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

2022-05-16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__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图三要素;熟练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将三种不同形式比例尺实现互换并比较大小;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熟练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并学会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缩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无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方向标——根据方向标确定方向(作方向标垂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图例和注记

  表示该事物的符号是图例,旁边的数字或者文字为注记,带学生看地图册上的图例识别:铁路,湖泊,沼泽,沙漠,长城,城市等

  3.比例尺

  (1)定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没有单位)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表示方法:文字式——1厘米表示200千米

  数字式——1/20000000

  线段式——用一段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千米

  (4)比例尺与图幅面积之间的关系:

  a.图幅面积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b.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

  (5)比例尺缩放

  a.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倍;

  b.将原比例尺放大(放大了)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1)倍;

  c.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n;

  d..将原比例尺缩小(缩小了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1/n).

  e.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倍,图幅面积为原来的n2倍;

  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图幅面积为原来的1/n2.

  二.等高线地形图

  1.基本特征:等高线上海拔相同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陡崖处重合;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

  等高线图中的示坡线总是指向低处;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 四周低中间高——山峰

  (2) 四周高中间低——盆地/洼地

  (3)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

  (4)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6)陡崖——等高线重合并带有示坡线;

  3.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以青岛黄海海平面作为基准,某个地点高出该海面的高度;

  (2)相对高度——两个地点海拔之差;

  (3)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 ≤H<(n+1)* d (n表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注:该方法也可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此时n为两点之间所夹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4.等高线的应用

  (1)判断水系特征:山谷处常发育河流且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为分水岭,山脊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为分水线;

  山谷线为集水线;

  (2)判断水文特征:等高线越密集,河流流速越大;陡崖处有可能形成瀑布;

  河流出山口容易形成冲积扇;

  (3)判断某地能否观察到某地:将两地相连,看沿线是否经过山脊或是否经过比观察占高的等高线,如果这样则看不到;反之,经过的地区均低于观察点,则能看到。

  (3)区位选择:

  a.选点:大坝应建在峡谷最窄处(工程量小,减少投资)

  库区建在河谷,峡谷、“口袋形洼地”、盆地;

  港口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港湾;

  气象站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建在地势平缓,环境优美的地方;

  b.选线:公路,铁路沿等高线修建,选择坡度平缓的地区;、

  引水线路,路线要短,避免穿过山脊,尽量从高向低修,水能自流;

  输油管线,尽量避免穿过山脉,大河;

  C.选面:农业生产:陡坡种树

  缓坡丘陵开梯田

  平原发展种植业

  山区发展林业

  工业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地区;

  居民区: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三.绘制地形剖面图

  1.选择剖面线

  2.建立坐标系:

  a.横坐标采用水平比例尺,一般等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厘米,长度要大于剖面线的长度;

  b.纵坐标采用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米,标出的高度要大于剖面线穿过的最大高度。

  3.描点

  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标在坐标图中,横坐标为交点到起点的图上距离,纵坐标为交点处的海拔高度;

  4.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把描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即为剖面图。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3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政治因素)

  活动3:阅读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完成下表。

  阶段 特征 原因

  改革开

  放初期 城乡一体化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城市群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等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活动4:自主学习: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表格。

  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多种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高新技术工业获得发展。

  活动5 :理解第一阶段的“三来一补”企业

  结合课本材料和图片思考:“三来一补” 企业的特点;企业性质;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这种企业的好处是什么?这种企业大量建立以后会给珠三角带来怎样的变化?

  活动6:阅读并总结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民工潮)。

  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教师引申]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率先推进工业化;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及时根据区位条件的变化因时制宜进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珠三角发展的区位条件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侨乡

  良好的区位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以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体系

  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课堂练习】

  1.图中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2.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开始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3.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4.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5.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始腾飞时,美国的产业结构中,降幅最大的产业可能是( )

  A信息产业 B轻纺工业

  C旅游业 D精密仪表工业

  6.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工业发展有何特点?试分析造成如此特点的原因?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状,如何减少城市的垃圾数量,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少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主要讲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

  2、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难点】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材的情景及问题)

  [资料]1、如目前南京日产垃圾3500吨

  2、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00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教师导]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它的成分和数量都因时、因地而异。

  [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我国某城市某居民区垃圾成分和数量的因时变化(配合照片)

  传统的生活时期现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数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变化

  城市某居民区城市的某学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师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没有处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会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质溶解进水里,会污染水质,使水变质,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污染大气——城市垃圾燃烧时,特别是化学物质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从而污染了空气。

  [资料] 2005年,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课题。值此岁末年关,本报对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点、疑点、难点问题作一系列报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机关、法律人士和广大民众检视和探讨。

  植物都变异了,月季花长得比牡丹花还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症,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我不知道这是否跟垃圾场有关,但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令人恐惧”。这是南京一位环保人士从江宁两处垃圾填埋场探访归来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这座城市的环境”,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顾着喊可持续性发展的口号,垃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陷入灾难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师生共同研究](以本学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为研究调查对象)

  [教师导]我们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其次,在处理的时候,使垃圾尽可能地被利用,创造财富,即达到资源化。

  1、目的:处理城市垃圾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1、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3、为更合理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垃圾,以达到目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过程:

  [总结]城市垃圾的处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教师讲解]

  1、城市垃圾填埋——

  评价:简便、经济,但占地较大,

  科学的建设: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要科学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2、城市垃圾焚烧——消减固体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垃圾,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的有机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同时也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资料1]我国利用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我国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厂。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国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首家垃圾沼气发电厂。1999年6月,广州大田山沼气发电厂投入运行,日发电量2、3万千瓦时,日处理垃圾3000吨。

  利用垃圾沼气发电的技术路线是:垃圾填埋—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产生电能。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国也看好我国这项技术,去年,我国援建的突尼斯沼气发电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几年,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长,为利用垃圾产生沼气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窗]

  [全课总结]

  污染危害

  综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课后活动](见教材)

  四、【板书设计】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

  污染大气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过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随堂练习】

  1、有关“一次性用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衷是为了方便和卫生B、会减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D、有利于节约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属于危险垃圾的是( )

  A、菜皮、剩饭菜B、废塑料、废橡胶

  C、废木料、废旧管道D、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

  3、消减固体量最大的垃圾处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烧C、堆肥D、生产沼气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 )

  A、数量增加,品种减少B、数量增加,品种增加

  C、数量减少,品种增多D、数量减少,品种减少

  5、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果皮、烂菜叶B、旧报纸、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废铜烂铁、旧服装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具准备

  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xx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xx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点拨]:(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xx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图1.1 (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投影资料)

  结合课本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7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6、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7、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8、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9、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2000年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05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10年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3-31

高二地理教学总结范文04-06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30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05-12

天文地理教学设计12-29

高二下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04-24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04-02

精选初一下册地理教学反思5篇04-11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范文【精选】03-25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