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2022-11-10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的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逐步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使学生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三.教具:

  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仪、硬币、筷子、杯子、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光现象:筷子在水中变弯,海市蜃楼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光的折射有关。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

  师生互动实验,用两个相同的开口较大且深的杯子、水、硬币、筷子等带领学生在做完课本上的实验后,启发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并完成实验。

  (1)做好筷子折断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折断。

  (2)在杯子中放入硬币,把杯子端到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向杯子中倒水,则可再次看到硬币,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再看到硬币?

  2、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光的折射规律分三步进行:

  显示折射光线:

  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光笔被固定,射出光线照在容器P点形成光斑,让学生猜想,容器中加水后,光斑P的位置是否不变。然后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发现,光斑位置改变,教师问:光斑位置为什么改变了?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学生猜想: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改变。

  教师引导:空气和水中的光线看不到,怎样显示出来?

  学生讨论方法:空气中制造烟雾,在水中滴加牛奶或肥皂水,或者用纸板、玻璃、铁片、水槽壁等做 光屏显示光路。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仪做实验。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

  教师提出问题: 上面的实验还有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说出在发生光的折射时,在空气中同时发生光的反射。

  学生回顾光的反射规律,猜想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规律(猜想)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2、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3、入射角改变折射角也改变。

  学生解释光的折射有关物理量

  多媒体展示: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相关物理量

  组织学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方法,然后用同样的实验方法,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实验结束后,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引导: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光的折射,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是否也发生光的折射,是否也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学生先猜想,然后实验验证。总结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都要发生光的折射,都遵循光的折射规律。学生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教师提出问题: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砖中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让光从水 或玻璃砖中斜射入空气中 是否仍满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猜想结果:折射角小于或大于入射角。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怎样使光从水中或玻璃砖中斜射入空气中 。

  学生实验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请学生画出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向空气中的光路图。

  教师问学生:根据大家的探究实验,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或观点。

  教师点拨:折射角<入射角的条件;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那么请同学们猜想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或玻璃中,情况会是怎样的?你的猜想是什么?猜想的依据?

  请同学们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提出要发生折射现象的条件应是什么?学生回答。

  3、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经验的渔民怎样叉鱼

  (2)钢笔错位现象

  (3)解释眼睛受骗,池水看起来很浅,跳下去却很深。

  (4)海市蜃楼

  多媒体展示:教师浅析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筷子在水中变弯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尝试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渔夫看到的鱼在哪儿?为了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讲述小故事:有人想难为聪明一休,搬来一个很高的铁桶,在和一休一样高的桶壁上凿了一个洞,让一休通过洞看桶底的字,无论一休怎样踮脚也没有看到。聪明的一休脑袋一转,想出了办法。你能帮助一休想出办法吗?

  小结:

  学生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知道生活中哪些折射现象及应用。

  (四)比一比,赛一赛:

  (五)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确立这样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其中,第一个学习目标,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问题导读研究。第三个目标学习目标,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易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应该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课

  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拉开序幕,“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清疑水浅,包含着物理现象光的折射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两句古诗引课,体现物理的简洁之美。既简练,又省时高效。

  三、前提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让学生标出入射角,反射角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

  2、让学生猜一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吗?当备课组研究这一环节的时候,觉得猜一猜是最恰当、最合适的。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有效猜想;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一种能力。

  四、初识教材: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五、问题导读: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光的折射特点及其探究过程而设计的。那么学生自己猜的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光线到底对不对呢?那么我们做实验来寻找答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唤起内在的情感。打开激光笔,学生在实验中真实看到一束光红在玻璃的传播路径,感受物理现象的奇特之美,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物理学的魅力。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是实验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通俗概括。

  学生通过自己做一做,突破难点;设计问题导读这一环节,把实验的步骤转化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问题设计简单化,具体化,递进化,层次化,阶梯化,降低了难度。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优化实验效果。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再从水进入空气的课件,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的认识,为突破难点提供了保证。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义,总结光的折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

  让学生做一个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将硬币放在碗底,一位同学向后倾,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另一位同学向碗中缓缓加水,随着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币?然后作图,解释现象。

  这样的设计,利用瓶瓶罐罐做实验,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实验的真实性。体现新课标强调的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

  七、效果检测: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四个问题。

  1题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问题。

  2题对折射特点的巩固,对重点强化。

  3题是学生易忽略的问题。

  4题是学生易错题。

  八、教后反思:

  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感悟。

  本设计的创新之处探究活动中设置各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有效。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话:德国的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的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

  (2)通过探究,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现象

  透镜对光线作用

  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关系

  教学形式: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 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

  (1)发现问题:夏天我们去游泳时,双脚进入水中发现腿好象“短”了一节。

  (2)提出问题:为什么脚进到水中和陆地上观察不一样呢?

  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3)猜想与假设:这可能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设计实验:我现在有一束激光,你能否来证明一下,光由空气射向水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呢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加以改进,并让其上来演示完成)

  现象: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得出结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联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认为在水里的东西好象会往上升些,但物体本身并没有上升。并让学生再举些实例

  探究活动 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情况。

  (1)提出问题:那么光由空气射向透明固体的现象是否也一样呢?

  (2)猜想:应该也是一样的。

  (3)设计实验:由学生讨论并得出实验方案。

  可将激光束通过一玻璃,观察其现象。

  (4)进行实验:由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做辅导,并做垂直入射时的现象。并观察光从玻璃射出来和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时的现象

  (5)现象:当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是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从玻璃射出时偏离法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探究活动 探究透镜奥秘

  (1)发现问题:当我用激光束射向三棱镜,观察到出射光线将向底面偏折。

  (2)提出问题:那么我将两块三棱镜放成如图所示,射出光线会怎样呢?

  (3)猜想:光线会向三棱镜底面偏折。

  (4)进行实验:将两束光通过如图所示三棱镜。

  (5)实验结果:光向底部偏折。

  (6)联想:上述两个形状就如同凸透镜吧。

  所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总结与交流:

  1.说说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是否有新的问题和想法?

  2.谈谈你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书上WWW1—5

  课后收集:从课外书籍上了解一些光折射的现象,和凹、凸透镜的应用。

  回家作业:课课练1—13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重

  理解并掌握规律,知道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难

  折射现象的解释,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具演示

  烧杯,筷子,水,硬币,挂图

  引入新课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教学过程

  (一) 什么叫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

  (二) 探究规律 (通过画光路图解释)

  1.观察光路图(挂图)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光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光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①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②让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③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三) 应用和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渔民叉鱼时,总是在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2)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为什么?

  (3)在一个杯子中放一枚硬币,眼睛原来看不到硬币,倒水后却能看到硬币为什么?

  (四) 画折射光线的

  (1)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2) 给出入射光线画折射光线,给出折射光线画入射光线。

  (五) 课堂练习(见小黑板)

  课堂小结:

  1. 知道什么是光折射现象及规律

  2.能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并能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 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团结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

  难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光的反射】

  1.课前练习

  2.课前提问

  【新课导入】

  活动1:“刺鱼”活动(学生):

  各组取小桶一只,加入适量的水,把数条“小鱼”(如图1)通过10 cm左右的细线绑在石块上(小鱼容易从细线上拉落),浸入水中,使“鱼”潜入水中较深的位置。

  (学生)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用细铁丝作鱼叉,快速向“鱼”刺去,把鱼刺出水面为成功,只准刺两次,看哪个小组能够成功。

  教师问失败的同学,是否对准了“鱼”,学生点头。学生问:为什么刺不到“鱼”?

  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概念

  演示实验:(如图2)取塑料桶,把电筒安装在铁架台上,打开电筒,让光斜射入水中,从桶的侧面可以观察到一个光亮的点B,加入热水,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到光亮的点不再在原来的B点,而是下移到另一点B',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二、光的折射规律

  小组实验1

  学生:安装器材,再把刻度盘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下,盘的顶部略高出桶的边缘,加入热水,使水与水平方向的直径相平,用铁夹夹住电筒,使电筒通路,让电筒的光平行并贴近于刻度盘面,并使入射点在圆心(竖直方向的直径表示法线),(通过热水的水蒸气在水面液化的水雾)观察入射光线和在水中的折射光线。

  教师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红色的粉笔画在白纸上。标上相应的字母。请一位同学把它画在黑板上。大致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光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三条线以及位置关系。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有困难学生做好实验)

  小组实验2:

  把光垂直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判断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

  三、光路可逆

  模仿光的反射现象。

  四、课堂练习

  (甲、乙、丙三位同学板演)

  五、光的折射应用以及活动

  1.解释”刺鱼“失败原因。

  a.让个别学生往更深的位置刺”鱼“。

  b.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动画,得出”鱼“的位置变浅了的结论。

  2.水池变浅。

  3.硬币再现。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的解释。

  教学工具

  光的反射实验装置、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3.捕鱼中,渔民叉鱼时,总向看天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观察折射光路

  【演示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

  【演示2】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演示3】让光由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演示4】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时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折射应用举例

  A、渔民叉鱼时,总向看天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画图2.4-4解释。

  B、参书2.4-5,解释为什么。

  6.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7.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3、教师小结:从侧面观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时会显得较大,而水杯旁边的玻璃球为正常的大小。当从上或从下观察水中的玻璃球,将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9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不同颜色物体反光不同的实验和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惟理能力(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白色纸屏,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周围贴一半自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缝),电筒,烧杯,水。

  2、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折射

  3、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1)谈话:还有哪些物体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2)实验:试一试,各种学习用品,哪个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

  (4)讲述: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情况不同。像镜子这样表面非常平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体的反光还有其他的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是否相同。方法是:将白色的纸屏立在向阳的桌上,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阳光,使光反射到纸屏上。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1)讲述:我们再来研究白色的物体和黑色的物体反光有什么不同。方法是: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再换用黑纸做实验,能不能把书照亮?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提问:

  ①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

  ②有的卧室墙壁粉刷成淡蓝色,你们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内光线柔和)

  4、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1)谈话: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2)观察: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3)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4)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间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方法是:

  ①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让电筒光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②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万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光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8)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折射。

  (9)讲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10)讨论: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11)讲解: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2)什么物体能反光?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3)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布置作业

  用手电筒、小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研究: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同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10

  三维目标

  1、知道当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折射现象。知道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及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三个活动,发现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了解透镜对光的两种作用。

  3、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诱发对求知欲望,进而积极参与探究折射现象的实验活动,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水槽、铅笔、烧杯、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实验1:如课本P56图3-38(a)所示,把一支铅笔斜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实验2:如课本P56图3-38(b)所示,一枚硬币放在不透明杯子的底部,你向后退到恰好看不见它的位置。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中缓缓注水(注意,不要移动硬币的位置),你又能看到它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以上都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学习光的折射知识,上述问题都可以得到答案。

  板书:第四节 光的折射与透镜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演示实验:如课本P56图3-39(a)在水槽中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一半露出水面,水中滴入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着光屏射向水面,让学生观察现象。

  请同学说出所观察的现象。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7上面的内容,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并把它与光的反射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指出: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中。

  板书:

  1、光的折射

  教师画出图示,向学生介绍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几个名词。

  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对光的折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及猜想。

  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提出一些必要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仿照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设计一个实验。

  让学生交流讨论。

  然后,教师指明一组,谈谈他们的设计。

  根据他们的,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直到得到一个正确的。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请各组交流实验得出的结论。

  教师:大家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也可逆呢?

  请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

  教师:在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的实验中,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入射角不断增大时,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教师说明:全反射)

  师生共同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板书:光的折射规律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利用光的折射知识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透镜,认识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二者分别对光路所起的作用。

  活动3:用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观察两种透镜对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把结果填在文中。

  教师:为了研究不同的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先要了解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

  (画图介绍: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结合图形,分别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活动4: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指导学生学会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根据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并让学生把商量结果记录在文中的表格中。

  仔细观察,比较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凸透镜的材料及厚薄程度)

  让学生阅读P59的“信息浏览”――冰透镜向日取火。

  三、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59的“自我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介绍入射角为零的情况。

  2、光的折射中,要明确是光从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这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好指导工作,例如:逆向思维,究竟想象力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03-31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07-16

《光的折射》优秀教学设计07-01

《光的折射定律》教学设计10-11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3篇)08-19

《光的折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6-29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12-16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07-12

光的折射教学课件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