1米了吗?是几分米?

  生:5分米。

  师:那5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十分之几米?生:十分之五米。

  师:我们再来看看宽,有没有满1米呀?是几分米呢?生:4分米。

  师:4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十分之几米?生:4/10米。

  师:同学们,5分米用米作单位是5/10米,5/10米呀,还可以写成,板书:“还可以写成”这样的一个数,先写一个“0”,右下角写一个小圆点,紧挨着写一个5,这个数,怎么读呀?

  生:这个数读作:零点五。

  师:好的。5/10米,还可以写成米,那么4/10米,还可以写成怎样的数?

  生:米。

  师:手伸出来,一起写一写。先写0,右下角小圆点,写一个4。

  生:零点四。

  (二)米尺中的小数。师:师:同学们,4分米,用米作单位,还可以写成米,5分米,用米作单位,还可以写成米。那么3分米、7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我们借这把米尺来研究一下。这儿呀,把1米平均分成了10分,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几分米呀?

  生:一分米。

  师:对,那这儿的'1分米指的是这一段的长,你看。(点击课件演示)那么,1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呀?

  生:1/10米

  师:对,1/10米,还可以写成类似这样的数吗?生:米。

  师:好的。那3分米呢,指的是这一段的长,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其他的数,你也会填吗?请把书打开,翻到101页,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这些数量了。你可以轻声地读一读每一组的第二行和第三行,这两行对照着读一读,比如说1/10米,米,3/10米,米,就这样读,边读边想,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凡是像第二行这样的十分之几,就都可以写成第三行的零点几。那么,反过来想,第三行的零点几,就表示?

  生:十分之几。

  2、有关例2的教学

  (一)认识元,元。

  师把一个棒棒糖、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粘在黑板上。生:用元作单位,糖的价格可以写成5/10元。师:怎么想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因为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那5角就是10份中的5份,就是5/10元。

  师:对,那5/10元,你还会用另一个数来表示它吗?生:元。

  答对的表扬他,并把糖奖给他。

  师:对,5角用元作单位是5/10元,5/10元就可以写成元。

  师:那么这个日记本的价格是1元2角,它用元作单位,你会把它写成类似这样的数吗?请你在纸上先写写试试看。板书(1元2角)。好,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写,来,把你的数写在黑板上。你会读吗?

  生:一点二。

  师:对,这个数读作一点二。好,请你说说你的想法,我们一起来听听。你为什么认为1元2角就是元。

  师:同学们,1元2角以元作单位,就像你们刚才说的一样,可以先分开来想一想。1元就是1元,2角是元,把1元和元合起来,就是元。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师:你们看,我们用先分后合的办法,知道了1元2角是元。那么,这枝钢笔的价格3元5角,用元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想一想。

  生:3元5角用元作单位就是元。师:你是怎么想的?

  (二)区分自然数、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师:同学们,上个星期六,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海口白沙门公园旅游了,同学们玩得高兴吗?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自己去商店买了一些食品,老师把一位同学买的东西记下来了,请看大屏幕。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演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价格中的小数。课件演示“小猪逛商城”

  师:小猪买的这三种东西的价格用小数怎么表示?

  2、图形中的小数。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价格中的小数,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图形中的小数。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你能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吗?

  生:能。师: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四、扩展提高。

  1、选人民币,写小数。

  师:好,同学们,我们今天初步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的读法和写法。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看,刘老师这儿有6张人民币,分别是,一起读。

  生:1角、2角、5角、1元、2元、5元。

  师:你能从中任选几张,按照大屏幕的价格去买你喜欢的书吗?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小数。关于小数的知识,既丰富又有趣,等待我们以后继续学习。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钟面图)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课件红线标示)

  师:下面,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显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以外,还有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师:第二组无法直接判断大小,要怎么比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边长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两个重合。

  比两个角。课件演示

  师:哪个大?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记作:∠1

  读作:角1 1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1-22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圆的认识》教学目标03-28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03-08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3-08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04-04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3-30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03-31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4-19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