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2023-09-15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并归纳出青蛙的发育也需要经过变态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意识。

  学情分析评论

  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的前概念基础上发生的。八年级学生学习生物有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也学习过生物类群中的两栖动物。但对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来说,很多孩子们没有观察过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亲身经历,对蝌蚪可以变成青蛙这个事实他们很熟悉,但仅停留在这个基础上,而需要他们认同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困难。

  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教学难点: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评论

  观看动画创设情境,以资料分析为背景提出问题———什么原因诱发青蛙的集群迁移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2【讲授】环节

  引领点拨

  新知探究评论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通过资料分析一,展示了环境会影响青蛙的繁殖行为,分析诱发蛙的行为变化的原因。再引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录像,知道了青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引导学生讨论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的形态结构特点,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适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使其逐步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突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并归纳出青蛙的'发育也经过变态发育,更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通过对其他两栖动物的介绍,由点到面让学生理解所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的过程相似,都离不开水域环境。资料二的展示追溯了两栖动物的盛衰历程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而资料三是环境污染导致蛙畸形的实例,说明了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中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资料分析二和资料分析三让学生依据客观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对种群数量变化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出两栖动物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活动3【活动】环节

  拓展延伸

  提升素养评论

  本节末尾提出“怎样才能让两栖动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活动4【讲授】环节

  梳理知识

  建构框架评论

  梳理知识脉络,强调重点,检测反馈落实目标。

  活动5【练习】课后调查评论

  课后调查:在你们周边,两栖动物的数量是不是也在不断减少呢?它们的生活环境如何?什么原因导致它们数量减少?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出爬行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PPT或Keynote)、相关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问学生你见过这种动物吗?。

  蜥蜴通常,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表示迷惑,并认为鳄也是两栖动物。

  引导对“特征”的关注,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教学

  (一)两栖动物

  1、两栖动物让学生观察青蛙图片,总结体色草绿色,体表有黏液。呼吸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前肢短小,可以支撑,后肢发达可以游泳,头部有感觉器官。

  2、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两栖动物与人的关系,青蛙捕捉害虫。

  (二)爬行动物

  ①蜥蜴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头后有颈,使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②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③表面覆盖有角质的细鳞,可以保护身体并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4)蜥蜴的肺发达,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

  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要。

  (5)蜥蜴的生殖为:体内受精,卵生。受精卵内含有较多的养料和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完成孵化。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2.爬行动物的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让学生齐读,

  3.与人类的关系

  出示图片及视频,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视频或图片中未呈现的爬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蛇毒能治病

  (2)鳖入药,

  (3)龟可以食用

  认识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概念

  2、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

  3、了解环境变迁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1、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

  2、学习过程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五、教学准备:

  收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小黑板,习题

  六、教法学法:

  情境创设、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较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声?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二)授新课:

  青蛙的生殖:

  (1)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雄蛙鸣叫时还伴随着怎样的动作?雄蛙鸣叫有何意义呢?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总结出青蛙生殖的过程是: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生殖的特点是:体外受精、有性生殖、卵生。

  (2)通过例

  1、例2,巩固知识点——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齐读: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2、青蛙的发育:

  (1)提问:你知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小蝌蚪为什么老是找不到妈妈呢?引入青蛙的发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据生活经验和书上的彩图分析、讨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生活环境方面的区别,再点评,然后展示小黑板上的完整表格,最后齐读表格上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该知识点。

  (3)通过让学生比较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别很大,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让学生总结出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4)让学生看书上13页彩图“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分析并总结出: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青蛙的发育经过了哪四个阶段?

  (5)通过做例3来巩固青蛙发育过程的知识点。

  (6)齐读青蛙发育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7)通过青蛙的生殖发育引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阐述出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主要区别: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在水中进行,没有摆脱水的限制。让学生列举出其他的两栖动物,如:蟾蜍、大鲵、蝾螈等。

  (8)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

  (1)以“有人说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导致其分布范围小,种类少,你觉得这种说法对吗?”引出环境对其生殖和发育的影响,调动课堂气氛。

  (2)让学生看书上14页“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说明会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后面的讨论题。从而进行环保意识地培养。

  (3)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周围,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咋样?数量是否在减少?我们该怎么办呢?进一步树立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四)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

  1、过程:鸣叫、抱对、排出两性生殖细胞、水中受精

  2、特点:体外受精,有性生殖,卵生

  二、青蛙的发育

  1、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变态发育

  三、环境变迁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九、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完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但学生小组讨论时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普通话水平等有待提高。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明确概况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学习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自学方法指导与自主学习

  1、青蛙是由__________发育来的。蝌蚪很像__________,有__________,用__________呼吸,在__________生活。青蛙没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生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可以在__________生活。青蛙属于__________。

  2、青蛙的眼睛后面有__________,可感知__________;头部前端有一对__________,是呼吸时气体的__________;青蛙的前肢__________,可__________身体;后肢__________,既能_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这些特点使青蛙既能在__________生活,也能在__________活动。青蛙能适应陆地生活,与它能用__________呼吸有密切关系。但青蛙的肺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青蛙的皮肤__________且能__________,皮肤里密布__________,可进行__________,辅助__________呼吸。

  3、常见的两栖动物还有______、___、___等。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___,用___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___,也可在___游泳,用______呼吸,___可以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是很多______的'天敌,保护___中的青蛙或在稻田中______青蛙,能有效___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使用农药对环境的______。由于___以及______缩减等原因,两栖动物的___和______正在减少。我们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___的力度,禁止对它们______。

  5、爬行动物是真正______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6、蜥蜴一生都生活在______。在___的日子里,在______和山坡的___,常可以看到蜥蜴。蜥蜴的头部后面有______,它的头可以___,便于在陆地上______和发现___;蜥蜴的四肢______,不能___,能贴地面迅速______;皮肤______,表面覆盖角质的___,既可以______身体又能减少体内___的蒸发。蜥蜴的______比青蛙发达,___能力较强,只靠______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___的需求。青蛙将卵产在______并在___受精。蜥蜴将受精卵产在______。蜥蜴的受精卵___,卵内______较多并含有一定的___,卵外有坚韧的______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___。蜥蜴的______和___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以上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7、同属于爬行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___或______;用___呼吸;在______产卵;卵的表面有坚韧的___。

  (三)小组合作研讨

  1、完成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

  2、说说两栖动物进化的标志。

  3、说一说爬行动物进化的特征

  4、鱼的腮、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达标测评

  1、下列动物中是两栖动物的是()

  A、蟾蜍B、海龟C、鳄鱼D、企鹅

  2、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鰓;肺和皮肤B、肺;皮肤和肺

  C、鰓;皮肤D、鰓;气管

  3、与蝌蚪相比,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

  A、鰓B、后肢

  C、尾巴D、肺

  4、青蛙前肢和后肢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A、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B、前肢游泳,后肢跳跃

  C、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5、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

  A、爬行B、吸收营养

  C、辅助呼吸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有的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

  7、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8、蛇没有四肢,但它属于爬行动物。()

  (六)课后作业和预习案

  1、完成课本第29页练习

  2、预习《鸟》

  (七)课后反思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法

  板书设计: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

  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

  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 ——幼蛙—成蛙

  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外部结构、呼吸器官、生活环境。蝌蚪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成蛙无尾,有四肢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

  4、变态发育: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形态结构上有很多差异,而且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发育过程就叫变态发育。

  5、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6、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7、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8、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集体完成学案任务一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大家思考一下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雌雄蛙都会鸣叫吗?他们的鸣叫有区别吗?其意义是什么?

  3、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那些现象呢?其意义是什么?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什么?

  5、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学习任务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1、思考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原因。

  2、我们应该怎么做?

  练案玩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青蛙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蜥蜴图片的观察,阐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蛙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生殖发育过程,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蜥蜴和龟的图片观察,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提升爱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学会辩证的看待生物与环境。

  二、教学重点

  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爬行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1、导课:播放青蛙和乌龟的图片,让同学回答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

  就此提出问题: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2、带着以上问题观察青蛙的结构特征,阅读课本(25页-26页第二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绿色,与其生活环境颜色一致。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答:湿润光滑的。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3、我们了解青蛙的身体特征以后再来阅读课本内容回答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1)体色:草绿色,与环境颜色相似,有利于觅食和躲避敌害。

  (2)体表:皮肤裸露有粘液(湿润)适应陆地干燥环境。

  (3)感觉:头部前端有一对眼睛,可形成一定视角;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

  (4)运动: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和划水。

  (5)呼吸:空气通过鼻孔进入结构简单的.肺,进行气体交换;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辅助呼吸。

  4、提醒同学注意: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5、出题:青蛙只靠肺呼吸,请问对吗?

  6、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7、出示图片: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属不属于两栖动物?答:属于,具备两栖动物的特征。

  8、给同学介绍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很多两栖动物是农田害虫的天敌,能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还可用于食用、药用和科研实验材料等。

  (2)有害的方面:有的两栖动物吞食鱼苗和益虫,对养殖业造成一定影响。

  9、观察蜥蜴的图片,阅读课本回答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爬行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颈

  四肢短小

  蜥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肺发达陆地产卵有卵壳保护

  10、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1、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它们不仅是人类食品、药品及工业、工艺生产的原料,还在消灭农业害虫、天气和地震灾害预报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头能灵活转动,便于觅食和

  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保护身体,减少体内蜴

  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

  生殖和发育过程摆脱

  (2)有害方面:主要表现为毒蛇对于人、畜的伤害。

  1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7

  内容简析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内容突出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方法阐释

  对该节内容进行学习的是八年级的中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讨论、探究意识及一定的思维能力,且好奇心强,但青岛市区的孩子对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较为陌生,不易直观的呈现,因此采用的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表演课本剧、资料分析法、图表对比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合作探究,如何细致观察,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导入主要以编排课本剧、诗歌引入的方法引入课题;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及特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采用静态浸制标本观察与观看动态录像相结合,并通过图表对比进行突破。对于树立环保意识,是以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学生则主要通过资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青蛙的浸制标本、青蛙生殖发育录像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剧导入《小蝌蚪找妈妈》。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老也找不到妈妈?

  [设计意图]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是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以课本剧导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直观性,并为后面比较蝌蚪与青蛙异同埋下伏笔。

  环节二:探究新知,分析归纳

  一、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1、体外受精

  ---- [教师设置问题串]教师以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入,再以宋朝辛弃疾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设置情景,设置问题串,学生思辩质疑、讨论分析。讨论:雄蛙为什么鸣叫?为什么抱对?抱对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最终完成体外受精的讲述,从而得出“受精过程为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的结论。[设计意图]以问题串为主线,可较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变态发育

  ---动态与静态观察相结合,动口与动手动脑动眼相结合

  (1)分组观察浸制标本,各组交流发言,讨论确定青蛙发育各时期,即:受精卵、蝌蚪、成蛙。观察后,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2)让学生进一步观看青蛙生殖发育录像并自我评价刚才的观察浸制标本结论

  (3)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成蛙比较表

  项目

  初 期 蝌 蚪

  青 蛙

  呼吸器官

  尾

  四肢

  生活环境

  食物

  通过亲自动手整理知识,有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理解二者异同,从而更深刻地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蝌蚪与成蛙差异很大,是变态发育。从而得出第二个特点是:变态发育,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后,对变态发育的概念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动态的观察可弥补静态观察的不足,更容易加快其对青蛙生殖与发育过程的了解,也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简单自我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学习策略

  二、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

  --- 引入设置情境:青蛙的发育都在水中吗?

  特例一:栖息在南美洲的达尔文蛙毫不领会两栖类动物产卵的一般法则,它把卵产在陆地上,不过,父母们并不会一走了之,父亲会日夜守护在孩子们身边,一旦胶质中的小蝌蚪开始游动时,做父亲的会将小蝌蚪含到嘴里去,小蝌蚪们在那里大约要呆上3个星期才能完成发育,父亲就会把他们从嘴里吐出来,小青蛙才可以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

  特例二: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蛙因为担心恶劣的孵化环境,母亲在生下他们的孩子后,干脆一股脑的将它们吞到肚子里去,直到完全发育完全妈妈才会像变戏法似的把小蝌蚪一个个从嘴里吐出来。

  师:以上两种蛙是否违背了两栖类生殖与发育的一般规则了呢?

  生:不是,因为爸爸的口腔和妈妈的肚子皆是有水的环境。

  师:有人说正是由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幼体发育离不开水,才导致今天地球上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通过阅读P14资料分析中提供的三个资料回答三个讨论题,结合每个学生各自家乡水域环境的演变过程,分组讨论。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解释说明。

  资料分析一:

  青蛙“赶集”: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俗称“赶大集”,这些青蛙最后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驻留了下来。

  问题:青蛙为什么要“赶集”?

  资料之二:

  科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的发展变迁如下:

  问题:

  1、两栖动物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什么?

  2、分析两栖动物由盛到衰的原因?

  资料之三:

  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三条腿?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泥沼中发现了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经过调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畸形蛙的比率竟高达10%左右。为探究原因,研究员们将发现畸形蛙的地区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非洲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出现了畸形。

  问题:畸形蛙的出现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拓展资料:关于吸虫的寄生影响青蛙腿的发育事例(略)

  师: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许多几十年前常见的青蛙物种,现在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在过去的十年间,有20中的蛙类正在绝迹,有200中数量正在减少。引起蛙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对蛙类栖息地的改变与破坏。在英国过去的50年间,为了发展农业和扩展人类居住面积,大量蛙赖以生存的池塘被填平,结果蛙类绝迹,蛙声消失。近10年来,“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阡陌交错的公路对蛙类来说却是分割它们栖息地的一条条“死亡峡谷”。

  生1:两栖动物对环境的要求是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它们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较潮湿的地区,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将越来越小。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变迁破环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生2: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水污染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人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污水中有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汞、镉、铬、铅等金属化,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生3:人类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使用农药除虫除草,由于农药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对作物的污染,同时农药残留在水、土中,使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大大增加。这些畸形蛙可能是农药污染造成的。大量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使化合物流向低洼处,影响了蛙的发育.

  生4:人类建造公路,也破坏了蛙类繁殖区…

  师:环境的变迁和水质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人类的“杰作”。同学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它的生存却直接受到了人类对它的威胁,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

  [师生讨论]

  做法一:加强宣传

  做法二:发出倡议,向社会各界如执法者、法律部门、学校、家庭发出倡议,保护两栖动物,保护我们的碧海蓝天。(发出倡议并践行之,应为环保的最高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对环境的依赖,激发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意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交流感想

  师生共同完成对整节内容的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并布置开放性作业:

  各兴趣小组学生自己搜寻有关两栖动物的资料,并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在下次上课时分析交流,并交流自己关于环保的倡议书。

  [设计意图]可示意学生寻找关于蝌蚪尾部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问题”的趣闻,从而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科技发展,提高生物学素养。每节课后要求学生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生物趣闻,并设置开放性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了解STS。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

  思考、讨论、交流:P15讨论1.2.3。

  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教具教法:

  课件、挂图;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师:“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诗都是描写了蛙的叫声,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生:春末夏初青蛙叫得很厉害。青蛙一般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池塘里、小河旁。

  师:说的很对。那么青蛙为什么会鸣叫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歌喉还是有其他原因?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

  生:我想青蛙唱歌和孔雀开屏差不多,都是为了吸引雌性。

  生:只有雄蛙才会唱歌。

  师: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平时大家的观察很仔细。雄蛙的口角两边或一边有鸣囊,一到繁殖季节,它们便卖弄自己的.歌喉,吸引雌蛙。雌蛙以鸣叫声来选择雄蛙。所以说青蛙的鸣叫是和生殖有关的一种现象。那么,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那些现象呢?

  生:有时在水里面会看到一只青蛙爬在另一只蛙背上。

  生:它们还紧紧的抱在一块儿。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就叫“抱对”。抱对后,雌蛙排出卵细胞,雄蛙释放出精子,雌雄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抱对”有什么意义呢?

  生:雌雄蛙紧紧的抱在一块儿,可以使卵细胞和精子更好的结合形成受精卵。

  师:说得很对。大家见过这种受精卵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上下两面颜色一样吗?

  生:见过,而且是很多粘在一块儿,一团团的。

  生:它上面的颜色深些。

  师:很对。上面的颜色深有什么好处呢?对,主要是为了吸收光,利于本身的发育。大家通过学习蛙的生殖活动,想一下青蛙的生殖有什么特点?必须在水里进行吗?

  生:青蛙是体外受精。

  生:雌雄异体,并且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师:非常正确。青蛙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师:大家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下面请同学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大家在听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小蝌蚪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

  (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

  师:为什么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呢?

  生: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样子找。

  生:小蝌蚪不知道自己和妈妈长的差别太大,因为一般动物孩子和父母都长的差不多。

  师:蝌蚪和青蛙有哪些主要区别呢?

  生:蝌蚪像鱼,有尾巴,青蛙没有。

  生:蝌蚪没有四肢,青蛙有。

  生:生活环境也不一样,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蝌蚪只能生活在水里。

  师:大家看课本P48彩图思考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几个时期呢?

  (学生思考、回答)

  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受精卵--蝌蚪--有后肢的蝌蚪--幼蛙--成蛙

  师:大家看那组同学更正确呢?

  生:第一组。

  师:很好。像青蛙这样,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区别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大家知道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那么谁可以确切的说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两栖动物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像青蛙那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呢?

  生:蟾蜍也是。

  师:很好,其实还有很多,像:大鲵,也叫娃娃鱼,还有蝾螈等等都是。我们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师:很好。大家通过学习知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那么水环境的好坏对青蛙有很大的影响。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青蛙呢?

  生:保护水资源,使青蛙可以更好的生活。

  生:爱护青蛙,不乱捕杀它们。

  师:说的很好。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

  测试题:课后练习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10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实际,采用观察、比较、归纳概况的教学思路来讲,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一)指导学生建立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认识其它种类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的外形和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概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两栖类动物的外形和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从而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两栖类动物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挂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蝌蚪和蚕(can)的有关知识,知道了蝌蚪是青蛙或蟾蜍的幼(you)体,了解了从蝌蚪到青蛙或蟾蜍的发育过程,那么,青蛙和蟾蜍的生长发育有哪些特点呢?

  (下面找几位同学回答几个问题)

  2.提问:

  (1).青蛙和蟾蜍是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 )

  (2).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或蟾蜍吗?( )

  (3).那么它必须经过哪一阶段?( )

  (4).蝌蚪是青蛙或蟾蜍的什么?( )

  (5).蝌蚪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与青蛙或蟾蜍相同吗?( )

  3.讲述:青蛙或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要经过幼体阶段,幼体与成体在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变态),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青蛙和蟾蜍在外形、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些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青蛙和蟾蜍属于哪一类动物。

  学习新课:

  比较青蛙和蟾蜍在外形上的相同点

  1.了解和认识青蛙或蟾蜍(课件演示)

  2.观察蟾蜍:(课件演示)

  (1).蟾蜍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外形有什么特征?(三部分:头、躯干、四肢,无颈、头呈三角形、后肢趾zhi间有蹼pu)

  (2).蟾蜍身体表面是什么样的?长有毛或羽毛、鳞、甲吗?(没有毛、羽毛、鳞、甲等覆盖物)

  3.讲解:像蟾蜍身体表面这样,光溜溜的,即没有毛和羽毛,也没有鳞和甲,我们把它叫做“身体表面裸露”

  讲解:另外,用手摸一摸的话,会感觉到蟾蜍的身体表面很粘滑,皮肤分泌有粘液。

  4.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青蛙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1).出示挂图和(课件演示)

  (2).学生观察:

  (3).提问:

  ①青蛙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

  ②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③身体表面是什么样的?长有毛或羽毛、鳞和甲吗?(没有,身体表面裸露)

  5.讨论:

  (1)蟾蜍和青蛙在外形方面有什么相同点?(课件演示)

  (身体都分为三部分,头呈三角形,后肢趾间都有蹼,身体表面都是裸露的)

  (2)在这些相同点中,哪些是与其它动物明显不同的?(课件演示)(身体表面裸露是特有的)

  6.小结:青蛙和蟾蜍的外形很相似,有很多相同点,如:

  身体都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头都呈三角形,后肢趾间都有蹼,身体表面都是裸露的。在这些相同点中,身体表面裸露是特有的,是它们在外形方面的一个明显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课时:

  1课时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够举例说出两栖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标本,小组合作交流,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科学发现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片段,激发同学们好奇心。教师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尾巴消失,生出四肢。青蛙的身体形态有什么特点?青蛙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引入本节新课: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根据生活经验,回忆青蛙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哪里见过青蛙,青蛙皮肤是什么颜色,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出青蛙生活在池塘、稻田、溪水边,青蛙的皮肤是绿色的,能够保护它不被天敌发现。

  (2)小组合作,观察结构特点

  接下来学习青蛙的哪些结构特点适应水陆两栖的生活环境。将准备好的青蛙不同发育阶段的标本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提示观察顺序:按照青蛙的发育过程,先观察外部结构特征,再观察内部结构特点,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青蛙发育过程中鳃消失,生出肺;青蛙眼睛后面有鼓膜,可以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这些结构特点使得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教师补充:手握青蛙有黏滑的感觉,因为青蛙的皮肤能够分泌粘液,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在皮肤里分布很多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

  (3)师生合作,总结两栖动物主要结构特征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根据生活经验,同学们能够回答出蟾蜍是两栖动物。教师补充还有大鲵,蝾螈等等。播放大鲵、蝾螈发育过程视频,提问生活环境和发育过程与青蛙的共同点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共同特点是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里,用肺呼吸。教师补充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环节三、巩固提升

  两栖动物种类少,分布范围小的原因?教师提示从两栖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殖方式,呼吸方式思考。

  (师生共同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是在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幼体用鳃呼吸需要在水中进行)。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两栖动物是很多农业害虫的天敌,青蛙消灭害虫可以减少施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由于环境污染和滥杀滥捕,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我们应当加大对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保护,同时禁止滥杀滥捕。

  作业:课下请同学查阅资料还有哪些两栖动物,并制作一张保护两栖动物的宣传画。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12-24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12-24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8篇12-24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9篇07-14

爬行动物教学设计10-27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11-20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07-20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06-05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