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2023-02-03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重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二、略读课文知大意

  1.指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通过课文前的“连接语”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连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读“连接语”,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3)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的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按“连接语”,充分地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后,再围绕“连接语”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学习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教后记:学习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并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能有感情的读课文,读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读,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这一课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检查大家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二、1.师: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永生的眼睛》中“永生”你是如何理解的?那么,课文中究竟写谁的眼睛永生了?(随机板书)

  2.现在是大家露一手的时候了。(分段读课文,生自评。)

  3.通过读,你有感动的地方吗?说说感动的原因,并能带着感情去读吗?

  (小组交流)

  三、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1.对课文“我”的理解抓前三个段落去分析。(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2.第四自然段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去分析——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3.第六、七自然段可以读出父亲的心愿。

  4.感悟温迪这个人物。抓住8——11段来分析。

  5.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这一种爱,这一种美德。

  6.小结:大家知道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吧!实际上就是一种爱。

  四、听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全文。

  是呀,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它是关爱奉献的精神,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当中,学习过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

  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2、思考: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3、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结合生活实际,你能举例说说吗?

  五、老师总结谈话:要我说呀,寓言还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从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是做什么的呢?

  (简单介绍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响。)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扁鹊与蔡桓公之间怎样一个小故事?

  三、 默读课文内容,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样?把相关内容画在书上。

  四、交流体会:

  (一)指导朗读,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有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之前会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的蔡又会怎么想呢?

  (二)蔡桓公怎样就不会死了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皮肤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肠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三)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讨论: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四)交流得到的启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否则酿成大祸就无药可救了。

  (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乐读爱读,并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让我们课下多来读读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3、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捐赠角膜有关,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你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个人读(1)读准音,②带着感情读四字词语。齐读。

  2、复述课文内容,可以用到上面的词语。

  三、探究文本

  1、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琳达一开始就愿意捐赠的父母的眼角膜吗?琳达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3、此时的琳达对捐赠角膜是什么态度?那么是什么使她改变了态度?画下父亲的话,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孩子们,我看到泪水在你们眼眶中打转,就把你们的感情带到句子中,再读父亲的话。

  、就是父亲的话影响了我,在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不仅如此,这些话,这一切行为还影响了——温迪,所以温迪才会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5、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那还留下什么呢,谁能说一说?课前我们提出的“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爱心)

  四、升化主题

  琳达这一家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请看:

  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工郭光明在他发生车祸死亡后,家人将郭光明的心脏、肝脏、肾脏、眼角膜让北京、上海、广州的6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或重见光明。

  让我们来齐读这首诗,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

  (自设话题)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能进一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在讲述中培养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注重多向互动,提高交际实效;注重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自然,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为课上的交际作准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凭借课本插图,引入交际话题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读图,说说画面所展现的内容,知道这节课要说的是秋天的事情。

  2.讲一讲家乡的秋天、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内容说开去。

  3.师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是的,秋天是个五彩斑斓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无尽的快乐。在这美好的金秋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讲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板书交际话题:秋天的快乐)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凭借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说画面内容,交流家乡的秋天、印象中的秋天,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交际情境。]

  二、播放活动情景,明确交际重点

  师过渡:同学们请看录像片段,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说说让你感受到快乐的是什么?

  1.情境一:班级学生秋游情景(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秋游录像片段,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秋游那一天,我看到了美丽的枫叶,它们有黄色的、红色的,在那郁郁葱葱的松林中显得十分耀眼。我还拣了几片枫叶,用它们来做书签。

  师:很好!你不仅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还享受到用枫叶做书签的乐趣。

  生:看了录像,我想起了秋游时和林林同学一起采集野白菊花送给王老师的情景,王老师可高兴了。

  师:王老师很高兴,为什么高兴能说一说吗?

  生:王老师说野白菊花能明目清火,可以泡菊花茶喝。

  生:……

  2.情境二:学生到果园参观,和果农一起采摘果子(课件播放录像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后,师生互动示例:

  师:看了刚才的录像片段,你想说些什么?

  生:果园里的果子种类很多,有火红的.柿子,金黄的橘子……看着它们我可高兴啦!

  师:看到丰收的果园很高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从农民伯伯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的口袋里一定又多了不少钱。

  生:看着录像,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可爱的果子,想起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师:能说说哪些果子可爱在哪里吗?

  生: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梢多么惹人喜爱,水灵灵的葡萄像珍珠一样真好看,小石榴还张开嘴巴向我微笑呢!

  师:你说得太棒了!是啊,看到丰收的景色怎能不高兴呢!

  生:……

  (在学生讲述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交际的重点在于把秋天的快乐说具体,老师的指导语言要流露出高兴的心情,以便为学生作出示范。)

  [设计意图:选择播放学生自身参与过的、感兴趣的活动录像片段,师生互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交际的重点,为下一环节学生讲述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作铺垫。]

  三、回忆生活经历,说出秋天的快乐

  师过渡:秋天里,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想想说说美好的秋天都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快乐的事情?

  1.回忆生活说话题

  (1)学生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回味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指名说说自己所回忆的事情,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在学生说话题时,老师要提示学生说清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事情,是做什么事情感受到的快乐,以触发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拓展交际话题。]

  师过渡:从刚才同学们说话题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秋天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说给大家听。(课件出示讲述要求:要把秋天让人感到快乐的地方讲清楚,要说出自己的快乐,要让人听了受到感染。)

  2.自主准备,自己说给自己听

  在学生自主准备时,可提示学生先想一想自己要说哪几个方面,然后再说一说。

  3.小组合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1)学生分组。(学生的分组要注意不同地区学生的合理搭配,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

  (2)学生小组互动交流,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中去,并依据交际要求作相应的指导,物色在班上交流的人选。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先是学生个体自主梳理、试说,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再是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交流、表达的范围。]

  4.多向互动,让全班同学分享“我”的快乐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就自己所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从大家的表情中老师可以感受到你们的交流一定非常精彩,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让我们一起分享秋天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我们来比一比、评一评,看看谁的介绍最能吸引大家。

  全班的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发言代表的代表性。如农村的、城镇的、山区的、平原的、产稻区的、产茶区的……

  (2)要注意让没有经历过体验某种秋天快乐的同学,在听后提出自己不明白、想知道的内容。

  (3)同学的补充要根据实际进行合理的调控,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童年经验参与交际。

  [设计意图:班级交流,既为全体学生提供示范,又是落实多向互动的凭借,是提升交际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拓展训练时空,为习作作准备

  1.师总结谈话:这节课,同学们个个都能说会道,在交际中,我们感受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快乐,让我们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去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妙吧!

  2.拓展训练:开展留住秋天的快乐的活动,凭借我们灵巧的小手,把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画下来,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邻居家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图画。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总结谈话,把交际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拓展训练的安排,注重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男孩儿治病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会认“菌、枢”等8个生字,会写“助、菌”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畏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巴斯德在治疗小男孩儿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体会巴斯德高度负责的精神。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预习题纲:

  1.借助字典,会认“菌、枢”等8个生字,会写“助、菌”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畏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2、读通课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同学们,如果人被疯狗咬了,你们知道该怎么办吗?你们知道狂犬病疫苗是谁发明的吗?结合“学习链接”或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2.板书课题,激发探究心理。

  想一想:巴斯德是怎样征服狂犬病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边读课文边想课后第二题。

  (3)一边读一边用“ ”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互相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出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特别要读准“枢”“寂”两个字的音,认清“菌、魔、残、酷”等字的字形。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理生化及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利用及发展有益微生物,控制及改造有害微生物。

  疫苗:用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所制备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的总称。

  罕见:少见。

  犹豫:拿不定主意。

  焦虑:焦急、忧虑。

  孜孜不倦:形容非常勤勉,不懈怠。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筋疲力尽:用尽了力气,极其疲劳。

  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遇到损害。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思考并完成课后思考题2。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

  二、细读课文重点段,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心情

  1.指导阅读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说明巴斯德发起对狂犬病进攻的原因的句子。

  (2)指导朗读,体会狂犬病的可怕。

  (3)读第3自然段的两个问句,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作用。

  2.指导阅读第4至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部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画出表现巴斯德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放心)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泡泡框提出的“为什么这一次他犹豫了”这一问题,并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并想办法解决。

  (4)指导朗读。

  (5)你从巴斯德心情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巴斯德的高度责任感和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精神。)

  3.阅读第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齐读。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也会传染到人身上,使人生病,像狂犬病毒。怎样防止动物传染给人呢?请你查查有关资料,或者询问别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预防这样的传染病。

  五、总结

  巴斯德凭着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战胜了狂犬病,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这种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实践。

  语文四年级下册《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狂犬病可怕的词语,如“一但、就”等词语,突出如果染上了狂犬病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身亡,狂犬病确实令人感到“可怕”;然后让学生读,通过朗读再次感受狂犬病的“可怕”;体会“令人谈’’犬’’色变”这句话的含义。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时,围绕一个问题: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心理上有哪些变化。看到这么多人染上了狂犬病,巴斯德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一部分我抓住“孜孜不倦”一词,通过理解、找同义词体会巴斯德研制疫苗的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

  我就让学生找到答案,巴斯德最后征服狂犬病了吗?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征服狂犬病意义重大。那么巴斯德的成功来得容易吗?然后教学4——12自然段,重点找出实验的过程巴斯德的心情的句子和词语,通过找句子,找重点词,小组交流,谈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科学家当时“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等心情,体会巴斯德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然后质疑作为巴斯德这个“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进行辩论。再给课本插图加标题。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辩论后深化学生认识,加深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家造福人类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我想如果抓住了这两部分的教学,前者略讲,后者精讲,心理变化线所贯穿全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学生实际,问学生想对巴斯德说什么。再拓展介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爱科,学科学的情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8

  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你最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二、新课第一课时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近义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 (2)交流所填的结果。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宋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自读两遍。 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解释相媚好。4板书“茅”。 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 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 板书: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 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 自读。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 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 配什么样的音乐? 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 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茅檐低小—— 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教学后记:这两首诗词除个别语句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2、天 窗

  教学要求 :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 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三、 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教学后记:在讲这节课时,我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写感受。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笑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3、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3、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足球赛——快乐的足球赛。 2、这场球赛,什么地方是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的? 3、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小节。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1、作业指导。 2、改写成短文。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5、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板书设计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后记: 在学习这节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

  5、女孩乌塔

  教育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乌塔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计划

  《我们家的猫》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猫,所以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老舍先生写出来了,读者需要读文才知道。这些特点是 “好”还是“坏”,全凭人来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面镜子吗?再说点有趣的事,一般的宠物都有个名字,这只猫该叫什么名字呢?让学生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如果您这当老师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来吧! 《小狮子爱尔莎》让狮子这种“庞然大物”一下子可爱起来——因为这里介绍的是小狮子和人在一起。爱动物,好理解,但是这“爱”的方式也有个说道。对小狮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爱的方式;,要把小狮子放归自然呢?这也是爱。于是,我们就又有了一面镜子。不是吗?《树上的鞋》这题目就让人奇怪:鞋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为什么?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来阅读的——看到题目,想到了问题。小鸟落下来,它需要一个“家”,于是,它找到了那只“鞋”。我爱小鸟,想给它一个温暖的家,于是,那只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么呢?这也是一面镜子呀?给这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 人和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人和动物相处、相知也需要时间来见证。《老人和鸟》中的这位老人,来到森林中的时候,鸟们不了解他。后来,老人爱树、爱鸟的行为让老人可爱起来。人到底可爱不可爱?小鸟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话中才会有的情节,看到了诗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鸟儿用树叶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镜子。人要爱动物,那没错。但是该怎样去做呢?肉吃多了会腻,糖吃多了会厌,那爱要是太多了呢?绿龟的故事在对我们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也许最好的爱动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间,各自留一分余地,彼此留一份自由。6 我们家的猫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深入读文悟情。首先在初读时充分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 “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三、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非典”和叶欣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让人难以忘怀,有那么一件事,更是让我们终生难忘!(放有关非典的短片)师配乐朗诵: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决斗!2003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在广州流行,叶欣所在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师小结问题:“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上“?”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3)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指名分节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4、全班交流。课文中“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师板书:叶欣)

  5、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叶欣这个平凡的人物去体会她不平凡的精神,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叶欣的动作、语言的句子,看是否有哪句话感动了你,哪个词会让你浮想联翩,哪句话会让你肃然起敬,在旁边写上批注。写完的在小组交流一下,看看谁写得棒。

  (三)重点研读课文二-----------七自然段。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2—7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把下面重点句用幻灯片制作出来,学生说到哪一句就点击哪一句)

  1、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呼吸,静脉注射强心剂,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指名读。

  师:读得怎么样?能给他一点友情提示吗?

  生:省略号要停顿一下。因为她做了许多。

  生:省略号前做了许多事,要慢些。

  生:时间过得太漫长了,可以读慢些。指名读。师:抢救完梁先生,她累吗?哪里读出来的?

  2、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师:哪个字?生:“拖”。师;读到拖,你想到什么?生:她很累。师;累到什么地步?生:要瘫下来。师:她为什么不休息?生:要抢救更多的人?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象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

  自由读,问:读完以后你有什么要问吗?生:文章问什么把叶欣比作“一台机器”?

  生:机器不知道疲劳,她也是。

  师:这就是“高强度”。

  生:叶欣要抢救许多病人,像机器一样。

  师:就这是―――生:高效率。

  生:机器要比人做更多危险的事。就是“高风险”。

  4、自由朗读这句话。

  5、师:谁能读懂“死神”的含义。生:快要死了。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生:是指非典。师:非典肆虐时,你们才上一年级,还记得吗?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生:人人都戴着口罩。生:大家都打役苗。

  6、师;课文中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谈到战争,你眼前出现什么?生:许多人在抢救。生:许多人死亡。师:有战争就有死亡,而叶欣就象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在全速运转着,我们一起读。

  7、“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8、同学们,叶欣的'话不多,“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读读这8个字,

  师:叶欣说这句话时,语气是什么?什么叫“斩钉截铁”?生:说话做事,毫不犹豫。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

  9、从这八个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10、师引读: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需要给予面罩吸养,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当需要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11、指导朗读:

  师:这句话体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风度——她说出了舍己为人的精神、说出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读出坚决果断的音调,还要注意读出它里面隐藏的东西,谁来试试。你们还想读吗?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吧。同学们,叶欣面对的危险,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抢救和治疗,而是面对极具传染性的非典患者,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真是太危险了。怎么危险,她为什么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你能不能把这个“声色俱厉”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

  12、师扮演叶欣的同事,与学生共同表演和叶欣之间的对话。

  13、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师:她自己的心里怎么想的?改成“我”。生:“我深知------我心甘情愿。”

  师:多么平实的语言啊,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她默默地作出了选择。平凡在于默默地,伟大在于默默地。人是机器吗?

  生:不是。

  师:人是血肉身躯啊。3月4日,病魔终于没有放过我们敬爱的叶欣阿姨-------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你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呢?(板书:舍己为人)

  14、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忙碌着,密切关注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的爬到床上休息指名读。问: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师:沉重地像压了一块(石头)

  生:我不忍看到她倒下。

  生:她就这样要离开我们而去了。

  生:我心痛,也很舍不得。

  生:我很惋惜。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感到很惋惜。

  (四)换位思考,表达升华

  过渡: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着所有她曾经关心过的和曾经关心过她的所有人。

  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面对这样一位英雄,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要对她说。假如你是叶欣的同事,你会怎样说?

  假如你是叶欣的孩子,你会怎样说?假如你是叶欣救治过的病人,你会怎样说?同学们,现在你最想对叶欣阿姨说些什么?

  生:你是天堂里心灵最纯洁的天使。

  生:您虽然走了,但你的微笑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生:叶阿姨,您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师:什么精神?

  生:舍已为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

  (五)回顾首尾,整合全文

  过渡:读了叶欣的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去世了,人们依然无限地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1、课题中的“永远的白衣战士”指就是这位舍已为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护士长叶欣,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不可以改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呢?

  2、学生小组讨论。

  3、交流(教师视学生说的情况补充)叶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牺牲的。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用“永远的白衣天使”好,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

  4、师:同学们,在非典战场上倒下的不止这一位白衣战士。正是由于这些可敬的白衣战士无私的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这祥和、安定的世界!

  5、(放《爱的奉献》音乐,配非典中医务工作者图片)看看这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吧。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建起来一道健康的长城。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生齐读:永远的白衣战士。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将静态的图画展现成有声有色的电影。

  2、当堂完成习作【一片段】(照片描写)。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重点:

  观察画面,合理想象,描写照片

  教学难点:

  将画面由静到动,将画面内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声图导入 酝酿情感

  同学们,《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战争与和平而展开的。首先,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组跟战争有关的画面。(播放近年来局部战争战后伤亡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问: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播放师对战争的感慨)

  从学生的回答引出“儿童”:是啊,战争给儿童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使得多少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怜的孤儿。

  二、观察想象 变静为动

  1、出示图,初步感知(构成分析):请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什么? (围绕主要人物,思考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照片讲述照片背景(原因分析)

  ①这张照片的上的场景为什么会发生?照片中的孩子在这儿之前会在哪里,做些什么,看到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发言,师穿插讲述:这是1937年8月28日,记者在上海南火车站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当时,日本侵略军先后调集了几十万大军进攻上海,同时出动上百架飞机反复对上海进行毁灭性轰炸。当天下午两点钟,日机疯狂轰炸上海南火车站。上海原有南北两个车站,北站处于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当时上海及其附近的难民蜂拥而至,争相出逃,一时间南站拥挤不堪。

  3、继续观察照片,引导细致分析(过程分析):

  ①在了解了照片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照片中的孩子外貌是怎样的?神态、动作、衣着、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呢?他可能在想什么?喊什么?

  4、看来,看图作文,不仅仅只是罗列画面的事物,我们还得将看到的人或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经过我们的语言加工,运用我们的想象,将静态的画面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写成令人身临其境的文章,那才是看图作文。

  5、其实,我们还可以对照片未来的图景进行想像。(结果分析)画面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孩子命运如何?等等

  7、文章题目:画家画龙,有一笔很关键,那就是画眼睛,这就是画龙点睛。作文的`点睛之笔就是在于题目。根据我们刚才探讨的内容,我们能给它起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6、自主写作 推荐点评

  ①同学们通过想象之后,画面就变得生动起来啦。下面就请大家拿起笔,把自己置身于上海火车南站,按一定的顺序写写这个孩子吧。

  ②学生互评,推荐佳作,师生点评。

  三、总结方法

  让我们再次回忆刚刚学到的写看图作文的方法吧。我们以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对画面进行构成、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并在观察过程中加入合理的推测、想象,最终把图画展现成一段有声有色的电影,这就是看图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

  素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

  线)

  及时修补

  1 走,我们去植树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去过乡下吗?说说你对乡下的了解。

  我们基本生活在城市里,还是挺喜欢乡下的生活的。作家陈醉云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读,交流新字生词的读音。

  三、再通读课文,找找中心句,谈谈乡下人家给你的印象。

  全班交流:“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你是怎样理解“独特”和“迷人”的?

  小结: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四、练习书写,巩固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交流: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随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出示画面)瓜藤满架、花红竹绿、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风景,划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的`读一读。(指导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式:乡下人家,不论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小结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门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拓展练习:

  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 出示句式“乡下人家,______ 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交流:乡下生活留给你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六、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思考:

  (1)作者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讨厌—尊敬)

  小结: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1——3段)哪些是写尊敬母鸡的自然段?(5——10段)

  3、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4、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5、学习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无私)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总结写法

  比较作者写猫和写母鸡在写作方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1)结构清晰。《猫》写猫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够成。《母鸡》明显分为母鸡孵出小鸡前后两部分。

  (2)叙述动物的'特点,采取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写它的表现;写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方面。

  (3)表现动物特点:作者用事实说话,对点滴小事进行具体的描写说明。

  (4)情感表达:《猫》始终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则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5)语言运用: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5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请看着提示写出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纠正书写)

  2、师:(出示一段内容)选择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师小结:我们不仅可以用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像这样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出主要内容。

  二、换位思考,把书放进心里。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1)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

  (2)如果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

  2、师: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如果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当时的情景,哪些行为让你们觉得愚不可及?

  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出幼龟的犹豫,其实它正在侦查情况,而我们却不知道。

  师: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1)从“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幼龟的机警、小心、谨慎。

  A、幼龟出的是为了什么?“止”呢?

  B、词语辨析:“探出”和“伸出”

  C、学生表演幼龟的动作

  师小结:看来幼龟是多么会保护自己,多么神奇啊!

  (2)从“啄、拉”感受到嘲鸫的凶狠。

  (3)朗读体验。

  3、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看出我们这些游客是愚不可及的。

  (1)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 。为什么会若无其事?

  (2)指导朗读:读出向导的漠然

  (3)划出文中我们和向导的态度的词语。

  (4)指导朗读。

  4、师: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大家发挥想象,写一写你看到的场景吧!最好能用上积累的四字词语。

  师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

  5、向导和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划出来

  A、(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B、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心情十分焦急)

  C、指导朗读。

  6、(1) 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决策,幼龟们就不会白白送死了。)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比较句子: 师:你读出了什么不同?向导的心里会是怎样的自责?

  (没有抵住舆论压力,没有坚持到底,没有胆量与错误的观点相对抗。)

  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1、师: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这“道”不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而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2、你们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3、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结尾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牧童》教学设计12-2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9-15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01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2-31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2-31

小学语文下册《雷雨》教学设计12-13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06-13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6-18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12-16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