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023-03-24 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定性地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由学生对通电后小电机为什么转动的强烈兴趣引人,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提问、猜想与验证发现通电线圈具有磁性,进而认识电磁铁,研究电磁铁。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对小电机已有的`了解。小电机是电动玩具的主要动力装置,谁能说一下你对小电机有多少了解。

  看来有些同学已经对小电机有了一些了解,知道电池装反了,电机会倒转,小电机里面有磁铁。

  2、观察小电机的内部结构,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电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吗?让我们打开小电机看看里面的结构吧。打开小电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A、小电机的拆装难度比较大,很容易拆坏,最好使用无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电机。

  B、小电机的后盖和外壳的连接处要用最小的平口螺丝刀撬开,螺丝刀口比较尖锐,要注意安全。

  C、拆装时要仔细观察后盖和外壳的安装位置,以便安装时水会装反。

  D、小电机里面有钢丝卡件取出时用钳子夹紧,注意不要让它弹出丢失。

  (2)、谁能说一下小电机里面有什么构造?对小电机里面的构造谁发现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小电机里面的磁铁起什么作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绕成三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

  (3)、同学们的问题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和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这两个问题上,关于这两个问题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进行研究。

  (4)、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通过探究大家发现,线圈通电后像磁铁一样有了磁性,如果在线圈中间加有铁芯,磁性就会更强。它的磁性是因为通电产生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

  认知目标:

  1、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拓展性目标: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

  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来研究太阳的奥秘。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关于太阳的知识我们了解多少?

  1、说一说:对太阳的认识。

  2、交流:对太阳的认识。

  3、选代表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小结: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小结。

  活动二:

  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那么还想知道什么?

  (1)把它写在纸条上呈现出来;

  (2)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类;

  (3)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再进行研究。(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为合作小组)

  2、制定研究计划

  根据所选定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实施探究活动

  按照各组的计划进行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4、考与结论

  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5、表达与交流

  (1)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做好记录。

  (2)用各自擅长的方式进行总结。

  (3)提出新的问题:现在我们对太阳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再次进行汇报。

  6、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

  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如何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呢?

  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式,如做手抄报、剪贴报、图片展等。

  2、评价:

  从我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进行自评。

  拓展活动:

  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锣鼓声声》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前三课都是探究声音的有关科学知识,《锣鼓声声》一课是这三课学习的基础。这节课探究的本质是“声音产生的原理”,而这又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声音的种类繁多,从表面上看,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情况很不一样,为了寻找各种声音产生背后的原理,需要全班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在观察中发现现象,通过讨论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在本课学习前,他们会欣赏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分辨出声音中的美。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对声音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们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所以要让他们说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都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越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他们越是兴趣浓厚。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要点

  了解测量风的仪器。

  教学目标

  1、体验长期测量的意义及成功测量带来的快乐。

  2、知道有关风的基本概念,能用测量仪器测量风的风向和风力。

  3、会制作测量仪器,并适当进行改进。

  教学过程

  1、交流记录结果,上节课布置了一项课后活动,记录一周的“风的预报”,小组间互相交流一周来的记录,针对记录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性解释的训练,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做假设性解释的问题,让同学做出合理的解释。再一次提醒学生,解释是要有依据的。

  3、阅读第17页“风力与风向”,看看室外的风,知道有关风的.简单知识,认识常用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验证部分假设性解释。

  设计与制作,测量风的仪器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自动化、电子化的专业仪器、简单的如纸风车、红领巾等,均可以用来测量风力和风向。

  这个环节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实用、经济、美观、操作简单、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时能够做到实用、材料易得这两点就已经足够了。

  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仪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画出草图,小组内分工,准备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尽量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方案,搜集制作材料,学生的作品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能说原理,并且实用,就值得肯定。

  4、制作测风仪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仪器制作完成后,用它来实地测量,检查设计与制作水平。之后与气象台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依照差异,思考自制仪器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要点

  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让学生通过辩论,争取用事实说服对方。

  教学目标

  1、会在辩论会上陈述自己的理由。

  2、了解风的利弊,知道人们对风的利用和防治方法。

  教学过程

  1、辩论会。关于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是一个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至于标准答案,似乎没有,也不用给出。关键是在争论过程中了解有关风的现象,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能思善辩的`能力。

  辩论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师首先提出目标,再将同学们按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可以组间辩论,也可以组内辩论。然后是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要尽可能多地找到支持本方论点的事实与证据,将图片、图表、文字等论据整理、分类,便于辩论时呈示。有可能性的话,要事先揣摩对方的论点,论据,有针对性地准备应对材料,这一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求高了些,不宜作硬性要求。

  辩论强调以事实与证据取胜,而不是起哄、辱骂等不良行为,教师要提醒学生尊重对手,尊重事实,营造积极、健康的气氛。

  辩论会后教师做一小结,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自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辩论会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思考第20—21页的资料,进一步深化对风的认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思考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2、拓展活动:“龙卷风”。通过一个小实验,体验龙卷风的巨大破坏力,激发同学们研究自然的兴趣。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过程与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调查统计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大型垃圾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让我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一天的垃圾)

  二、尝试给垃圾分类

  师:同学带来的垃圾中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呢?

  1、讨论分类的标准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讨论如何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时如果无法测出垃圾的重量怎么办?

  给垃圾分类时该注意什么啊?

  3、学生分组统计。

  4、反馈统计结果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说一说这些垃圾的.来源。

  2、统计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总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组统计。

  5、算一算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组织讨论

  师:想一想,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谈谈你家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7、多媒体出示本溪市产生的垃圾统计数据及人们如何处理垃圾的

  四、课堂拓展

  1、谈谈今天所学的体会。

  2、对校园内同学们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写一封倡议书。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5篇03-24

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范文07-04

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11-26

三苏教版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2-16

教科版科学下册《冷水与热水》教学设计10-11

下册科学教学总结12-02

下册科学教学总结12-02

科学教学设计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