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2022-03-16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方山子传》教学反思

  第一个学生上台,仿照我的模式,开始报听写,声音比较小,语速比较快,学生们有点不适应,不过课堂纪律还好。第二个学生开始讲课文,她先介绍了一下作者,又介绍了一下陈慥,还讲了写作背景,明显是在模仿初中老师的上课程序,重点不够突出。因为文学常识已经不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可她还是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介绍。看来学生们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还有待提高。然后,她开始串讲课文,由于比较紧张,她老是用课本或教参挡住自己的脸,教态非常不自然。而且过分拘泥于教参,有些错误的地方也没有校正。看来,学生们自主备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在指导学生备课方面,我还要多做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和相关资料。学生在讲时,声音普遍偏小,底下的学生还觉得很新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一些讲课者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学生们就会自行在下面议论,声音较大,时间较久就会影响讲台上的学生讲课,也会影响自己的听课。这些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体来说,这节课差强人意,但效率太低。

  第二节课,第三位学生继续串讲课文,声音小,拖宕,准备不充分,效果很差。最后五分钟,我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讲得不清楚的地方作了一些补充,讲错的地方作了纠正。看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第三节课,还是第一位学生讲课,因为她是组长。其他组员有的负责教案的撰写和资料的搜集,结果就是能者多劳了。看来任务分配机制上也存在问题。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她先讲完了剩下的内容,还是存在知识点不清楚,声音小,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学生们的反应也是不太好,我几乎都想放弃这次实验了。不过三思过后,我还是决定继续下去。出现问题应该努力去解决而不去消极逃避,否则问题还是问题。

  针对这次学生自主讲课出现的问题,我决定以后几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对学生小组集体备课的指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2、鼓励学生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3、对学生撰写的教案进行审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课堂上允许学生向老师求助三次,以应对学生们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5、让全班学生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比,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2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读下列三则文字,指出出处。

  1、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二、读下列三则文字,指出出处。

  1、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刘向《晏子春秋》)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晏子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第一部纯文学的传记,而《史记·游侠列传》又是第一部写侠客的传记。宋人的人物传记突破了史传“史”的藩篱,更重视人物传记“文”的一面,重视传主“隐”的一面,这些传记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个性的光辉。

  三、苏轼的《方山子传》共372个字,这样一个短章写得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一泻千里,不知所之。

  在初高我们学习了苏轼大量的诗、词、文,《方山子传》是选修教材中的一篇选修,文浅意深,字面上没有大的障碍,下面我们就围绕下面四个问题结合文本阐述阅读体会。

  讨论一:

  “有人说,方山子就是苏轼自己”,方山子形象寄寓了苏轼怎样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态度?

  ◎亦侠亦儒亦道侠风道骨儒心

  ◎使酒好剑轻财

  ◎异:隐与侠

  ◎豪纵盛气,文韬武略

  总之,执着而又超越

  追求心灵自由而又不逃避

  屈原:屈大侠

  司马迁:司马大侠

  李白:李大侠

  千古文人侠客梦

  讨论二:

  正史人物传记有一套固定的结构程式和布局章法:姓名籍贯世宗逐一叙其生平行事,是直线型结构,而《方山子传》结构上曲折跌宕,是破格变调之作,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色(对比映衬、虚实结合、结尾意蕴深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时空穿插错落

  ◎笔法跳动,虚实盘转

  ◎谨严而善变

  ◎非凡的叙述才华,光鲜生动

  顺叙——倒叙

  直说——斜说

  横说——竖说

  实说——虚说

  顺说——逆说

  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俞才越清

  黄州是苏轼重要的人生拐点,重要的.人生驿站,苏轼和黄州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缘。

  在黄州苏轼成为苏轼,在黄州苏轼完成了精神突围,在黄州苏轼成为了作为诗人的苏轼,成为了作为词人的苏轼,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苏轼,《方山子传》写于黄州,方山子隐于黄州,方山子在这里与苏轼相遇,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有淡淡的问一句“何为而在此?”便相视一笑,莫逆在心。

  苏轼黄州的作品都可以互作注脚的,下列这些诗句可以映照方山子哪些思想、性格、人品、情趣、境界

  1、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满庭芳》

  4、解鞍欹枕绿杨,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

  5、拣尽寒鸦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6、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课后作业:

  阅读苏轼创作的人物传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亡妻王氏墓志铭》

  《朝云墓志铭》

  《石氏画苑记》

  《书刘庭式事》

  《书狄武襄事》

  结语:1平生不为行状碑传——苏轼

  2《全宋文》有250多篇人物传记,内容丰富,情感丰沛,人物刻画细致生动。

  3、写游侠须眉欲动,写隐沧姓字俱沉。

  讨论三:

  人物传记往往选取人物生平中最动人的一处,有时是一个画面,有时是一个神情,有时是一件小事,有时是一句谈话,试在《方山子传》中选取一例赏析。

  讨论四:

  的结尾“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赏析并列举一首诗(词),一篇小说(散文)意味深长的结尾。

  1毕竟明天是另外一天呢。(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人类的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3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飞升。(歌德《浮士德》)

  4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梭罗《瓦尔登湖》)

  5老人正梦见狮子。(海明威《老人与海》)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方山子传文言文09-17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11-20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05-13

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11-20

《方山子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2-06

方山子传_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12-11

《水浒传》简介教学设计02-09

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2-18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2-30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