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
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
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夸口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试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多媒体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
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初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
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讨论。)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略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戳”,理解“夸口”、“哑口无言”并造句。
2、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3、通过说、问、演、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成语。今天,我来考一考大家,看谁的成语积累最丰富。
2、成语积累练习,男女分组抢答:含有数字“一、二、三……十、百、千、万”的成语。
3、在你所学过的成语中,你觉得哪一个成语最好玩,最有意思?说一说。
4、看来大家掌握的成语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故事,叫《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比较难写,请大家看老师板书:戳chuo。指导读准音,认清形。(第一声,左上羽的变形,左下住多一横,右边是它的部首戈。)谁来用它组词?戳穿,戳破。动作演示“戳穿”。
2、那么,《自相矛盾》中,是什么戳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放动画。
3、打开书,自由朗读,然后检查,正音。
4、我发现有一个词,在那个楚国人说话前两次出现,那就是“夸口”。板书。指导读楚国人的话,理解并造句。他两次分别夸什么的呢?指名答。(板书矛:天下第一。盾:举世无双。)
5、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指导读出感情。
7、“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并造句。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8、出示思考题:
a、这位楚国人这时候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
b、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揭示寓意,幻灯出示,齐读。(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练笔
1、小练笔: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实太多、太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吗?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小练笔:读《自相矛盾》有感写完后,老师进行评点。
2、作业:
自学另外两则寓言。
生字词各写两遍。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4、“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剧小表演。
四、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五、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六、质疑提问。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26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锐利坚固
什么盾什么矛
戳得穿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在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和“寓言百宝箱”两个教学环节,老师充分利用学易这套设备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教学。同时,它的统计功能又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11-09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11-09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9-06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6-13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4-18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5-14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8-30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0-24
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