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设计

2024-03-20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片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片段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神童变成庸人的`故事;一个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故事;一个天才的悲剧。)

  二、探究:

  (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等式:天才=人才?

  你认为这个等式成不成立?

  从《伤仲永》着篇课文里我们知道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

  同学们,根据你们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吗?

  当然是。他五岁还不认识书写工具时就能写诗,并“自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诗立就”,而且诗的“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过他后来怎样呢?十二三岁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后“泯然众人矣!”这位天资过人的.神童最后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成长为人才。

  (二)仲永由神童变成众人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

  1、是方仲永的父亲错了,因为他“不使学”。

  2、是他同乡造成的这个悲剧,因为他们“宾客其父亲,以钱币求取方仲永的诗”。

  反对:宾客也没错,难道花钱欣赏别人也有错吗?

  3、是方仲永自己的错,因为他没有极力的吵他的父亲送他上学。

  (方仲永没错,从“日攀仲永环谒于艺人”中的“攀”可以看出,是他父亲强迫他去的,并不是他自己想去。)

  追问:假如他极力的吵着要上学能如愿吗?(封建家长制下,忠孝伦理下,仲永再怎么反抗也是徒劳的。封建社会中有很多的贫困子弟如果能接受教育,都能够成才,可事实上他们都读不起书啊!)

  4、作者、作者的舅舅错了。

  他们应该劝仲永的父亲送他去上学。

  追问:那么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或作者的舅舅,你会怎样劝仲永或仲永的父亲。

  片段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学习《荷花》一文的写作方法,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2. 学会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 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荷花图片,谁来说说:这是些什么样的荷花?

  2. 要怎样才能把一种事物说具体、写生动,一直是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对吧?可是有人却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写得详细而生动,我们今天也来学学他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吧!

  二、写法指导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这段话出自那篇课文?

  2、对,这段话出自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一文,接下来我们边读它,边思考: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荷叶和荷花? (指名答,板书:颜色 样子 )

  3、颜色描写的指导

  (1)句子中的哪些词是写它们的颜色的?(指名答后,变色显示)

  (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写颜色的词?(指名说)

  (3)老师也搜集了不少写颜色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吧(齐读)。

  (4 )这些词语可以随便乱用吗?对,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对事物进行描写。比如:玫瑰,我们可以说( )的玫瑰……

  (提示孩子:同一种颜色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4、样子描写指导

  (1)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句子是写荷叶及荷花样子的。(指名答,变色显示)

  荷叶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荷叶比作了什么?(大圆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2)你会说比喻句吗?那我们来试着说几个比喻句吧!

  太阳像个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开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个个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这些荷花有几种不同的姿态?

  (2)为了把这几种不同的姿态描写,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你能把那组关联词找出来吗?(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导

  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抒发自己的——感受。(板书 感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出示范文第三自然段,齐读。)

  三、能言会道。

  1、(出示范文二、三自然段)你看,刚才我们只能用一句话来描述的内容,现在变成了那么生动具体的两个段落。由此可见,写一种景物时,我们只要认真观察,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颜色、样子写清楚,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了,对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出示图片)请你认真观察一下,图上出现的是什么花?它有几种不同形态?(指名上台指出,老师用小标题做记录。)

  2、现在我们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几种花的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组关联词将它串起来读一读吧!

  3、和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比起来效果怎么样?(干巴巴的,不生动)那我们就得用“比喻”的方法来帮忙了。(引导孩子逐句的说比喻句。)

  4、看着这么漂亮的桃花,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四、仿写文段。

  1、大家说得真棒。其实,我们刚才进行的就是对《荷花》这篇课文的一个片段口头仿写。现在,只要将刚才我们说的或是心里想的内容按板书上的顺序写下来,就可以成为一段很棒的景物描写了。我们赶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写下来吧。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讲评作文

  六、布置习作

  同学们,美丽春天已经来到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许多景物值得我们去写。今天回去后,就请你用老师教给的方法,选择一种春天里的景物来写一写,好吗?

  板书设计

  颜色

  写清 样子 用好比喻

  感受

  片段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在充分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2)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与关键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极其好处。

  教学设计:

  《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高度概括的语言不足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它的这两大特点。一位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处理“成千上万”一词给我很多启发,于是有了以下片段:

  师:通过刚才对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师:是啊,如果说十岁是可爱的孩子,20岁是年轻的小伙,40岁是不惑的中年人,80岁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那么1400岁的赵州桥在你看来是什么?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师:想象一下,就是这位老人,1400年的岁月里曾经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变化?

  生1:成千上万的人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陈旧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有四个小桥洞为它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生3:一辆辆车从它身上踏过,可是赵州桥仍然屹立不倒。

  师:是啊,那再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词──“坚固”,相信你们一定体会得更加深刻。(生读)

  赵州桥不仅很坚固,它的栏板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播放配有音乐的具体描写图案的几句话),仔细地感受与想象。

  师: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两条龙缠绕在一起,一边还在吐水花呢!

  师:想象真丰富,什么叫缠绕,你能做给同学们看吗?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两条龙在飞,前爪还相互抵着,回首遥望。

  师:你说得那么形象,能用你的肢体语言让大家明白“抵着”和“回首遥望”吗?(生做动作)

  师:你们对于龙的动作、形象体会得那么好,读一读,你一定会对语言也有所感悟。(生读)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办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学生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赵州桥》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桥,只有当这座文字的桥化为学生可以凝神注视的桥时,感悟才是真实存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坚固”和“美观”两大词让学生感悟,让学生换个角度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忘记了年龄的老人,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他们自己在感动、在自豪。至于桥的“美观”显然在文字上就比“坚固”来得生动些,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氛围,让学生闭目想象。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张力。

  片段教学设计 4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阅读障碍:

  ⑴ 读准读通外国名字。齐读,先把它们读正确,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课件出示:

  ⑵ 理解生僻词语,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如,“楦头”“摩平”。

  ⑶ 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写错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撇”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宽敞”的“敞”等。

  三、品读信的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⑴ 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⑵ 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2、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⑴ 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⑵ 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①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读,注意用红线标出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红线标出“揪、拖、揍、捞、直戳”等词语。)

  ② 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写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 经常挨打还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挨打,凡卡还经受了哪些痛苦呢?

  (挨饿、睡不好觉。)

  ⑤ 小结:

  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⑴ 他是怎样乞求爷爷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⑵ 指导朗读信中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三段话。读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6、小结:

  现在我们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7、质疑:

  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机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片段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师:刚才xx同学根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把课文非常完整地复述了一遍。(教师指着板书说。)

  细心的同学们肯定会发现,整篇文章围绕着(生略)。对!围绕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的。

  那么,这位我们全家人盼望、等待已久的叔叔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略)

  师:哦,有的同学说他是个正直的人,好心的人;可也有的同学说他是坏蛋、流氓、无赖,有什么依据么?xx你说。

  (生:略)

  师:好,你真会发现。因为叔叔决定还钱,买别墅给我们,还要和我们过好日子,所以他是个正直的、好心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总而言之,他是我们家的(生略)嗯,救星和希望(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流氓、坏蛋、无赖呢?xx你说。

  (生略)

  师:大家同意吗?我们说于勒叔叔是流氓、坏蛋、无赖是因为他年轻时好吃懒做、挥霍财产,最关键的.是他——?

  (生略)

  师:哦,你反应真快!是他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这致使我们家陷入了困境,这才是关键!所以他简直是我们家的恐怖(教师边说边板书)。

  后来呢?我们在船上相遇后,情形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叔叔在父母口中又成了怎样的人了?

  (生略)

  师:这个好心人一下子又成了“这个小子”、“那个家伙”、“那个讨饭的”、“贼”,当希望破灭时这个“救星”又成了“恐怖”、“灾星”。(板书)

  (二)追究根源

  师: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略)

  师:因为叔叔的贫穷和富有!(教师边说边板书)。你说得真好,老师想奖励你,那就请你上来把这两个字写出来吧!

  师:好,大家看黑板。(教师边画边说)当叔叔贫穷时,他是我们家的恐怖,父亲甚至把他打发到美洲去;而当他发财了,他又成了我们的希望;最后当我们发现叔叔是*卖牡蛎为生的穷光蛋时,我们离开了他。

  同学们,这条曲线除了表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生略)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它还告诉我们于勒叔叔坎坷曲折的一生,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师:于勒叔叔的种种遭遇,菲利普夫妇的不同态度,其幕后肯定有一样东西操纵着,那是什么呢?我先不说,大家一看就明白。(教师板画)哦,有的同学猜到了,是——金钱!大家说对吗?

  看到这东西时,你们想说什么呢?

  (a生略)

  师:好,请坐。是金钱使菲利普夫妇像变色龙一样地变化着他们的态度……xx你说。

  (b生略)

  师:哦,他说是金钱使其乐融融的手足情深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很好,请坐!中国也有这么一句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教师边说边写)

  那么有钱不好么?xx你说。

  (c生略)

  师:嗯,确实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很实用,还可带动经济发展。真有经济学家的头脑!xx,你还有什么想法?

  (d生略)

  师:可算一语道破天机!钱很可爱,但我们不能成为钱的奴隶!

  像菲利普夫妇这种崇拜金钱、金钱至上的思想就叫“拜金主义”。文中的“拜金主义者”还有谁?(生略)

  师:小职员,你怎么看出来?

  (生略)

  师:你真细心!小职员和二姐结婚也是因为这个东西!(教师指着板书说)

  是啊,连世间最圣洁的爱情也沾染上铜臭味儿,你们说这个社会不可悲吗?

  教学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躲

  盼遇富赞

  穷

  恐怖希望恐怖

  片段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积累动词,运用动词。

  3.通过恰当的修饰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一)说收集到的动词

  1.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表示动作的一个字词语和四字词语,你们都按要求去做了吗?

  2.用一个数字说出你收集到的动词有多少?(请四、五个同学说)

  3.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一起说出收集了多少动词。

  大屏:我收集了 个动词。

  4.很想听听你们收集到了哪些动词。现在开火车交流。

  (二)猜一猜

  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勤动手的孩子,为了奖励大家,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首先是。

  1.看动作猜一个字的动词(六个)

  推 举 压 喝 跳 拍

  (难度增加罗。)

  2.看表演说一个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举十个)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又蹦又跳

  东倒西歪 拳打脚踢 大摇大摆

  小结:同学们,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把他描述出来。在作文中,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这样就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了。

  二、品析词句,体会用词准确

  1.请闭上眼睛,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描写动作的经典片段。

  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1) 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因为文中有了动作描写。)

  (2) 说出文中所用动词。

  (3) 我们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动作,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4)调换动作顺序,行不行?(描写人物地动作,要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5)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6)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2.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用了哪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呢?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3.小结: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这就叫做动作描写。写好人物动作,首先要进行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运用动词,注意顺序,再适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三、片段习作练习(用上收集的动词。)

  1.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小试身手啰。

  请填上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时间2分钟。

  天啊!要迟到了。我( )开被子,从床上 ( )下来, ( )地 ( )过校服,( )上鞋子,几步 ( ) 进卫生间,( )地 (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 )了几下,然后,( )下毛巾, 在脸上( )了两把,飞快的` ( )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练:

  主题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题2、粗鲁男士的吃相

  主题3、胆小的他放烟花

  要求:

  1.运用人物动作描写方法,选择本小组对应的主题进行刻画,字数50字——100字。 时间5分钟。

  2.小组成员交互作品修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上展示。时间3分钟。

  (五)读一读(注意按老师的要求去听。)

  四、总结:

  细致观察人物动作,准确地用上动词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象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 交流收获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2. 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人物动作描写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片段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法解释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操作、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片段:

  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摆一摆: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里摆一摆,看可以摆多少个?学生尝试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可能有学生会说自己的小正方形不够,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想法解决。)学生可能会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只摆两个边,再算一算有多少个的方法。说一说:这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比较概括:师:我们知道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知道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100平方厘米,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学习的好处,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方法上的基础。】

  2、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说一说,汇报讨论的结果。(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也可以这样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用10乘10等于100平方分米,可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看一看,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填一填: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3平方米=( )平方分米200平方厘( )平方分米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学生自己填一填,说说是怎么想的'。

  总结换算方法: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确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是把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还是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从而确定是该添上几个0还是去掉几个0。

  4、再出示开始时的问题: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说怎么解决。

  板书:900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30×27÷9=810÷9=90(块)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之上的,通过前面学到的1平方分米、1平方米定义的得来,借助图形卡片,再次重现这些较大面积单位的得出过程。如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分米乘1分米=1平方分米,同时还可以写成10厘米乘10厘米=100平方厘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学中,尽量借助较直观的物体与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得来过程。有些学生在面积第一节课给出的“面积格子卡片”学具中,早已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发现,他们有的是通过数的办法看出来的,有的通过数后自己结合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将“为什么?”化解开来。

  所以,我们的教学仍旧需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上,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与理解。在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三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后,我们对面积与长度单位间不同的进率进行了小结,让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性的知识体系,形成总结与经验,明确各级单位进率的化解办法。

  但有些同学仍然很容易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学生在学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也有了负面迁移,自觉地将长度的进率也都变成了百进制。同此我得出这样一个感觉:光说不练的数学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只练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更是空洞的,数学知识有仅像盖楼房走阶梯,更应该是一个链条,紧密地联系,长期地转动,知识才能持久地被掌握与拥有。

  片段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 ——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 ——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片段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等式,你认为这个等式成不成立?为什么?

  天才=人才?

  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方仲永,根据你们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吗?

  当然是。他五岁还不认识书写工具时就能写诗,并“自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诗立就”,而且诗的“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过他后来怎样呢?十二三岁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后“泯然众人矣!”

  这位天资过人的神童最后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成长为人才。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二、立足文本,分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1、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天才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文中哪个人物应该承担责任?并请以劝告的口吻对他说几句话。

  (学生活动: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派一个中心发言人。)

  归纳:从文章内容来看,阻碍方仲永成才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他父亲,他的贪财短视造成

  仲永错过成才的机会。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以看出。本来方仲永才能初现,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在父亲眼里,儿子是棵摇钱树,儿子写诗,其邑人“宾客其父,钱币乞之。”这足以说明,仲永的父亲完全忘记了做父亲的责任。“不使学”毁灭了方仲永的前途,使这位神童无形中夭折在自己父亲的手里。

  文中提到邑人也是妨碍仲永成才的一个因素,他们这群人只看到方仲永的天才,没加以培养,对“世隶耕”的方仲永的父亲来了180度大转弯。如果没有“宾客其父,以钱币乞之”。方仲永的父亲吃喝贪财的一面得不到萌发并滋长,也许结局会完全转变,再说邑人的吹捧导致方仲永才能的衰退,这群人无意中对方仲永“泯然众人”发挥着潜在的催化作用。最后看看方仲永本人,通观全文,不难发现方仲永懒惰,自认为天资过人,没有起码的学习,更不说勤奋刻苦了,等天资衰退后,他仍不以为然,年龄增长而才能减退,如此差距这能全怪别人?

  方父的贪财短视、邑人“以钱币乞之”的.追捧、仲永的不知努力,在这种种因素的制约下,一个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诗坛天才悄然消失了,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哀伤、叹息!)大家看标题中的这个“伤”,不正是王安时先生当时最真实的心理写照吗?他“伤”的仅仅是仲永的个人遭遇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最后一段。

  2、读文中相关语句,理解“受之天”与“受于人”的关系,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生读。)

  作者“伤”的是什么?

  我们认为,王安石为之“伤”的原因:一为仲永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因自己后天的不努力而“泯然众人”;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和仲永的贫困家境,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

  的深远意味吧。

  再回到开头的等式,想想天才,就是“受之天”的人,要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受之天+受于人=人才(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三、超越文本。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学们,相信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上天赋予我们的某项才能,如果我们能吸取方仲永的教训,努力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送大家几句箴言,与大家共勉: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如果你有伟大的才干,勤勉将会增进它。如果说你只有平凡的才能,勤勉也可以补足它 。(斯迈尔 )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四、课外活动。

  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故事,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感谢指导!

  片段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重点指导“繁”字笔画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后羿射日》故事

  2、这幅图讲的是哪个神话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只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其实他根本就不能射到太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说明文,看看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从中你也可以知道后羿为什么不能射到太阳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摄氏、温度、生存、繁殖、杀菌、蔬菜、比较、钢铁、庄稼、预防、世界、差不多

  (2)(指名读开小火车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领读)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养大家读一读。提示“差”是多音字,有三个读音;“抵”和“氏”应注意点

  (4)写字指导:“繁”

  A、板书,提示第四笔

  B、学生自己写一写

  C、展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太阳给你留下了那些印象?后羿为什么不能射到太阳?

  2、学生交流回答,老师随机引导、板书,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远”“大”“热”三个特点时,出示相关课件,直观演示

  3、概括主要内容。方法:把课文的脉络串连起来可以得到主要内容

  四、总结全文

  1、看来我们的世界还真的`是离不开太阳,有了太阳,我们才可以吃上香甜可口的食物;有了太阳才能使我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了太阳才有了我们的一年四季……总之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五、作业布置

  自学课后资料袋,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片段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近期由于刚开学,学生在家待的时间比较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热身操》的动作要领,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音乐的伴奏下,缓解学生的疲惫感,疏导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学会今后在家每天也能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热身操》的动作要领,记住每个动作并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体能。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注意动作与节奏感的一致性,对学生的协调性有一定的要求。

  四、教学准备:

  一身运动装、运动鞋、手机音乐、一个人录像

  五、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练习法和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首先,老师先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本节《热身操》共有五个动作,分别是:“原地踏步” “后踢腿跳” “高抬腿跳” “胯下击掌” “开合跳”。所有动作都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跟着音乐一起来完成的,并且对于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和音乐感的掌控能力以及自身体能都有所要求。

  其次,老师进行动作示范。在音乐的伴奏下,老师跟着音乐把所有动作都给学生示范了一遍,示范完之后,对每个动作进行单独再示范和讲解。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先不要音乐,先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学会后,然后跟着音乐一起跳,直到将所有动作全部学完为止。

  再次,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纠错。老师将所有动作都教完后,让学生自己单独去练一会儿,老师则在一旁观看,对于有的动作记不清楚或者动作不规范的学生,进行单独纠正。

  最后,老师将所有学生集合在一起,针对大家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地方集齐再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再去练习,并在一旁进行指导,直到学生把动作要领全部掌握为止,学生练习一会儿后,全体集合,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在下课的前五分钟,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放松活动,然后将所有器械全部收好,下课。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大家表现都特别好,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动作要领,找到了音乐的伴奏感,只有少数学生动作和音乐不太协调,跟不上节奏,这部分学生课后要加强练习,争取掌握。将音乐和体育课融合在一起,不仅使课堂充满活力,增添了许多色彩,还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好充满生机和活力。

  片段教学设计 12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校要求我们争做“新三好学生”,你们知道“新三好”的内容吗?(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少年)

  2、大家在学校的表现老师很了解,但同学们在家里的表现老师却不知道。今天,冬冬同学请老师到她家里去看看她在家里的表现,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去好吗?

  3、出示课题:

  4、在家里 (指名读题目)

  二、图文对照,认读词语

  1、出示图,这就是冬冬的家,请同学们睁大你们敏锐的'眼睛,认真观察,看看冬冬家里有什么?(指名回答,师点击课件,出示词语)

  2、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找到这么多物品,但我们不光要会说,还要读准它们的字音,认清它们的字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一次识字比赛,看谁先记住它们。(学生看书,借助拼音读准词语)

  3、指名看图读词语,纠正读音。(开火车读、齐读)

  4、现在老师把图去掉,同学们还会读这些词语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学习、识记生字

  1、在词语中,有许多生字宝宝等着我们去认识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把生字宝宝找出来,画上圈,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3、这些生字宝宝很调皮,把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大家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指名介绍,相机学习新偏旁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

  5、生字宝宝很喜欢交朋友,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帮生字宝宝找到朋友?(学生练习给生字组词)

  四、巩固生字,扩展词汇

  1、生字宝宝非常感谢同学们,它们推选了几名代表到我们这里来了,是谁呢?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袋子,把里面的部件拼一拼。(指名说拼出了哪些生字)

  2、同学们在冬冬家认识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的家里还有哪些物品呢?请你们把收集的词语卡片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3、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看一看,谁认识它们?(指名读词语卡片,丰富学生的词汇)

  五、练习写字

  1、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写2个字。

  2、出示生字“上、下”认读组词。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一说,要写好生字必须注意什么?

  4、师示范,学生书空练习。

  5、学生练习在书上写,写完后评议。

  片段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悟混合加减的运算顺序

  2、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马戏吗?(喜欢)你们的朋友喜羊羊知道你们喜欢马戏,决定带你们去马戏团看看,你们看,它坐公交车来接你们拉。

  2、现在到了马家祠站,请同学们观察图,你能把数学信息说一说吗?

  生1:车上原来有46人,下车20人。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吗?

  生2:46-20=26(人)

  师:能说说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生3:46表示原来有46人,20表示下车20人,26表示还剩下26人。

  师:也可以说现在还有26人。谁能想她这样说一说

  3、现在到了游乐园站,请同学们观察图,谁能把汽车到站后人数变化的情况说说

  生1:车上原来有26人,上车30人,师:谁来提个问题?

  生2:现在一共有多少人?(信息和问题请同学完整的读一次)26+30=56(人)

  师:把它表示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好吗?

  生4:26表示原来有26人,30表示上车30人,56表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二、读取信息,初步估算

  现在总算到了马戏团拉,可是聪明的喜羊羊说要接受他的考验才能进去,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先请大家观察图中到站后上下车人数的变化(生观察后回答)

  生: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比56少,为什么?

  生1:我觉得现在车上人比56人少,因为下车的27人比上车的19人多一些。

  师:通过上下车人数的比较可以估算出现在的人比56少,这也是估算的一种办法。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现在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给大家听。

  生: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师:大家想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1:56-27+19师:你能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生:56表示车上原来有56人,减去27表示下车27人,加上19表示上车19人,56-27+19表示现在有多少人?

  师:说的非常完整,表扬一次!

  片段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地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在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启发下,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巩固和落实文言知识。

  二、课时与课型

  1.课时:一课时

  2.课型:引导探究课

  三、教学设想

  1.根据此选修课程的特点,课堂设计应避免两种极端化的走向,即纯粹的文言知识传授和纯粹的文化宣讲。要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并达到陶冶身心、涵养德行的目的。

  2.本课堂的设计采用 “板块式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模式可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结构清晰有序,形成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板块设计

  教学板块一:认读与感知

  教学板块二:质疑与探究

  教学板块三:领悟与延伸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由热点时事世博会入手,引出“和谐”话题,再追根溯源到孟子的“人和”观。

  (板书课题) 人和

  带领学生温故初中时学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本课的第一个文选。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为2.3文选。

  教学板块一:认读与感知

  学生活动:

  1.各自大声的朗读文段,熟悉文段内容。

  2.听读文段,校正读音,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二:质疑与探究

  学生活动:

  1.学生梳理文段,提出疑惑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在学生力不能及的情况下由教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文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

  3.请学生在研读文段的基础上思考探究:我们选读的.这两个文段,与我们本课的标题有何联系?孟子在这两个文段中,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一定要在诵读品味中加以引导)

  教学板块三:领悟与延伸

  (在学生明确文段观点的基础上进行)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探讨领悟,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仔细阅读文段,看看在所学文段中,哪些语言足以引发你的思考,你想和别人分享吗?寻找一个对象,把你找出的句子送给他,并阐述送给他的理由。

  2.孟子在文段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和”,他的建议在我们追求和谐的新的时代下会具有借鉴意义吗?

  (以上两问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并回扣课本,引导学生在先贤圣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获得自己人生的智慧。)

  片段教学设计 15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到了许多大树的图片,想不想看?(幻灯片播放不同形状的树)

  二、从整体观察树

  1、师:看了这么多的大树,请你选择一棵你最喜欢大树,给它画个简图。

  2、学生画图(有时间展示)

  3、出示不同形状树的简图

  师:老师这有一些树的简图,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形状不同

  4、师:是啊,这些树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是所有的树都有共同的结构。仔细观察,你发现大树的整体形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生:树干、树冠、和树根

  三、从部分观察树

  1、师:刚才我们是从远处观察一颗树的整体,发现了树的形状不同,树是由树干、树冠、和树根组成的。如果我们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图片)

  生:……

  2、师:当我们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时,我们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方法

  1、师:上节课,同学们去校园里观察了大树,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观察的方法真多,我们不仅观察了大树用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活动进行了记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同学的观察记录,请你看这位同学的观察记录除了用文字来记录,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

  4、师:拓印树皮非常简单,请大家自学课本第六页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播放视频)

  5、师:我们可以采用画简图、拓印树皮等方法来记录,甚至我们还可以采用贴实物的方法记录

  6、教师讲解观察记录的写法。

  (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

  (2)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观察的记录必须是真实的。

  (3)在观察记录的下方,画上树的形状,贴上树叶,并做好树皮的拓片。

  7、在大家观察时必须要注意:

  (1)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树进行观察。

  (3)不要在校园内大声喧哗,脚步要轻,听到哨声后表示观察活动停止,迅速回到教室。

  (4)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要随意践踏小草,要注意安全。

  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到的内容最多,记录的最好。

  五、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大树,并做好记录。

  教师参加到一组中,进行指导。

  六、交流观察的内容

  1、交流: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评一评,哪一个最好?

  2、大家观察了这么多的树,你们认为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小组讨论: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相信你还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七、总结

  1、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

  2、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树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其实它更有着调节气温、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遮风挡雨,为鸟儿提供鸟巢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树木。

【片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散文片段教学设计07-12

片段教学设计优秀03-16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07-22

济南的冬天片段教学设计04-21

《鸟的天堂》片段教学设计07-02

散文片段语文教学设计05-11

小学语文片段教学设计优秀03-14

《小鱼的梦》片段教学设计范文07-01

《难忘的一课》的片段教学设计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