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2023-01-09 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音字形,并能学以致用(造句)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4、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充分预习,合作、探究,

  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美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精彩描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感受云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板书课题

  师: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本课。(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师:示范朗读1—2段学生推荐学生朗读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朗读)

  2、朗读评价(师生评价指导:学习大家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和用词)

  3、多媒体展示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引经据典、滚瓜烂熟、别开生面等成语进行造句,全体学生对每个字词读三遍)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究,把握知趣。

  1、提问(多媒体展示)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每一个歌会场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呢?

  (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

  (师板书)1、山野对歌2、山路漫歌3、山寨传歌

  2、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场景,因为。”

  提示: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A:在写山野对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

  B: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这里的人吗?

  (提示:淳朴、热情、灵秀)

  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路漫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环境)

  (3)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在写山寨传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场面)

  (1)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寨传歌的场面吗?(盛)

  (2)“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

  (设计目的: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四、小结:

  云南歌会我们学到现在,大家觉得云南的歌会美吗?如果美,没在哪里?(学生能够围绕话题,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小结: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五、作业布置:

  作为一名商南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商南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环境美

  山寨传歌――场面盛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课题名称

  《云南的.歌会》

  科

  中学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9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八年级学生尤为明显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八年级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八年级孩子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它们的作用;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蹲踞、酬和、譬喻、糯米、哕这几个生字。能积累熹微、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师根据教学适时地借助多媒体给予提示,给予拓展延伸。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

  蹲踞酬和熹微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沈从文)

  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4-27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7-29

《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设计04-06

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设计07-0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1-28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1-09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12-06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