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资料,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忙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忙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
(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完美,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但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学生闭眼感受)
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
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内含“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三个要求就是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二)检查自读状况。
出示词语:
笼罩流淌捐赠器官盲童酷爱屡屡
遵从失明楼主突如其来不假思索不顾一切
热泪盈眶与世长辞重见天日夺眶而出
指名读,要求读准。
师引导:课文我们能读得有感情,其实每个词语也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齐读。(生齐读)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哪些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做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老师板书:
捐赠眼角膜
妈妈爸爸温迪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
学生思考发言。(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
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能够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齐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
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
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样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就应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你怎样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就应完整地离去。”
(5)体会重点句的含义,找到琳达态度变化的原因。
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期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但是,琳达的态度之后发生了变化,是谁让她改变了看法?(琳达的父亲和温迪)
师:父亲、温迪的哪些言行深深地影响着琳达,也影响着在座的同学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还能够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度,勾画,潜心体会)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体会句子。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好处的。
师:父亲在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平静)
指名读出父亲的平静,其他同学并思考:父亲说这话时为什么那么平静呢?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认为死后器官对自己没有用处,但是对别人却有很大的帮忙,因而捐赠是理所当然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琳达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的确只有这种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才会为壮举而感到平静,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父亲的那份平静吧!(生齐读)
师过渡:父亲和温迪还有那些言行影响着琳达?
②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角膜。
师:父亲不只是有完美的想法,而且他决定在去世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多么伟大呀,我们一齐用朗读赞美这位伟大的老人。(生齐读)
师:为什么父亲个性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指导看课文插图温迪的画,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文帝画的马?(学生发言)引导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栩栩如生。
出示盲童的画
师:这是一位盲童的画,你觉得画得怎样?和温迪的比一比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温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盲童没有)
师:所以父亲个性强调要捐赠眼角膜因为他觉得――(引导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③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其实盲人没有眼睛,远不止是不能画出美丽的画,他们还要面临许多痛苦,那么他们会面临什么痛苦呢?(学生大胆发言)
师:14岁的温迪也感受了盲人的痛苦,让我们一齐读――出示句子(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引导想象眼角膜的作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_________________,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过渡:听了温迪的话,琳达彻底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出示句子: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生齐读这句话,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关爱他人、帮忙他人、为他人无私奉献……)
师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温迪而骄傲!
师引导:在这次交谈中,14岁女儿让我明白了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的道理,所以我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拓展深化内涵。
(一)资料补充。
师:其实课文到那里并没有结束,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十分成功。此刻,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此时,琳达不再悲伤,因为她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好处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忙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生齐读)
(二)深化内涵,升华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就提出了“眼睛如何能得到永生”这个问题,此刻你们明白吗?(学生大胆发言)永生的只是眼睛吗?还有什么也得到永生?
师总结:同学们,永生的不仅仅仅是眼睛,还有生命。自古以来都有人追求长生不老,其实真正能让我们得到永生的是无私的爱心,只有爱心才是永恒的!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一)思考自己最喜欢文中的谁?并对他(她)写几句话。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之前他们的态度作比较,了解他们的看法变化。
(三)自己重新思考“捐赠器官”这个问题,根据课文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眼角膜爱心永恒
母亲父亲温迪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从一个新的视觉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向往光明,热爱生命。
2、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3、学习“捐、肓、屡、眶、遵、搂”六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笼罩”等十二个词语。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准备:
练习设计题、多媒体课件,师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2、把课文读给家长、亲人听,请他们谈谈对捐献角膜或器官捐献的看法,将结果记录下来。
3、授集资料,了解我国目前角膜捐献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复习训练
1、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成语填空
a组:( )如其来 不由自( ) 不( )思索 不( )一切
b、c组:写出带有“不”字的词语。( )( )( )
3、用“骄傲”的两种不同含义分别写两句话。
二、学习课文,研读课文
(一)引入:盲姑娘安静和海伦凯勒只能凭触觉发现东西,假如她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多好啊!
有这么一家人,为了帮助盲人重见光明,作出了特殊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永生的眼睛》。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二)学文,交流。
1、“永生”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人都作出决定,让自己的眼睛永生?请浏览课文,思考。
讨论。
2、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作出捐角膜的决定时,琳达有什么反映?用“?”把有关句子画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用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3、品读下面句子。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自己的房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1)讨论交流:为什么琳达不愿把死去的母亲的角膜捐给他人?
(2)师小结:因为爱母亲,所以要让母亲完整地离开。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1)是什么使琳达愿意捐出父亲的角膜吗?
(2)反复朗诵父亲说的三段话,从这几段话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3)填空,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 ),我们的死就是( )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 )。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 ),并像温迪一样画出( )的马儿,那多么( )!”
“当你们得知是我的( )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从这几句话,可看出外祖父要捐赠完好的眼角膜是希望得到帮助的盲童( )。
师:从这可看出,琳达的爸爸希望盲童能重见光明,能像外孙女一样快乐地生活,他像爱孙子女一样关爱盲童,请用朗诵赞一赞这位可贵的老人。
4、学生朗诵父亲说的话。鼓励学生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背一背。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1、琳达为什么骄傲?再找出其他有关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的意思。
2、再结合课文感悟“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是的,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的行为感动了作者,使她从抗据到遵从到支持。也感动了温迪,还感动着更多的人。
(三)拓展。
1、交流收集的关于我国捐献器官的资料、图片。
2、你们的亲人、父母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出示家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的调查表。你想对所调查的哪个人说什么?请写一写。
3、交流。
三、总结延伸。
四、作业布置
向熟悉的人宣传捐献器官的好处。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赠器官 有意义、美妙
值得自豪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补充资料: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资料一: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3、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吗?
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感人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文中有两处地方都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这两句话,读一读。
2、出示这两句话: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说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
3、“我”一开始对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是怎样的态度?
阅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琳达那痛苦、难以接受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是什么使我改变了态度?学习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四、投影出示:
⑴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⑵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这两段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5、温迪为妈妈和外公能捐赠眼角膜感到骄傲,实际上也是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有感情读读温迪说的这句话。
6、“我”为什么为温迪感到骄傲?
7、父亲离去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什么?课题中的“永生”指的是什么?
8、父亲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和小温迪,“我”从原来的`不接受到遵从,在到后来的自愿捐赠。阅读原文结尾:(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五、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1、同学们,读了琳达一家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人物的语言。
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4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盲童、屡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设计意图】听写是一个常规性练习,现在把听写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充分激活学生用词造句的经验,给学生更广的说话空间,更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温顾了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我”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些,如何让学生体察?深入?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④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⑤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设计意图】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
【课后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引入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呈现并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延伸的实践活动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3.学习这篇课文,不必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如: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或让爸爸妈妈也去捐赠器官什么的。教育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3、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捐赠角膜有关,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你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个人读(1)读准音,②带着感情读四字词语。齐读。
2、复述课文内容,可以用到上面的词语。
三、探究文本
1、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琳达一开始就愿意捐赠的父母的眼角膜吗?琳达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3、此时的琳达对捐赠角膜是什么态度?那么是什么使她改变了态度?画下父亲的话,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孩子们,我看到泪水在你们眼眶中打转,就把你们的感情带到句子中,再读父亲的话。
、就是父亲的话影响了我,在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不仅如此,这些话,这一切行为还影响了——温迪,所以温迪才会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5、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那还留下什么呢,谁能说一说?课前我们提出的“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爱心)
四、升化主题
琳达这一家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请看:
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工郭光明在他发生车祸死亡后,家人将郭光明的心脏、肝脏、肾脏、眼角膜让北京、上海、广州的6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或重见光明。
让我们来齐读这首诗,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媒体:网页、课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做关于角膜活器官捐献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
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教学意图: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角膜在现在现金社会的推广阻力,从而为下面感悟琳达一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奠定基础。]
2、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
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教学意图: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3、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4、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教学意图:突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行深刻理解]
5、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2)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女儿温迪的话充分印章了琳达的父亲的话,她也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
在那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遗留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生接答)
(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之中骄傲吗?
[教学意图: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6、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7、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意图:对中心的理解,明确捐献角膜的人具有的精神。]
8、在我们的社会调查中,共采访了58个人,只有12人不愿意捐献角膜或其他器官,1人表示要考虑,45人都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或其他器官,可是事实上又是怎样呢?请你看看网上提供的资料。
生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
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教学意图:拓展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感受到我国器官捐献的匮乏,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9、但是在我们当中也有人非常积极的捐献角膜,看,这就是她的角膜捐献证(投影捐献证正面)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看!(投影背面的捐献者情况记录)知道白雪莲是谁吗?看,白老师今天就在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白老师说吗?或者你想问问白老师什么问题吗?我想白老师定会毫无保留地解答的!
生自由问答或表示心声
[教学意图:出示白老师角膜捐献卡,使学生直观感受,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现场采访,营造师生口语交际机会,学生的好奇心、钦佩之情自然流露,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使学生更加明确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10、
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教学意图: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将主观意愿化为行动]
11、
如何来写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
[教学意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灵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替每个人物说明他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
①琳达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②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指导朗读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
[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③琳达一开始极力反对,她的看法改变了吗?简单说一说。(生说,师板书:)
(捐献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理解理解主动
[突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一步深刻理解。]
(3)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
6、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在哪里得到了体现?
7、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8、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
9、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10、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四、回读课文,课外延伸。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说出文中人物“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好品质。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设计理念】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本课6个生字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读课文,感知语言。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重难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导入: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能用眼睛看见这万物复苏的春天,但盲人们却无法看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他们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今天,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美好祝愿,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板书:永生的眼睛】大家齐读课题。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生:关于眼睛的文章。
2、你想知道什么呢?(生:永生是什么意思?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3、谁搜集到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师: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课文讲了琳达一家三代人都捐献了自己的角膜。
【板书:捐献角膜】
生2:我读懂了,父亲是个有爱心的人。
3、文中写谁捐献了角膜?【板书:母亲父亲女儿】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师:让我们再次走入文中,快速浏览1—2自然段,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并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互相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2、师: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什么?谁能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感受到琳达知道要把母亲的眼睛角膜捐献给别人时非常生气、愤怒、悲伤。
3、对于捐献母亲眼角膜这件事,我所持的态度是非常不理解父亲的做法。【板书:不理解】(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作者很气愤?)
师指导读:年仅14岁的琳达,突然失去挚爱的母亲,在最痛苦的时候又要面对母亲不完整地离去,她此时的心情,谁能用朗读表达出来?
4、师:父亲面对她的愤怒和悲伤是怎样的态度,谈谈你的感受。
生: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父亲非常有爱心,他不仅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而且也希望他死后,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也能捐献眼睛角膜。
5、师:父亲用这句话来教育女儿,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
生:我的感受是:父亲和妈妈决定死后把自己的眼睛角膜捐献出去,他们一直在为别人着想。
6、师:父亲用这句话来安慰女儿,当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心情是冷静的,平静的。
7、让我们来平静地读一读父亲的这句话。
8、父亲的心中真的平静吗?生:不平静。
9、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心中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情去安慰自己的女儿。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指导朗读:现在就把你们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指名读旁白,女同学齐读琳达的语句(愤怒、悲伤),男同学齐读父亲的话(深沉、坚定、平静)。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琳达失去母亲的无限痛苦以及父亲无私的奉献精神。琳达的强烈反映和父亲平静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父亲把捐赠器官给别人带来健康看成平常的事,是有意义的,父亲的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还有哪些地方感受深?请同学们默读3—5自然段。
1.1980年,父亲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说他死后要捐献所有完好的器官,父亲在说这些话时心情如何?(愉快——)
2、虽然身患重病,却为能帮助别人而发自内心的高兴。现在让我们读一读这段话,体会父亲的心情,再一次感受他的伟大。
3、父亲在病重的情况下想到的是谁?(盲童、盲童的父母、自己的亲人——关爱他人)
指导朗读:那些重见光明的盲童将多么幸福,他们的父母将多么高兴,我的子女们也将多么自豪。这会带给他们多少美好的憧憬啊!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态和语气说出这些话呢?现在我们把父亲两次说的话连起来读,男生读第一次,女生读第二次。
4、父亲在病危时,一想到能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仍然觉得人的死是有意义的。也就在这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从他的遗愿,【板书:遵从】捐献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大家齐读5自然段:妈妈,我真为你替外公——失明的人)
5、父亲的一番话曾给琳达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此时此刻,女儿的话又给了我怎样的触动呢?生: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6、父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经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1、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小女儿。琳达再也看不见女儿那碧蓝的大眼睛了,这时琳达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又是怎么做的?谁愿意读6自然段。
2、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一封来自远方的信,齐读7自然段。
3、谁能说说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琳达是多么无私、多么伟大、多么令人骄傲啊!)
4、祖孙两代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我”在失去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
【板书:主动】
5、“我”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我”却仿佛看到了(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生命的延续、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四、解题延伸:
1、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他们那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2、师:此时此刻,你为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而感到骄傲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感动了一家人,他一心为他人着想,他也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受到了感染。
生2:我为琳达感到骄傲,因为他先开始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去做,到后来他也同意父亲的做法,并且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
师:我们为琳达的巨大改变而骄傲。
生3:我为温迪而骄傲,因为他在14岁的时候就能理解外公这样去做,真的很了不起,她很善良,懂得去关心别人。
师:我为父亲,琳达,温迪而骄傲。他们一家三代为了帮助别人,捐献眼睛角膜的善举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要有意义。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
总结: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使生命的价值又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是多么令人骄傲呀!让我们也伸出友爱之手!使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感到骄傲吧!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献者:母亲父亲女儿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态度:不理解遵从主动
【案例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学习母亲捐献角膜部分,通过“我”的愤怒和父亲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初步感受父亲的伟大;然后再学习父亲捐献角膜时,再次读父亲的话,深层次理解父亲的话;最后“我”签署了温迪捐献角膜的同意书,最后再一次读父亲的话,验证父亲所说的有意义。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层次清楚。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方法。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3)师: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琳达的一家是伟大无私的,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种爱心的传递,永远也没有消失过,请看——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1
一、看拼音写汉字。
yì文( )、回( )、容( )、友( )、翻(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答案:艺 忆 易 谊 译 骄 骄 浇 娇 缴 蕉 阻 组 阻 祖 组
二、请你画出下边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
1、医院要取用母亲的眼角模,他来争求父亲的意见。( )
2、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有了做用,你们将会多么自毫!( )
答案:膜 豪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 )、文()、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史料及社会现状。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调查表如下:
姓名______年龄______职业______学历______
⑴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⑵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⑶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①觉得了不起
②认为出风头
③无所谓
⑷您会捐献角膜吗?
⑸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那些了解?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所做的调查说说你的看法。
2、师补充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器官捐献,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一个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只有两千分之一重见光明的可能。
资料二:
邓小平爷爷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3、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多数感受:器官移植太难了,太重要了,捐献角膜的人很伟大。少数人会说自己会怎么做。)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同学们感受颇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学生有可能问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让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理解或猜测)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引导正音。注意强调“遵”分清楚平、翘舌。
3、自由读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用一句话谈谈你读完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课前的调查、交流和感知,大多数学生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三、自主学文,感悟内容
带着“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的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做好记号。
四、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感动自己,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这几句?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结合你今天听到、看到、想到的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大致能说出这几个“骄傲”体现了作者和温迪在父亲的影响下,愿意为失明的人捐献角膜,并且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说明他们富有爱心,品德高尚。)
6、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7、学生谈过后,教师总结:
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象这样,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那些收获?(侧重感受、词句积累和表达方法。)
2、学生总结写法。
(找人物对话,再次读读,细细体会作者的细腻的表达手法。)
六、走出对话,链接生活
1、课文学完了,我们能不能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呢?师生讨论决议。
2、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对搜集和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写“捐献者之歌”手抄报。向小伙伴写一封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预设】
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出示: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
⑵感情朗读。
⑶拓展想像:
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
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六、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4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1、(配乐朗诵)课件显示:“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2、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后,给为他捐献角膜的人写的一首赞美诗。是谁为他捐赠了眼角膜呢?让我们一起到《永生的眼睛》一文中去找答案吧。大声齐读题。
3、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学生可能答: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请打开课本86页。(课件示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捐献角膜(指着板书)本文就是讲了——(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
2、都有谁为盲人捐献了眼角膜?(板书:母亲、父亲)文中还写了一个人,她的态度变化是全文的线索,这个人是——(板书:琳达)
3、琳达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挚爱的妈妈的生命,处于极度悲痛中的琳达,却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时,她的态度是——?(板书:反对)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课件示第四自然段)指导读出异常气愤的语气:“我痛苦难忍…..离去。”
4、如此强烈反对捐赠妈妈眼角膜的琳达,后来她的态度改变了吗?(改变了)是什么令她改变了?(父亲的话)课件显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指一人读。引导理解:父亲认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父亲还认为,什么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你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实话实说。
5、同学们刚才谈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如——,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有些同学说最珍贵的东西,如——这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别人以后,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如眼角膜(课件显示:眼角膜图)请看,医生镊子上夹着的无色透明的东西就是眼角膜,它很薄很薄,覆盖在眼球的表面,没有它,光线无法进入眼球,我们也就无法看清眼前的任何事物。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死后把它捐赠给别人,为什么?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也会有意义的'。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个有爱心,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人。(板书:关爱奉献)
6、其实,母亲去世后,父亲同琳达一样,也伤心到了极点,悲痛到了极点,可是父亲却把一切悲痛深埋在了心里,他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对琳达说这番话的?(平静)配乐用平静的语气读这段话。父亲觉得用母亲最珍贵的东西让别人重见光明,这样做远比无尽的悲伤更有意义,这是一位多么——的父亲?(指板书:有爱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父亲),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齐读)
7、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却感人至深的话使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她最终同意捐献了母亲的眼角膜。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使她遵从遗愿,捐献了父亲的眼角膜?(课件示第七自然段:“如果一个盲童……自豪!”)(指名读)我好像没有听出美妙的感觉来。谁再来试试?
8、听着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孩子,(播放课件)而他们中的少数人,有幸得到像父亲这样善良、有爱心的人捐赠的眼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想想,重见光明后他们可能会看见——(参天大树、栩栩如生的马儿、美丽的草原、翩翩起舞的蝴蝶……)备受黑暗折磨的盲童,终于看见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是多么美妙,多么快乐的事,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朗读中。(配乐读)
9、在父亲这番话的影响下,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当初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读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死后捐献了他的角膜(板书:遵从)
10、琳达的父亲一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深深地感动了琳达,还感动了谁?(女儿温迪)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被父亲的言行深深感动的句子,指名读,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骄傲。)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指板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骄傲,请读出来。(课件示:这次,……骄傲。)琳达骄傲的是什么?(温迪不但以外公捐献角膜为荣,将来还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11、此时的琳达多少岁?(14岁)当年琳达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也是——14岁。当时的琳达是怎么说的?如今的温迪又是怎么说的?(读两段话)在前辈们的耳传身授影响下,温迪也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所以琳达说:(齐读)在这一刻,……角膜!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12、课文节选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请看,(课件示内容,全体学生齐读)在父亲去世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她才华横溢的小温迪,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现在的琳达已经平静了许多,她抑制住内心剧烈的悲痛,主动捐赠了女儿温迪的角膜。(板书:温迪主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这里的“你”指的是——(温迪)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温迪一样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播放课件:大学生及邓小平捐献角膜图片)让我们把这首诗也献给他们吧!(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
14、课文学到这里,能说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永生的眼睛”吗?(温迪的外公、外婆,还有14岁的小温迪,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是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15、“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也为所有已经捐献和愿意捐献器官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6、作业:给温迪写一封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2、小调查:
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活动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二、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三、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四、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
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六、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3-30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2-13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2-14
人教版《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9-13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10-21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02-13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06-30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02-13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