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2023-12-14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1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54—55页《有趣的测量》。

  二、教材解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 [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 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回顾整理 评价完善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

  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2、汇报: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动手测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测量前先估一估,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并填好记录单。

  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1)、方法一:

  你们小组怎样测量的?(板书:V物体=V水上升)

  (2)、方法二:V物体=V水溢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计算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5、问: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测量一个黄豆的体积

  2、试一试1

  【设计意图:从测量石块的体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计算土豆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有趣的测量)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出示:数学万花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提出思考: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乒乓球的体积吗?

  【感悟与思考】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2、操作探索中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策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评价反馈中促和谐发展

  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关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只打碎的花瓶,因为它失去了真、善、美,学生就不能尽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既显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存有遗憾:在学生汇报各种测量方法时,能再加强操作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因为精彩源于细微。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也是操作性较强的一项活动。本次活动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发现并学会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分别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主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掌提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喜欢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完整的铅笔、长条积本、曲别针、橡皮等测量工具,黑板 1 块。

  2.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长大了)

  【活动建议】

  1.结合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面露难色的大熊的图片,提出问题:大熊想制作一个和咱们班一样长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长,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它?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概长度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大熊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长度的方法,鼓励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测量玩具长度的过程,提醒其他幼儿注意观察。

  (3)示范并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注意首尾相连, 量一次记录一次。

  (4)请幼儿运用新经验再次测量玩具概长度并记录结果。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工具测量,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第 28 页,选择两种不同的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用每种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请幼儿依次用曲别针和长条积本测量幼儿用书的长度,记录测量结果。提问两次测量结果一样吗?书本有几个曲别针长?用曲别针测量了几次?书本有几个长条积木长?用长条积木测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并讨论: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测量的次数就多。

  3.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1)请幼儿交流自己想测量的物品或距离。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品的高度、远近等,探索用什么工测量合适。例如:桌、椅的高、矮,家里电视离沙发的距离。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样求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怎样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出示石块、土豆、苹果)猜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出课题。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学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强调测量注意事项。物体要完全浸没,我们在用溢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时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读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现有的量筒容积比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装不下,就应该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几次测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体积。

  4、课件展示具体方法,给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师演示:"苹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测量它的`体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介绍"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

  d、将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

  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g、物体的体积=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体积。

  (2)解决如何让物体完全沉下去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2、读《数学万花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生活中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6

  活动目标:

  1、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

  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

  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

  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

  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

  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

  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知道他们的用途。

  2、使学生知道用工具进行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并能沿着

  3、使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定好组长;标杆若干、每组一个卷尺、一根测绳;安排测量场地(如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测量的意义。

  出示工人师傅用标杆测量的图片。提问:这幅图上工人师傅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些时候要测量土地吗?

  说明:我们在生产、生活里经常要测量土地。例如在平整土地、修筑堤坝、开河挖渠或者造桥、修路、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测量土地。怎样进行土地测量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际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测量工具。

  分别出示标杆、卷尺和测绳,介绍结构、用途,让学生认识。说明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直接测量。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二、组织测量

  1、说明:测量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要先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沿直线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让学生按事前分好的小组,到测量场地。

  要求观察要测量的A、月两点之间的距离,能不能直接测量。思考怎样测量。

  3、指名一组做示范。

  说明:先在A、B点各插一根标杆(让学生示范)。

  提问:在两根标杆中间再插一根标杆,怎样才能看出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让A点的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在中间插标杆,使中间的标杆挡住B点的标杆(让学生示范)。

  请每个同学到A点看一看,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吗?谁再来插一根标杆,使它也在这条直线上?(让A点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插标杆。)

  4、说明:沿着这条直线上的标杆,一段一段测量,可以测得A、月两点的距离。

  让示范小组的学生测出两点间的`距离。

  三、学生测量

  1、每小组按老师的指定,测出教师事先确定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2、事先在一点固定一根标杆。

  组织学生测量,每组从一个不同的点测出到标杆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认识了哪些测量工具?要怎样测量地面上距离较远的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时:步测和目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和计算求两地间的距离。

  2、使学生初步学会目测的方法,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实际距离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再在另一条直线上分别量出20米、30米和50米的距离,并设置目标(例如放上篮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时,或者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什么是步测,什么是目测,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二、教学步测

  1、说明步测的意义。

  什么是步测呢?就是如果已知自己一步有多少长度,再一步一步地量两点之间的一段距离一共有多少步。(板书:一步长度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求出两点间大约相距多少米。这种方法就叫步测。

  2、教学步测的方法。

  (1)提问:想一想,用步测的方法测量地面上的距离,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那么怎样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呢?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量出一段几十米的距离。(板书:量出距离)自然均匀地走上三、四次,(板书;走三、四次)记下每次的步数,接着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一一步长度)

  (2)教学例1。出示例1,读题。

  提问:求一步的长度,根据60米距离,走了三次,以及三次各走的步数,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求每次走多少步怎样算?(板书算式并计算)60米每次走97步,一步长度怎样求?(板书算式并计算,写答案)谁来说一说,这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教学例2。

  提问:知道一步长度,怎样就可以测出两个地方之间大约多少米?用什么方法来算?(在前面板书中完成:一步长度X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出示例2,读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4)谁来说一说,怎样进行步测?(让学生根据板书说出步测的过程)

  3、组织实践活动。

  把学生带到准备的步测场点。让学生按“练一练”第l题的要求进行,在课本表上填出距离30米,再走四次,每次填上步数。要求课后算出自己每步的平均长度。

  三、教学目测

  1、提问:我们学校门口大约到哪里是1千米?你是根据什么来估量这一段是l千米的呢?说明:我们用眼睛看来估量一段距离大约有多长,这就是目测。 2、初步建立实际距离的观念。

  把学生带到目测场地,在50米目测距离的5个标杆旁各站一名高度相同的学生。让学生观察10米、20米、30米、40米和50米的长度,并要求看一看标杆和学生相应的高度。

  3、组织目测实践活动。

  让三名同样高度的学生分别站在另一段距离的20米、30米和50米处,组织学生看一看,到各个目标大约是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各找一个目标,估计大约距离多少米,再用步测测量大约多少米,然后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比较结果,看目测、步测的结果与工具测量各相差多少米。

  四、组织练习

  1、测量教室。

  让学生用卷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作业本上计算教室的面积。

  提问:用步测怎样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一步的平均长度可以怎样得到?你还记得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吗?

  2、室外练习

  让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和宽,记下数据。

  (1)在某点设置目标,让学生目测,写出大约多少米。让每人步测,算一算步测结果大约多少米。用卷尺量一量实际多少米,使大家知道。

  每人对比步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距离相差多少米。

  (2)在另一点设置目标,让每人目测,写下大约多少米。告诉学生实际多少米,让学生比一比目测与实际相差多少米。

  五、布置作业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9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发现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

  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

  1、注意: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2、问题:

  (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3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3米”?

  (4)教室门长2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8页试一试第1题,一只军舰鸟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翼长2米1分米,骨骼重113克。用小数怎么表示呢?

  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

  第8页练一练。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10

  一、课标解读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二、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及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物理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学会读数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物理殿堂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

  本节《走进实验室》是本章《走进物理》的中心节。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两种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认识了国际单位制及误差。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一节《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奠定了测量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学生经历过。

  二、能力层面

  初三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对三落四,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容易产生片面性。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尽管学生前面学习过大部分长度单位及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对于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练。

  四、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时间和长度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测量的注意事项。

  4、通过观察实验室,了解观察对物理学的意义,了解收集信息的途径。

  5、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长度的测量以及“反馈练习一”,检测目标

  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先分小组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组长带笔记录小组同学观察实验室的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结合课本第7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观察的相关知识。

  2、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似,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同学(事先考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右两侧。

  提问:目测,哪位同学高一些?

  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刻度尺(参照物)。

  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确定解决方案。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能利用工具测量。

  2、教学难点是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知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

  1、观察、判断:

  (1)这是两根直线吗?

  (2)手掂两块砖,哪个重?

  (3)眼睛看,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

  2、汇报自己的感知结果。

  3、量一量、称一称,与自己观察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4、小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因为我们的感官有局限性,所以要用工具来测量。

  二、用标准单位测量

  1、看图,你能准确地判断他们哪个跑得快、哪个个子高、哪个力气大?

  2、要准确测量,分别需要用什么测量工具?它们的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

  3、小结:用测量工具测量,才能准确、可靠。

  三、联系实际,认识测量工具,学习测量

  1、阅读资料,说说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2、为了准确地测量,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吗?(气压计、电子称、血压计、温湿度计、身高体重计)

  3、测量你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1)阅读测量方法。

  (2)按方法测量,

  (3)汇报:测得你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阅读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1)各自阅读

  (2)讨论:漏刻、沙漏是如何计量时间的?

  (3)你想做一个漏刻或沙漏吗?试着做一做。

  (4)小结:古人的这种计时方法不是很准确,只是知道大概时间。但是,这种估算的方法很管用,有时可以用这种估算的方法测算不需要计算非常准确的事物。

  四、学习估算

  1、我有两片树叶,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2、介绍估算的方法:用画有大小相同的方格线的纸,将叶面平展在其上,再用笔描出叶边缘,要让开叶柄,最后数一数叶片占了多少方格,就可以估算出树叶的面积了。

  3、估算自己带的两片树叶的面积,比较大小。

  4、阅读课本,估算1亩玉米地的产量。

  五、总结

  1、测量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测量可以分为精确计算和估算两种,可根据需要进行测量。

  2、关于测量,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六、作业

  1、试着精确测量家中的一袋大米的重量、估算出你的鞋底的面积。

  2、完成实验记录。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05-08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05-08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5篇05-08

测量教学设计05-24

有趣教学设计12-09

有趣教学设计12-09

《有趣的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06-19

测量温度教学设计04-11

《风的测量》教学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