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教学设计

2023-01-17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快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快阁》教学设计 篇1

  【教材解读】

  从总体上来说,《登快阁》巧用典故、巧化名句,看似平白如话,实则暗含深意。以且叙且写的自然笔调开篇,描绘了诗人公事之余登高远望所见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产生的归隐、不争之情。

  但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二人的实际行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而黄庭坚虽与白鸥相盟,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盟约。这就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首《登快阁》:诗人在吟诵此诗时除了表层的“快意”,他的心境应该有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因公事扰人之“不快”而登阁“寻快”,在晚晴江月图中“赏快”时却因自己政坛难觅知音的处境而“失快”,而后无奈“移快”美酒,又“悟快”于归隐之乐,最后仍走下快阁回归官场,在日常“了却公家事”的现实中寻找因济世安民而得到的内心满足欣慰之“快”。

  【教学目标】

  1、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2、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快”字感受诗人的情绪起伏;挖掘“痴”与“快”的内在联系。

  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归隐却羁留官场的初衷。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试找出诗中所用典故并说明其用意。

  2、文本变奏: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人登阁所见之景。

  二、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登临诗词:李白登凤凰台吊古伤今,柳永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辛弃疾登赏心亭把栏杆拍遍、难诉愁情。可见,登高临远总能引起文人墨客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最后一首登临诗:黄庭坚的《登快阁》(板书课题),看看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总揽全诗,体会情感变化

  1、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并思考: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或诗歌主旨的是哪个字?

  明确:“快”、“痴”、“归”都有可能出现在同学们的回答中。(板书)

  到底哪个字更适合?这几个字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全诗,相信这个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2、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可以推测出,诗人因为工作一整天,身心俱疲,于是忙里偷闲,独自来此放松一番。结合诗题,我们可以说,他登阁的原因是公事扰人,心中略有“不快”,而登阁的目的便是“寻快”(板书)。具体来说就是欣赏美景。

  “快阁东西倚晚晴”一句为人称道的是这个“倚”字,尽显诗人疲惫却闲适的姿态。前人杜甫有“注目寒江倚山阁”一句,李商隐又吟“万古贞魂倚暮霞”,同样是一个“倚”字,杜句坐实了倚的对象,李诗虚写倚的主体,黄庭坚则巧妙结合两个诗句,让四处游走于快阁的自己倚靠在无所依凭的傍晚晴空之上。

  3、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黄庭坚登阁所见,带领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庭坚所感受到的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

  明确:诗因妙句而名,此联便是典型的一例,我们不妨仔细品味。在这里,黄庭坚展现了自己“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巧妙化用前人诗句的实力,他融合了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朓名句“澄江静如练”,将自己倚凭所见描绘得出奇清朗。例如选用其中的“落木”的意象十分自然贴切,正如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木”使人更易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让眼前群山更显空阔远大。同样,一个“澄”字、“一道”和“分明”三个词连用,把江水的澄澈、清爽,月色的清楚、明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看到月色如碎银般洒在了赣江之中,好一副“晚晴江月图”。试问,面对如此沁人心脾的爽朗之景,谁能不感到爽快、畅快呢?因此此处,诗人获得的快意是“赏美景之快”(板书)。

  4、既然诗人登阁是为了寻快并从美景中得到了快意,甚至也出现了足以传诵千载的名句,诗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黄庭坚还“画蛇添足”地写了后面两句呢?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诗的最后两联,随后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诗人的.情绪在此处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在学生自由回答以后总结)看到这里,我们或许需要对黄庭坚写这首诗的大背景有一个简单的了解。(PPT展示、讲解)

  从颔联的美景当前、快意当前的情绪到“朱弦已为佳人绝”一句,作者的情绪有一个下滑。“朱弦”的典故讲的是世无知音,伯牙绝弦。一个“绝”字表明,黄庭坚不再对时处官场的同僚抱有交友之心。所以他在此处的情绪突变,忽然失去了前面美景所给予的快感。

  但“我”就此罢休了吗?不!“我”将移情他物。于是诗人从另一个地方勉强、姑且找到了一份“快”,即此处的“美酒”。(板书“移情美酒”)想象中,美酒正当时,我且以青眼横流,流转于美酒之间,借酒消愁,稍作调适吧,这何尝不是一种“快意”呢。

  5、但这仅仅是一种暂时的调适,诗人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快意,其途径是什么?

  明确:归去(请同学解释白鸥之盟的典故)。诗人欣赏美景时触景生情,自然景观之美让诗人更清晰地意识到官场的浑浊和官务的繁冗,勾起了诗人返璞归真的向往,渴望潇洒地吹着长笛,“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也要回去,像回到大自然的白鸥一样自由自在。因此,诗的结尾,诗人感悟到第三种“快”——不在当前的世界中,而在向往的美好的归隐世界里。(板书“悟快:归隐”)

  四、深入思考,深化主旨

  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解读到此就终结了:全诗借景抒情描绘了诗人公事之余登高远望所见广袤旷远、澄澈清明之景,以及此番美景下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产生的归隐、不争之情。

  但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些矛盾之处。黄庭坚笔下的这种归隐之情与陶潜《饮酒其五》或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所呈现的归隐超脱的意境显然不同。陶潜和王维的隐逸之情不仅存在于笔端,也存在于二人的实际行为中,他们有归隐之意且有归隐之举,而黄庭坚虽与白鸥相盟,但结合其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他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盟约。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明知官场扰人、归隐甚快,却依然终生流连官场在宦海沉浮呢?

  明确:请同学们自由回答后解析。(PPT出示)

  猜测一:“大隐隐于市”?

  恐怕不是。“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应如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所阐述的那样旷达:“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猜测二:争名逐利?

  更加不是。我们回过头去看诗的第一句(齐读第一句)。第一个词——“痴儿”。痴儿是什么意思?“痴”可以解释为痴迷或痴傻。(PPT出示)“痴儿”一词出自《晋书列传十七章》:为人清正的傅咸屡屡批评在朝为官的杨骏,杨骏之弟、傅咸之友杨济便写信婉劝傅咸停止批评:“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也总结晋人时风是“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

  可见,在许多文人眼中,过于关心时务政事就是“痴”的表现。所以心有“忘机”之愿而当时正在泰和县为官的黄庭坚便只能自嘲为“痴儿”,深知自己投身宦海的行为在他人眼中、在自己心中均是痴傻之举,他并不想随波逐流、争名逐利。那他流连官场、宦海浮沉却不乘船归去又是为哪般?

  猜测三: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若能更全面地了解黄庭坚的诗词、事迹和性格,我们会发现他虽无逐名之衷,却有济世之怀。这其实是中国许许多多士大夫(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们)共有的高尚情怀。《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李白却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黄庭坚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同于那些归隐之士,即使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心向往之,却难以拂袖而去;虽不求闻达天下,却依然会在走下快阁之后变回一方父母官,做回那个“痴儿”,兢兢业业地去“了却公家事”了。

  2、总结

  回到课堂最初的问题。同学们找的字都是能够“部分”表现诗人情感态度或诗歌主旨的字眼,他的情感态度应当是这些字眼的融合:因“痴留”于官务而“不快”(板书“痴而不快”),因纵情山水感到“畅快”所以希望归隐山间、不再“痴留”人间(板书“快而不痴”),最后却因心中的这份责任感和对百姓的牵挂而重回官场(板书“痴而快之”)这才是黄庭坚能在“不快”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

  【作业布置】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以“亭台中国”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登快阁》教学设计 篇2

  文本解读

  云收雨歇,天色向晚,诗人登快阁倚栏游赏,看起来十分寻常,可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便让诗作带上了一些自嘲、兀傲之气。接下来,作者用树、山、天、江、月勾画出一个阔大幽远的境界,为抒发情志作好了准备。在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唯幸美酒相伴,期望坐上归船,吹着长笛,与白鸥订盟,相誓归隐,永诀机心。诗歌每联上下两句恪守格律,意脉却不受影响,一气而下,被誉为“能移太白歌行于律诗”,诵读时要仔细体会。

  素养目标

  1.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3.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渴望归隐却羁留官场的初衷。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2.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3.解题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了却(liǎo)澄江(c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痴儿:作者自指。

  ②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

  ③聊:姑且。

  ④与白鸥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⑤倚:倚靠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思考2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明确“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思考3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意境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②高远壮阔(空明阔大)。

  思考4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思考5尾联写“归船”“白鸥”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愿望?

  明确想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愿望。

  思考6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明确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回家归隐的迫切);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无奈、孤独)

  思考7阅读与思考

  鉴赏一: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问题: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

  明确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鉴赏二: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灏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问题: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在政局动荡之际坚守理想和节操的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

  四、明晰主旨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诗人官场工作为民尽力服务和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并不矛盾的观点;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并举;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知己和自由的可贵、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五、拓展阅读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界、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和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阈:“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黄庭坚的《演雅》是一首动物讽喻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伯劳饶舌世不问,鹦鹉才言便关鏁,春蛙夏蜩更嘈杂,土蚓壁蟫何碎琐。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闭似我。”该诗前面描写了几十种虫鸟,写得宏伟万象,如天马行空,最后两句“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却峰回路转,让人恍然明白,确有醒酶灌顶之意,给人以跳跃感,颇具丰富深邃之审美趣味。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伊曼纽尔康德认为,笑为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诗人善用各种言辞吊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连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前三联多角度呈现水仙花,用语典雅,引用典故;末句却宕开一笔,抛开水仙,跃至“出门一笑大江横”,与前联意境转折,打断连贯逻辑,诗歌整体意境及语言风格构成错位与跳跃,使人感觉奇怪,令人发噱,谐趣横生。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六、素材积累—黄庭坚名句

  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2.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3.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7.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9.贫贱交情富贵非。

  10.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

  11.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

  《登快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品诗,把握以象传意和用典言志写作手法。味人,理解“山谷”内涵,感受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

  2、了解登临诗的一般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登临诗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探讨——演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的启蒙教育总是从背诵古诗开始的。那你们肯定会背《登鹳雀楼》吧?(学生齐背,投影显示)那有谁会背杜甫的《望岳》呢?(投影显示)

  你觉得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发言)

  登高——望远——思深

  (板书登临诗)明确解释“登临诗:”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

  登山、楼、台、阁、亭,虽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

  登临诗的一般写作思路:写登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板书)

  我们今天来学习另外一首登临诗,黄庭坚的《登快阁》,(板书课题、作者)

  二、品诗味人

  (板书:品诗)

  (一)读(3分钟)

  (PPT展示出已划分节奏的诗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示范读,同桌点评。

  学生齐读。

  (二)品(17分钟)

  整体感知,并填空。(PPT展示)

  古人登高登阁,或览胜,或寄远……

  王之涣登鹳雀楼,他看见了落日西沉、黄河东流,想到了望远须登高的朴素哲理。

  杜甫登泰山,他看见了巍峨泰山,神奇缥缈,产生了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

  那么,

  黄庭坚登阁,他看见了,他想到了。

  (2分钟,学生思考并完成,教师巡视)

  讨论:

  1.诗人登阁看到了什么?

  赏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板书:景——胸襟阔大

  2.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呢?

  赏析“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什么情感?

  板书:典——世无知音

  3.正因为如此,诗人最后有了什么想法?从哪儿看出来的?

  板书:象——弃官归隐

  过渡语: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出诗人登快阁有着这样的情感变化,假如你去登快阁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三)味人(5分钟)

  1.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诗中有没有交代作者为何登阁?)——抓住“痴儿了却公家事”一句来赏析。

  投影补充黄庭坚的介绍:

  《宋史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2.问:那么黄庭坚后来归隐了吗?

  投影:黄庭坚的漫漫为官路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

  熙宁初年(1068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担任了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年)知吉州太和县。

  元丰七年(1084年)移监德州德平镇。

  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绍圣初年(1094年)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后又被劾修实录诬枉责而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崇宁二年(1103年),又因赵挺之排挤,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

  小结:要想准确了解登临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必须要知人论世。

  3.讨论:提到厌倦官场,选择归隐,你想到了谁?(陶渊明)黄庭坚的归隐与陶渊明的归隐完全一样吗?

  明确:黄庭坚——出淤泥而不染

  三、总结归纳:(投影)

  登临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完成板书:

  登临诗

  了解思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读懂手法:写景用典

  知人论世

  四、课堂演练:

  要求学生根据对登临诗的了解,自己解读杜甫的《登高》。(10分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712—770)后半生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在外漂泊的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

  学生自己思考写作讲解提纲(5分钟),然后指名学生发言讨论。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补充讨论:

  请说说《登快阁》的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杜甫《登高》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

  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

  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

  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五、结束语:

  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

  《登快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黄庭坚。

  2.体会《登快阁》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诗歌,体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教学重点:

  根据诗歌,体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教学难点:

  根据诗歌,体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教学过程:

  1.导入:由“苏门四学士”“宋四家”“江西诗派一祖三宗”引出黄庭坚,再由黄庭坚童年诗作两首,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关注。

  宋皇祐三年(1051年),作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作送人赴举诗:

  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2.生朗读《登快阁》,理解全诗内容及情感。

  师点拨、归纳、板书:

  登快阁之因、登快阁之景、登快阁之情、登快阁之愿

  3.师介绍提出“江西诗派”诗歌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夺胎换骨——出自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4.生合作探究:

  生再读《登快阁》,自选一联,根据所提供的.资料链接,分析“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在其中的运用。

  5.生交流汇报,师分析点拨:

  (1)首联分析:

  《晋书傅咸传》:“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魏晋名士崇尚清谈,反对务实,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

  “痴”,本是魏晋名士奚落忙于政务之人。而黄庭坚反用其意,自许“痴儿”。有诗为证:

  我不忍敌民,教养如儿甥……民病我亦病,呻吟达五更。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

  豫章黄鲁直,既拙又狂痴……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

  (2)颔联分析: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

  《登快阁》颔联更贴近哪首诗的神韵?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

  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妙。——清张宗泰

  (3)颈联分析:

  《吕氏春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晋书阮籍传》:(阮)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黄庭坚“世无知音”之感,有诗为证: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轻裘缓带多公暇,公独奈何犹不乐。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

  (4)尾联分析: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6.再读全诗,总结诗歌情感,体味“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在诗中的运用。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

  7.作业:请选择杜甫、黄庭坚或其他江西派诗人的一首诗,尝试分析其是否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运用。

  • 相关推荐

【《登快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快阁赏析06-06

《登快阁》译文及赏析06-26

登快阁原文及赏析03-03

登快阁原文及赏析02-27

登快阁黄庭坚拼音02-19

《登快阁》原文及译文01-04

《登快阁》原文及翻译09-24

登快阁的阅读答案01-09

登快阁黄庭坚原文05-08

黄庭坚登快阁的赏析04-27