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教训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识。
(1)让12个学生上讲台,站成相同的几组,可以怎样站?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二、教学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D、如果我们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看着X千米,那么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方程?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
应,即可以列出比例:140:2=X: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三、教学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需要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四、小结: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教案《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
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习,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习
巩固提高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习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习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2.选择题:
1.如果a=c÷b,那么当c一定时,a和b两种量()。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4.C=πd中,如果c一定,π和d()。
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对。
①40:15=60
②40=15×60
③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习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习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平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平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1)1:1000
(2)1:2000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平面图(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平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XX一定,那么XX和XX成X比例关系?因此XX和XX的X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2=X: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XXX和XXX成X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XX和XX的XX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X=70×5/4
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XX一定,XX和XX成X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
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
b.30:150=1200:x
c.150x=30×1200
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
b.60:8=3:x
c.60×8=(8-3)x
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
b.5:40=x:480
c.40x=5×480
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
b.24:5=6:x
c.(24+6)x=24×5
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
b.75%:3=2:x
c.75%x=2×3
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0篇)】相关文章:
比例尺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04-29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3-04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6篇)04-28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3-31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6篇)04-29
比应用教学设计04-04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5篇03-3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3-17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31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通用7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