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2024-04-24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选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衔”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选一两个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含与节日相关的图片、小视频,有关端午节来历的微课,田字格中的范字)。

  2.学生:生字卡片,传统节日名称的卡片;向家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传、统”等12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6个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至五句,了解春节、元宵节等5个传统节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话说节日

  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开场舞视频片段,请学生观看,感受节日的喜庆与隆重,说一说:这是什么节日?你喜欢过这个节日吗?为什么?

  2.提问:除了春节,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3.小结:这些节日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认读词语“传统”。

  提示:“传”是翘舌音。

  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传、统”2个字?

  预设:

  (1)“加一加”:专一传、充一统。

  (2)与熟字组成词:传家宝、传来、传说;总统、统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2.学生交流。

  三、朗读感悟,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提问:春节到了,人们喜欢做些什么?(贴窗花、放鞭炮)

  (2)交流:贴窗花、放鞭炮是春节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习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给压岁钱。)

  (3)识记生字“贴”。

  ①出示词语“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画”及情景图片。

  ②指名读;请学生做一做“贴窗花”这个动作,说一说:你还贴过什么物品?相机出示词语“贴邮票、贴纸片、贴红花”,齐读词语。

  (4)范读,读出轻快的节奏。指名读。齐读,读出韵律美。

  (5)指导书写“贴”。

  ①出示“贴”字。想一想:这个字与已经学过的哪个字比较像?

  ②比较“站、战一贴”,找出共同点。

  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写“贴”的偏旁“贝”时,最后一笔变成点。

  ④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学习第二句。

  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指名读,正音。

  (2)识记生字“宵”。

  出示词语“姓肖、元宵、消息、削铅笔”,比较“肖、宵、消、削”,借助形旁表义的规律识记字形。

  (3)识记生字“巷”。

  出示大街小巷的情景图,学生在图上找出大街、小巷,再说说大街与小巷的'区别是什么。

  (4)引导理解“人如潮”。

  请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人如潮”的意思。出示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看花灯的情景图,引导理解:宽宽的街道、窄窄的巷子里到处都是看花灯的人,非常热闹,这就是“人如潮”。

  (5)请学生说说看花灯的热闹场面。拓展交流:除了看花灯,你们家还怎样过元宵节?

  (6)引读:元宵节,人们看花灯、吃汤圆,心情怎样?带着感受朗读这一句。齐读这一句。

  (7)指导书写“街”。

  ①引导回忆熟字“封、桂、挂”,说一说写“街”字时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街”字的左、中高,右边低,三个部件要写紧凑。

  ③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习第三句。

  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识记生字“祭”。

  ①与“察”比一比。

  ②出示“祭”的甲骨文啊,描述:左边是一块生肉,肉上还有血水流出,右边是一个“又”(指手),中间像祭桌。表示以手持生肉敬供神明祖宗。

  (2)指导朗读。

  引导:清明去扫墓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指名读这一句,提示:声音稍稍低沉。

  (3)引导理解祭扫习俗:清明时节,人们会去墓地祭扫,表达对逝去的祖先的怀念。

  (4)齐读这一句。

  4.学习第四句。

  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1)指名读,正音。

  (2)识记生字“舟”。

  出示龙舟图片,配上文字“龙舟”,学生认读词语“龙舟”。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含“舟”字的词语?

  (3)识记生字“艾”。

  你在哪儿见过“艾”字?出示图片,认读词语“艾草”。

  教师补充:民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会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窗上。为什么要插艾草呢?据说插了艾草能驱邪避毒,求吉祥,纳百福。

  (4)识记生字“堂”。

  利用意义识记,“堂”最早的意思是高大的房子,我们把能开大会的房子叫“礼堂”,你还知道哪些含“堂”字的词语?(澡堂、课堂、酒店大堂)

  (5)播放有关端午节来历的微课,学生观看。

  (6)观看赛龙舟的壮观场面。再齐读这一句。

  (7)指导书写“舟”。

  ①请学生观察“舟”字的结构及笔画。

  ②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舟”是独体字,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③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8)指导书写“艾”。

  ①引导回忆熟字“义、文”。

  ②学生尝试描红、练写。教师观察学生写字情况,提示:写“艾”时,撇、捺要舒展。

  5.学习第五句。

  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指名读,正音。

  提示:“乞、巧”2个字都是第三声,2个第三声在一起,“乞”的读音近似第二声。

  (2)交流: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3)引导理解“乞巧”。

  出示:牛郎织女相会的图片。

  引导:谁来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指名讲故事。

  教师介绍:七月初七这天的晚上,姑娘们喜欢来到花前月下“拜织女”,乞求上天让自己也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提问:“乞巧”的意思是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4)识记生字“乞、巧”。

  与熟字比一比:吃乞。

  组词:乞求、乞讨;巧妙、巧手、心灵手巧。

  (5)识记生字“郎”。

  与熟字比一比:朗郎。

  提示:“郎”在古代常常是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称呼,如货郎、牛郎、卖油郎等。所以“牛郎”的意思是什么?(放牛的人)

  (6)指名读,齐读这一句。

  四、抄写词语,增加积累

  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饼、赏、菊”3个生字,会写“敬、转、团、热、闹”5个字,会写“中秋、转眼”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第六至八句,了解中秋、重阳2个传统节日。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悟,随文识字

  1.过渡: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的第一至五句,了解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文识字。

  2.学习第六句。

  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指名读,正音。

  (2)指导识记生字“饼”。

  ①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

  ②唤醒生活经验:月饼的品种多样,你都吃过哪些不同类型的月饼?

  出示图片及相应的词语,学生认读:

  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产地不同)

  桂花月饼梅干月饼豆沙月饼冰糖月饼(馅料不同)

  (3)指导朗读:八月十五过中秋,圆圆的月亮当空照,一家人赏月吃月饼,多么幸福啊!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4)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七句。

  (1)过渡:过完中秋节,不久就是重阳节,重阳节里大家喜欢做什么?

  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2)指名读,正音:“重”在“重阳节”一词中读chóng,“赏”是翘舌音。

  (3)指导识记生字“赏”。

  ①与熟字比一比:常赏。

  ②组词:欣赏、观赏。

  (4)指导识记生字“菊”。

  ①出示菊花图片。

  ②认读词语:菊花、白菊、赏菊。

  (5)引导理解“重阳”:古人认为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重阳节”。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寓意是希望老人们长寿幸福。

  (6)指名读,齐读。

  (7)拓展:重阳节的时候,你们学校开展过什么活动?

  (8)指导书写“敬”。

  ①出示“敬、放”2个字,学生回忆熟字“放”的写法,找出共同点。

  ②学生试写,教师观察学生写字情况。

  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敬”,左宽右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④学生练写。

  4.学习第八句。

  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朗读:新春到,大家可真高兴啦!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一句。齐读。

  (3)创设情境读:“团圆”就是过年时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回家了;“团圆”就是过年时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回去看爷爷、奶奶。一家人在一起,多开心,多快乐呀!再读这一句。

  (4)指导书写“转”。

  ①出示“转、车”2个字,学生回忆熟字“车”的写法,比较“转”字中的“车”与之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试写,教师观察学生写字情况。

  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车”变成车字旁,横变成提,并且笔顺也发生变化,先写第三笔竖,再写第四笔提。“转”的第七笔是竖折折,“专”的第二横写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

  ④学生练写。

  (5)指导书写“热”。

  ①出示“热”字:仔细观察,写这个字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回忆熟字“点”字四点底的写法。

  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第五笔是横斜钩,四点底要写得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④学生描红、练写。

  (6)指导书写“团、闹”。

  ①出示“团、闹、闭、闪”一组字,学生回忆熟字“闭、闪”的写法,找出共同点。

  ②学生试写,教师观察学生写字情况。

  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门字框要写得方正。

  (7)展示与评议。

  ①展示学生本节课的书写作品,师生评议。

  ②学生再次练写。

  二、抄写词语,积累词语

  中秋转眼团圆热闹

  三、了解节日,排列顺序

  1.出示多个年份的含春节的日历页面。

  引导观察:春节在哪一天?农历日期是哪一天?公历日期是哪一

  天?通过多个年份的日历页面比较,让学生明确春节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2.出示多个年份的含清明节的日历页面。

  引导发现:清明节用的是公历日期,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3.出示多个年份的含元宵节、端午节等5个节日的日历页面。

  引导发现:这几个节日用的都是农历日期。请学生记住具体的日期。

  4.教师小结:中国这些传统节日里,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都是用的农历日期。

  5.出示节日名称的卡片,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6.按时间顺序齐读节日名称。

  四、背诵课文,促进积累

  1.教师说节日名称,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2.同桌互相背一背。

  五、延伸拓展,开阔眼界

  1.交流:你最熟悉什么节日?说一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指导:可以先说说过节的时间,再说说过节的习俗、情景等。

  2.拓展: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3.小结:让我们记住这些传统节日,在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中品味节日的美好,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美德。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

  重阳节↓

  ↑

  中秋节←七夕节←端午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2

  妙析教材

  过节,对于每一位中国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节日,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例如: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淡漠。尽管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节日时间及习俗,在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从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建议

  可由学生熟悉的节日场景导入,用学生熟悉的节日风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能说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难点

  知道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三、创设情境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播放有关春节的图片)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四、分享交流

  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呢?请把课前大家搜集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的扫墓、踏青;春节的贴对联、扫尘、守岁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元宵节的猜灯谜、逛花灯、吃元宵、庆团圆……)

  五、初读课文

  1.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地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2.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3.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画圈的生字。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4.全班交流识字。

  5.由字拓展至词,读一读词语。出示:

  传统元宵节大街小巷祭扫龙舟

  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

  六、再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课文共有几句话?写了哪几个节日?

  4.小组探讨。

  5.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8句话,共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6.你能找出课文中每句话分别写的是哪个节日吗?

  第一句:春节第二句:元宵节

  第三句:清明节第四句:端午节

  第五句:七夕节第六句:中秋节

  第七句:重阳节第八句:春节

  7.这些节日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或四月六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七、课堂小结

  1.“开火车”复习生字。

  2.齐读课文。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第一句:春节第二句:元宵节

  第三句:清明节第四句:端午节

  第五句:七夕节第六句:中秋节

  第七句:重阳节第八句:春节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难点

  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三、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玩游戏识字。

  2.出示传统节日图片,猜节日时间。

  四、走进节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节日是在哪一天或哪几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我们又会吃到哪些美食。

  1.找出文中描写节日风俗的词语或句子,画上横线。

  2.同桌对一对,看看自己找完整了没有。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从这些节日里选取一个或两个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5.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1)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2)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3)达努节是自称“布努”的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4)苗族人民为了迎接龙船节的到来,每个村寨都要专门制作一至两艘龙船,等到龙船节来临时,他们就会举行激烈的划龙船比赛。

  五、排列节日

  1.出示节日:

  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排列节日。

  (可以标序号,也可以将各个节日重新写一遍。)

  3.指名回答,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4.教师小结: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元宵节预示着春节的结束,清明节在每年的四月,端午节在五月,中秋节在八月,重阳节在九月。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背诵。

  2.教师出示各个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合上书,边看图边背诵。

  3.评选“背书小冠军”,给予红旗奖励。

  七、指导书写

  1.出示9个生字。

  2.学生自读这9个生字,同桌之间给生字组词。

  3.观察汉字结构,说说这些字书写时分别要注意什么。

  4.观看“电脑小博士”的汉字书写。

  5.学生临摹书写。

  6.评选并展示今天的“书写小达人”,给予红旗奖励。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孝敬老人、赏菊、登高

  九、教学感悟

  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我还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师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将常见的传统节日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其中丰富的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议、评来掌握节日的时间及风俗习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中“背书小冠军”及“书写小达人”的评选,激励着学生参与其中,轻松学习,学有成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更多地了解有关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饮食等深刻内涵。

  2.通过汇报交流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在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或所得恰当地表达出来,要表达真情实感。

  4.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整合信息,用不同方式展示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并能正确运用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经过表达完整,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春节贴春联、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画面。

  2.谈话激趣:谁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呢?(自由交流)

  3.导入课题:同学们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前一阶段,我们各小组针对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些传统节日,去感受一下这些节日的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展示活动成果。

  预设一:春节组同学展示交流:

  1.谈话过渡: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春节组的同学一起了解一下春节习俗!

  (1)展示故事:关于春节,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每到除夕就出来伤害人命。一年除夕,来了个老人。他在门上贴上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大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逃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祈求来年的幸福平安。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这里有几副春联,谁来为我们读一下?(春节组的同学现场表演写春联。)

  (3)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把收集的几幅年画张贴在墙上,学生欣赏,交流评议。)

  (4)古诗诵读:春节是古代传统的节日,有许多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来描绘春节的热闹景象。下面请欣赏我们带来《元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歌曲欣赏,齐唱《新年好》。

  预设二:元宵节小组成果展示。

  (1)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以奖励小礼物的方式出灯谜:

  内里有人(打一字)谜底:肉

  伞兵(打一成语)谜底:从天而降

  农产品(打一成语)谜底:土生土长

  初一(打一成语)谜底:日新月异

  (2)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展示本地庆元宵视频。)

  预设三:重阳节组的同学展示交流。

  1.在《易经》中,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吉祥的日子,因此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这就是重阳节名字的由来。

  2.课件展示古人重阳节登高图片。

  三、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读书上提示,明确本次的习作所要写的内容: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在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3.小组交流。

  四、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看、听、感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走进春节。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同桌讨论后交流)

  (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除了贴福,还会贴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春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导春联的读法。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挂在黑板上面)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3.闯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要送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恭喜恭喜》,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拍起自己的手来!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快乐。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以外的一个传统节日,交流并记录你们对它的了解。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请问你们小组讨论的是哪一个节日,在讨论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也讨论了这个节日,有没有要补充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内容

  端午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吃带黄的五种食品、小孩额头上画王字、胸戴香包、门上挂艾草菖蒲等习俗,以用来避邪、祈求吉祥平安和驱虫……)

  2、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师:伟大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爱国主义精神)

  2、吃粽子师:介绍嘉兴的粽子五芳斋

  3、赛龙舟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赛龙舟的视频。

  师:赛龙舟还赛出了什么精神?(团结合作、拼搏、力争上游……)

  今年的5月2829日可到嘉兴观看全国性的赛龙舟比赛,亲自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

  清明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清明节的习俗(祭祖、上坟、吃青团子)

  回忆今年的清明节还除了祭自己先辈外还祭了哪些人?

  课件出示本班中的学生网上祭英烈,献花、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参观烈士陵园照片。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还要祭革命先烈及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来祭奠。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交流元宵节(欣赏各种花灯)、中秋节、重阳节……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节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畅游节日王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通过活动,了解春节相关信息,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学习准备】

  调查收集有关的材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二、综合性学习

  (一)传统节日及由来

  1.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表回答归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2.你对哪个传统节日比较感兴趣?说说理由。

  这些历史久远,同时又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中,又以中秋和春节两大节日最为隆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春节。

  (二)春节的习俗

  团团圆圆的中秋过去了,热热闹闹的.春节即将向我们走来。你们会用怎样的方式,迎接这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

  1、“年”兽的传说

  2、红包(压岁钱)

  3、贴倒福

  4、贴春联(对联小汇集)

  5剪纸(窗花欣赏)

  6、其他

  三、拓展延伸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4.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传统节日的图片、小视频),生字卡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传统节日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知道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吗?

  3. 引出课题《传统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指名读课文,教师正音。

  3. 齐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 教师讲解生字的字形、字义,学生跟读。

  3. 学生自主记忆生字,互相交流记忆方法。

  4. 书写指导:重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学生练习书写。

  四、细读课文,了解传统节日

  1. 分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提问学生该段介绍了哪个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2. 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相关节日的图片或小视频,加深学生对节日习俗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及原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

  1. 提问: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有哪些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传统节日资料,教师补充介绍。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习俗,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六、总结全文

  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热爱。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生字和课文。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 会认“传、统”等生字,会写“贴、街”等生字,理解并掌握本课词语。

  2. 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日期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与快乐,进一步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4.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 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 理解并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难点:

  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与快乐,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传统节日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 出示课题:《传统节日》。

  3. 齐读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3.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4.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分段学习,逐一了解各个节日的名称、日期和习俗。

  (1)春节:了解春节的日期、习俗(如放鞭炮、拿红包、贴春联等),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

  (2)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日期、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等),感受元宵节的欢乐氛围。

  (3)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日期、习俗(如祭祖、扫墓等),感受清明节的庄重与思念之情。

  (4)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日期、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感受端午节的热闹与传统文化魅力。

  (5)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也可按照上述方式逐一学习,了解节日的名称、日期和习俗。

  2.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3. 背诵指导:通过多次朗读,帮助学生记忆并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1. 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有哪些习俗?

  2. 分享交流:学生代表上台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3.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受。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收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准备下一次的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放鞭炮、拿红包

  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

  清明节:祭祖、扫墓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 会认“传、统”等生字,会写“贴、街”等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感受节日气氛与快乐,进一步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 课件出示:展示几个传统节日的关键词和图片,让学生猜节日名称和日期。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传统节日》,一起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卡片,正音。

  3.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贴、街”等生字的书写,注意笔顺和结构。

  三、细读课文,了解节日

  1. 分段学习,逐一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1)春节: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拿红包等。

  (2)元宵节:介绍元宵节的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等。

  (3)清明节:讲解清明节的习俗,如祭祖、扫墓等,并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的意义。

  (4)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5)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习俗,如吃月饼、赏月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团圆的文化内涵。

  (6)重阳节: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2. 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韵味地朗读课文,体会传统节日的美好。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 展示更多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

  3. 激发学生情感: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传统节日。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传统节日》,了解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2. 布置作业:回家和家人一起庆祝一个传统节日,记录下节日的欢乐和习俗,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生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并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3.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与快乐,进一步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教学重点:

  1. 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难点:

  1. 理解并背诵课文。

  2. 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括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文。

  2.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课文,教师正音。

  3. 课件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 学习春节部分

  (1)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说出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3)教师小结: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2. 自学其他节日

  (1)请学生用学习春节的方法,自学其他节日部分。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画,说出节日名称;了解节日习俗;感受节日气氛。

  (3)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 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察生字结构。

  2. 教师范写难写易错的字,学生书空。

  3.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搜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识记生字和书写指导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习惯。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更好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生字。

  学生能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画、朗读课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和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节日的氛围和快乐。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书写生字。

  了解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教学难点:

  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等)

  生字卡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过节,并分享自己喜欢的节日。

  2. 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呈现

  1.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注意笔顺和结构。

  3. 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三、巩固练习

  1. 识字游戏:通过生字卡片进行识字游戏,如“找朋友”、“接龙”等。

  2. 朗读比赛: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四、拓展延伸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进行分享。

  2. 文化体验: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感受节日的氛围和快乐。

  五、总结归纳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收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等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相关推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母鸡教学设计08-30

部编版四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1

部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3-16

部编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9-19

部编版赵州桥教学设计11-10

部编版《漏》教学设计10-20

部编版语文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优秀03-15

部编版《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09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03-26

部编版桂花雨教学设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